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北傻狍子噢唔
-
2 # 下里春秋
並沒有那麼誇張。
春秋時期,第一個小霸鄭莊公是有點過分,欺負周天子,但齊桓公開始尊王攘夷之後,整個春秋時期都很和諧,並沒有發生侵略周朝土地的事情。
晉國的地盤,在晉獻公時期就很大很大了。
史載晉獻公攻滅驪戎、耿、霍、魏等國,擊敗狄戎,復採納荀息假道伐虢之計,消滅強敵虞、虢,史稱其“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為什麼晉國擴張這麼快,因為晉國是少有的幾個擴張領土可以被周天子承認的國家,另一個是秦國。
早在公元前760年,周平王周攜王共立,晉文侯姬仇就幫著周平王殺死了周攜王,得到非常大的回報。
後來幾十年間,晉國內亂,曲沃代晉,非但國家沒滅反而因為不停地戰爭提升了武力值。
當時晉國可以說是華夏最強大的國家,先組三軍,後置六軍,什麼中軍將中軍佐,下軍將下軍佐……誕生了荀息士會趙衰趙文子趙武子韓厥中行偃等一大批猛人,隨便調出一個家族來就可以吊打周圍小國的那種。
總之,晉國在晉文公之前,出了很多明君,基礎甚好。而晉文公只是繼承祖先遺志,德才兼備,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他幫主周天子滅了鬧事的王子帶,周天子賞賜他河內,陽樊的土地。使得晉國疆域又大了一些而已。
-
3 # 洞悉歷史
秦穆公派軍隊護送重耳回晉國,殺死了晉懷公。重耳繼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立即採取了一系列的富國強民政策。晉國國力大增。
晉文公元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帶盜嫂事發,與周襄王發生火併,愛情真是偉大呀,王子帶聯合狄人攻周,大敗周軍。周襄王逃居於鄭國的汜,趙衰以一個政治家的嗅覺勸晉文公,想當年齊桓公就用了這一招,爭奪霸權最好是擁護周天子,如果不搶先護送周天子就無法在天下發號施令,晉文公隨發兵,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殺死了王子帶。周襄王大為感動,把河內、陽樊兩地賜給了晉國。
晉文公四年,楚成王和同盟諸侯包圍了宋國,宋國公孫固趕到晉國請求援助。先軫說:“報答恩人決定霸主,就在於今天了。”狐偃說:“楚國剛剛佔有曹國,而且初次與衛國通婚,假如攻打曹國、衛國,楚國一定救援,那麼宋國就得到解脫了。”晉文公編制三軍討伐楚國的同盟曹、衛。十二月,晉軍攻下太行山以東,晉文公把原邑封給趙衰。
晉文公五年,晉文公率領晉軍南下,討伐曹國時向衛國借路,衛成公不答應。晉軍只好迂迴從南渡過黃河攻打曹國,討伐衛國。二月,晉文公、齊孝公在斂盂結盟。衛成公見大軍壓境,請求參加結盟,晉文公不答應。衛成公想與楚國結盟,衛華人反對,結果衛趕出衛成公討好晉國。衛成公住在襄牛,公子買在衛國防守,楚國救援衛國,未能取勝,晉軍不戰而得衛國。
三月,晉軍攻入曹都(今山東定陶),列舉了曹共公的罪狀。
攻下曹國,降服衛國後,就和楚國兵戎相見了。晉國本不想與楚為敵,楚成王也想撤軍,但楚將子玉驕傲自負,堅請與晉一戰,楚成王就給了他很少的軍隊。此時晉國讓宋用土地賄賂秦、齊,結成同盟,兵鋒直指楚國。
晉文公五年,子玉也玩起了計中計,派宛春與晉交涉:如果晉國答應讓曹、衛復國,楚即解宋之圍。此為子玉一石二鳥之策,如果晉國答應他的要求,則曹、衛、宋三國都會對楚國感恩戴德。如果晉國不答應他的要求,那麼曹、衛、宋三國將會怨恨晉國。晉文公採用先軫的建議,一面暗許曹、衛復國,勸其與楚絕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
