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人打工路

    說起董卓這個人,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為什麼能夠天下大亂,很大程度上和董卓這個人有很大的關係,他為什麼會進京,這個和前面當將軍的何進有很大的牽扯,廢少帝,滅宦官,在朝廷裡面為虎作倀,但是有一個事情值得大家注意,董卓在西涼是有著很大的實力的,他在何進的邀請下,進入了帝都,是帶著部隊開進帝都的,在皇城裡面是沒有人可以和他抗衡的,一身橫肉的西涼刺史,儼然就是一個社會我大哥的角色。

    大家都知道,西北那邊人很注重義氣,當然,三國那個年代都很注重,劉關張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董卓雖然性格暴躁,殺人成性,這和他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在西涼的地界上,民風彪悍,想想西漢的匈奴人就知道,他們不管那麼多,如果不是個狠角色,他也不可能活到60歲,然後在帝都當老大,董卓此人雖然星河不好,但是為人豪氣,三國演義中就表現出來,對呂布,除了女人不能給,其他都可以給自己的手下,也正是因為好爽的性格,讓他的手下心甘情願的為他效力,想想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不見得比董卓好多少。同樣曹操身邊的猛將謀士數不勝數。有些很多事演義裡面為了烘托人物角色把董卓塑造的十分兇殘罷了。

  • 2 # 大秦鐵鷹劍士

    董卓這麼殘暴不假,但是他對自己圈子裡的人不錯,那些為他出生入死的人自然是他自己圈子裡的人。對待敵人如冬天般寒冷,對敵人來說是殘酷的,對自己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消滅敵人就是要不擇手段,殘暴是正常的。總體而言,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同一件事,就會有不同的評價標準,董丞相對敵人的殘暴在自己人看來一點也不殘暴。

    人生於世,死固然可怕,但是總有比死更可怕的存在,當死亡不足以威脅一個人時,那麼這個人就會出生入死的做事。人生而有七情六慾,或為名亡,或為利亡,為了親情、愛情、理想、財富、地位、權力,自然而然有人會不懼死亡做事。董丞相能位居高位,自然控制人的手段一流,就算不同意董丞相的做法,他不得不為董丞相出生入死。

  • 3 # 劉坤忠12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為利益所驅,壞人有壞人的朋友圈,好人有好人的朋友圈。董卓欺君罔上,殘害忠良,一幫奸佞之人跟隨董卓助紂為虐,如李催、郭汜、李肅等原西涼董卓部下。一些朝中大臣及地方官史,屈於董卓淫威,獻媚巴結,盼董卓早登九五,飛黃騰達。意志不堅定的人,只要你給他封侯拜將,給他金錢美女,他就任你所驅,為你出生入死。像呂布等人,好人為名聲,壞人為利益。

  • 4 # 方城闕

    董卓殘暴不仁,這在歷史上早有定論。可為什麼還有人去追隨他,為他去出生入死?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東漢末年,朝綱混亂,內有外戚集團與宦官勢力爭鬥不至,外有黃巾起義、地方軍閥禍亂天下。

    董卓借討伐十常侍之際,率軍迎回漢少帝劉辨,擁兵洛陽,把持朝政。後又逼迫少帝退位,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此時權勢熏天而又殘暴不仁的董卓,被人們形容為“漢之有董卓,猶秦之有趙高”。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行來”,董卓恩威並施,對那些願意依附他的朝臣、武將、讀書人也是毫不吝嗇,封官加爵,賜金送銀;而對那些不願意臣服他的朝臣和武將,則是羅織罪名,殺的殺,關的關,殘害不至。

