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哥133938125

    西部大開發的範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億人,佔全國的28.8%。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22660億元,佔全國的16.8%。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意義、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實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保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勝利實現的重大部署,是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富餘的重要舉措,是保障邊疆鞏固和國家安全的必要措施,關係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改善全國的生態狀況,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有利於培育全國統一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和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斷探索西部大開發的新路子。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社會進步協調推進,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有重點、有步驟地解決關係全域性的重大問題。堅持把西部地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與國家政策支援結合起來,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艱鉅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既要有緊迫感,又要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總的戰略目標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努力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紀頭10年,力爭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有較大發展,重點地帶開發步伐明顯加快,科技教育和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出現新局面,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西部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推進重點地帶開發;發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類人才;國家要在投資專案、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援,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

    黨的三代領導人對西部地區發展的關注

    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歷史存在和過分擴大,是一個長期困擾中國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全域性性問題。支援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實現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是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方針,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早在五十年代,毛澤東同志在著名的《論十大關係》中就強調,要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他講道:“中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70%在沿海,只有30%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佈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

    八十年代,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以後,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要顧全兩個大局”的地區發展戰略構想。“一個大局”是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當發展到一定時期,即到本世紀末全國達到小康水平時,全國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幫助中西部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江澤民同志高度重視這個具有全域性意義的重大問題,並多次就解決地區發展差距、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問題發表重要講話。1999年6月17日,江澤民總書記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抓住世紀之交歷史機遇,加快西部地區開發步伐”。

    江澤民同志還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區開發的總原則,即“把加快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同保持政治社會穩定、加強民族團結結合起來,把西部發展同實現全國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結合起來,在國家財力穩定增長的前提下,透過轉移支付,逐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援力度;在充分調動西部地區自身積極性的基礎上,透過政策引導,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等投入開發,有目標、分階段地推進西部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意義

    1999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敲定對西部進行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會議提出,要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這直接關係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關係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關係到東西部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要從大局、從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意義,要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隨後,在12月份舉行的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曾培炎指出:“要像當年搞特區那樣,加快西部地區大開發。”

    1、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全的戰略舉措

    建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以來,各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取得了長足進展,東部地區由於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援,現代化建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經濟和社會發展突飛猛進,人們普遍過上了小康生活。西部地區由於受歷史、自然和區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總體發展水平與東部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近十幾年來,這種差距還呈拉大趨勢。在繼續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於逐步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加速實現全國各地區的共同繁榮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全國社會穩定,將發揮重要作用。廣大西部省區地處祖國邊疆,是少數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來,國內外敵對勢力對中國實行“分化”和“西化”,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問題搞顛覆和分裂活動。維護和保持民族地區的穩定,挫敗國內外敵對勢力分裂中國的陰謀,很關鍵的一條,就是不斷加快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增強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根本上鞏固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寧的大好局面。

    2、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技術和勞動力需要尋求新的生產領域、新的市場、新的發展空間。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發展水平較低,還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潛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透過發展特色經濟,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並有效地擴大國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3、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客觀需要

    中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與其他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任務更為艱鉅。加上千百年來頻繁的戰亂、自然災害和各種人為的原因,西部地區的自然環境不斷惡化,荒漠化年復一年地加劇,並有逐步向東推移的趨勢。這不僅對西部地區,而且也給東部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不遏制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就沒有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沒有西部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西部地區的現代化,也就談不上全國的現代化。

    4、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適應世界範圍結構調整,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

    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經濟結構調整正在全球範圍內廣泛而深刻地進行,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我們既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為了在新世紀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使我們發展得更快、更好,必須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充分發揮這些地區市場潛力大、自然資源豐富和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為加快全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最佳化升級提供廣闊的空間,為東部地區發展提供市場和能源、原材料支援,為東部地區的結構調整創造條件。

    西部地區開發的基本思路和戰略任務

    2000年1月,國務院組成了以朱鎔基總理任組長、溫家寶副總理任副組長、國務院和中直19個相關部委主要負責人參加的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1月19日至22日,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在京召開西部地區開發會議,研究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戰略任務。

