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桃花醉T

    首先我沒看過新三國是何許東西?現代的導演也是為了爭取眼球五花八門的什麼招都敢用,也許搞笑戲說三國的成份有之。

  • 2 # 風嬙遙度天際

    洗白,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白,在我看來“白”就是讓天下百姓有吃的有喝的,免受戰爭之苦,當初天下大亂,曹操統一北方,實行屯田制度,安保一方百姓,就已經是白了

  • 3 # 根285927616

    從歷史的角度客觀評曹操,小說中的曹操是進行了藝術創造的。

    曹操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詩人。曹操生活的東漢未年,年閥混戰,民不聊生,老百姓苦到什麼程度,曹操有詩為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戰爭對生產,生活,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百姓也苦到了極點。這時曹操拉起了一支隊伍,不斷招覽人材,還讓士兵種地,開墾屯田,經濟上有了保證,後來救了漢獻帝,攜天子以令諸候,政治上取得了優勢,先後滅了袁紹,烏桓等統一了北方,至此,北方人民的生活開始安定了下來,老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曹操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百姓的生活逐漸好了起來。所以說曹操結束軍閥混戰,統一黃河流域,功勞是非常大的。客觀的評價一個人是對歷史的尊重。√

  • 4 # 陸柏熺

    沒有洗白,只是實話實說,《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人物設定多少都會帶有作者的個人主觀觀點,電視劇是文學和藝術作品,或多或少都會帶有導演和演員的個人主觀色彩。我們在欣賞這些不同表現形式的作品時應該要有分辨是非和鑑賞藝術的基本價值觀,雖然是歷史劇,但未必就是真實的存在,如果非要將藝術和歷史來個是非對錯,那麼請去研究正史。

    我們都知道《史記》是最為權威的正史,但是你知道其中寫的都是真實的嗎,我們只能說大概大部分是真實的,如果一定要證明,那麼還需要考古發掘出與之對應的佐證;比如垓下之戰項羽真的是自刎而亡而不是戰到最後孤軍奮戰寡不敵眾被殺?也許只是歷史學家為了樹立項羽的硬漢形象才說是自刎烏江也不一定,如果不是請你拿出證據。

    我這樣說只是要說明藝術和歷史是有差距的,看文學作品不應該當做歷史來研究,要研究歷史就應該去讀正史,文學如果能和歷史劃等號,那麼我們應該稱羅貫中為歷史學家而不是小說家。看電視劇也不要總說和原著相差多少,誰知道是哪個腦殘的導演,他認為曹操就應該是這個形象,演員也就按照這個標準來詮釋人物形象了。

    在影視劇中,不論是老版還是新版三國,曹操都沒有錯,梟雄也好奸雄也罷,只不過是為了塑造這麼一個角色而已,不要整天的就說三國志中曹操不是這樣的,羅貫中應該比我們誰都清楚曹操是個什麼樣樣的人,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寫,應該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如果羅貫中把曹操寫成英雄劉備才是名副其實的梟雄那這部著作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就是告訴我們造反漢家江山是理所當然的嗎?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對的了,羅貫中要是知道了估計都得被你們氣的從棺材裡爬出來:這樣的故事情節老子寫不來,你行你來寫三國!

    文學不是歷史,不要總是拿來和正史做對比,因為兩者之間本來就不一樣,沒有可比性。如果你一定要較真,三國演義原著中這樣描述劉備:

    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

    那麼我請問你一下,兩耳垂肩,這個耳朵有多大可以想象一下,應該和豬八戒的耳朵差不多大小了;這個“雙手過膝”說明手臂很長,他“身長七尺五寸”換算成今天的身高大約是1.72米的樣子,結合身高與長手臂、大耳朵,這麼一個人長相會是什麼樣,不是患有疾病就是基於突變了吧,至少說明劉備是一個身體上並不健康的人。

    但是不可否認,歷史上真正的曹操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對得起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這些稱號,曹操有作品為證。只可惜在三國演義裡面,曹操只能是梟雄,要不然作者沒有辦法往下寫,故事情節無法展開。

  • 5 # A三杯茶

    其實不能說《新版三國演義》洗白了曹操,或者說《老版三國演義》黑化了曹操,《三國演義》影視劇本身就是根據其小說改編的,所以對歷史的真實性有待討論。就拿正史來說每個歷史人物也會因為後世史記官的主觀意識而不能完全體現出這個人的真實性。那麼曹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是老版三國演義中那樣的奸詐還是新版三國演義中的正義,不能判斷的話我們不防從曹操的文學作品出發來看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可以想象一下曹操當時心中的豪邁氣概,又比如“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不難看出曹操的治國思想。

