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個人在歷史的長河面前就如螞蟻般弱小,說不定今天你平步青雲,但是誰有會知道明天死神會不會降臨到你頭上呢?其實這種事情放到我們誰的身上都不會相信,當我們即將走向人生道路的終點的時候,結果走到終點被天上掉下來的一塊磚頭給砸死了。這就是發生在陳安仲身上的真實故事,這個歷史上最倒黴的狀元!

    陳安仲是福建長樂人,在明朝洪武三十年的殿試中被朱元璋欽點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在現在相當於直接進了中央黨校或者入選了中科院,前途一片光明。多年的寒窗苦讀終於得到了回報,陳安仲喜不自勝,而朝中大小官員也紛紛前來祝賀,提前打好關係。但是冥冥之中,陳安仲的命運卻在發生大逆轉,一場巨大的災難正在向他襲來。

    明初的會試不分南北,全國學子放在一起選拔,簡而言之就是全國統考。洪武三十年的這屆會試,共錄取了包括陳安仲在內的考生52人。

    但有好事者發現這屆錄取的全部為南方人,而更蹊蹺的是三位主考官也為南方人。其實造成這種情況實屬巧合,因為明初南方的經濟、文化、教育水平遠遠高於北方,並沒有半點徇私舞弊的行為。

    但是落第的北方人不幹了,他們就抓住這個巧合大做文章、添油加醋,聯名上書控告考官閱卷不公,明顯偏護南方人。對汙吏嫉惡如仇的朱元璋大怒,立刻下命重新複閱試卷。於是主考官們重新選拔了一些北方學子的試卷給朱元璋批閱,但是朱元璋批閱後發現這些試卷普遍文采不佳、內容空洞,且屢有犯上之辭。

    朱元璋正疑惑之時,又有奸吝小人上告,說主考官是故意挑選了北方考生比較差的試卷上呈。這次朱元璋徹底震怒了,後果很嚴重。主考官被髮配邊疆,而包括陳安仲在內的相關人士被五馬分屍。後來,朱元璋又親自挑選了數十名北方人,此事才得以平息。毫無罪責的陳安仲最終成為犧牲品,寒窗苦讀數十年,好不容易高中狀元,才華還沒來得及施展,卻因為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丟了卿卿性命。“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當你怨恨命運不公的時候,當你自感懷才不遇的時候,想想陳安仲,你的命運相比他又如何呢?

  • 2 # 覓史說事

    你說的這個人應該是明初的“六冠王”黃觀。

    黃觀,字伯瀾,今安徽省池州市人,《明史》列傳第三十一章裡對其有記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黃觀以貢生入太學。同年八月,在南京應鄉試,中解元,次年三月應會試,中會元。是年四月,黃觀復參加由明太祖朱元璋親發策問殿試,取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他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連中三元”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連中六元”者。

    黃觀中狀元后被授翰林院修撰,後升任正二品禮部右侍郎。建文元年(1399),黃觀任右侍中,進入國家決策層。當時,燕王朱棣以皇叔身份自居,態度傲慢,自以為是,入朝不拜惠帝。群臣都迫於其淫威,敢怒不敢言,只有黃觀當面直斥朱棣:“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顏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

    建文四年,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從北平府起兵,直逼南京,並公佈“文職奸臣”名單,黃觀名列第六。經歷三年的血雨腥風后,建文帝最終戰敗失蹤(死亡)。當時還在督戰的黃觀得知此訊息後,自知大勢己去,乃投江自盡。

    黃觀悲壯地為建文帝殉難了,但對其恨之入骨的朱棣卻仍不放過他,專門讓人紮了草人,帶上黃觀的帽子,放到街上斬首示眾。更殘忍的是朱棣下令屠殺黃氏家族所有的男丁,歷史記載,僅有黃觀的弟弟黃覯留下一子,幸運地躲過一劫。怒氣未消的朱棣還命人刪改了登科錄,把黃觀的名字劃掉,剝去其狀元名號。

    黃觀的死,主要有兩個原因:

    1、黃觀確確實實在朝堂眾多大臣的面前削了朱棣的面子,讓朱棣下不來臺。

    2、就算黃觀沒有得罪朱棣,但是黃觀也是擁護建文的舊臣,朱棣需要立威,清除那些擁護建文 的舊臣,具體可以參照方孝孺。

    黃觀被做成草人斬首,說明朱棣對當年大殿之上的事耿耿於懷,恨意難消,但我想更多是篡位後起到的震懾與穩定人心的作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是任何人都篡改不了的。天才書生黃觀的輝煌科舉成就,將永遠地鐫刻在中國教育史冊。

