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瞄淺談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在當時長恨歌是流傳非常非常廣的,後來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寫悼詩時的,這樣說到“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知道長恨歌的影響多大了。

    首先 ,回到問題,我個人認為當然是歌頌的愛情為主題,它的諷刺作用還是其次的。首先從白居易自己的評價來看,他不認為這是諷喻詩。白居易大致的意思是這首詩流傳廣並沒有什麼用,我更希望自己的諷喻詩能傳播開來,有一樣的影響。不難發現長恨歌是處於諷喻詩的對立面吧。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長恨歌以愛情為主題的。

    第二,我們從詩歌本身來看。首句就是,漢王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寫玄宗,即那個時代的前任皇帝,從語言來說是很露骨的,露骨的語言說明什麼?那就是時代開放。只有開放的時代才有可能這樣議論,嗯,當朝皇帝的祖上吧。這個對比《閱微草堂筆記》這類清代文學就知道了。那麼,如果這是諷喻詩,基於這樣的語句下,宣宗從皇帝的角度來看,即便不禁止不問罪,也不可能對詩歌,甚至對白居易這個人有很高的認可。

    所以我個人覺得,長恨歌的主題只可能是透過一種華麗的語言來表達愛情的主題,。 而史評“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這點也不難看出,長恨歌重寫情。

  • 2 # 飛鴻鳴春

    《長恨歌》是中晚唐大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歌行體古風作品,全詩以唐明皇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為線索,以安史之亂為背景,用詩的語言展開描述、聯想和議論。其主題不但鞭笞了安史之亂的罪惡,詠歎了人間愛情的美好,也對“漢皇重色思傾國”的政治得失進行了批評。

    誠如納蘭性德在擬古決絕詞中所述,“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透過這首敘事長詩,使一段背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變成了千古絕唱,使馬嵬坡成了生死離別的代名詞。

    全詩的結尾更像一把雙刃劍,插進了生生追求愛情的痴男怨女的心中,使愛成了一種宣言: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多麼悽美的愛情故事啊!一位愛美人勝於愛江山的帝王,一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女子,因為這首詩,活成了生生世世的愛的化身。

  • 3 # 福榮

    問《長恨歌》的主題?可用四個字來概括:愛恨情仇。

    白居易為中唐著名詩人,是唐詩的高產作者之一,他作的詩現存達3000餘首,佔全唐詩的7%左右。他的詩平易、通俗,連老嫗都能理解。其中的《長恨歌》是一首敘事、抒情長詩,世人最為喜愛。

    《長恨歌》以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故事為題材,先簡要摡括了:楊玉環長大成人、選入宮、封為貴妃、亂政(安史之亂)、君王無奈馬崽賜她死的經過。筆鋒一轉,重點描述兩人的愛情經歷及盼望來世重逢。最後用兩人的誓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結尾。達到一唱三嘆的效果。

    全詩佳句連連,如: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回眸一笑百媚生、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上窮碧落下黃泉、梨花一技春帶雨等,歷來被後人引用。

  • 4 # 胖魚夫人

    長恨歌的主題是什麼?

    《長恨歌》是中唐詩人白居易描述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長篇詩歌。這首詩歌的主題是歌頌愛情。

    下面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闡釋觀點。

    一、知人論世,根據白居易的人生觀、價值觀來探析。

    二、透過對作品本身的分析來探析

    三、透過作者和時人的評價來探析。

    一、知人論世。

    白居易和湘靈的愛情

    白居易本身就是一個極多情的人。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鄭一個小官僚家庭,他出生不久,家鄉就發生了戰亂,為了躲避戰爭,白居易一家遷居到宿州符離。在那裡,白居易度過了童年生活。白家有位鄰居,鄰居家有位小姑娘,比白居易小四歲。