    會議指出,新中國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接近小康水平,國家有能力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援力度。特別是當前正在實施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可以用更多的財力直接支援西部開發。現在中國已基本解決全華人民的吃飯問題,糧食出現了階段性的供過於求,這是在生態脆弱地區,有計劃、分步驟退耕還林(草),改善生態環境的大好時機。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程序的加快,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西部地區也將像東部沿海地區一樣更加開放。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艱鉅的歷史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集中力量抓好幾件關係西部地區開發全域性的重點工作:

    第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從戰略眼光出發,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設,適當超前。要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加強鐵路、機場、天然氣管道幹線建設;加強電網、通訊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堅持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著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幹工程。

    第二,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這是推進西部開發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要加大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力度,同時採取“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國家無償向農民提供糧食和苗木,對陡坡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堅持“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先行試點、穩步推進”,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做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先搞好實施規劃和試點示範。試點的規模要適當,不宜鋪得太大,防止一哄而起。要加強政策引導,尊重群眾意願,不能搞強迫命令。

    第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起點要高,不能搞重複建設。要抓住中國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時機,根據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從各地資源特點和自身優勢出發,依靠科技進步,發展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加強農業基礎,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合理開發和保護資源,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工業調整、改組和改造步伐;大力發展旅遊等第三產業。

    第四,發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養。要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軍工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現有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要確保教育優先發展,在辦好高等教育的同時,特別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要千方百計使用好現有人才,採取積極措施從國內外引進人才,大力培養各類人才。

    第五,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實施西部大開發,不能沿用傳統的發展模式,必須研究適應新形勢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機制,特別是要採取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西部地區改革開放的步伐。要轉變觀念,面向市場,大力改善投資環境,採取多種形式更多地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管理經驗。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城鄉集體、個體、私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積極發展城鄉商品市場,逐步把企業培育成為西部開發的主體。

    這次會議強調要加強對西部地區開發工作的領導,當前必須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所有的重要建設專案都要納入規劃,進行充分論證。推進西部大開發,既要有緊迫感,也要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不能急於求成。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注重實效。既要解放思想,勇於探索,又要認真執行國家法律和政策,不能亂集資、亂收費,增加企業和農民負擔。要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社會政治局面,保證西部開發紮紮實實地健康發展。

    當前西部地區開發的工作重點

    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2000年3月中旬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並開始工作。

    西部開發辦2000年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認真做好西部開發的總體規劃。二是抓緊制定促進西部開發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加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最近,江澤民總書記多次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加快開發西部地區要有新思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指出,要調整地區經濟結構,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西部大開發直接關係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關係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關係到東西部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面向21世紀的大戰略、大政策,一定要貫徹好、實施好。

    一、西部大開發是面向21世紀的一項大戰略、大政策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西部發展,逐步縮小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各地區經濟普遍繁榮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要求,亦是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內在需要。

    西部大開發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個大局”的思想,開建立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要戰略部署。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77—278頁)對於什麼時候、在什麼基礎上把支援與促進西部地區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提到日程上,鄧小平同志也做了深入的思考,要求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並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同上,第373、374頁)現在到了世紀之交的關鍵時刻,中國東部地區經過20年的高速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大大提高,實力大大增強,同時東西部經濟發展上的差距依然存在,並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所以,目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僅有了條件,而且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黨中央和國務院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審時度勢,把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對國家經濟佈局指向和區域經濟政策作出調整,是非常及時和正確的,既具有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西部大開發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確分析當前形勢,總攬全域性,作出的面向21世紀的重大決策。1.適應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是我們這兩年來取得的一條極為寶貴的經驗,西部大開發是黨中央在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分析與判斷的基礎上,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所作出的適時調整與部署。在市場供求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要保證下個世紀的長遠發展,必須實行以擴大內需為主的發展方針。全華人口中近1/4居住在西部地區,只有加快西部的發展,提高西部民眾的收入水平,使龐大的潛在需求變成現實的市場需求,才能為經濟增長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2.西部大開發是實現國家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強有力的保證。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全國各地區的共同發展。只有東部地區的發展,而西部地區長期處於相對落後的境況,將影響全國經濟的發展,拖整個經濟發展的後腿。3.西部大開發是中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東、中、西部地區資源分佈與要素秉賦各異,相互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北煤南運、西油南輸、西電東送、西棉東調、南菜北運……,表明區際經濟之間存在很高的關聯度,加快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才能保證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對基礎原材料和動力的需要,使整個經濟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4.西部大開發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西部地區居長江、黃河、珠江等大江的上游,是國家生態屏障之所在。只有加快西部發展,使居於高山深谷者儘快從“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中走出,大江大河及其中、下游地區的安全,全國生態環境的改善才有保證。5.西部大開發是實現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的重要保證。中國55個少數民族,大部分聚居於西部和陸地邊境地區,加快西部經濟發展,使愈來愈多的民族聚居地區和邊境地區走上繁榮之路,是鞏固、加強民族大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保持邊境安寧與社會政治穩定的重要基礎。

