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讀研期間,一大半時間都用來給導師打工了。”王洋(化名)是一名211高校碩士研究生。她剛進入師門,就被導師安排去給修讀第二專業課程的同學上課,作業批改也由她一人完成。 當上了“老師”,王洋卻沒有得到老師的待遇:“學校的二專教學任務是有課時費的,但是導師從來沒提過錢的事,我只能‘被義務勞動’了。”你怎麼看這種現象?
17
回覆列表
  • 1 # 紅塵讀書人

    在大學裡研究生、博士生們往往稱呼導師為“老闆”。

    導師之所以被學生們稱“老闆”,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 導師錢多啊。他們只要手頭上有一個好的科研專案,經費動輒幾十萬元甚至幾百萬元,全部都由導師掌控。有的導師,直接給學生“發工資”。

    第二, 導師權力大啊。他們可以決定學生的命運。論文答辯透過與否、給世界名校寫介紹信、推薦到名企工作,這些環節,導師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所以,導師就是“老闆”,和“老闆”搞好關係,是高校中流行的一種潛規則。

    以目前中國大學裡的普遍情況來看,學生為老師服務,即使唸到了研究生博士生,也還是在為老師打工。

    導師搞到專案,掙到錢就進自己腰包了,把任務分配出去,讓學生給自己做專案。有的教授還自己開公司,研究生直接到教授的公司去上班。而那些沒有拿到專案、也沒開公司的教授,則會讓學生去其他公司兼職,把學生給“出租”了,自己拿提成。

    師生關係變質了,基本變僱傭關係。一位博導說:“現在有的博導連學生的論文都不看,純粹就是‘老闆’,師生關係變成了“僱傭關係”。對發表論文要把導師列為第一作者的“潛規則”,使博士生都表示不滿。但在“僱傭關係”之下,導師對學生髮展具有決定權,學生又不得不接受。“

    真夠黑的。

  • 2 # 偉大的平凡

    《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老師是教授學生知識的人,研究生之前的老師,包括從小學到大學的老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傳授學生知識。而研究生經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專業知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個時候導師扮演的角色和以前的老師不同,很少傳授知識,而是引導你做專案,做科研,寫論文。

    研究生和導師的關係,更多的是“研究助理”和“專案經理”的關係。導師憑藉著自己的身份能力申請到學校,本市,省裡或國家的專案。研究生沒有研究的經驗和科研專案運作的知識。導師在這個科研團隊裡主要是引導的作用,因此導師更多的是“專案經理”,而研究生主要是“工作人員”。導師和研究生的關係不像是師生關係,更像是僱傭關係。

    甚至還有的導師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讓學生在自己開辦的私人企業裡工作而不發工資或給很少的工資。還有的老師把學生當作自己的私人秘書,讓學生幹各種生活裡的雜事,而這些雜事和科研毫無關係。當然這種奇葩導師佔很少的比例,大多數導師還是為學生的學業考慮。

    因此很多研究生稱自己的導師為老闆。

    大多數學生在研究生二年級就開始接觸導師的專案,天天做實驗,看論文,寫論文,科研的時候很苦。遇到好老師還好,遇到不為學生負責的導師真的是壓力很大。

    因此選擇導師非常重要,選擇導師最重要的是看人品,其次是看能力。選導師之前可以先到那所學校,找到他所帶的研究生,想出辦法打聽一下。

  • 3 # 新媒田宇

    這種現象很普遍,我十多年前讀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流行了。現在更普遍了,特別是在理工科專業裡,更是如此。因為理工科專業的導師們能夠拿到的科研經費更高,有錢去僱傭研究生打工。不像我們文科的老師,就算學生叫我老闆,我也不敢答應啊。

    研究生和導師之間的關係與本科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確有不同。研究生和導師有點像以前的師傅徒弟之間的關係,學徒跟從師傅學藝,相當於廉價勞動力,當然,學徒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小有收入之外,主要還是以學習為主,學到手裡的手藝應該是主要收穫。