  • 3 # 穿越再現彼岸

    自從產生了科舉考試製度後,無數學子為了功名踏上這一條路,裡面不乏有考試奇才。能中六元者少之又少,中國歷史上考試中六元最後成為狀元的也就只有兩個人,明朝和清朝各一人,明朝是黃觀,清朝是錢棨(江蘇蘇州人,他的六元是分兩次中的,乾隆44年)。古代科舉考試一般情況下鄉試、會試、殿試這三場考試都是第一名被稱作三元及第狀元,六元及第則是指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六場考試都是第一,被稱作六元及第狀元。縣試、府試、院試是生員考試,被稱作小三元,鄉試、會試、殿試三場考試被稱作大三元。(三元及第牌坊)

    朱元璋欽點的六元及第狀元到底是誰?

    朱元璋欽點的六元狀元是黃觀,他於1390年8月參加南京的鄉試,獲得第一名解元,1391年3月參加會試奪得第一名會元,4月,朱元璋親自殿試,他的策論朱元璋非常欣賞,欽點為第一甲第一名狀元。黃觀是名副其實的明朝第一學霸,考中狀元時只有27歲。(朱棣劇照)

    黃觀是安徽池州貴池縣人,他的父親因為家貧入贅許家為上門女婿,黃觀也因此跟隨了母親的姓氏,叫許觀。1396年,官職做到三品禮部右侍郎的黃觀才奏請朱元璋改回父親的姓氏,正式改名為黃觀。

    黃觀得到朱元璋的重點照顧,仕途踏上了直通車,32歲時已經升任三品大員,擔任禮部右侍郎,他是朱元璋為建文帝遴選的主要輔佐人員之一。建文帝上臺後重用文人,比較出名的文人大臣有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太長卿黃字澄、翰林侍講方孝孺、禮部右侍郎黃觀。(黃觀劇照)

    明成祖朱棣為何將黃觀做成“草人”斬首?

    建文帝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名義上是討伐齊泰、黃字澄等文人,而黃觀被朱棣名列文官奸臣榜的第六位,可見朱棣有多麼恨黃觀。

    1402年,黃觀在靖難之役後期主要在長江的上游負責籌集糧草和人馬,援助南京的建文帝。朱棣攻佔南京後,因黃觀手中有兵馳援南京,命人抓捕黃觀的妻子翁氏和兩個女兒,將她們賞給象奴(馴象人),黃觀的妻子和女兒將首飾都給了象奴飲酒,自己帶領兩個女兒和奴僕跳江而亡。

    黃觀援助的兵馬到達安慶時,得知訊息,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棣已經登基。他對自己的妻子非常瞭解,必定殉節,安排自己的幼子和懷孕的妾室躲藏起來。做完這些後,黃觀拜別建文帝,在安慶投江而死,屍體不知所終。

    朱棣對黃觀餘怒未消,誅殺了黃觀的九族,親朋好友也受到株連,被禁錮或者被貶謫,不過黃觀的幼子和遺腹子早就躲藏起來沒有找到。這讓朱棣非常懊惱,黃觀的妻子女兒自殺投江不見蹤影,黃觀自殺不見痕跡,活著的兒子都藏匿了,朱棣於是就用草人做了黃觀的形象,斬首示眾。黃觀自殺後,又被殺了一次。(明史中朱棣修改刪減了不少內容!)

    1596年,萬曆皇帝給黃觀平了反,諡號“文貞”,在黃觀的老家貴池縣和南京修建“黃公祠”,恢復黃觀“狀元及第”的牌坊。

    黃觀在貴池有後代留存,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 4 # 歷史微點

    在古代,科舉考試分成六個等級,即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如果在這六次考試中,全部取得第一名,就被稱為六元及第。

    科舉制度從隋朝建立到清光緒年間廢除,一千三百餘年,能夠達到六元及第的,只有明朝黃觀和清朝錢棨兩個人。但錢棨是復讀生,多次考試後才達到六元及第。

    而黃觀是連中六元, 只參加過六次考試,全部獲得第一。因此被贊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事實也確是如此,從古至今,連中六元的,只有黃觀一人。

