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彬永恆

    在董卓小的時候,他還是一個來自粗獷隴西的小小少年。他曾經以一名俠客的身份在西涼遊歷,他用自己腰間的佩劍來懲惡揚善,行俠仗義。他的豪爽質樸感動了豪帥。董氏一族是西北望族,羌族豪帥是被劃為四夷的下等人,可是他不在乎身份不在乎民族,只在乎自己的一腔熱血的揮灑,與豪帥結交。豪帥為之感動,贈送給了董卓數千頭雜畜。一年又一年地過去,董卓也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長。當時的西涼,胡人橫行霸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是百姓的災難,也是年輕人們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此時的董卓也是在保衛家鄉的戰役中嶄露頭角,屢破羌胡,一路平步青雲,被拜為前將軍,封斄鄉侯,不久之後又成為了幷州牧。要是董卓還是當初的那個董卓就好了。

    這是一個亂世,亂世,人心是會變的。屠龍少年在屠龍之後,總會變成惡龍的。人是會變得,而且有的時候不是漫長的變化,而是一兩個選擇就可能改變一個人。董卓之所以會變成以後的大魔王,無非就是因為他選擇了權利,選擇了榮華富貴,拋棄了當初執劍行天下的初心。那個佩劍走江湖的董卓,不在了。

    中平五年,靈帝讓董卓跟隨左將軍皇甫嵩建功立業。董卓一看,得,這是皇帝老兒要下我兵權了,於是進言聖上,表示自己現在生活很無助,無奈,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希望聖上給他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驅除胡虜,保家衛國。於是,中平六年,任命董卓為幷州牧,又讓董卓做皇甫嵩的部下。董卓肯定是不願意交出自己的兵權呀,怎麼辦呢?他直接拒絕了皇帝的旨意,擁兵自重。或許是那個時代如此吧,亦或許是董卓自己不滿足現狀了,於是違詔,進京,劫帝,掌控京城,終於在廢立二帝之後,成為了那個萬人之上的董卓。董卓為何最後到如此地步?是因為他被權力和慾望徹底摧毀了,就像一個賭徒陷入了貪慾中,最後輸的傾家蕩產,最後成為了一個慾望怪獸。董卓很可恨,他殘暴不仁,但他也很可憐,被慾望吞噬。人確實會變,但是赤子之心也可以永存,如諸葛亮復興漢室之大志,何曾變過?所以我悲傷董卓,悲傷的不是他自己的改變,而是他初心的磨滅。讀史可以明鑑,我在董卓的身上讀到了自己想看到的東西,讓我知道了我現在應該做些什麼。小編在這裡送給各位也送給將來的我一句話: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希望大家都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快意人生,不負當初的自己。

  • 2 # 黑兔子牙

    董卓從洛陽到長安後的轉變可以被視作是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的絕佳案例。一開始他仍然可以算是一名合格的政治人物,因為他選擇了讓自己留守洛陽而讓其他人先行抵達長安,這種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行為無論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值得讓人尊重的美德。當然這並不能改變一個尷尬的事實:董卓是為了躲避孫堅而遷都到的長安,而幾乎是在他遷都完畢的同時孫堅便戰死在了襄陽。董卓是否因此而後悔遷都我們已不得而知,因為他曾在與手下的交談中公開高度評價了孫堅並表示東方的反對者中只有此人可以對自己造成威脅,而現在,這個威脅已經消失了。

    按理說董卓應該可以大顯身手了,尤其是當東方的軍閥們已經公開內訌的情況下,董卓完全可以將他們逐個擊破,完成全國的統一。但很快人們便發現董卓和他的政權在長安開始迅速腐敗墮落,別說是統一全國,就算是維持自己的正常運轉都要成問題了。首先要介紹的是董卓本人因為權力的不受限制而開始了一系列瘋狂的政治清洗行為。因為東方反對自己的理由是廢黜了劉辯的皇帝之位,所以董卓非常害怕這個孩子成為敵人利用的物件,於是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後患。他殘忍地殺死了年僅十五歲的劉辯,同時殉難的還有他的母親,也就是何進的妹妹。

    歷史上可以出現廢黜君主,但是殺死?那就只可能是有篡位之心的人要做的事情。董卓的這一行為等同於向世人宣佈自己想要做皇帝,其政治破壞力可以想象,第二漢王朝君主的權威至此也跌到了歷史最低谷。

    緊接著,董卓又殺死了袁紹、袁術在中央的親戚一百餘人,其中就包括有帝國首相袁隗。袁紹家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整個社會充滿了他們的學生和部下,所以董卓的這一報復行動使他與同時代的很多社會精英直接結下了仇恨。