    二人青梅竹馬,白居易十九歲那年,和情竇初開的湘靈產生了愛情。然而,士不可以不弘毅,白居易二十七歲離開符離,投奔叔父,29歲考中進士。白居易請求母親,希望可以娶湘靈為妻。無奈,白母認為與湘靈結合對白居易的仕途幫助不大,便拒絕了白居易的請求。

    這段刻骨銘心的初戀,讓白居易牽掛了一生,他寫過《鄰女》《寄湘靈》《寒閨夜》《長相思》等詩篇,都是關於湘靈的。後來,白居易貶為九江郡司馬,落魄的白居易在偏僻的九江,遇到了漂泊的湘靈父女。湘靈一生未嫁,白居易此時也已經43歲了,二人百感交集,抱頭痛哭。

    後來,白居易調回京城,返京途中,白居易經過符離,去看望湘靈,可是草木萋萋,再不見故人的身影。

    對關盼盼和張建封愛情的態度。關盼盼為一歌妓,為節度使張建封收養,訓其歌舞,傳其詩書。還專門為關盼盼建了燕子樓,後來,張建封去世,關盼盼獨居在燕子樓,後絕食而死。

    有人說白居易認為關盼盼的做法不夠痴情,寫詩給關盼盼。關盼盼收到白居易的詩後,悲憤交加,不久絕食而死。其實,這個說法不真實,白居易寫《燕子樓》三首“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是為歌頌關盼盼的痴情。關盼盼的守節和殉情,是自已感懷於張建封的知遇之恩。

    遣還樊素

    白居易晚年以太子賓客身份分司東都,在洛陽,白居易有兩個侍妾,一個是擅長唱歌的樊素,一個是擅長舞蹈的小蠻。“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便是指的這二人。

    白居易65歲時,得了風疾。自知歲月不長,怕他的姬妾也像關盼盼一樣,他便做了一個決定,遣侍妾回家。在古代,除士農工商外,侍妾、奴僕、歌妓,都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依附於主人,不單獨進行編戶。

    白居易認為自己已經年邁,而樊素和小蠻才二十多歲,所以在自己離世前,給了侍妾以自由身。這在那個時代,是很難得的。

    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就是送別小蠻時寫的。白居易把孤獨和寂寞留給自己。在小蠻離開後,他常常一個人在二人住過的地方發呆,幾年後,孤獨的老去。

    二、探析詩歌本身

    說這首詩歌頌愛情,從兩點可以看出:

    一、這首詩改寫了唐玄宗和楊貴妃初次見面的情形。楊貴妃本是壽王李茂的妻子,唐玄宗的兒媳。這裡隱去唐玄宗霸佔兒媳的醜聞,而改寫成,楊貴妃本是閨閣少女,長大後被唐玄宗選入皇宮為妃。

    二、極寫貴妃美貌和二人的郎情妾意。寫楊貴妃是回眸一笑百媚生,把六宮粉黛都比下去了。 玄宗寵愛到楊貴妃什麼地步,連早朝都取消了。七月七日,二人在長生殿裡發誓,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後來,楊貴妃被縊死,玄宗夜雨霖鈴問腸斷,作《雨霖鈴》曲。思念楊貴妃甚,命道士招魂,上窮碧落下黃泉,可是卻是兩處茫茫皆不見。

    若果說《長恨歌》是諷喻詩,那麼,我們來看看李商隱的諷喻詩《馬嵬》(其二)“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這首詩翻譯一下就是“玄宗啊玄宗,你白白地聽說九州之外還有一個九州,有沒有來生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你此生已經結束了。現在你能聽到地只有軍隊裡的聲音,再也聽不到宮裡雞人報曉的聲音了。當時你和楊貴妃七月七日在長生殿盟誓,要生生世世為夫妻,你們嘲笑牽牛和織女一年只能相會一次,你們卻能天天在一起。現在的情形卻是六軍不發,你不得已縊死楊貴妃。可憐你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怎麼還不如平常百姓家保莫愁一生幸福平安?”