楚將子玉上了當,帶軍北上,晉文公為疲憊楚軍,誘使子玉輕敵深入,便說:過去我們在楚國時已立約,說交戰時要退避三舍。這既是報答以前楚成王給予的禮遇,也是誘敵深入。結果子玉率軍急進,在城濮中了晉國和秦齊聯軍埋伏,傷亡慘重,子玉帶著殘兵敗將逃回國內後自殺。楚國的盟友鄭文公向晉國求和,訂立了盟約。
晉文公五年,周襄王賞賜晉文公王用禮品,並寫了《晉文侯命》,於是晉文公稱霸,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與齊昭公、宋成公、魯僖公、蔡莊侯、鄭文公、衛叔武及莒子在踐土會盟,國際聲譽達到最高峰,成為春秋繼齊桓公以後第二位霸主。
-
4 # Gurunding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得不提到東周時期的“子帶之亂”,這是由嫡庶之爭引發的戰亂。
在東周周惠王末期,當時的中原霸主便是我們熟知的齊恆公小白。
在那個時期,周惠王及惠王后極為喜歡小兒子王子帶(周王室姓姬,我們可以稱其為姬帶),他們喜歡姬帶到什麼程度呢?
據史書記載,周惠王打算把天子之位傳給姬帶,這一訊息讓本為太子的姬鄭感到內心惶恐不安。
我們都知道,周王朝及其注重“長子繼承製”,雖然到了東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禮法制度早已名存實亡,但是做為最正統的周王室這一舉動也不會引發一系列不好的事情發生。
那麼做為太子的姬鄭怎麼辦呢?姬鄭在周惠王病入膏肓之際,求助於當時的齊恆公,齊恆公在收到資訊後,明顯感到有利可圖(得名、得利),於是帶領眾位諸侯大軍敢往東周國都(今洛陽一帶),在周惠王彌留之際立太子鄭繼位,史稱周襄王。
王子帶(姬帶)見事不可為,先一步逃到了自己的實力地盤(洛陽北,於周襄王的勢力範圍隔河相望,詳見下圖)
到了公元前636年,姬帶發動了對周襄王地盤的進攻,周襄王見姬帶勢大,率先帶著家人逃跑至鄭國,尋求庇護,同時號召各地諸侯勤王。
由於周襄王的膽小懦弱,東周軍隊不堪一擊,紛紛投降於姬帶,姬帶在佔領東周國都洛邑後,登基偽稱天子,但並沒有受到所有諸侯的承認。
周襄王呢?自他跑到鄭國後,希望諸侯們能勤王護駕,幫助他奪回自己的領地,但是諸侯們只是進貢一些財務,並沒有打算派兵來幫助周襄王,周襄王一籌莫展,只得待在鄭國。
也就是說,姬帶實際擁有了原東周的土地的大部分統治權,只是無名無份。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時晉文公悄悄派使臣開始接觸周襄王,表示自己願意幫助其奪回土地,但是周襄王得有所表示。
至於什麼表示,在雙方長時間的“交流”之下,雙方達成共識:晉文公幫助周襄王回到洛邑,姬帶原來的勢力範圍則劃給晉國以做獎賞。
於是在公元前635年,晉文公拉攏秦國、鄭國等數個洛邑周圍數個小國向姬帶發起攻擊,由於力量的懸殊,姬帶很快就被打敗並且死於戰場上,周襄王奪回了自己的土地迴歸洛邑,同時履行了條件:劃河以北原姬帶的土地給晉國做為這次滅姬帶的獎賞。而這起有嫡庶之爭引發的戰亂,史學家稱為“子帶之亂”
綜上所述,便是晉文公在當霸主前如何兼併東周一半土地的過程,與其叫兼併不如稱為利益交換更合適,在東周時期的周王室實際已然成為傀儡,在各諸侯的眼裡,只有最根本的利益才能催動對於周王室的“維護”,而對於周王室而言,要經濟沒經濟,要實力沒實力,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就是土地利益了,兩者一拍即合,顯示出了周王室在東周時期的“獨一無二”:獨一:空有天子之名;無二:無錢無權。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東周本來疆域很大,遷都洛陽後,還是方圓千里的大國。地方在今天河南中部為核心的地域,面積大約1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眾多,仍然有很強大的實力。