    再之後,董卓又殺死了另一批高階政府官員,其中一個是當年在西北戰場拒不接受孫堅建議處死董卓的那位,另外兩個就是一直在充當袁紹等人臥底的周毖、伍瓊——對於後兩人,我不得不說董卓的反應實在是太慢了,但那位放過董卓一馬的人似乎真不該死,但可能僅僅是出於一種“我做,因為我能做”的心理,董卓又為自己增加了一系列無法統計的敵人。

    這些都只是董卓批次清除人類計劃的一小部分,因為史書有記載這個位於長安的獨裁者對人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法西斯統治,他規定了一系列異常嚴格的法律,人們稍有不慎便會被沒收財產或者剝奪生命。更可怕的是,這種對人身財產的肆意侵犯習慣已經從董卓身上擴散,他的政府內同樣出現了濫用權力以執行這些政策的官僚,很顯然,權力的腐敗已經不只是董卓一人的權利了。

    除此之外,入主長安後的董卓已然拋棄了自己早年艱苦樸素的傳統,轉而開始不斷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他一邊不斷提高自己的官職和爵位,一邊在長安西邊為自己建造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巨型城堡並將搜刮而來的財富與美女一一放置其中,這其中就有包括皇帝本人的財產和妃子。與此同時,董卓還放棄了自己執政之初提拔優秀人才的思想並大肆授予自己直系親屬以重要職務和尊貴爵位。當然,在這件事情上我們也無法太指責董卓,畢竟之前那些所謂的人才基本上都站到了董卓的對立面,而董卓也是一個有自尊心的人。既然別人無法被相信,那重用自己的親屬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最後,可能是為了應付軍隊開銷,董卓在長安大規模鑄造錢幣並投放到市場,結果直接引發了一場可怕的通貨膨脹,這讓原本就因為街道堵塞和工程建設而獲得糟糕生活質量的人民又陷入了新的恐慌。

    簡而言之,董卓在長安的政績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那就是“失敗”。或許唯一的安慰在於他在外交上的一次勝利,即成功勸降了西北方面的叛軍。涼州原本就是董卓的家鄉,雖然董卓與韓遂等人在戰場上交過手,但雙方之間的個人恩怨卻未必有多麼深刻。歷史上曾發生過好幾次西北叛軍包圍涼州籍政府官員卻放他們以生路的故事,畢竟董卓也和那幾個官員一樣在西北抗擊過蠻族,所以如果給與機會的話雙方還是存在極大的和解可能。不過要反叛的頭領們突然改變立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點我們可以從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梁山英雄們的傳記》中看到——那也是一個反叛政府的組織,儘管他們的首領在部下心中有著崇高的威望,但每當他表示想要歸順和投降政府時都會遭到即便是自己最親信的部下的反對。所以面對董卓的示好,大部分西北叛軍首領都沒有響應,不過他們中最為強大的兩人卻改變了態度。

    馬騰通常被認為是西北叛軍中的右派人物,這點可以從他現在及以後多次響應政府招降的舉動可以看出。韓遂一般被認為是西北叛軍中最有智慧的人物,所以他看準了這次機會而與馬騰一起投降了中央政府。很顯然,如果董卓能夠穩住自己的西面,那麼在袁紹等人已放棄與之對抗的情況下似乎已經無人能推翻他的獨裁政權。

    但這只是表面的現象。

  • 3 # 段子手錢不少

    長文預警

    開篇之前要說的是這篇文章並非為董卓翻案,但是中國的史書中,往往帶有史官強烈的個人感情和主觀加工,並且史書的編寫也會符合當時的政治需要。在三國志和演義中,董卓作為一個徹底的反面人物而被詬病於世。那麼在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作為一個在一千八百多年後來讀史的人,應對其不帶偏見的重新審視後,再來評論這個人。

    董卓的父親叫董君雅,是潁川輪氏縣尉。董卓出生於順帝永建七年,也就是公元132年。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長董擢早死,弟弟名叫董旻。董卓在少年時期,曾經離家,在羌人聚集區遊歷幾年,在這幾年中,他在羌族部落中素有俠名,並且結識了很多羌族的朋友,很多羌族的豪帥也與他私交甚好。

    董卓離開羌族聚集區回家之後,在家務農。在這期間,有很多他羌族的朋友都來找過他,每次來,董卓都是熱情款待。有一次,幾個羌族朋友在他家拜訪時,因為家中的食物被吃盡,董卓殺了自己的耕牛來款待客人。在農牧社會,家中的耕牛對一個農耕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相信大家都清楚,並且,董卓的家庭並不富裕。因為這件事情,羌族首領對董卓非常的感激,回去之後,為了報答董卓的這種情誼,曾經一次性就送來了千頭牛羊。