    黃觀從小聰明好學,對讀書非常認真,態度嚴謹。在洪武二十四年,黃觀在殿試中憑一篇《御戎策》,受到朱元璋大力讚賞,並欽點為狀元,成為千古一人。

    朱元璋十分看重黃觀,並悉心培養,不斷的對他委以重任。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黃觀已進入到了中央決策層,幫助朱允炆處理國家事務。期間,燕王朱棣在一次朝見朱允炆時,仗著自己皇叔的身份,沒有對朱允炆行君臣大禮,被黃觀痛斥了一頓,這讓朱棣懷恨在心。

    後來朱棣起兵造反,黃觀代表朝廷起草詔書,嚴厲砰擊朱棣的不義之舉,措辭激烈,朱棣看到後怒火中燒,將黃觀放入大奸臣之列,發誓抓住他後,一定要嚴加懲治。

    戰爭的局面最終倒向了朱棣一方,黃觀受命外出,四處招攬援軍,以支援朝廷,在回來的船上,突然接到朱棣己攻下京城,朱允炆下落不明的訊息。

    黃觀知道大勢已去,終於心灰意冷,決然要以死盡忠。就在船上穿戴好官服,向著京城的方向行叩拜之禮,毅然投江自盡。終年三十八歲。

    但歷史是不可能抹殺的,黃觀六元及第、忠烈殉國的傳說,並未因此消失。到了二百年後的萬曆年間,黃觀名譽終於得以昭雪。人們為了紀念他,在他的家鄉修建了狀元坊。

  • 5 # 地主家的傻土鱉

    自宋代開始,科舉考試被正式定為三級,即鄉試、會試和殿試,如果在這三級考試全部考了第一,即解元、會元、狀元全中者,被稱為“三元及第”。歷史上能三元及第者非常少見。中國1300年科舉史上,共出現數百萬舉人,近11萬名進士,而中狀元者有名有姓的僅600人左右,而連中三元者更是鳳毛麟角。據專家考證,自唐至清,三元及第者共17名,其中唐朝2名,宋朝6名,金朝1名,元朝1名,明朝3名,清朝4名。

    而六元及第者,一千多年來,僅有兩名,明清兩朝各一名。那麼問題是,既然科舉制只有三級,何來的六元及第?六元包括大三元和小三元,大三元指鄉試、會試、殿試。而小三元是指縣考、府考、院考,都是考取秀才的考試,這三場考試的第一名為案首,如果在這三場考試均獲第一名,則是連中三元,但只是小三元。考取秀才之後,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過關後稱舉人,舉人第一名是解元;然後再參加會試,會試過關後稱貢生,第一名叫會元;最後是殿試,殿試是皇帝主持的,過關後稱進士,進士第一才叫狀元。

    這個過程跟如今的小升初、初升高、高中考大學,進而學士、碩士、博士一樣的複雜。總之你小三元和大三元全部獲得第一名者才稱六元及第。所以這個難度極大,在一千多年科舉史上僅兩人而已。一個是咱們今天的主人公,明朝初年的黃觀,一個是清朝的錢啟。這兩人當是歷史上最霸氣的狀元。但錢啟是在48歲才中狀元的,而黃觀在27歲便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所以說他才是霸中之霸,沒有異議吧。

    一、朱元璋欽點的六首狀元

    黃觀(1364—1402),字瀾伯,又字尚賓,池州府貴池縣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人。他的父親名黃古,也是出身書香門第,後來家道中落,入贅貴池上清溪的許家,做了上門女婿。所以黃觀自幼從母姓,叫許觀。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黃觀請奏於朝廷,經皇帝恩准才恢復黃姓。

    黃觀天賦異稟,自幼勤奮好學,他的老師是元末學者翰林待制黃冔。元末明初,天下大亂,黃冔辭職到貴池,開館講學,黃觀便從其讀書。當時的黃觀之才就很受黃冔的賞識。黃觀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學霸,自小不論參加什麼考試,基本都是第一名。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黃觀以貢生入太學。同年八月,在南京應鄉試,黃觀考中第一名解元;次年三月應會試,又中會元;同年四月,黃觀參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的殿試,朱元璋出的考題是一道策論,主題是關於邊疆的防禦問題。黃觀在策論中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國中無擾,邊境無虞”,此文深得朱元璋的嘉許,於是他被皇帝欽點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這時他才27歲。

    黃觀創了一個奇蹟,他從秀才到狀元,在縣、府、院三級經過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連中三元和唯一連中六元的狀元。時人讚譽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黃觀可謂霸氣到了極點。