當時晉、楚、秦、齊等國還沒有發展起來,如果能勵精圖治,周室中興,或也可期。可是,周王室在平桓莊惠襄時期,歷時百年,變亂頻發,大的政變就有三次。周王室每次都無法平息,只好藉助諸侯的勢力來安邦定國。
(周襄王)
諸侯勤王,自然不能白跑一趟。按照祖制,要賜予封賞。可是彼時已經非比往常了,全國沒有大量的土地可以被分封,只能從王畿疆域裡封賞了。 於是,今天鄭國割走一塊;明天楚國佔走一塊;最後晉國又被賞賜走一塊。周王室的土地越來越少,逐漸淪落為二流國家。
《詩·大雅·召旻》對這種情況做了總結:“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 ,日闢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
清朝初年,有學者名顧棟高者,好析春秋事。平王東遷後,王畿疆域的變化,是春秋諸事之首。他說:“東遷後。王畿疆域。尚有今河南懷慶二府之地,兼得汝州跨河南北,有虢國夫人國桃林之隘以呼吸西京,有申呂南陽之地以控扼南服,又名山大澤,不以封虎牢崤函,俱在王略。襟山帶河,晉鄭夾輔,光武創業之規模,不過是也。平桓莊惠,相繼百年,號令不行,諸侯攘竊,王不能張皇六師,更復披析其地,以為賞功。酒泉賜虢,虎牢賜鄭,至允許姓之戎,入居伊川,異類逼處,莫可誰何。晉滅虢而鎬京之訊息中斷,楚滅申而南國之窺伺方張,至溫原蘇忿生之田,與鄭復以賜晉,則舉大河以北,委而棄之。”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經常發生“權臣凌主”的現象。公元前651年,晉國發生了“驪姬之亂”,重耳倉皇出奔外國。在重耳出奔的兩年後,周王室也發生了變亂。周襄王有一個勇猛的弟弟叫做叔帶,他一直不服周襄王,發動了叛亂。周襄王先是打敗了叛軍,叔帶於是躲到了齊國。公元前636年,周襄王聽從了大臣的建議,為免天下人看周王室的笑話(周王室遵循著“親親善恩”的宗法制度),就把叔帶接回來了。
(隗後與叔帶私通引發戰亂)
結果,預想中的“兄友弟恭”的情況沒有出現,一年之後,叔帶竟然與周襄王的王后勾結,引入了戎人攻破了都城,周襄王無奈奔鄭。
此時,晉文公剛剛回到晉國1年,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建立霸業,就推辭了秦穆公一起的勤王的請求,帶領晉國大軍掃平了叛亂,捉住了叔帶,並帶到洛陽,斬殺了他。然後奉迎周襄王回到洛陽,立下大功勳。
周襄王為此特地召開表彰大會,犒勞勤王大軍。周襄王以甜酒來招待晉重耳,並且允許重耳向自己敬酒,這都是對重耳的禮遇。重耳以為自己功大,在席間向周襄王請求隧禮。
所謂隧禮是春秋時代墓葬上的一種禮節。我們知道,當時的人在修墳墓的時候,會修一條墓道,進入墳墓,這條墓道主要是負責運輸各種陪葬物,運輸棺木等等這樣的。
當時天子的墓道上面會有頂,即以木板作頂,也就是說他的墓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地下道,完全是一條地下的通道,這種通道被稱作是隧。而諸侯的墓道沒有頂,就是一個壕溝式的一直通到它的墳墓去,這種被稱為羨。
周襄王很警惕,說:“隧,這是王的規格。沒有能夠取代王室的德行,使用王的規格,這不就是二王並存嗎?這種情況也是重耳你所厭惡的呀。”
說出這種話來,重耳就不敢再提這樣的要求了。可是晉國是當時的大國,周襄王也不敢馬虎對待,直接賜給晉重耳陽樊、溫、原、攢茅的土地,這麼大一塊土地送給晉國(現在的河南焦作、濟源、安陽地區),晉國的領土自此越過太行山表裡山河,軍隊來到了黃河岸邊。
(晉國疆域盛極一時)
現在看來,周襄王此舉真是食古不化了。王室本來領土不夠,虛弱不堪,讓出去個隧禮,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晉文公這麼看重隧禮,再要求晉國割讓幾個城來支援周室不是更好嗎?
