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答題百科

    現在不緊張,現在巴伐利亞人口占德國15%,第二大啊,很有地位的,還有拜仁慕尼黑。不過德國和美國一樣是聯邦制的,地區有很大自主權,而且德國主流是新教,巴伐利亞是天主教,總體關係還是很好地。除了宗教,意識形態、經濟模式都是一樣的。。而且老美和歐盟也是不允許現在巴伐利亞出現和中央緊張獨立的情況的,因為獨立對他們沒好處,支援的話還會把德國推向俄羅斯。歷史上的話巴伐利亞、奧地利、普魯士同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那時候和中國春秋戰國一樣)一部分,你說的歷史上的德國應該是普魯士。這是比較緊張的,因為巴伐利亞和同是天主教的奧地利關係好,共同對抗普魯士,幾次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爭鬥,巴伐利亞都是站在奧地利一邊。後來普魯士把奧地利排擠出了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國王成為德意志皇帝,巴伐利亞成為一個邦,沒了軍隊和外交權,但還是有國王(皇帝陛下沒廢掉原來各大邦的國王),不過領土小了一半多,原來巴伐利亞佔著整個德意志南部,現在只有東南角了。還是服從中央政府的。

  • 2 # 手機使用者啊9933

    這幾個地方都是普魯士勢力範圍,無可非議丹麥,一個是本來就有領土爭議,再來,沒國家願意因為一個丹麥宣德國,不值當奧地利是因為實力太強,沒法併入帝國,而且宣奧地利會有連鎖反應,法國,義大利,俄國一包住,德意志就完了法國太傻,前期可以剛一下的,後來把盟友都送了,自己獨木難支,打不過是必須的.......

  • 3 # 安定郡小書生

    一、德意志的前世今生

    普魯士王國曾經也是德意志邦聯中的一員,而德意志邦聯是拿破崙一世戰爭後,歐洲各國重建勢力範圍,波德平原上的邦國為了維護自己利益再次組成的鬆散聯盟,各邦保持完全的主權。

    德意志邦聯是由48個邦國組成,其中包括:巴伐利亞王國、奧地利帝國、列支敦斯登親王國、普魯士王國等。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戰敗奧地利成為德意志諸邦的盟主,但是普魯士並沒有兼併其他邦國(除過拿騷、漢諾威、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撒克遜—勞恩堡等之前歸併普魯士的邦國),依然保持諸邦的獨立性,組成了北德意志邦聯;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勝利後,為德意志統一掃除最後障礙,北德意志邦聯與南德意志各邦合併為“德意志帝國”。

    二、原因探究

    普魯士在實現德意志統一的過程中,最終保持諸邦的獨立性。其根源是德意志由於地理位置和國際環境、民族構成、歷史上的遷移和戰爭、眾多邦國之間的矛盾、以及歐洲封建制度等因素,長期處於分裂狀態。

    ①地理位置:德意志地處歐洲中部,波德平原地勢平坦、一覽無餘,其東西南邊都沒有河流、山脈等天然的分界線,沒有明顯的標誌。因此,意味著沒有固定的疆域,這裡的民族具有強烈的擴張性。

    ②諸邦矛盾:德意志各邦國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擴張性、民族性,邦國之間、歐洲其他國家之間都有不同的關係,國際地位也不盡相同。因此,諸邦之間明爭暗鬥,矛盾突出。

    ④民族構成: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民族,但不是所有的日耳曼種族都成了德意志人,構成早期德意志人的主要是法蘭克人、阿勒曼尼人、弗裡森人、薩克森人、士瓦本人、圖林根人、阿爾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亞人,後來融入普魯士人和奧地利人。普魯士不是純粹的日耳曼人,德意志人同其他歐洲民族一樣,是不同種族的混合體。因此,如果強行統一,必然回遭到其他民族的反彈。