    這才是諷喻詩。白居易是擅長寫諷喻詩,但是這首詩卻感受不到諷喻的意味。

    三、作者、時人對詩歌的看法

    關於《長恨歌》的主旨,歷來頗有爭論。有愛情說、諷喻說、二者兼有說。白居易在寫作時不因為惡而抹殺美。白

    居易對這首《長恨歌》最滿意的是“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這是誇張的說法,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很難改變,作者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因為楊貴妃而改變?

    如果說這裡是諷刺唐玄宗對楊家的厚恩則不妥,因為民間老百姓的思想觀念不是一個帝王能左右的,所以,這裡應是強調愛情的偉大力量。

    另外,這首詩歌在當時流傳很廣,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試想,若是諷刺玄宗的荒淫誤國,作為玄宗後代的宣宗,還會提這首詩嗎?所以,白居易是肯定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又極力描寫這個愛情的悲劇結局,透過悲劇引發人們的思考。

    總結: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本身就是一個多情的詩人,情和愛貫穿了他的一生。

    他認為“人非草木皆有情”(白居易《李夫人》),那麼,面對情慾該如何解脫?白居易給出的答案是“不如不遇傾城色”(白居易《李夫人》),如果遇到了該怎麼辦呢?若想“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當然也要承擔“傾國又傾城”的風險。

  • 5 # 傲氣橫穩全場

    謝邀,《長恨歌》是享有“詩王”稱號的白居易的絕美詩篇之一,白居易的詩篇風格素來以現實主義為長,《賣炭翁》就是這種詩風的經典代表作。白居易的詩以閒適詩與諷喻詩居多,《遊錢塘湖春行》中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與《賣炭翁》中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都是我們上學時期耳熟能詳的詩句。

    《長恨歌》這首詩運用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雙重寫作風格,作者將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式為世人勾繪出了唐明皇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充滿了悲劇色彩的不倫之戀,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楊玉環原本是壽王李瑁的妃子,但是玄宗最寵愛的梅妃江採萍病故後,咱們的這個梨園祖師爺李隆基也是個情聖,他就失魂落魄,神魂顛倒,直至因緣際會,看見了楊玉環的花容玉貌,從此玄宗的內心深處又住進了一個女人,有詩為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從白居易的描寫中,不難看出楊貴妃的美貌。

    雖然白居易的這首詩中不乏史實的陳述,但是白居易並沒有侷限於歷史的記載中,在馬嵬坡陳玄禮部下以兵變要挾唐明皇“處決”楊氏兄妹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玄宗作為一朝天子,泱泱大國的人王帝主,竟然救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那種無助而又悲涼的感覺估計只有他自己知道。身為皇帝,江山社稷風雨飄搖,自己貴為九五之尊,竟然被叛軍趕出了京畿之地,而且這叛軍首領曾經還對自己俯首稱臣,還被自己認定是所謂的“肱股之臣。”這也就算了,江山丟了起碼身邊還有人啊!可是馬嵬坡之變,朝朝暮暮陪伴自己身邊的人也要離自己而去,這種感覺對暮年的玄宗來說打擊是不小的。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安史之亂平叛後玄宗還朝後,請了個道士去尋求楊玉環的魂魄。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這句體現了玄宗渴望與貴妃相見的迫切心態,在這種心理作祟下請道士做法溝通陰陽兩界之隔,從而滿足自己想要見貴妃的心理。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兩句是千古名句,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更是成為了後世不少青年男女之間互相傾訴愛意,表達衷腸所引用的名詞佳句。我個人認為這首詩作者對李楊之戀是充滿了肯定與同情的態度,因為眾所周知唐朝君主是鮮卑族後裔,北方少數遊牧民族的社會傳統與風俗習慣決定了他們比較豪放不羈的處事風格,所以整個唐朝社會是比較開放包容的。但是作者也對玄宗沉迷聲色犬馬,不理朝政,以及楊國忠,楊玉環,虢國夫人等楊氏家族的奢侈糜爛的生活,還有楊氏家族憑藉著楊貴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平步青雲後倚仗皇親國戚的身份剝削百姓,賣官鬻爵的行為進行了批判。