其實,當時的周王室已經衰微到連自家的內亂都需要諸侯來協助平定了,與秦、晉、楚、齊等國相比,即使不允許他們做出違背禮法的事,他們要做的話,周王也阻止不了。可是大國間勢力均衡,周王室存在的基礎即是宗周禮法。即使所有人都不看重,周王室也必須維持。楚莊王問鼎輕重,可是到最後也不敢僭越,就是擔心其他諸侯群起而攻之。
所以,周王寧願損失土地也要維持禮法的存在,讓周王在禮法上處於超然地位,這才能保證周王室的安全。因為在那個時節,周王不管多麼勤奮努力,處於四戰之地的周王朝都難以有復興的勢頭了。
周襄王把這四塊土地送給晉國,也有自己的私心,這與劃地封地秦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原來,這片土地雖然名義上是周王室的土地,卻是王室大夫蘇氏的封地。
這個蘇氏是周王朝大夫,勢力很大,他的封地在溫(今溫縣境)、原、郗、向、樊(均在今濟源境)、懷、顯成(今武陟境)、攢茅(今修武北)、盟(今孟津東)、阱 (今沁陽西)、聵(今獲嘉北),不服從王室管轄,形同“國中之國”。
(周室土地損失過半)
周桓王用了這十二個城邑換了鄭國的四個城,把這個燙手山芋交給了鄭國。鄭國當時是“小霸”,以為做了一筆好買賣,可是拿著周桓王開的單子去要地,發現當地人根本不買周王的仗。結果就開打,打來打去,鄭國只控制住了其中兩個城邑。鄭國也不好去找周王的麻煩,就只能將就了,把剩下的城池就還給了周王室。就這樣,一直到了周桓王去世。
接下來,周王室爆發了“子頹之亂”,稍後凡有三年(公元前676年至前673年),蘇氏一直支援叛亂。這場叛亂極大的削弱了周王室的實力,因此,使得周桓王以來已經式微的周王室更加貧弱不堪。可是後來支援叛亂的其他大夫都被殺,蘇氏因為實力強大,周王也殺不了,逃脫了懲罰。
好不容易平定了“子頹之亂”,周惠王坐穩了王位。可是到他晚年,又犯了“嫡庶不分”的糊塗。周襄王即位後,又發生了“叔帶之亂”,真是王室多故,每換一個領導人,都要鬧騰一次。
這次,周襄王看著自己不算太大的版圖,一揮手把蘇是的土地再次轉手送人,把樊、溫、原、攢茅送給晉國。晉文公當然也不傻,但是晉國有足夠的實力能夠消化。這樣也把困擾周王室四代人的大夫蘇氏的問題給解決了,可算是一箭雙鵰。
可見,周王室也是會做生意的,只是此時的周王室已經沒有了本錢,即使做的是土地生意,自己也只能得個虛名(周禮),而晉文公大賺特賺,不僅坐實了霸業,還把土地擴張到中原和南陽,晉國盛極一時。
-
6 # 三維觀時空
在春秋五霸中,大概只有晉國有這樣的好運氣,有封地靠近中原的地利,有出生豪門的姬氏血統,總能在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捕捉到先機,成為春秋百年主角。
關於晉文公得周室一半的土地,《史記》有這樣一段記載:公元前635年 (文公)二年春,秦軍河上,將入王。趙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於天下。方今尊王,晉之資也。”三月甲辰,晉乃發兵至陽樊...春四月,迎回周襄王,殺死王子帶,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王城洛邑。
其結果就是周襄王感恩涕零,隨將陽樊、溫、原、攢茅四邑賜晉。
文字不多,資訊量極大。(1)周襄王發求救信除了晉國,還有秦國,秦國軍隊已至黃河邊,必須搶在秦國前頭,發兵勤王。(2)必須抓住“周晉同姓”的政治優勢,我不勤王誰勤王。先與秦國勤王就如同搶佔一個道德制高點。(3)“入王尊周”是號令天下,中原求霸的合法外衣。
還有一部分當然太史公不能寫了,晉文公應該早派秘使,與周襄王洽淡扶王復位後的條件一一賜河內土地與我!