    二、黃觀成為朝廷股肱之臣。

    學業有成的黃觀,在仕途、事業上也不遑多讓。風華正茂的他,官運一路暢通。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1396年,黃觀被朱元璋授予禮部右侍郎(屬正三品,相當於副部級),成為朝廷股肱之臣。

    朱元璋去世後,由其孫朱允炆繼位,即明惠帝,因其年號為建文,所以史稱建文帝。建文帝這人性情寬厚,不喜武力,他欲仿效漢文帝,搞仁政,於是就重用文人,他當時重用的文人最著名的有四位,即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翰林侍講方孝孺,還有就是右侍中郎黃觀。這四人都是名滿天下的大才子。

    然而建文帝的以文治國的綱領很快就泡湯了,因為他的叔父朱棣早就對之繼位不滿,有篡逆之心了。朱棣是朱元璋四子,此人胸懷大志,文武全才,朱元璋生前,他被封為燕王,坐鎮北方,經常參加戰事,曾為邊境的安全立下赫赫戰功的。但朱元璋在其長子即太子朱標死後,並沒有立朱棣為太子,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這樣朱棣心中不服。於是在建文帝繼位剛四年,1403年,他就起兵造反,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叔侄爭奪皇位之戰,即“靖難之役”。當然,最後手段強硬的朱棣戰勝了文弱的朱允炆,篡位成功,他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史稱永樂大帝。

    朱元璋欽點六元及第狀元 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斬首

    不過朱棣起兵也是有藉口的,也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清誰呢?當然是清建文帝周圍的文人,以齊泰、黃子澄為主,朱棣列了一個50人的“文職奸臣”名單,其中黃觀名列第六。因為朱棣對黃觀也是恨之入骨的。

    早在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改革舊制時,黃觀任右侍中,經常參與重要國事謀劃。當時,身為燕王的朱棣便自恃皇叔,並且居功自傲,態度蠻橫,入朝竟不拜皇帝。群臣畏其權勢,都閉口不敢言,唯獨性格耿直的黃觀敢當面頂撞朱棣,他曾公開稱,“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顏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就是讓朱棣必須在公開場合對皇帝行君臣之禮,致使朱棣對之懷恨在心。

    當然,做為皇帝的重臣,黃觀跟方孝孺等人確實曾跟建文帝提過削藩的建議,建文帝也確實進行了一些削藩的行動,觸動了朱棣等人的利益。黃觀還曾勸建文帝扣留朱棣,但皇帝心軟,沒有聽取其建議。這些都成為後來朱棣報復黃觀的原因。

    三、黃觀遭滅門,自殺一次,被“斬”一次。

    朱棣的軍隊跟建文帝交戰之時,皇帝處於下風,於是黃觀自請到長江上游招募軍隊,以解國家危難。但他帶領一隊人馬還沒有到京城,當船行至安慶下游羅剎磯時,訊息傳來,朱棣已經攻陷京城,說是建文帝已死,朱棣登基稱帝。黃觀頓時痛哭失聲,自知大勢已去,無力迴天,於是投江自殺,大義殉國。

    建文帝重用的一干文臣,包括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他被滅的最慘)等都慘遭殺害,有的被剝皮,有的被下油鍋;朱棣還把他們的女眷罰到教坊司當官妓,所有男丁全部被屠戮,等於是被滅門了。黃觀的妻子不堪受辱,帶著兩個女兒投河自殺了。

    對大明朝來說,黃觀絕對是個大忠臣。事實上,很早的時候,他的老師黃冔已經給他做出表率了。當時朱元璋攻陷元朝都城,元朝滅亡時,忠臣黃冔就仰天長嘆:“我以儒致身,累蒙國恩,為胄子師,代言禁林。今縱無我戮,何面目見天下士乎?”於是跳井自殺殉國。這時黃觀也隨其老師為國盡忠了,只是他們盡忠的物件不同而已。

    黃觀死後,朱棣餘怒未消,把黃氏滅門九族,親朋受監禁連累者達百餘人。就這,朱棣還不解恨,還讓人做了個草人,帶上黃觀的帽子,將其再度斬首示眾。所以說,黃觀可謂是自殺一次,又被“斬”一次。還沒完,朱棣還令人修改登科錄,把黃觀從當年的進士名額中一鍵刪除,抹掉了黃觀的狀元身份!你說這朱棣有多狠,對黃觀是如何的恨之入骨?不過事實就是事實,歷史豈容篡改?到近200年之後,即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黃觀終於被朝廷平反昭雪,補諡“文貞”,歷史還給了他一個公正。

    ​人生如夢。黃觀一生可謂坎坷,不管過程之輝煌還是結局之悲慘,他都無愧於一個狀元的頭銜!