    董卓的家鄉臨洮,靠近邊境,自古征戰不斷,民風尚武。在這種環境下的董卓,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就是“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加上董卓素有俠風,在當地尤其是在羌族駐地,董卓更為人知的另一個名字為‘健俠‘(後漢書記載)。

    因為董卓在當地和羌族中的威望,他在將近三十歲的時候,被涼州刺史徵召為兵馬掾,主要任務是打擊邊境地區的馬賊和流寇。在三國《吳書》中的記載是“郡召卓為吏,使監領盜賊。胡嚐出鈔,多虜民人,涼州刺史成就闢卓為從事,使領兵騎討捕,大破之,斬獲千計”。

    桓帝延熹四年(161),朝廷在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挑選良家子弟充任羽林軍。這時候董卓因為在邊地的表現,而被幷州刺史段炯推薦,入京成為了一名羽林郎。

    在入京不久之後,羌族在漢陽發生了暴動,中郎將張奐率部征討,董卓這時候被張奐調至軍中任行軍司馬。在這場戰爭中,董卓與司馬尹端並擊羌軍,大破之。擊斃羌族首領,斬首萬餘級。迅速打敗了侵擾關中地區的東羌和先零羌部落。戰後,董卓“拜郎中,賜縑九千匹”。而董卓在被封賞之後說到 “為者則己,有者則士。”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後漢書)

    經歷這場戰爭後的董卓仕途一帆風順,先後做過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隨後又升遷為西域戊己校尉。在這期間,董卓的作為在三國時期魏國史官王桀所書的《英雄志》中有所記載,就是“卓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

    “黃巾起義”後,已經因為張奐的緣故被罷官回家的董卓又被朝廷重新起用為東中郎將,替代鎮壓黃巾起義不力的盧植。而這場戰爭中的董卓表現很平庸,先是不願進兵作戰,後又在朝廷的催促下貿然展開了決戰,以至兵敗下曲陽,隨後被第二次罷官。

    在董卓第二次被罷官之後不久,先零羌聯合袍罕、河關流民在北地發動了暴動,暴動首領伯玉、李文侯自立為將軍,他們殺了護羌校尉冷徵之後,推薦韓遂為首領。韓遂奪取了金城,殺掉了郡太守陳懿。

    中平二年(185),韓遂軍威逼關中,京畿震駭。此時,朝廷用車騎將軍皇甫嵩率部迎敵。而董卓,也被朝廷第三次起用,任中郎將,受皇甫嵩節制。戰爭開始後不久,朝廷因不滿皇甫嵩進軍緩慢,而罷免。另派司空張溫統兵西涼,董卓被升遷為破虜將軍,從徵於車騎將軍張溫。

    之後漢朝官軍高歌猛進,負責正面進攻的周慎把韓遂圍在榆中城中,董卓向天水迂迴,準備包抄韓遂。但此時的周慎開始剛愎自用,拒聽參贊孫堅的意見,猛撲金城,從而兵敗。由於周慎的失敗,董卓陷入了羌人的重圍。董卓截斷渭河蓄水,後決堤放水,大敗叛軍。也因此被封為邰鄉侯,食邑千戶,兵駐西涼。從而成為了漢末西涼軍系的領袖。

    靈帝駕崩之後,外戚和宦官兩個利益團體發生了尖銳的對立。此時宗室的領袖人物劉虞尚在幽州,還沒有回到鬥爭中心。而以袁隗為首計程車族集團,當時並沒有直接掌握軍隊,並且他們所代表的豪強地主們在內部也並不統一。

    189年,大將軍何進以誅殺宦官為名,徵召前將軍董卓進京。

    那為什麼這個時候選擇的是董卓,而不是同樣擁有強兵的皇普嵩或者其他將領呢?這兩個人都不是他所代表的外戚集團的將領。

    當時只有董卓明確的表示要誅殺宦官,並且曾經上書朝廷,原文是:“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並據州郡,一書出門,便獲千金,京畿諸郡數百萬膏腴美田皆屬讓等,至使怨氣上蒸,妖賊窵起。臣前奉詔討於扶羅,將士飢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詣京師先誅閹豎以除民害,從臺閣求乞資直。臣隨慰撫,以至新安。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而董卓在接到何進的徵召後,又第二次上書朝廷,表示要誅殺宦官,原文是:“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那麼從這兩段文字可以看出,董卓要誅殺宦官的決心是很堅定的,而當時的其他將領,要麼因為實力不濟,要麼因為明哲保身,在這個時候,都沒有明確的表示自己的立場。