晉國祖上還有一次勤王,周平王繼位後,晉文侯就是晉、鄭、秦、衛四路勤王諸侯的老大,而平王東遷後,晉國得到的利益最大,到文公他爸晉獻公時,期,晉己“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西有河西,與秦接境,北邊翟,東至河內” ,基本掃平了河東、河西,黃河中游皆為晉國所有。
那個“假道滅虢”的悲滄故事就是在那時唱響的,晉國成功撥除了周王室安插在崤函通道上的兩顆釘子一一虢國、虞國,打通通往中原腹地的門戶。當然,秦國在那次勤王后,獲得了由養馬的附庸國到正式諸侯國轉正的機會。而晉國卻先一步打開了入霸中原的大門。
接下來就是晉國這個崛起的霸主如何逐鹿中原了。
機會很快就到,晉文公登基的第二年,周王室發生了史稱“子帶之亂”的宮庭鬧劇,王子姬帶鼓動揚、拒、泉、皋、伊洛各地的戎人一起討伐王室。趕走周襄王姬鄭自立為王。適時舉著尊王攘夷大旗的諸侯長齊桓公姜小白剛剛下世。周襄王給魯、晉、秦三國同時發了勤王的求救信。
與上次四國聯合勤王不同,這次晉國單家獨幹了這一票。而且秦國己兵至“河上”,大概是出了函谷關的三門峽一帶,眼瞅著晉國獨吞河內之地酸楚酸楚地打道回家。
晉國平定“子帶之亂”可以說是名利雙收,在道義上繼春秋首霸齊桓公之後充當諸侯長義務,在國際有了話語權,另一方面版圖的擴充套件又是實實在在的,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東周半壁江山盡收囊中,開啟了晉國稱霸中原的坦途。
與他老爸不同的是,晉文公頗有“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的感覺!能讓周天子把自己想要的東西說成賜是藝術,如同後來與楚國開戰,本來是誘敵深入,圍而殲之,卻還說“退避三舍”還了楚王一個大人情。
回覆列表
東周天子周惠王要廢長子立幼兒,被齊桓公破壞了好事。周惠王去世之後,齊桓公統領諸侯聯軍,強行扶持老太子姬鄭即位。
齊桓公兵退之後,東周呈現出一種對峙局面。黃河將東周一分為二,南岸的是洛陽盆地,北岸是河內郡。周襄王與公子帶,就隔著黃河對峙,南岸是周襄王控制區,北岸屬於公子姬帶。
公子姬帶得周惠王傾力扶持多年,自身能力又不俗,將北岸經營得有聲有色,兵精馬壯,連齊桓公都不敢貿然與之交兵。
齊桓公將東周南岸的兵力和城防,進行過一番細緻的部署,他知道姬帶素來與洛水上游的伊諾之戎有勾結,因此也加強了東周西部的防禦部署。齊桓公認為萬無一失之後,才統領諸侯之兵撤離。
理論上公子姬帶雖然強悍,但是要攻佔南岸的領土,可能性並不大,表面看起來東周的防守固若金湯,周襄王足以自保。
公元前648年,周襄王登基只有三年,這場預料中的叛亂,如期而至。只是不知結果,是否如齊桓公所料。
黃河河面上,漂移著數百艘公子姬帶的戰船,船上旗幟飄揚,將士個個手持兵器,戈矛閃耀。可謂軍容鼎盛,氣勢迫人,令人望而生畏。
大型戰船周邊,無數的小艇穿梭而過,耀武揚威,讓南岸的守軍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以免小艇登陸。