    ⑤歷史遷移:在波德平原上先後遷入雅利安人、希臘人、拉丁人、斯基臺人、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也就意味著種族間不斷的戰爭和融合。因此,分裂、融合曾一度是這片土地上的主題。

    ⑥歷史戰爭:戰爭是古代日耳曼民族的生存方式之一。公元前一世紀日耳曼人跨過萊茵河入侵高盧人,公元前113年左右條頓人攻入羅馬行省諾里庫姆,公元前102年條頓人、基姆布利人先後被羅馬軍隊殲滅,半世紀後凱撒擊敗日耳曼的蘇維匯人、烏西佩特人和鄧克泰人,公元9年羅馬軍隊被日耳曼人於條頓堡森林擊敗。德意志從開始就充滿了慘烈和鮮血。

    因此,面對這麼一個多民族、關係複雜的邦國,普魯士只有最大限度保持其自主性,然後在此基礎上尋求各邦國之間的共同利益,才能為統一減少阻力,才能在歐洲各國虎視眈眈之下快速統一。

  • 4 # 血色黃昏的黃昏

    18世紀初,巴伐利亞王國利用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爭鬥來保持其獨立。1866年奧普戰爭期間,它與奧地利結盟並一起被擊敗,1867年沒有併入“北德意志聯邦”,但是德國統一的問題仍然存在。當法國於1870年向普魯士宣戰時,德國南部的巴登,符騰堡,黑森達姆施塔特和巴伐利亞加入了普魯士軍隊並最終加入了北德聯邦,而奧地利沒有。

    1871年,普魯士更名為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繼續作為君主制,在聯邦內部擁有一些主權(如軍隊,鐵路,郵政和自己的外交機構)。

    為什麼沒有取消巴伐利亞這些德國小邦國的獨立?

    這主要是因為其成立之初的邦聯制形式的國家政體而決定的。

    在普魯士統一德國前,1866年4月和6月,普魯士提出了建立一個聯盟(小德國)。奧地利及其盟國拒絕了該提議。

    1866年6月,奧地利帝國與普魯士王國之間展開了“普奧戰爭”或“七週戰爭”(也被稱為“統一戰爭”)。在戰爭開始之前,奧地利和普魯士政府都試圖在德國召集各自的盟友。

    德國南部的大多數國家都支援奧地利反對普魯士,德國北部的一些公國加入了普魯士。戰爭結果就是普魯士獲勝,之前的“德國聯邦”終於解散【注:“德國聯邦”包括“萊茵河聯邦”、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同意普魯士在德國以北的各個公國建立一個“更緊密的聯邦”。

    【“德國聯邦”成員國的君主們於1863年在法蘭克福舉行會議】

    1866年8月,普魯士由此提議德國北部和中部22個公國和王國組建一個“Augustbündnis”(德語意為:8月聯盟或德國聯邦條約),也稱為“北德聯邦條約”或者“1866年8月18日條約”。由此而成立了北德聯邦,這也是德意志帝國的雛形。

    1870年至1871年,德國南部的巴登,黑森 - 達姆施塔特,符騰堡和巴伐利亞幾個國家加入了該聯邦國。

    1871年1月1日,該“北德聯邦”通過了新憲法,是以新的“德意志聯邦”的名義寫的,在序言和第11條中已經將其命名為“德意志帝國 ”。

    【北德聯邦國旗】

    此“北德聯邦”國的政體是以邦聯和君主立憲制形式存在。邦聯制是指若干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如軍事、經濟方面的要求)而組成的一種鬆散的國家聯合。這種形式的國家往往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是以相互之間共同的目的而聯合。

    由於聯邦成員國保留其主權,這就埋藏了分裂的隱患。而君主立憲制不同於絕對君主制(君主專制制),就是君主掌握絕對權力。

    “北德聯邦”國是普魯士國王為君主的北德聯邦制國家。所以,保留了巴伐利亞這些王國以及公國的主權獨立。當時的“北德聯邦”有近3000萬居民,其中百分之八十居住在普魯士。

    這就是為什麼沒有取消巴伐利亞這些德國小邦國的獨立的原因!