    一些不願意臣服董卓淫威的文臣武將,便只好逃離京城。如盧植、王匤、鮑信、袁紹,當然也包括大名鼎鼎的曹操。

    董卓打小生活在漢人與羌人交界的臨洮,自幼習武,武藝高強,尤其擅長騎射。長大成人後,就在隴西官府中擔任管理治安的官吏。

    轉年匈奴侵犯涼州,涼州徵辟董卓為從事抵禦匈奴。董卓驍勇善戰,一舉打敗了入侵的匈奴,名振涼州。幷州刺史段熲賞其勇,推舉董卓入朝廷為羽林郎,從此董卓開始了刀口舔血的行伍生涯。

    經年累月,董卓憑藉軍功一步步打了上來,成為東漢末年稱雄一方的悍將。手下武有郭汜、李傕、樊稠,文有賈詡等。

    等到了董卓進京之後,又誘降了呂布殺了丁原,一時間權勢熏天,兵強馬壯。身邊又增添了呂布、張遼、徐榮等武將,還有蔡邕、荀爽、陳紀等一幫文臣。

    董卓起家是靠胡漢混雜的涼州軍,現在把持朝政,治理天下還是靠這幫涼州軍。董卓貪財、好酒色,而且濫殺無辜,對部下也是十分縱容。整個洛陽城被這幫武夫、軍頭整得是雞飛狗跳,天怒人怨。

    “多行不義必自斃”,面對董卓的種種暴行,天下豪傑紛紛起兵反抗。以袁紹為主的十八路諸侯聯盟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開始發兵攻打董卓。

    兇狠毒辣的董卓,逼迫獻帝及滿朝文武遷都長安,自己則帶著兵馬與諸侯聯軍大戰於汜水關下。雖然各路諸侯是人數佔優,但由於各懷心事,屢屢被董卓的部下打敗,一時間無計可施。

    可是此時腦滿腸肥的董卓,不知做賊心虛,還是其它什麼原因,居然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引軍返回關中。臨走時還放火燒燬了洛陽的宮殿,強行遷徏城中百姓,真是無惡不作。

    最終董卓在回到長安一年後,被司徒王充使用離間計,誘使呂布殺死了董卓,並將其暴屍街頭。

    此時被董卓生前所器重的漢末大書法家、文學家、史學家、音律家蔡邕,面對董卓棄屍街頭、無人敢去收屍的慘象,不免心生感嘆,在王充坐上有所流露,被王充收監入獄,交於廷尉治罪,最終死在了獄中。

    而董卓的昔日部將李傕、郭汜,在董卓被殺後,由於王充的短視,沒能及時給予安撫,最終釀出了更大的禍亂。

    已逃出長安的李、郭二人,在賈詡的攛掇下,糾結董卓殘部重新殺回長安。這真是“前門打虎,後門迎狼”,漢朝大廈將傾,三國大幕徐徐拉開。

  • 5 # 聽歷史懂道理

    首先你不能只看到董卓的殘暴,其次要了解為董卓出生入死的是些什麼人。且說李儒,大才之人。董卓的女婿,對於一個謀士而言,最想的就是懷才有遇,而董卓一般是很聽李儒的話得,而且董卓年少時,果敢勇猛,畢竟西涼出身,是有能力服眾的。聚集在董卓身邊的有兩種人,一種就是西涼子弟唯聽董卓號令,還有就是董卓得勢之時,朝廷之上貪生怕死圖財圖利之人。

  • 6 # 子若不語

    這就好比是納粹從來不會認為自己在做錯的事情?

    為什麼,因為他們自己認為自己的事情是為了正義,為了自己的信仰……

    所以,壞人做壞事一定會自我悔過嗎?這不一定的!