    總之,這首詩的文學價值不可小覷,是唐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 6 # 華夏印記

    一、此詩本事及寫作緣起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絡,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備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的《華清宮》三首、李商隱的《馬嵬》、蘇軾的《荔枝嘆》、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的《長生殿》等。白居易的《長恨歌》作為其中翹楚,不惟寫作年代最早,而且名聲也最為響亮。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唐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瑁為妃。後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為己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爾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鋸官鴻臚卿,楊鑄官侍御史,大姐封南韓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一些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手握重兵的范陽等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在楊國忠等人的挾持下,攜楊玉環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李隆基原先的親信、右龍武將軍陳玄禮帶領扈從禁軍發難,要求誅殺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

    憲宗元和元年,白居易應考“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命為位於長安西南的周至縣縣尉。這年冬天,他與友人陳鴻、王質夫一起到馬嵬驛附近的遊仙寺暇遊,談及李、楊之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離奇特出之事,如沒有大手筆為它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遷移而埋沒消失。於是他對白居易說:“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在王質夫的提議下,白居易寫下了此詩。而陳鴻則同時寫下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應該注意的是,《長恨歌》關於李、楊情事的敘述描寫,雖依據一定的史實,但也採擷了一些民間傳說,更融注了作者的藝術想象和創造。上述本事和有關背景,可以作為閱讀、理解、分析作品時的參考,但不足以作為繩墨來衡定詩中的一些描寫是否符合史實。

    二、本詩主旨及其補充論證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麼?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一)諷喻說 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暴露統治階級荒淫無恥,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透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

    (二)愛情說 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離奇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透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雙重主題說 認為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之間的誠篤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著兩重性,貫穿著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製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衝突的體現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衝突的必然結果則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我們認為“雙重主題說”較為客觀中肯,符合作品實際。此就三個方面略作補充和闡述。

    首先,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絡。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絡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的原意。

    其次,正如往昔論者所云,作為悲劇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這一角度來說,他們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但是,在此必須予以指出及強調的是:這出宮廷愛情悲劇,經過了作者審美化的藝術處理;李、楊的雙重身份,是作者為揭示、感嘆他們“自作自受”而刻意安排的,自有其特殊的用意。從作品本身的許多描寫及其所包含或流露的感情傾向來看,李、楊雙重身份的比重,在作者心裡並非對等平衡,而是前者為次,後者為主;前者為輕,後者為重。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在認可“雙重主題”、“雙重身份”的基礎上,必須進而顧及這一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並透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耽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嘲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

    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大量飽含深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製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

    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而並非為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儘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麼多的筆墨著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透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麼,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裡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 7 # 平民之宴

    我們重點品析一下白居易自己對《長恨歌》主題的說法:

    其一,白居易在《新樂府序》談到他的創作手法,即為“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長恨歌》末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可見作者的創作初衷是表述愛情的。白居易自己曾在一首詩中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這就說明《長恨歌》是一篇寫風情的作品。

    其二,白居易詩論指出:“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謂之感傷詩。”白居易認為詩意所重者為諷喻詩,所輕者為感傷詩。他在《與元九書》特別點出“今僕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時之所重,僕之所輕”。很明顯,他把《長恨歌》視之為“所輕”者。可見,詩人創作《長恨歌》是一曲愛情的詠歎調。

    其三,歷史上,白居易不管在仕途上如何的起落沉浮,但對唐玄宗與楊貴妃始終是讚美、同情大於批評的。比如在《長恨歌》中,最後詩人還把楊玉環淨化成了一個理想的女神,更賦予她愛情至善的品性,所以《長恨歌》是對他們愛情的歌頌,對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由此可見《長恨歌》的主題應該還是以愛情為主,以情通貫全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淵的兒子而是李淵的將領,他的歷史地位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