    在現在的學校裡,這基本上就是一種事實上的僱傭關係。但是,在教育界的理念裡,是迴避這種事實上的關係的。管理者依然把師生關係做為唯一的管理出發點,推行的導師負責制也是如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管理理念跟不上現實情況的變化。

    高校裡,研究生稱呼自己的導師為老闆,其實也是學來的,是先從國外開始興起的。因為研究生的學習需要研究,需要在專案裡進行研究。而一涉及專案問題,學生本質上就是為完成專案而工作。專案歸屬於導師,那就相當於專案負責人,專案老闆。

    另外,學生稱呼導師為老闆,也是因為校內學業與導師也是息息相關。發論文,寫畢業論文,都要導師付出很多。

    所以,我始終覺得,研究生稱呼導師為老闆,是比較中性的意思,沒有什麼褒貶。很多導師也默認了這個稱呼。

  • 4 # 小鹿姐姐

    以我親身經歷和了解,這種情況確實廣泛存在於各個高校,研究生私下稱導師為老闆是這個圈子預設的事實。據調查研究生和導師的關係有以下幾種: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二者以科研夥伴關係為主,僱傭關係只佔到7%。因此,武斷地稱讀研為打工過於片面。很多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主要原因在於學生和導師一起做了很多科研工作,而得不到預期回報,眾所周知,有些科研專案經費十分可觀,相比之下心裡受到了傷害。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研究生做出的科研成果或者論文最後都冠以導師之名,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首先是因為這個圈子自身有不成文的規則,比如發表論文,最低要求三篇或者以上到國核心心期刊,很多一流高校要求發表在國際期刊雜誌,普通研究生無名五分,其論文投遞如果沒有導師的掛名或者推薦基本都會石沉大海,因此,普遍的做法都是將導師作為第一作者投遞出去,才能保證發表的論文達到畢業要求。在這個前提下,可以說,研究生是依賴於導師的,同時導師也因此獲得好處。 其次,很多導師申請的科研專案有學生參與是不爭的事實,相信大部分導師的初衷是善意的,希望透過專案的參與能幫助學生積累經驗,並且有利於後期的求職,同時賺取一定的生活費,畢竟專案是導師的爭取的,學生透過自己的勞動從中能分得一杯羹對雙方都有利。當然,不乏有個別導師藉機利用“免費勞動力”為自己謀利之嫌,但這畢竟只是少數,不能因為少數害群之馬否定導師這個群體。從這點來看,二者依然是科研夥伴互惠互利的關係。 最後我想說,稱讀研究生為打工的人顯然是含著一股無名的委屈和怨氣,其實當我們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後會發現,讀書期間所謂的委屈僅僅是一滴淚水,掉在地上都不會留下一絲痕跡。

  • 5 # 北岸笑忘書

    如果沒人問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高校還有這回事。

    從現實情況看,這已是公開的秘密。太多的學生,導師的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們的選擇,一個不好就有可能斷送了個人的前途,幾十年寒窗苦讀就此了無結果。

    從導師角度看,個人權力對於學生來說就是大於天,可能自己也是那麼著過來的。同時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利益和經濟利益的巨大誘惑,讓一些人喪失了作為人師最基本的一些底線。

    當然這也不代表所有的導師都會這樣,也還是有真正的為人師者,他們對物質利益和經濟利益也有所求,但也是知足而樂,他們不會為了無止境的個人慾望而丟失了師者最基本的原則。

    從學生角度看,碰到這樣的導師也算倒黴,不過也要堅持個人原則,該做的做,該要請教的還是得請教,尤其是在個人學業上更是得主動找導師溝通。

    如果不管你怎麼請教,他只是讓你幹各種私活,始終絕口不提你學業的事情,那麼一是申請換導師,二是收集證據以備無患,三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學業才是正道,不要因此而最終斷送了個人的未來才是硬道理。