  • 7 # 下午世界

    說三國,要從董卓說起,正是他的亂政毀了漢朝僅剩的一點威勢,也間接造就了紛亂的三國。

    董卓是西北人,那裡是漢王朝的邊疆,胡漢雜居,羌人、鮮卑人和漢人都有,成分複雜就容易出亂子,造反、民變時常發生,養出了這裡彪悍的民風。董卓是一個典型的西北大漢,性情豪爽,這樣的人總是善於結交朋友的。

    董卓的出身算是地主階級,有不少田地,比平民要富足的多,但是比起世家大族又遠遠不如。但有這份家底,加上他為人又慷慨豪爽,漸漸地也結交了很多四方的豪傑。

    青年時代的董卓喜歡仗義行俠,於是就在西北遊歷,當地有很多羌人部落,董卓跟他們打上交道,和一些胡人豪傑結為朋友,這些胡人有的是部落的首領,有的是當地的小軍頭,有的甚至兼職幹些打家劫舍的行徑,董卓可以算是黑白通吃了。

    時常有胡人來董卓家中拜訪,董卓每次都盛情招待,甚至連家裡的耕牛都宰殺來款待客人,那時候的耕牛都是相當珍貴的財產,這番盛情搞的這些客人感動的不行,他們回去之後紛紛宣揚董卓的情誼,合計著要報答董卓。也不知道誰出的主意,他們每人出幾頭牲畜,湊一起作為禮物送給董卓,結果響應的人越來越多,最後足有千餘頭牲畜,一齊送給董卓。當時的場面一定不小,訊息一傳十十傳百,董卓立刻聲名遠揚,遠近的豪傑都敬重董卓。

    董卓也不是光靠請客吃飯就讓這些胡人對他敬重的。董卓有一身好武藝,力大過人,縱馬賓士的時候還能夠左右開弓,連胡人也很少比得上,這讓崇尚勇武的西方漢子們人人佩服。當地官府看重他的勇武和人望,讓他負責本地的治安,緝捕盜賊。後來涼州刺史也找他作自己的部屬,率騎兵討伐塞外的胡人盜匪,董卓大破這些匪徒,斬殺千人,可見董卓的聲名也是打出來的。

    董卓,字仲穎,隴西人

    亂世戰事不斷,勇武的人機會多多,要是再有些權謀,那就更容易得到權勢地位。

    機會很快來了,西北的鮮卑人與羌人聯合起來叛亂,朝廷派名將張奐率大軍平叛,董卓也被徵召,在軍中擔任“軍司馬”,算是一個低階軍官。戰事順利,董卓也因為軍功升官,任“郎中”,朝廷賞賜了一些財物,董卓又一次顯示自己的慷慨,他說,雖然立下功勞的是我,但是這些賞賜應該讓將士們一起享有嘛。於是把所有財物全分給將士,自己一點不留。董卓看上去慷慨無私,但更像是作秀,沽名釣譽而已,將士們不明真相,但他的上司張奐卻看的明白,十分討厭他的為人。

    不久戰事再起,“黃巾之亂”爆發,漢王朝十三州中有八州響應,朝廷派名士盧植為帥前往冀州,董卓也在軍中,本來連戰連勝,沒想到,盧植因為沒有向宦官行賄而被罷免。這時董卓的機會來了,跟這些宦官們搭關係交朋友當然是他擅長的嘍,他很快如願以償,朝廷封他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的位置繼續平定黃巾。這下董卓可謂高升,可是董卓哪比得上盧植這海內大儒的地位,大軍能服他嗎?臨陣換帥本來就是兵家大忌,自鳴得意的董卓很快就笑不起來了,大軍連吃敗仗,董卓束手無策,最後終於被朝廷罷免,送到軍事法庭審判。本來董卓被判了重罪,結果他運氣好,正碰上朝廷大赦天下,才被釋放。

    董卓被赦免,官位畢竟沒了,但董卓自有辦法,他上下打點,等待新的機會。亂世果然不缺機會,董卓的老家涼州發生叛亂,這次是漢人韓遂等人聯合羌人一起造反,聲勢更大,朝廷重新起用董卓,而且官職更進一步,封為“中郎將”。但這次的造反派實力更強,戰事持續了兩三年也沒有結果,叛軍始終沒有消滅,反而董卓這位統兵大將開始尾大不掉。