    不知是電視劇還是小說《三國演義》誤導了曹操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影視劇中曹操是反派,戲曲中曹操是白臉。其實不難看出近些年的影視作品中曹操多以正派形象出境,其背景應該是還原歷史和尊重歷史的表現。我們來列舉一些曹操為經濟為打仗為民生所做的措施,讓我們更深入的來了解一下曹操。

    曹操之所以在三國時期的實力最強,其實和他的勵精圖治是不分不開的,曹操從最早的討伐袁紹開始就已經有開鑿水渠的做法,目的很簡單,就是透過水渠運河不但可以快速的到達某個地方,而且還有利於兩岸的農業生產,官渡之戰勝利後,為了清理袁紹殘餘勢力,他親征烏桓,便修了平虜渠,目的就是順渠行走,行軍快速。

    後來曹操以鄴城為中心,開鑿了白溝渠,白馬渠,泉州渠,據記載,曹操開鑿的水渠在宋代時都能日灌萬頃良田,還有他實行的屯田制度,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經濟實力。而曹操對這些水渠運河的開鑿深遠的影響了以後的隋朝大運河。

    我們再來說說和曹操形成鮮明對比的劉備,雖然此人是個沒落的貴族,但不管怎麼樣,人家在名義上是可以繼承劉氏大統的,而曹操是宦官之後在當時來說社會地位遠不如劉備,所以像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無賴”之舉也被正義化。

    其實站在曹操和劉備雙方交戰的中間點來看,哪有對錯?目的不都是統一天下嗎?但記述歷史時多多少少都會沿著一條主線來展開,似乎劉備就是這條“主線”的最佳人選和繼承者,在“民心”和“法理”上都應該繼承漢室江山。

    那麼作為劉備最強勁的對手,曹操就站在了劉備所代表的“正義”對面,自然就成了奸詐的代表。不過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操會以其最真實最正確的姿態呈現在大家面前。

  • 6 # 小羅觀電影

    首先不是說洗白曹操,這是現在很多人喜歡他的一個事實。並且對於我們來說了解曹操並不僅僅從三國演義上面去了解他,因為從這裡你只能瞭解一個片面的他。像有的人就從正史以及三國志上面知道曹操是一個真正的梟雄,被他那種豐富的人物形象打動了,最後成為了他的小粉絲。

    其次是因為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曹操被一些片面的三國迷黑的體無完膚,認為他是一個漢賊並且篡了漢朝的天下。然後他的形象跟劉備的光輝形象相比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這就引起了很多真正的曹操迷的不滿,他們認為曹操才是天下間真正的大丈夫,不是劉備那種小人所能比的,以至於在網上會出現很多洗白曹操的言論。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論述歷史人物的功過與否,本來就是一個討論性非常強的問題。你有可能拿出你的證據去證明他的荒淫無度,我也有可能會拿出我的例子去表明他曾經也有過勵精圖治。畢竟是人嘛,每個時間段所表達出來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不僅如此,我個人認為曹操是真正的無冕之王。他不僅帶兵打仗厲害,而且在識人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並且他還懂得怎樣去駕馭自己的手下,光是這一點很多的領導都做不到。更何況他還是一個大文學家,把這所有的優點都綜合在一起,怎麼能讓人不喜歡他呢?

  • 7 # 金融de可樂

    洗白這個詞用的不妥。三國就是各家諸侯,沒有誰是絕對的民心統治,拿曹操舉例,賬下那麼多良將謀士,如果這個人不是綜合能力特別強,怎會有這麼多人追隨他。

  • 8 # 月淡風青

    新三國就是陳建斌主演的2010版的《三國》。導演有意模糊了《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樹立了曹操比較正面的形象。改變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尊劉抑曹的主旨。

    陳建斌老師演得好,演出了曹操的霸氣和雄才大略。

    曹操原來白不白?

    當然不是戲臺上的大白臉。曹操在歷史上的形象是不是正面的?我覺得是正面的。《二十四史》中《三國志·魏書·魏武本紀》中記錄了曹操的主要事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屯田、舉才、薄葬、愛民。這四項舉措,都是有利於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的。

    曹操屯田,首先是為打仗服務。同時也解決了土地荒蕪,農民流離失所的問題。

    就地屯田也解決了糧食運輸成本高昂的問題。從打黃巾軍的時候就開始屯田,打袁紹,平定北方,屯田大規模進行,不僅軍屯,還加上了民屯,百姓有了糧食,生活安定了,穩固了曹操的後方,增強了自己的實力,三國經濟實力最強的曹魏政權,屯田的作用自然不能忽視。