    這種“邦聯制”造成的後果

    德國統一後的二十年雖然是普魯士的頂峰時期,但危機早就隱藏在“普魯士-德國”的政體中。當時德意志帝國的憲法只是對“北德聯邦憲法”的略微修改版本。實際情況是,普魯士與帝國之間的關係很微妙。

    霍亨索倫王朝(普魯士)包括德國領土的五分之三和人口的三分之二。德意志帝國的軍隊實際等於是普魯士軍隊,而其他王國(巴伐利亞州,薩克森州和符騰堡州)仍然保留著自己的軍隊;普魯士總理也是帝國總理,但帝國本身無權直接從其臣民那裡徵稅。

    君主方面。威廉在29歲時成為皇帝威廉二世,他經歷了艱難的青年時期,並與他的英國母親維多利亞皇家公主發生衝突。他原本就是一個心胸狹隘,缺乏經驗,判斷力差,還脾氣暴躁的人。

    1918年在德國革命後,廢除了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了魏瑪共和國,普魯士王國變為普魯士自由州。

    巴伐利亞的歷史巴伐利亞是德國面積最大的聯邦州,約佔德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擁有1300萬居民,是德國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之後人口第二多的州。

    巴伐利亞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6世紀,最早的居民是凱爾特人。“巴伐利亞”(拉丁語Baiovarii)這個名詞起源於羅馬帝國之外的多瑙河以北,來自早些時候居住在Boii(博伊)那裡的凱爾特人。後來的研究表明,在部落形成的過程中,由於一些社會壓力等等因素促使彼此之間一致認同,各個部落在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民族認同。

    大約在公元550年左右,墨洛溫王朝東南部的一個邊境地區,由巴伐利亞部落定居者的巴伐利亞人受到法蘭克人的統治,出現了第一位公爵,Agilolfings家族的首領“Garibald I”(加里波一世)。他相當於法蘭克國王的區域總督,也就是在法蘭克王權下由公爵統治。

    隨後,巴伐利亞就開始了不斷的權力之爭。巴伐利亞的權力之爭,其過程也是歐洲各國之間連綿不斷爭鬥的一個歷史縮影。細節太冗長在此不贅述,先說重點。

    到了九世紀晚期加洛林王朝衰落期間,一個新的公國從這個地區建立起來,這就是巴伐利亞公國。它成為東法蘭克王國的主要公國之一,後來發展成為德意志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

    1805年《普雷堡條約》允許馬克西米利安將巴伐利亞州提升到一個王國的地位。因此,馬克西米利安於1806年1月1日宣佈自己為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就是第一位巴伐利亞國王。

    1871年德意志帝國統一,該王國成為新帝國的聯邦國家,僅次於領先的普魯士王國,其規模,權力和財富排名第二。1918年,巴伐利亞成為一個共和國,因此這個王國由現在的巴伐利亞自由州繼承。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普魯士的歷史

    普魯士公國(德語:HerzogtumPreußen,波蘭語:KsięstwoPruskie)或普魯士公爵(德語:HerzoglichesPreußen,波蘭語:PrusyKsiążęce)的前身是1525年新教改革期間由條頓騎士團世俗化後在普魯士地區建立的公國。

    阿爾伯特普魯士公爵以前是條頓騎士團的第37任大團長,是霍亨索倫家族(霍亨索倫王朝)的分支勃蘭登堡-安斯巴赫公國的成員。

    1525年4月10日,阿爾伯特被立陶宛大公、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一世授予“普魯士公爵”稱號,此時才有普魯士公國。在行政上,從條頓騎士到公爵的過渡其統治地位幾乎沒有變化。雖然他正式成為波蘭的附庸,但阿爾伯特在普魯士依舊擁有他自己的軍隊,貨幣鑄造,保留自治的普魯士議會,並在外交事務上擁有充分的自治權。