    這時的皇帝漢靈帝已經生了重病,開始不放心董卓,畢竟董卓是西涼人,在當地本有聲望,現在麾下掌握大軍,他可不像是那麼忠君愛國的人。於是皇帝下旨封董卓為“幷州牧”,意思就是給你升職加薪,但你自己去東方的幷州上任,把軍隊留下來交給別人統領。可是董卓不幹了,他已經發展成半獨立的軍閥,麾下的大軍是他最看重的本錢,只是他也不想就這麼造反,就謊稱,“我這些將士跟著我時間太長,捨不得離開我,能不能把大軍一起帶到幷州。”朝廷當然不幹,催促他早點上任,董卓繼續跟朝廷扯皮,“我麾下這些羌胡士兵說軍餉和賞賜都不夠,拉著我的車馬不讓我走,這些胡人就像狗一樣乖戾,我只能順著他們的意思,留下來慢慢安撫他們。”雖然知道董卓在說瞎話,但朝廷這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好辦法,事情就拖了下來。

    漢靈帝很快去世,漢少帝劉辯繼位,皇帝太小,朝中執掌大權的是“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與宦官勢力“十常侍”,兩邊鬥得厲害,何進的幕僚給他出了個餿主意,招邊疆的部隊來京城勤王,誅殺宦官。其實宦官權利再大也都在宮廷裡,也沒有軍權,你何進身為大將軍,帶幾百親兵也就把他們滅了,非要等邊疆的軍隊來京城,結果勤王大軍沒等到,逼急了的宦官搶先殺了何進,何進麾下的袁術等人看情形不妙,才橫下一條心殺進皇宮誅殺宦官。鬧到最後,漢王朝的外戚和宦官勢力都瓦解了,董卓正好帶兵進京,人們這才發現,原來“槍桿子才是硬道理”,於是沒人敢再爭,董卓控制了朝政。

    董卓這時已大約六十多歲,年紀大了往往更自負,他本沒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卻非要亂來。

    他知道自己缺少威信,就策劃著幹一樁大事——廢立天子,廢掉皇帝劉辯,另立他的弟弟劉協為新帝,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這可是天大的事,當時皇帝劉辯也沒什麼大錯,憑什麼廢掉他?再說你董卓一個西北軍閥頭子,來中央沒幾天,有什麼資格廢立天子,天下人能心服嗎?朝堂一下子炸了,但董卓用手中的刀讓眾人都閉了嘴。

    正統的皇權是古代社會穩定的基礎,雖然董卓憑著武力強行換了皇帝,但這麼一折騰,漢室的僅剩的權威垮了一多半。

    自認有擁立之功的董卓正式任命自己當了朝廷一把手,可該怎麼管理這個國家呢,董卓是不懂的,但他有辦法,就是提拔天下有聲望的名士,這樣自己既有了舉賢的名聲,又可以拉攏他們來幫自己治國,一些名士被提拔入朝,像蔡邕、荀爽、陳紀、韓融,另一些名門子弟被委派到地方為官,有韓馥、劉岱、袁紹、張諮。

    董卓又錯了。蔡邕、荀爽之流名望確實是海內無雙,學問也都做的很好,但哪裡會治國之術呢,拿來裝點門面挺好,真靠他們治理國家那是緣木求魚。更糟糕的是,那些名門子弟根本看不起這暴發戶似的軍閥頭子,而且很實際,領官印不領情,後來這些人大都參加反董聯軍,董卓可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董卓對經濟也是一竅不通。關東諸侯一造反,朝廷的經費開支捉襟見肘,軍隊也缺糧餉,董卓的辦法是多發鈔票。那時候的錢幣是銅錢,京城附近的銅像、銅鐘都倒了大黴,全被融化了鑄錢,董卓又想了一記高招,把市場上通行的銅錢回收,鑄成小一號的銅錢發行。董卓大概不知道什麼叫通貨膨脹,但很快市面上物價飛漲,錢變的不值錢了,一筐米賣到上萬錢,商業從此垮了。

    但董卓麾下的大軍還得要錢要糧啊,那就只能搶了,先搶掠京城的富戶,再挖掘古墓盜寶,等京城周圍實在沒東西可搶,就乾脆把大軍派出去往中原去搶掠。最後董卓只鬧的眾叛親離,就算沒有王允、呂布殺他,早晚也要死於非命。

  • 8 # 妙齡山人

    很簡單,因為利益!

