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靜夜史
首先要明確:燕雲十六州是一個歷史概念。
什麼意思呢?燕雲十六州是在936年由後晉太祖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16州。從這時開始,燕雲十六州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燕雲十六州成為中原王朝的噩夢。
從燕雲十六州的作用來看,也只有在南北分裂的兩宋時期,燕雲十六州才發揮了巨大作用,除此之外,之前的漢唐、之後的元清,燕雲十六州都沒什麼巨大作用。
1、首先,燕雲十六州是抵禦少數民族的屏障
936年,為了獲得契丹的支援,石敬瑭大手一揮,將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此舉讓後面的中原王朝極其被動。
首先,燕雲十六州覆蓋了今天山西和河北北部、北京和天津市的全部。是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重要到什麼程度呢?
首先,從秦朝到明朝的長城,都從燕雲十六州穿過;
其次,從秦朝到明朝,這裡一直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分界線,當然也和長城有關;
這裡是中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穿過的地方,是中國農牧分界的過渡地帶;
從古至今,很多大戰都發生在這附近,比如979年宋遼高梁河之戰,1211年蒙金野狐嶺之戰,1449年明瓦土木堡之變等。
最後,從金朝到清朝,這裡是中原王朝的都城所在地!
燕雲十六州境內是太行山北支和燕山山脈西段,山地面積大。北部,是一望無際的蒙古高原,南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處於兩大地形區之間,意義自然巨大!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佔據這裡,可以俯視蒙古高原,築起關隘,可有效阻擊遊牧民族的騎兵南下。對於遊牧民族而言,佔據這裡同樣可以俯視中原地區,而且,從這裡向南直到黃河,中原地區已經無險可守,如果遊牧民族騎兵越過燕雲十六州向南突進,中原王朝無力抵擋。
後面的澶州之戰、金滅宋之戰就說明了一切!
所以,失去燕雲十六州,就意味著烏龜失去殼,相當被動。加上冬季黃河結冰,從燕雲十六州向南基本就直接開到汴梁城下!
2、燕雲十六州是少數民族南下和漢化的視窗
對於契丹而言,燕雲十六州絕對不是簡單的南下起點,對於遊牧民族出身的契丹來說,燕雲十六州是契丹走向封建化的重要契機。
由於自古以來,燕雲地區就是中原王朝的傳統勢力範圍,因此這裡人口稠密且基本都是漢人,佔據這裡,意味著契丹佔據了中原的一部分。
這些漢人的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原文明,這對於契丹而言是學習的最好機遇。
所以,契丹對於燕雲十六州的管理和其他地方明顯不同。契丹設定南面官,和北部的北面官,實行雙軌制度,類似於今日的“一國兩制”!
透過對燕雲十六州文明的學習和吸收,契丹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了封建化的改革。到960年北宋建立時,趙匡胤面對的,已經不是漢朝面對匈奴,唐朝面對突厥那種封建文明對部落文明的情況了,而是和北宋並駕齊驅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制帝國,而且,由於其帶有遊牧民族的特性,契丹成為農耕+遊牧的複合型帝國,這是北宋難以應付和消滅的!
1005年宋遼澶淵之盟簽訂後,宋朝得到十六州中的涿、瀛、莫三州,代價是每年宋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
至此,宋遼停戰,燕雲十六州繼續為遼國發光發熱。
3、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重要戰馬產地
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想要消滅北方少數民族,就需要打仗,打仗就必須要有騎兵,騎兵的組建,必須有適宜的戰馬產地。
在古代,騎兵所需的馬匹,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東北就指的是燕雲十六州,西北指的是河西走廊,這裡地形起伏大,牧草廣佈,適合出產良馬。養馬不能散養,要在長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
毫無疑問,燕雲十六州符合這一特點。而這裡,被遼國奪了去,河西走廊,在1038年又被西夏奪了去,北宋基本沒有了養馬之地。而且,與馬相關聯的裝備用的鐵礦,也都在遼國境內,這是宋朝硬不起來的原因!