    阿爾伯特於1568年去世時,他的十幾歲的兒子艾伯特弗雷德裡克繼承了公爵爵位。由於艾伯特弗雷德裡克沒有兒子,也就是男性繼承人,波蘭允許他的女婿、霍亨索倫家族分支勃蘭登堡的候選約翰·西吉斯蒙德成為公爵的合法繼承人。

    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約翰·西格蒙德在第二年死了。他的兒子喬治·威廉繼承了勃蘭登堡的Margravate和普魯士公國,1623年喬治·威廉向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宣誓效忠。

    1657年,作為對腓特烈·威廉放棄“瑞典-普魯士”聯盟的回報,波蘭國王約翰二世卡西米爾承認腓特烈·威廉對普魯士公國的完全主權,將普魯士公爵升級為普魯士主權王國。

    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威廉的第三個兒子腓特烈三世正式成為普魯士的第一位國王腓特烈一世。他是腓特烈大帝的祖父

    至此,普魯士王國正式建立。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加冕長袍】

    普魯士在成為王國後不久就邁入了大國的行列,並在18世紀和19世紀影響力極大。在18世紀,它在腓特烈大帝統治時期的許多國際事務中有重要的發言權。在19世紀,總理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將德國各王國、公國統一成為“小德國”,將奧地利帝國排除在外。

    普魯士被認為是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871-1945)的合法前身,並且是今天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直接祖先。

  • 5 # 漩渦鳴人yy

    巴伐利亞,你知道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是什麼時候嗎?是我在讀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海軍的作戰艦隻的編制的時候,讀到德國海軍最後一級戰列艦,也是最先進的一級戰列艦,他就是巴伐利亞級。

    說句實話,巴伐利亞這個國家要真的論實力的話,普魯士確實有能力把它給吞了,但是,對於普魯士來講,吞併巴伐利亞和制霸整個歐洲兩個目的比起來,肯定是制霸整個歐洲更加重要,如果想要制霸整個歐洲,德華人要表現出來的戰略意圖,不能夠是我見一個,我拿一個,我看見哪個國家不順眼,我就幹哪個國家,然後把這個國家的土地全給推過來,對不起,在大洋之上,還有一個大不列顛在哪看著呢,你如果表現的這麼有慾望的話,英華人是絕對不會放任你成長的。

    俾斯麥是一個外交大師,也正是因為他的從中運作,讓普魯士,或者說德意志尚未崛起的時候,能夠避免被英華人扼殺在搖籃裡的這樣一個命運,他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賣萌,裝酸棗,有些看似不合理的舉動是又是俾斯麥用來迷惑英華人的。

    這個巴伐利亞一開始的時候,無魯士人並沒有把他放在眼裡,為什麼?這個國家雖然實力還算可以,但真正要影響普魯士人的整體的擴張型的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她如果真的說站出來跟普魯士人對著幹,俾斯麥最高興,你跟我挑起戰爭,那行,咱倆比比誰拳頭大我打你,英華人絕對沒有意見,但是這個巴伐利亞不服普魯士,可是人家又不願意帶頭去搞事情。

    但是對於普魯士來說,要打壓這些在德國北部的這些小淋巴有辦法。打誰?這些在德國北部的聯邦,他們統一支援的就是奧地利,因為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時候,奧地利就是老大,那在他周邊的這些小城邦也自然而然支援奧地利,服務是覺得這些小肉我顧不上,我要去打大肉,你這個做大哥的打倒了,其他那些小弟估計也沒話講,那肯定也是乖乖地跟著我混,你自己一個人做孤家寡人去吧。

    所以說巴伐利亞根本就不用打,當普魯士人戰勝了奧地利人的時候,這些國家的歸屬已經很明確了就歸你普魯士所管了,奧地利已經插不上手了,這些小國家一個都別想跑,如果誰真的想跑,普魯士正好有了打你的理由。

    你是同時對於俾斯麥來說,接下來的一步至關重要,也就是整個德意志帝國的經濟發展,德意志地區為什麼最後要統一,這並不是說普魯士自己一廂情願,而是這個地區城邦太多了,以後即便發展工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或者是運輸材料的時候,都要經過層層的關稅,產品不具有競爭力,只靠自己的內需的話,根本形成不了產量,更別說形成經濟利益,所以必須要統一削弱那些城邦之間的關稅系統,這樣的話讓德意志的工業產品更加具有性,市場競爭力,白了就是做生意。對於德意志內部的那些小城邦來講,能發財誰不願意?