    沒有生下來的太師,只有拼命向上爬的太師

    董卓的出身比劉備好不到哪裡去,一個是種地的,一個是賣履的。能成為大漢丞相,董卓也是費了一番功夫的。

    《英雄記》說:“卓父君雅,由微官為潁川綸氏尉。有三子:長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穎。”

    也就是說董卓的父親以微官擔任過潁川郡的綸氏縣尉,是掌握緝捕“盜賊”的武官,這是一個很小的官。在門第觀念很強的漢代,董卓原本就沒有機會封侯拜相

    《三國志》中說: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而豪帥有來從之者,卓與俱還,殺耕牛與相宴樂。

    董卓以種地為生,朋友來看他,董卓宰殺耕牛做下酒菜。

    這可不得了,對一個種地的人來說,耕牛就是命根子,殺牛宴請朋友,可見董卓仗義到什麼程度!這個人就是三國的杜月笙,不成大哥簡直沒道理。

    董卓的仗義也得到了羌族人的認同。

    諸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贈卓。

    以小博大,董卓就這樣積攢了創業“第一桶金”。

    涼州這個地方與匈奴人為鄰經常受到匈奴的騷擾,涼州知縣聽說董卓很有能力,於是讓他去組織官軍打匈奴。

    在打匈奴的過程中,董卓建立了大功被推薦到中央,任職羽林郎。

    《後漢書·百官志二》:“羽林郎掌宿衛、侍從。

    這時候董卓算是有了一些名聲。

    但是跟世家大族還是比不上,比如說袁家四世三公,袁術舉孝廉出身,拜為河南尹、虎賁中郎將。沒辦法誰讓人家爹牛逼呢!

    之後董卓又跟著張奐出征,東征西討的過程中,董卓趁機建立起自己的嫡系軍隊。

    憑藉年輕時候結交羌人的資歷,招募羌人、匈奴人等塞外居民進入自己的部隊,構建起強大的騎兵力量。這支部隊被稱為“涼州軍”,這也是董卓日後打天下的資本。

    為軍司馬,從中郎將張奐徵幷州有功,拜郎中,賜縑九千匹,卓悉以分與吏士。

    能夠與禮賢下士同甘共苦,得到賞賜不忘記士卒,這樣的領導還不值得拼命嗎?

    都是窮的活不下去才去從軍了,士卒可不懂什麼仁義道德,只要有利益就敢拼命。

    領導的慘劇讓董卓明白:再大的功勞都是虛的,沒有權始終是馬前走卒。為了掌握自己的命運,董卓決定奪權,建立“軍政府”。

    在平定羌人的叛亂中涼州誕生了三位名將,皇甫規、張奐、段熲。

    這三人組織的涼州兵團成為平定羌亂的主力,功勞非常的大。

    但是洛陽計程車大夫從始至終就沒正眼瞧過這些“野蠻的涼州人”,士大夫覺得掌握權力靠的是飽讀詩書而不胯下烈馬!將軍就是一個笑話。

    羌人叛亂平息,涼州兵團就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張奐和皇甫規都曾因為得罪宦官,而被免職,最後不得不解甲歸田。段熲為了自己的仕途,選擇阿附官宦,豈料後來靠山倒臺,自己也被逼自盡。皇甫嵩也因為得罪宦官,遭到貶黜。

    這給涼州人上了生動地一課,“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為了避免悲劇的結局,董卓決定走另一條路,挑戰中樞,掌握中樞。

    漢靈帝讓董卓把自己的兵馬交給皇甫嵩,董卓笑呵呵的說:“我一輩子幹的就是這個能上你的當!”董卓直接違抗聖旨,以士兵和自己關係太好,依然希望在自己麾下服役為由,帶領5000兵馬前往幷州赴任。

    後來靈帝死了,中樞陷入宦官與外戚的爭鬥中,誰還管的了董卓呢?