    屯田之外是舉才。

    曹操主張唯才是舉,不限士庶,甚至不限人品。只要有才能就行。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齊桓公的功臣管仲,品質不行,但有本事,能讓齊國富強,稱霸諸侯,那就夠了。管仲鼓勵經商,開發了妓女這種新鮮事物,大大增加了齊國收入。姜子牙一介布衣,只要有才就行了。陳平盜嫂也無所謂,只要有才。能幫劉邦平天下,剷除呂氏的勢力,恢復劉家的天下就行。

    (陳平盜嫂)

    這道政令一出,天下的人才紛紛前往曹操帳前效力。曹操任用得當,實力大增。

    再就是薄葬。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下葬從簡,不搞繁文縟節。不舉行大規模儀式。葬完不穿孝服。不守孝三年。棺槨中不放金銀珠寶。

    最讓人稱道的是愛民。

    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若年十二已下無父母兄弟,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身。幼者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老耄須待養者,年九十已上,復不事,家一人。

    女子七十以上,無人奉養,朝廷給養;十二歲以下孤兒,朝廷給養;殘障人士,朝廷終身管養;窮的活不下去,朝廷給補助;九十以上,朝廷派人幫助。這簡直就是現在敬老院和孤兒院的雛形。

    曹操有這四點,形象還不夠正面嗎?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原本是蜀華人,因為馬謖失街亭的事而被牽連。但對諸葛亮舉措大加讚賞,評價十分公允。曹魏本是敵國,也並不貶低,對曹操的評價也很公允。後人把他的《三國志》和《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可以看出,後世的史學家對他的評價還是很肯定的。

  • 9 # 環球劉老師

    新三國與其說是洗白曹操,不如說是“復古”曹操原本的人設。我們需要知道,陳壽的《三國志》成書於西晉,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兩本書中間間隔一千多年,價值觀的變遷導致人物形象跟著改變。

    初始的人設和它的社會背景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曹操的形象無疑十分高大上。雖然,也有動輒殺人的狠辣,但在漢末亂世中,這種狠辣並不是缺點,相反會成為這個人物的優點。西晉離亂世不遠,建國不久又經歷八王之亂,非常理解“亂世需用重典”這個道理。比如陳壽的父親,曾被諸葛亮施行髡刑羞辱,但其本人對諸葛亮顯然沒有太多恨意,《三國志》中的諸葛亮總體也是正面形象。

    因此,在《三國志.太祖傳》中,對曹操的評價是“有權數”以及“少機警”。從前後語聯絡,這段話顯然是褒義,並不認為“有權數”是個貶義詞,完全不像後世把城府深、有心機之人視為壞人。

    除了經歷亂世,人心對梟雄人物本能的崇拜外,當時的主流思想,較之後世也非常離經叛道。雖然,後世評價漢代的思想,永遠離不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是,實際操作時,漢朝一直堅持“儒皮法骨”的政策,非常注重權謀以及集權。漢宣帝更是公然宣稱“漢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擅權謀、心機重、城府深,在漢末晉初並不是貶義】

    東漢末年,漢朝的社會矛盾劇烈增加,整個社會危機重重。許多士大夫也因此對儒家的霸主地位表示不滿,甚至動起取代它的念頭。一些人懷念文景之治,想念那個相對太平的歲月,道家得以在漢末捲土重來。雖然,他們沒能取代儒家獨尊的地位,卻衝擊到當時的思想主流,使得人們對道德的看法發生變化,也不再排斥權謀和權臣。

    南北朝的變遷

    經歷漢末衝擊,儒家重新調整自己定位與價值觀。應用在實際的政治操作上,便是其主流對封建制不再迷戀,更加強調父親在家庭關係中的地位。人類的社會權力,往往來自男性在家庭中的權力,或者說就是它的2.0版本。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這種社會形態的理論體現。古文裡對大臣的稱呼是“臣子”,皇帝則是“君父”,也是這套價值觀的體現。

    【司馬懿的後人致力於復興儒家】

    恰逢司馬家在北方遭遇慘痛失敗,匈奴騎兵縱橫中原,打得司馬家“衣冠南渡”,史稱“永嘉之亂”。作為華夏曆史上,第一個被胡人趕出中原的政權,司馬家的權威遭受空前打擊,急需一個權威的統治理論來鞏固自己的權威。開始鼓吹強化君權的新儒家,得以被司馬家力捧,擊敗漢末的挑戰者,重新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只不過,這個階段的儒家同樣做不到唯我獨尊——因為玄學和外來宗教開始發揮影響。尤其是佛教開始傳入東亞,對傳統的社會格局產生強烈衝擊。更重要的是,南北朝也是一個權臣輩出的時代。逃到南方的司馬家,面臨著恆溫的威脅;北方的五胡王室,動輒被手下的部族領袖或者權臣用武力改朝換代。相比他們的所作所為,對漢獻帝尚算恭順的曹操,反而顯得“規矩”不少。