    而且德意志這個地區,它的民族關係特別複雜,民族矛盾及其眾多,也就是為什麼在這之前神聖羅馬帝國,我們說他既不神聖,又不羅馬,更非帝國,各個地方都各自為政,就是因為複雜的民族矛盾關係,這個時候你跟人家說要搞大一統,那別人還不是漫天要價,你既然能給得起巴伐利亞這個價格,其他的那些承包肯定也會提著自己的價格跑,你普魯士來鬧,那你怎麼辦?一碗水根本就端不平。

    所以巴伐利亞你也不需要把自己明碼標價以後直接弄一份假碼丟給我了,你只需要把自己洗的乾乾淨淨的,跑到我這裡領一份合適的關稅體系和市場標準。行了,你可以回家了。

    總的來講,巴伐利亞為什麼俾斯麥不著急把它納入德意志帝國麾下,並且撤銷巴伐利亞這個城邦的,第一,國外勢力虎視眈眈,巴伐利亞,本身就是尊奧地利為老大,把人家老大給擊敗了,這個小弟自然也就跟著你了,第三吧,伐利亞本身就和德意志或者說普魯士之間綁定了利益關係,想逃也逃不了,第四,巴伐利亞可能是要價太高,或者是也考慮到巴伐利亞會像的普魯士要一分太高的價格,反正此時德意志帝國也是一個邦聯制的國家,也不在乎說別人說你根本就沒統一。

  • 6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有意思的,德意志的統一有其獨特性,而歐洲的宮廷王室文化,德意志帝國的政治體制,內部政治環境架構的種種都是形成帝國合邦表面獨立的因素。

    一方面是部分邦部分權力的保留,一方面是王室的延續。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普魯士領導的德意志帝國掌控了國家中最重要的權力,並且已經在經濟體制上透過關稅同盟的積累形成其餘各邦對普魯士的依賴。

    新帝國有22個邦和三個自由市,而阿爾薩斯和洛林是作為皇帝的直轄領地。普魯士作為最大的邦,佔據了帝國領土面積的55%和人口的61%,這種優勢是相當明顯的。

    包括陸軍,海軍,外交事務,關稅和銀行立法,間接稅,度量衡,貨幣,民法刑法,郵電以及後來的殖民地事務都是掌控在帝國手中的,而保留合邦手中的則是包括警察,司法,財政和教育在內的全部邦內行政管理。

    在還算有點用處的聯邦議會里,有58個席位,其中普魯士17席,巴伐利亞6席,薩克森和符滕堡各4席,其餘合邦3席只1席不等。有點力量的刺兒頭,薩克森,巴伐利亞,符滕堡加起來才14席,而普魯士一個就17席,還不包括那些小弟。而每一項議案是14票反對就能被否決,因此,普魯士基本是霸權壟斷了,三大刺兒頭得完全一致才能否決。

    當然作為最重要的軍隊而言,除了巴伐利亞,薩克森,和符滕堡還保留獨立的軍隊外,其餘合邦都將武裝力量交給了帝國政府。但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帝國在資產階級容克主導的對外擴張中,這種僅存的力量也在受到慢慢的蠶食。