    何進被宦官殺害,董卓趁機帶兵介入洛陽。

    救駕北芒、奉帝還都、官拜丞相、廢少帝立獻帝……

    董卓得以控制大權。

    為什麼願意為董卓出生入死

    第一:仗義,為了朋友宰殺耕牛。這些事在民風剽悍的涼州很被吹捧,涼州人提起董卓都是豎起大拇指的。

    第二:不吝惜財物,投其所好。為了拉攏呂布送赤兔馬,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不由呂布不喜歡。

    第三:賞罰分明。華雄出征,董卓加封他為驍騎校尉,首戰告捷,董卓封為他都督。

    西漢霍去病在受將軍職前曾因戰功被封為驍騎校尉,這個官已經不算低了。

    第四:天下軍閥一丘之貉。曹操逃命的路上殺了呂伯奢一家,更是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樣無恥的話。袁紹袁術等人氣量狹小難以容人,孫堅等人最後都反了。

    李傕郭汜是真忠心啊,因為得到董卓的器重,在他死後引軍殺回長安,殺王允報仇。

    也是讓人唏噓不已了。

  • 9 # 明離子

    董卓並非只是殘暴,事實上,他是一個複雜多面的人物。

    董卓年輕時性情豪爽,在西涼時混的人緣不錯,無論是漢人還是羌人,他都有意結交,結果混的口碑極佳。

    比如有這麼一件事,有一回一個羌人族長來拜訪董卓,董卓沒啥可招待的,就把自家的耕牛宰了款待族長。

    結果族長大為感動,回去之後便派人送了董卓上千頭牲口,董卓大賺一筆。

    但同時,董卓又是個心眼極小,極其記仇的人。

    比如在平羌戰役中,上司張溫讓他帶兵與之會合,結果董卓違抗軍令,放了張溫的鴿子。張溫非常惱火,對其大加斥責,行軍司馬是孫堅,勸張溫將董卓正法,但張溫礙於董卓在西涼的貢獻和影響,沒有殺他。

    結果等到董卓當權後,沒有感念張溫不殺之恩,反而對其曾經斥責自己懷恨在心,將其鞭殺於洛陽街頭。

    如果說,年輕時期的董卓有那麼幾分吸引力,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他成功的帶著西涼兵進入洛陽後,其性格的缺陷和殘暴本性則展露了出來,並一步步把他推向了滅亡。

    首先是進入洛陽不到三天,便不顧群臣反對,廢了少帝,改換獻帝,這無疑讓袁紹、盧植等人本來對董卓的好感蕩然無存。

    侍御史擾龍宗進宮忘了解佩劍,被董卓發現後,當場砍死;不顧眾人反對,殺害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

    如果說對待外人董卓選擇無視狀態,對待自己人的態度同樣讓人覺得,老董的情商隨著年齡基本上降到0了。

    董卓想要遷都長安,結果幕僚伍瓊、周宓等勸其不要遷,董卓竟然將他們殺死,一下子讓不少西涼舊部寒了心。

    麾下名將呂布和自己的婢女(貂蟬原型)私通,不顧全大局,用手戟投擲呂布,於其關係徹底破裂。

    除此之外,董卓還極其好色,姦淫公主、妃子,睡龍床,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還是著了別人的道兒,死在變節的部下呂布的手中。

    從威震西涼的名將,到眾叛親離的混球,一副好牌,被董卓打的稀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實歷史中司馬懿和諸葛亮真的打了那麼多有名的戰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