  • 6 # 西院規劃師

    研究生階段的讀書經歷,在提問者眼裡變成了很簡單的老闆和學徒的關係,感覺有點變味了。我認為應該對這種變味的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予以糾正,頒佈相關條例,讓導師能夠給與學生真正的學術指導,並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去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楊寶德,被發現溺亡在西安灞河中。事發後楊寶德的女友在微博發文直接指出,男友的自殺和的博導周某有很大的關係:“出國無望且學術無果,這些原因成為壓到楊寶德的最後一根稻草,並直接導致楊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並附上眾多楊與其導師的多次微信聊天記錄,其博士生導師經常要求楊寶德做很多與學業無關的雜事。

    當時微博在網上一宣揚,輿論一片譁然且震驚,因為在大眾眼中,博士生是國家重點培養的高階人才,本該暢遊於學術的浩瀚海洋,不斷探究世界的真諦,但是在“985”高校中,終究還是淪為為導師打雜拎包的苦力,這一點更像是舊社會地主與長工的關係。不可否認,在研究生階段(特別是理工科類的研究生)對導師的依賴程度很高,絕大多數導師有能力為學生提供了較好的學習平臺,包括了諸如實驗室、課題、實驗裝置、等。但不意味著學生成為導師的“私人物品”,學校培養這些高層次的人才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夠在各個學科的建設和研究中做出貢獻,而不是在寶貴的學習、進步時間裡幹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 7 # 梅落南山666

    現在,網上好多言傳“導師變老闆,學生變學徒,讀研成了打工”這種現象。

    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是應該不多。

    首先,研究生導師一般都是國家優秀的人才,幾經考核和選拔,才成為導師的。既然能做到研究生導師的份上,人品和素質都是相當高的。

    導師帶研究生,也是為了學生學有所專,在某一個領域裡有更好的發展,將來學生學有所成,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作為導師也會桃李滿天下的。

    絕大多數的導師都不會為了賺錢、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去讓學生去給自己“打工”。他們是人類的工程師,是“丟不起那個人,掉不下那個份的。”

    那麼多的導師為了學生的學業嘔心瀝血,孜孜以求,只為把學生培養成合格人才。

    但是另一種現象也是存在的,問題中所問的象“讀研期間,一大半時間都用來給導師打工了。王洋(化名)是一名211高校碩士研究生。她剛進入師門,就被導師安排去給修讀第二專業課程的同學上課,作業批改也由她一人完成。王洋卻沒有得到老師的待遇,沒有拿到課時費,導師也從來沒提過錢的事,她只是‘被義務勞動’了。”

    這種現象,也是有的,其實從另一個方面看,這些工作和勞動對自己的成長也是有利,從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要放平心態。只是代替導師上課,並沒有取得相關的教學資格,當然不會有課時費的。

    再者,如果你感覺被“義務勞動”了,你還可以拒絕的啊。

    作為學生,應該以學習為重,不應該把時間糾結於這些事情上。

    幾天前,網上熱議的博士生自殺的事件,大致是這樣的:

    “2017年12月26日,年僅28歲的西安交大在讀博士楊寶德不堪導師奴役在灞河溺亡。”從這件事情看,的確有個別自私的導師,把學生當成導師的“打工仔”,甚至“僕人”。

    這種情況,少之又少,是極個別現象。這種有損導師形象的導師,枉為人師表,最終也是會被清除教師隊伍的。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所以,“人渣”導師也是存在的,但是導師們絕大多數都是德高望重、學富五車的。讀研讀博也是為了讓自己有個更好的發展。作為已經成年的研究生、博士生,要學會面對這些問題,做好選擇,學會面對。

  • 8 # 一品職事官

    這種現象在目前的高校中還是很普遍的,究其原因,大致幾點:

    1、很多老師、教授掌握著大量資源,甚至是學生的前程。能不能出成果,能不能發論文,能不能按時畢業,有時候就是導師一句話,全看導師高興與否。導師對學生的人身控制能力很強,學生對導師是一點也不敢怠慢,小心翼翼,膽戰心驚,千方百計哄老師開心,導致一些老師自以為是,高高在上,有的甚至肆意踐踏學生的尊嚴,甚至出現對女學生進行騷擾。至於說導師變成老闆,那再正常不過了,你替導師幹活,就是替他解決問題,替他賺錢,和老闆無二。