    因此,曹操在這個階段的形象有所下跌,可是,總體上依舊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形象。如《宋書》卷四十五(列傳第五)卷末“史臣曰”稱:“(宋)高祖崛起布衣,非藉民譽,義無曹公英傑之響,又闕晉氏輔魏之基,一旦驅烏合,不崇朝而制國命,功雖有餘,而德未足也。”

    《魏書·匈奴劉聰傳》:載劉聰之父為劉淵準備乘晉室衰弱之時起兵建立一番事業,就曾自比為漢高和魏武:“淵至左國城,劉宣等上大單于之號,二旬之間,眾便五萬,都於離石。淵謂宣等曰:‘帝王豈有常哉,當上為漢高,下為魏武。’”曹操在當時人心目中,是一位機敏幹練,洞悉事物、明察秋毫,料事如神的政治家。如西晉的傅玄說:“武皇帝,至明也。”(《三國志·徐奕傳》注引《傅子》)又,東晉著名的大臣陶侃也被人比作曹操和諸葛亮:“陶公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如也。”

    唐朝——承接南北朝的形象

    在唐代,曹操的形象與史書相比,更多的是進入文學作品之中,成為文人描寫的物件。詩歌是唐代最為傑出的文學樣式,也最能體現出唐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從現存的描寫三國時期的唐詩來看,曹操的形象在前朝的基礎上,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其形象的變化逐漸由肯定轉為批判‘’。

    曹操在唐代文人的眼中,的確與前朝有所不同。他們在關注曹操建立豐功偉績的同時,更多的是把視角集中在曹操晚年荒淫無度的生活上,對此唐代詩人也大加指責,這與他們對明君賢主的強烈期待有必然的聯絡。其內容多承襲魏晉小說,一方面讚美曹操的功績,一方面對曹操末年荒淫的生活予以嘲諷。

    和之前的褒貶一樣,曹操形象的變遷和唐朝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再加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唐代的生活水平相較之前,獲得了長足進步,社會風氣也愈發開放。皇室的生活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奢靡。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故事,在一些人看來或許是佳話。但是,在當時,沒少遭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甚至連楊貴妃吃個荔枝,都要被人寫詩諷刺。

    而中國的文人,自古以來就有“借古喻今”的習慣。曹操晚年的荒淫生活,和他早年英明神武的形象,太像唐玄宗。從這方面解讀,曹操也算是被唐玄宗給拖累了。

    唐以後,徹底崩塌的人設

    宋朝開始,中國歷史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權臣越來越少見於史料,朝廷中央的權力鬥爭進一步圍繞皇權展開。民間思想上,儒家開始佔據絕對主流,尤其是科舉制成為官員任免的標準時,一切都進入不可逆狀態。雖然,諸子百家的典籍,依舊可以被學子們閱讀。但是,他們的態度已經從“說的好有道理,等我當官後,或許可是嘗試這麼做”變成,“我覺得你說的都對,但是儒家才是考試的標準答案,我可沒權利否定”。

    【宋朝是中國科舉文化,最為昌隆的時期,也是曹操形象徹底變壞的時期】

    隨著儒家徹底佔據主流話語權,士大夫們唾棄“亂世需用重典”的法家形象,已然成為“政治正確”,過去被標榜的人物,在新時代已經成為某種負面形象的代名詞。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是這樣評價曹操的:"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這一評價表明曹操蓄無君之心,實為奸詐的代名詞,暴戾強伉表明曹操殘暴。

    【曹操、漢武帝的形象變遷,都與司馬光與他的《資治通鑑》息息相關】

    另外,司馬光在敘述曹操所使用的材料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用意:對於許邵評價曹操這一事件,他引用了孫盛的"亂世之奸雄",而不用後漢書的"亂世之英雄".可見亂世之奸雄的形象經過《資治通鑑》的轉述其影響不知深遠了多少倍;在記述曹操徵陶謙的事件中,司馬光捨棄了陳壽《三國志》中"所過多殘戮"而是取《後漢書》中"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這樣的描述,讓曹操的罪惡更深一層。曹操殺楊彪,《三國志》記述的並不是很詳細,司馬光取《後漢書》中:"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這樣的敘述,曹操蓄意害人的奸詐形象可謂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總之,司馬光是一個通達的史學家,他在"尊魏抑蜀"為張目的封建繼統上"尊劉貶曹",其歷史作用是無可取代的,正因如此,貶曹成為宋元時期曹操形象演變的主流。

    結語

    今天,儒家早已不佔據主流話語權,人們的思維較之古人,也更為多元。曹操的形象得以恢復。所以,《新三國》並非“洗白”曹操,它只是儘可能地體現了現代人心中的那個曹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導師變老闆,學生變學徒,有研究生將讀書稱為打工,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