  • 6 # 尋根拜祖

    三元及第是精品,六元及第是絕品!中國自隋朝科舉以來,一千多年的歷史,就兩人獲得六元及第。其中一人就是題幹所說到的,被朱棣做成“草人”斬首的黃觀。

    三元及第大家很熟悉,就是指鄉試、會試和殿試三個第一名,鄉試第一稱解元,會是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同時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稱號的考生,俗稱“三元及第”。整個科舉史上,一共出現十七位三元及第者,堪稱人中精品!

    在鄉試前,其實還有三次考試,分別為縣試、府試和院試,縣試是由考生所在縣,組織的預備考試,府試是由考生所在州府,組織的預備考試,透過這兩次考試的考生稱為“秀才”,在此之前,哪怕白鬍子一大把,也只能稱為“童生”。府試是由各省學政組織的科舉考試,考試透過者可以獲得免稅,甚至官府補貼的待遇,並獲得參加鄉試資格。

    縣試、府試、院試第一名被稱為“案首”,三級考試都獲得“案首”者,俗稱“小三元”。從“小三元”到“大三元”全部囊入懷中的,就被稱為“六元及第”。歷史上有兩人獲得此殊榮,一個是清朝的錢棨,一個是明朝的黃觀。

    錢棨有點“大器晚成”,雖中了六元,但多次“回爐”復讀,直到32歲才獲得生員資格,47歲才中解元。黃觀則不同,一路高歌猛進,傲視群雄,26歲就完成了六元及第的壯舉!

    六元及第的超級學霸黃觀,取得成就的背後,卻是家門的貧寒無依。他父親因為欠了鉅額貸款,被迫倒插門,“嫁給”許家謀生。所以,黃觀原名許觀,直到六元及第,朱元璋恩賜,才恢復原姓。

    三年後,年僅二十九歲的黃觀,就被朱元璋授以禮部右侍郎之職,副部級正三品官員。因為能力出眾,黃觀後來成為建文帝一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

    黃觀跟朱棣第一次結仇,是建文元年,朱棣來朝覲見建文帝時,表現得很傲慢,竟然不行跪拜禮。大臣們畏懼朱棣,大氣都不敢出,唯有黃觀怒斥朱棣:“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顏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

    不過,這個故事顯然是段假歷史,那一年建文帝削藩,把朱棣逼得裝瘋賣傻,低調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哪來的膽氣裝牛叉?事實上,由於朱元璋的遺令,朱棣那一年根本就不在南京。

    但朱棣不喜歡黃觀是真的,原因就是黃觀的政治主張,也是力主削藩的。所以,在朱棣的清君側奸臣榜中,黃觀名列第六位,冠軍被齊泰奪了。

    讓朱棣很不爽的是,黃觀寫了一封廣佈天下的敕書,把他罵了個狗血噴頭:“燕王舉兵,觀草制,諷其散軍歸藩,敕身謝罪,辭極詆斥。”

    朱棣攻下南京,急匆匆讓人捉拿黃觀,竟撲了個空。原來黃觀奉旨外出,募兵勤王去了。而且建文帝竟然讓黃觀,帶著皇帝玉璽隨行。“既而索國寶,不知所在,或言:‘已付觀出收兵矣!’”可見黃觀在朱允炆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

    朱棣此人對建文帝的舊臣,殺戮的手段極其殘忍,沒抓到黃觀,他把氣撒在了家屬身上。黃觀的家族百餘人全部被斬殺,黃觀的妻子和兩個女兒,被賜給“象奴”。象奴即訓象師,古代身份非常低下的從業者。黃觀的妻子和兩個女兒乘象奴不備,跳河自殺!

    黃觀途中聽聞南京失守,嘆氣說:“吾妻有志節,必死。”說完,在江邊為妻子做了招魂儀式。接著他穿好朝服,對著南京的方向行拜禮,投江自盡!

    “路邊社訊息”,死訊傳到南京,朱棣不甘心沒能親手處置黃觀,就下令給黃觀用稻草紮了一個“草人”,並給“黃觀”穿上朝服,押赴刑場斬首示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諾克的規則和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