    2、教育體制的畸形發展。高校重視科研成果,重視論文數量,僅從文字和科研上是看不出一個人的德行和品德,以及個人道德素質的。教育的畸形發展,片面追求分數和成績,加上科研工作的高強度壓力導致心理扭曲,評職稱的時候也沒有道德品質考核要求,即使有也更多的是走過場,走形式,所以很多所謂的導師從人品上是需要再考核,再評價的。

    3、社會上的價值取向都是向錢看,高校教師也是如此,導師更是利用手頭的資源、技術、科研成果進行市場化操作,他招的研究生則更多的像他的員工,每年就那麼幾個名額,不壓榨是不出利潤的。

    這樣的事情目前很普遍,但不代表全體老師,還是有不少教師是德才兼備的,是可以稱得上人民教師的,隨著我們教育制度的不斷健全,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相信會越來越好。

  • 9 # 納蘭東北

    現在的學生嬌生慣養,從小啥都不幹,考上研究生,博士做點實際工作就覺著受了天大的委屈,六六說的好,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師徒關係是學知識的最高境界。

    想要學習老師的知識本領,最好的方式就是手耳相傳,言傳身教。研究生和大學的培養方式 不同,最明顯的就是數量上的差別,研究生是精英式的教育,就是讓學生學到老師真是本領,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承,更是思維方式的影響,是把一個人變成人才的過程,所以這種師徒式的方式是最好的培養方式。碩士,博士該以怎樣的方式報答導師?

    讀過研究生,博士生的人都知道,自己交的那點學費只夠上課的,那個研究生,博士是光上課就畢業的?除了上課,做實驗,做考察,發文章花的誰的錢?不都是導師的科研經費嗎?要真說給老師打工,老師僱的工人可沒這麼貴啊?僱工人不能出錯,學生給老師幹活誰沒出過錯?導師培養了學生,為老師乾點活有什麼異議?就要用成績回報老師。現在的大學很多學生懶散慣了,什麼都不願意幹,突然學習壓力大了,受不了,抱怨滿腹,回頭看看前輩的科學家,看看人家的研究生,博士是怎麼過的,再看看自己,別說自己不想成為科學家,就為了工作?對不起,國家培養人才不以你的目的而改變,所以,想讀碩士,博士就要做好為導師"打工"的準備。

  • 10 # 藝術球Artball

    我在讀研時,導師也曾讓我做一些事情,不過都是對學業有幫助,對自己有鍛鍊的。很感激曾經這些鍛鍊和機會。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我認為是一個“圈子”文化。導師一般都掌握著比較多的社會資源,學生在跟導師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優先接觸到這些由導師帶來的資源,比如人際圈、學術圈、發表論文機會,實習的機會,甚至就業等等。這些資源不是一般人輕易能接觸到的。由此,對於把自己的社會資源分享於學生的導師來說,學生為導師“打工”、做事應該懷著敬畏心和表現自己的態度去積極面對。

    打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像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與學生祁同偉一樣,只有多給老師做事,老師滿意,自己才能享有更多的資源。當然,這不是一種權利的交易,而是一種複雜的“自己人”、“圈子”文化造成的。你報考這位導師,導師就將你視為自己麾下的未來的“自己人”來看待。你無私為老師“打工”,慢慢熟悉到成為導師的“自己人”的地步,就這樣你就享受到了自己人的資源待遇。享受到了導師的圈子。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你欲享受導師的各種資源,想順利畢業,受到推薦,甚至工作就業,你就要去做與權力相對應的義務。

    當然,有的導師,自己的資源不足也不想與學生分享,卻讓學生為自己的課題、公司免費打工,讓學生做與學習無關的私事,美其名曰讓學生在鍛鍊中學習,如果真正對學生有幫助倒無可厚非,如果不是,那麼學生掏學費給學校是來學習的,不是來打工的。國家撥款給老師,是教書育人的,不是來壓榨學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初趙雲在長坂坡殺的都是無名之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