    可是董卓軍在行進到河南境內的時候,董卓的故主種暠的孫子種邵在夕陽廳攔住了他,說:大將軍何進就要在近期誅殺宦官,希望他此時不要進入洛陽,激化洛陽的形勢。於是董卓軍就駐紮在了離洛陽不遠的夕陽廳,然後給大將軍何進寫了一封信,說他就駐紮在這,如果何進可以誅殺宦官,他就率軍返回西涼,如果何進還是繼續猶豫不決,他就進軍洛陽,親自誅殺宦官。

    當年的八月二十五日,何進被宦官以何太后的名義,詐進了長樂宮,在嘉德殿被宦官所殺。何進屬下軍官吳匡、張璋在得知何進的死訊後,聯合虎賁中郎將袁術攻打皇宮,並且在黃昏時分,袁術縱火燒南宮的青鎖門,這場暴亂開始波及到了整個洛陽。太傅袁隗和他的侄子袁紹在矯詔殺掉了樊陵、徐相之後,又在朱雀門聯合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處斬了中常侍趙忠等人。但吳匡此時認為,何進的死,是他的弟弟何苗和宦官共同造成的,於是又聯合了董卓的弟弟奉車督尉董旻殺掉了何苗。然後,袁紹關閉了北宮門,下令誅殺宦官,並且開始向內宮衝擊。

    八月二十七日,張讓、段珪挾持少帝和陳留王劉協等十幾個人步行出谷門,於當天夜裡在小平津被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追上,張讓、段珪投河自盡。

    八月二十五日夜,訊息傳到了董卓的軍營,董卓率軍向洛陽進發,於八月二十八日凌晨抵達洛陽,在顯陽苑看到了皇宮大火,但是並沒有趕去皇宮,而是分兵包圍了公卿住所,結束了暴動。然後率領大臣至北邙坡迎接皇帝,隨從的還有輕騎五百人,這時有大臣勸說他迎接皇帝,按照制度是不能帶領軍隊去的,董卓訓斥說:“公諸人為國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

    八月二十八日中午,董卓在北邙坡迎接到了少帝和陳留王劉協,根據史書記載:“卓與帝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與太后同族,遂有廢立之意。”

    那麼此時我們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董卓假如要為自己專權考慮,應該立個比較弱的皇帝才對,為什麼他卻要立能幹的獻帝?那麼是不是可以換一種說法?眾所周知董卓是權力很集中的大臣,而周公、諸葛亮也都大權集於一身,尹伊、霍光還有廢立皇帝的事情,後世都把他們稱為忠臣,那麼董卓在此時的作為和他們類似,為什麼就會被歷史詬病一千多年?並且在隨後諸侯們對皇統發出異議的時候,劉虞、曹操等人都曾經明確的表示承認獻帝的皇統(當時獻帝還在董卓的掌握中)。那麼廢立皇統這項罪名,還能不能成立?而當時著名的所謂忠臣劉備,在得知獻帝被廢之後,就自立為帝,這裡要注意的是,獻帝被廢,並不是獻帝死了,“忠貞之士”劉備沒有想到繼續擁戴這個真正的漢統的帝王,而是自立為帝,千餘年來竟然從來沒人說!而且,董卓廢立皇帝比他們更合法,董卓的提議,在經過了公卿討論之後,是皇帝的太傅袁隗親自寫的詔書,並且儀式也是他主持。那麼現在可以得出結論了,董卓被罵了一千多年的真正原因應該是——他失敗了,而別人成功了!

    當然,董卓也不是完全沒有私心,少帝為何太后所生,獻帝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養,董卓與董太后是遠親。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在董卓手裡,與董卓勢如水火,而且在東漢太后有攝政的權利。董卓廢少帝殺何太后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是為了自保。

    - ----------――――――――――――――――――――――――――――――――

    實在不能算寫完了,但現在已經是深夜。此段個人傾向比較嚴重,不能說是客觀,不要往正文裡面算。

    董卓在後面所作的事情,大家就很清楚了,我在這裡只談四點:

    第一:董卓進入洛陽的全部兵力是五千人,而當時西園軍、北軍總共有七萬到八萬人左右,董卓的兵力不算強盛,那著幾萬中央軍,為什麼在當時這些何進的舊部都投靠了董卓,而不是投靠四世三公的袁閥?如果董卓當時真的就像史書上描寫的那樣天怒人怨,這些剛剛投靠了董卓計程車兵,還跟著他一直離開了洛陽到了長安?這些士兵都是京畿附近的人,如果向史書上寫的那樣,董卓那麼殘害他們的家人。而他們還跟著董卓走,有病嗎?而且大將皇普嵩,名士蔡邕、荀爽、陳紀、韓融、申屠幡,直到董卓死後,都繼續為董卓盡忠,之後也拒絕了其他諸侯對他們的徵召。這幾個人是什麼人?尤其是陳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資治通鑑,裡面有很大的篇幅在介紹他和他那個被公認為天下士人楷模的父親。

    見《方正》: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第二:董卓放縱士兵燒殺搶掠。眾所周知,董卓利用呂布殺死丁原,但幷州兵與涼州兵的關係十分緊張。涼州派有李傕、郭汜、胡軫、樊綢、張濟等人,幷州派主要有呂布、張遼、李肅、楊奉。次外,還有一名孤獨的名將遼東徐榮。幷州軍被兼併,是不會完全甘心的,然而又處於被壓抑的地位。而涼州軍以勝利者自居,沒有把幷州軍放在眼裡,甚至對呂布也是如此。董卓曾派胡軫為主將,呂布為副將攻打孫堅。胡軫揚言要殺了呂布以整肅軍紀。現在我也不多說了,大家可以去翻一翻書,看看那隻著名的、領著軍隊拿百姓的首級冒充叛軍首級的指揮官是誰,再往前看看這個指揮官什麼時候加入的董卓軍。再想想呂布後來為什麼要殺董卓。

    第三:殘殺大臣,抄家掠奪財物。東漢有一個特點,豪強地主的勢力很強大。劉秀當年奪取天下就是靠這些豪強地主。這裡有一個例子:劉秀想丈量全國的土地,但因為地方豪族的反對而作罷,可見地方勢力之強。到了東漢後期,中央政權衰落而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政府漸漸喪失了對地方的控制權。東漢的官員從地方名士中選出,名士代表的是地方豪強勢力,所以皇帝也基本上被官僚給架空了。而皇帝就是為了維護中央政府壓制官僚集團才起用宦官。東漢末年的“黨錮之亂”表面上是名士與宦官的爭鬥。其實就是中央政府與地方豪強的爭鬥。董卓在洛陽殺了不少大臣,但是如果大家能仔細取追溯一下這些大臣的根源,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這些大臣要麼是袁閥的故吏,要麼是洛陽附近的豪強地主子弟。董卓入京以前要堅決地誅殺宦官,可入京之後,又和宦官一樣,要堅決的誅殺這些人,這些人本身有沒有什麼問題?而那些他親自任命而後又聯合征伐他的諸侯們,和袁氏門閥、豪強地主又是什麼樣的關係?

    第四:董卓生性自私。這裡還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只發出來資治通鑑上面的幾段原話:“董卓率諸公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悉復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孫。” “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河南尹朱儁為卓陳軍事,卓折俊曰:“我百戰百勝,決之於心,卿勿妄說,且汙我刀!”蓋勳曰:“昔武丁之明,猶求箴諫,況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乃謝之。”

    要給董卓辯解的話,基本上都說完了,這個來自涼州的胖子,在決定遷都洛陽之後,害怕洛陽以後會作為諸侯征伐勢力西進的根據地,不顧天下怨聲載道,強遷京畿百姓百萬餘人,火燒洛陽二百里;挖掘文陵;壞五銖錢而給天下造成的禍患,也是不能否認的。

    ————————————————————————————————————————————————————

    “董卓在這一千八百多年中被人罵了無數遍,我認為並非因為他的所作所為,而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失敗者。董卓生於涼州長於涼州,又沒讀過什麼書,董卓雖是漢人,但他在性格上更象遊牧民族而與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董卓這樣的“蠻夷”居然敢“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些讀書人當然對其恨之入骨,而歷史正是由那些讀書人寫的。同樣是廢皇帝,尹、霍卻被人推崇。被蒙古鐵蹄毀滅的城市和被殘殺的百姓的數量絕對比涼州軍毀、殺的更多。但卻很少聽人罵鐵木真。如果董卓消滅了關東軍統一了中原,那麼歷史對他的評價會決然不同。到時,自然會有大批的讀書人為他歌功頌德。而董卓殘暴的行為也不會有人會管了。可惜董卓只是一介武夫。他在政治鬥爭和耍陰謀詭計方面比讀書人差多了,所以會被王允和呂布除掉。對於一個失敗者,他即使有功績也會被抹殺掉。”

    成者王侯,敗者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排主力來了,我們全勝還能進入四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