    二、西部大開發要依靠兩個手段、三股合力

    兩個手段是指市場機制和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尤其是區域政策。

    要素價格的變化和地區要素價格差異,是推動產業空間結構轉換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20年來,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沿海大城市的土地、環保、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攀升,不少傳統產業、產品的優勢正在或已經喪失,西部地區應該利用要素價格相對低廉的有利條件,在這些產業和產品上形成優勢,贏得市場,站穩腳跟。傳統理論在講到產業空間轉移時,往往解釋為發達地區及大城市的工廠和裝置向欠發達地區搬遷。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多的是透過優勝劣汰,一地區某產業逐漸失去優勢和衰落,而在另一地區發展起來,形成優勢。因此,西部地區不能坐等“轉移”,而應打主動仗。方式不同,中西部的付出與收益都大相徑庭。

    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推進西部發展的積極效應,但單靠市場機制還解決不了東西發展的差距問題。這是因為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區位(處於國內運輸網的末梢、國內大市場的邊緣等)、歷史基礎和歷史包袱(如“三線”建設時,工廠靠山進溝,社會負擔沉重)等因素,使西部的市場主體和東部並非處於同等的起跑線。實踐表明,區域發展差異完全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在一定時期內不僅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人才、資金、能源、原材料的流出造成欠發達地區缺少人力、物力、財力而降低發展速度的“極化效應”;二是因發達地區經濟實力增強導致資金、技術、裝置向外擴散而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擴散效應”。在經濟起飛時,強大的“極化效應”和弱小的“擴散效應”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如果單憑市場力量的作用而不進行政府幹預,結果勢必造成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透過中央政府的政策投入和資金投入,使西部市場主體處於與東部大體相同的起跑線,非常重要。具體說主要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中央財政支援加快西部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是揭開西部大開發序幕的前提;二是支援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保護與改善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既是為了實現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亦是為了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的安寧。在上游地區為改善生態環境實行退耕還林(草)的過程中,國家和中下游地區應透過以糧代賑等方式予以補償;三是保證西部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在義務教育、初級衛生保健等社會公共產品的享用上與東部地區大體持平;四是為某些國有企業還清歷史舊賬。60年代從備戰出發在西部山溝裡建了一些軍工廠,現在產品要軍轉民,有的工廠要出溝進城,這幾筆“舊賬”讓企業靠加強經營管理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消化不了的。十五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中有關“改善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結構和減輕企業社會負擔”所提的各項政策,有必要更多地向西部傾斜。

    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目標的實現,還有賴於三股合力的共同作用。一是進一步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加大中央政府對西部地區政策與資金投入的力度。二是廣泛推進東部和西部之間多層次、多形式的經濟技術協作,加大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幫扶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最佳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推動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和跨區域的資產重組。三是加快西部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探尋適應國內外大市場新態勢、適合西部區情的發展戰略與對策。前兩者是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的啟動與推動力,後者則是關鍵與根本。只有通過後者,來自外部的種種支援和幫扶,才能轉化為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自組織、自發展的機制,成為推動西部發展永不衰竭的內在動力。

    加快西部改革開放步伐包括加快西部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的形成與壯大;加快西部國有經濟佈局與結構的調整,使國有資本集中佈局於優勢產業,實行有進有退,以退求進;加快西部商品與要素市場體系的發育、市場規則的完善和市場秩序的建立;加快西部各級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由過去按行業隸屬原則管理所屬企業,轉向按屬地原則,面向多種所有制、多種經濟成分的所有市場主體,履行社會經濟管理職能,透過制度安排與政策誘導,構建良好的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活環境,使來自各個國家、國內各地區、各種所有制的投資者,在西部投資能取得合理回報,真正做到政府搭臺,市場主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國騎士文學的興起,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藝術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