北岸的林木中,更是營寨處處,馬嘶犬狂不絕於耳,大戰的氣氛一觸即發。
南岸的守軍,倒是兢兢業業,每人都把守自己的職責,等待北軍來襲。
圖-當年一匡天下的齊桓公
表面看北軍勢大,但齊桓公生前早有計量,只要南軍穩固防禦,不急不躁,北軍根本無力突破黃河天險,一旦犯險渡河,北軍將面臨半渡而擊的危局。
但是周襄王實際上已經導致數百名粉絲放棄了這個城市並逃往附近的鄭國避難所。
對周襄王的一廂情願是,只要你留在這座綠山並等待齊桓公軍隊訪問,你就可以清理你的兒子姬帶。
東周將軍和士兵的大小,看到周襄王逃脫,這仍然願意抵抗,已經見過風,向兒子投降了姬帶。
說這個兒子姬帶有點棘手。幾天之內,原東周百官前來祝賀,沒有人願意參加東周家庭。姬帶林超聲希望東周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
周襄王在鄭國新鄭,向王子發誓並問國王。
有一段時間,王子派人去尋求和平,每個人都做出了貢獻,就是沒有人派兵到秦。
如果我們說東周有一支10萬軍隊和800人的制度,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只有齊,楚,秦,晉才有能力與他們競爭。但是,這四位王子,由於距離遠等原因,沒有來到秦王。
從那時起,木頭就成了船,而兒子姬帶成了皇帝,周襄王后悔了。
等到文強回到國家晉,姬帶已經十一年了,世界上沒有人提到什麼支援周襄王,因為情況很清楚,姬帶確實超過了周襄王,哪位王子不想做些不愉快的事情。
如果晉國家和其他王子之間有任何區別,最明顯的兩點是晉國家與東周緊密接壤,地緣衝突明顯。另一方面,晉文公去了南方,得知世界比他好。他知道山脈和河流的地理。宮殿裡沒有這些內涵。
晉溫龔送了一位大使並秘密發現了周襄王,這已經失去了皇帝的第十一年並開始談判。這次談判的重點無非是晉國家幫助周襄王恢復,周襄王的返回是什麼?
談判終於達成了協議,晉文公幫助周襄王恢復了領土之前的損失,即洛陽盆地南岸的黃河。另一方面,周襄王會將晉給予北岸的姬帶基數。至於文強的最後一個晉,你可以獲得土地。
對於周襄王,這是一個非常划算的交易,你可以恢復以前的領土,而晉國家將給予姬帶一個沉重的打擊,無論你是否贏得該縣。
秦穆公需要中原,我可以錯過這個機會並立即做好準備。
公元前636年,在文淵的第二年晉,它是國家的一名士兵,它在東方被殺,另一方向秦穆公也派兵支援。
晉秦同時,東方勢力可以抵抗,兒子姬帶放棄了洛陽盆地,回到了河內縣自己的基地,並且預計會再次變壞。
但是姬帶並不認為這次我想佔領他的領土而不是周襄王,而是晉文公,這是一樣的。
最後,姬帶軍隊仍然無法忍受晉軍隊的強大攻勢,姬帶和隗王都在混亂中死亡,而晉國家贏得了該郡。
一系列的毆打,最賺錢的是晉文公,趙衰也贏得了豐原和兩個城市,並且趙氏家族的力量也迅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