    第二,就是德意志蘭領土長期的分裂割據使得南北德意志形成有差異的宗教文化,經濟結構和民族風俗習慣。

    拿巴伐利亞來說,這是個宗教和方言口音上與奧地利更加接近的國家,而後來希特勒在一戰中加入的軍隊正是巴伐利亞王國的軍隊。

    俾斯麥清楚地承認,德意志西南地區分離主義精神的客觀存在,因此在統一後的天主教文化鬥爭,不僅僅是文化層次,更是普魯士大一統和地區分離主義的政治鬥爭。

    同樣,王室的延續也可以包含在各邦表面獨立的內容中。

    德意志皇帝和德國皇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德意志皇帝的稱號正是威廉為了爭取獲得南德意志人效忠而作的努力。

    但如果承認德國皇帝的頭銜,就等於正式承認普魯士國王的地位高於邦內其他王國,這是巴伐利亞和符滕堡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威廉只能稱謂自己為德意志皇帝,這個稱謂更多是與民族聯絡起來,而不是和領土統治權。

    當然,新帝國也用了它獨特的方式進行反擊,新帝國採用的國旗顏色是普魯士的黑白加上漢薩同盟的紅,而巴伐利亞的標誌色藍白則是沒有采用,這也體現初期帝國對南德文化符象的警惕。

    因此,想要真正徹底消滅分裂主義,不是依靠武力能夠迅速實現的,需要德意志各邦適應帝國的政治環境並且收穫更大的利益。但新帝國中惡劣的工人生存境況和脆弱的權力基礎,最終成了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指導思想的搖籃。

  • 7 # 澹奕

    其實是取消了的,只能說各邦國在德意志內部被保留了而已。德意志統一戰爭以後,原本德意志境內大小林立的邦國數量已經大幅減少,但新生的德意志帝國並沒有取消這些邦國,而是將之全都保留了下來。德意志採取的是聯邦制,原本各自為戰的各邦國,變成了聯邦成員,開始一致對外。

    普魯士為何沒有削去眾多邦國?

    第一,普魯士本身就是個王國,如果取消各邦國地位必然引起圍攻;第二,普魯士最初的目的團結德意志已經心願達成,德意志成功完成了統一;第三,新生的德意志採取的是聯邦制度,保留邦國並沒有妨礙。德意志帝國建立後到底保留了多少邦國呢?答案是22個,其中包括4個王國、6個大公國、5個公國與7個侯國。比較出名的有巴伐利亞王國、符騰堡王國、薩克森王國、黑森大公國等。各國的王室都被保留,有部分邦國被允許保留一定數量的軍隊。

    當然,所有邦國裡最強大最主要的就是主導了德意志統一的普魯士王國。普魯士國王兼任德意志的皇帝,普魯士的宰相就是德意志的宰相,這就類似於英格蘭在英國的地位。普魯士不遺餘力進行德意志統一,甚至將哈布斯堡正統的奧地利從德意志範圍中一腳給踢了出去。普魯士雖然實力強大,相繼贏得普丹戰爭、普奧戰爭乃至普法戰爭,但並不代表它有足夠力量輕易取消各邦國的地位。

    猛虎難敵群狼,當時德意志各邦國中的巴伐利亞、薩克森等與奧地利帝國、西班牙帝國均有聯姻且關係緊密,其本身的實力也並不能小覷。如果普魯士用強,結局究竟會如何並不好說,總而言之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目的已經達到,如果逆勢而為恐怕竹籃打水一場空不算,還可能讓德意志再次陷入支離之中。《德意志帝國憲法》雖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甚至規定君權至上,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將原本的鬆散德意志邦聯變成了緊湊的德意志聯邦帝國。保留各邦國一定權利的同時,將原本各自為戰的很多權力都進行了集中,德意志消除了一盤散沙的局面。

    德意志各邦國就像一隻手上的手指,之前每根手指上都戴著各種裝飾各指一方,普魯士的目標就是讓他們握成拳頭一致對外。拳頭最終握緊目的達到了,至於各手指上的飾品只要沒有妨礙,自然也不必刻意去掉。所以德意志各邦國也能得以保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為什麼不願意看到德國和俄羅斯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