失去天然馬場,宋朝只能在民間養馬,但是質量上參差不齊,難以組建強大的騎兵。燕雲十六州天然牧場的失去,使中原地區養馬,只能從人的嘴裡奪糧食去給馬匹,代價太大。而透過和遼國交易獲得馬匹,又被人掐住了脖子,因為這是戰略物資。
所以,沒有馬的北宋,形式極其被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3 # 沂藍書院趙月光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在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包括燕州(即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
公元936年,後晉皇帝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契丹求援,並稱兒皇帝,共同出兵打擊後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正式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石敬瑭是漢奸嗎?首先,石敬瑭不是漢族,而是沙陀族,屬於西突厥的一支,從血統上來說,石敬瑭不是漢奸。但石敬瑭已經漢化,並且統治地區和手下的官員大部分是漢族。所以從文化上來說,石敬瑭是漢奸。
唐朝貞觀年間,沙陀族在準格爾盆地東部,阿爾泰山以南,天山餘脈博格達山以北,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而稱沙陀,沙陀就是大沙漠的意思。
燕雲十六州在後周和北宋初年還有小的變化。後周世宗稱遼國睡王當政,北伐遼國時,收復了瀛州、莫州、瓦橋關(原屬涿州)、永安縣(乾寧軍,原屬幽州蘆臺軍),與遼國以拒馬河為界。
到了北宋太宗時期,遼國又奪取了北宋的易州大部。北宋在瓦橋關建立了雄州,在益津關設立了霸州,乾寧軍設為清州。
中國中原政權從西周以來兩次丟失燕雲地區,均引發了嚴重的民族危機。從東周的燕趙開始,中原政權就在燕雲地區修建長城,防禦北方遊牧部落,是中國長城的東段和北段,分佈有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北段。是中原地區的天然屏障。
第一次是東晉南北朝時期
北方的匈奴和鮮卑族,長期佔據燕雲地區。導致北方和東北方的遊牧少數民族,遠遠不斷地入侵中原地區,造成了五胡亂華,數百年的分裂。
另一次是五代十國到宋朝
造成了遼國、金國、蒙古三次大的入侵。
燕雲十六州對中原政權的意義:1,喪失了燕雲十六州的屏障,北方鐵騎可長驅直入華北平原,大平原非常適合騎兵作戰。在戰場上,使中原政權喪失有力地位。
2,燕雲十六州是北方主要的產馬地,戰馬多生活在北方寒冷的溫帶。再加上西夏獨立,北宋喪失了北方和西北的產馬地,使北宋騎兵的戰鬥力極其低下。
3,遊牧部落獲得富饒的燕雲十六州,可以說是如虎添翼,獲得大量財政收入、人力資源、武器裝置。
-
4 # 當狗容易做人難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燕、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這十六個州府,這裡可以說是北方遊牧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的分界線,是中原防禦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重要防線,戰略位置重要。但是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了造反將“燕雲十六州”作為禮物送給遼國以尋求支援,可以說是罪莫大焉,一直到1367年燕雲十六州才被明太祖朱元璋收回中原王朝的懷抱。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向北是大草原,向南是大平原地區,都是適合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大規模作戰的地方,因此擁有山巒阻隔、太行山脈天險的燕雲十六州對於以步兵防守為主的中原王朝就是極端重要了,只要堵住少數幾個隘口,北方的大隊騎兵總不可能爬山吧?正是認識到燕雲十六州的重要,因此中原王朝自秦朝開始就依託此地區的山川地勢修建了“長城”,經過數代經營形成了以城牆為主體,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使得北方遊牧民族難以任意侵擾中原。
另外咱們都知道“久守必失”的道理,而想要主動進攻、消滅北方遊牧民族必須要有騎兵。想養出好的軍馬需要肥美、廣闊的草原和高寒帶氣候,只有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能滿足這兩個條件,而丟失了燕雲十六州自然也丟失了大規模養馬的地點。中原王朝缺少騎兵即使能偶爾打敗遊牧民族,也難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北宋宋太宗北伐的高梁河之戰就是如此,戰爭前期北宋軍隊勢如破竹,遼國望風而逃,但是因為北宋難以真正消滅遼國部隊,在北宋軍隊疲憊之時,遼國大規模反擊,北宋大敗,從此失去了收復燕雲的機會。
北宋不是沒想過在其他地區飼養戰馬,但是成本太高、難度太大。首先看成本,中原地區要是想養馬就要毀田種草,而養一匹馬所佔用的土地產的糧食能養活二十五個人,這對於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來說消耗太大了。然後看難度,中國南方處在溫溼地帶,馬匹非常容易生病死亡;另外缺少牧草也使得活下來的馬營養不良,難以當做戰馬使用。失去燕雲十六州,中原王朝就相當於失去了進攻的能力。
同時燕雲十六州本身也是一個經濟發達、物資豐富的地區,北方遊牧民族獲得這一地區後相當於有了一個穩固的後勤保障基地。北方遊牧民族自己本身不產糧食、其他的盔甲、弓箭等物資也難以大規模自產,因此每次大規模作戰都難以持久,只要中原王朝守住城市不讓他們劫掠到物資自然就撤兵了。但是遼國、金國乃至後來的蒙古在得到燕雲十六州後,不僅是物資有了保障,甚至於原本由中原王朝掌握的冶金、製造床弩、投石機等攻城、守城裝備的技術也被遊牧民族得去了,大大加強了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和威脅性。
-
5 # 毛劍傑
“燕雲十六州, 通常認為是指由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太行山以東的山前“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與今太行山以西的山後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九州, 合計共十六州。史稱燕 (幽) 雲十六州, 又稱“山前代北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保護農業區、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當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時經略東北的基地,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從軍事上講,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重要的防禦屏障。在冷兵器時代,大山大河就是軍事上天然的屏障。從地形上看,燕雲地區北部的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阻隔了以騎兵為優勢的北方遊牧民族,是廣闊的華北平原的第一道天然屏障。燕雲地區中部和南部奔流著桑乾河和巨馬河是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二道防線。
燕雲地區還有長城和五關,分別是金坡關、居庸關、古北口、松亭關及渝關,長城建在崇山峻嶺之間,藉助地形地勢阻擋北方騎兵的入侵。燕雲地區的長城自戰國開始營建,一直是保護農耕地區免受遊牧民族侵擾的重要軍事工程。
在國力昌盛時期,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經略控馭北方遊牧民族的據點和橋頭堡。隋煬帝在涿郡營造行宮, 大業七年後三次用兵高麗, 都以涿郡為基地, 集結兵馬、軍器、糧儲。在中原王朝國力衰弱時,燕雲十六州也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屏障與前沿, 是軍事鬥爭的“戰略緩衝帶”。
從經濟上講,燕雲十六州是重要的農業產區。燕雲十六州地處北緯39°~41°之間, 屬於暖溫帶季風性落葉闊葉林氣候 (西部部分地區屬於暖溫帶季風性森林草原氣候) , 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間。溫暖溼潤的環境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生產發展。對於中原王朝燕雲十六州是重要農業區之一,但是對於北方遊牧民族,卻是最重要的財源。
燕雲十六州劃歸契丹後,與之而來是大量漢人給契丹王朝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 農業經濟取代遊牧經濟一躍成為契丹的主要經濟形式。燕雲地區是契丹的農業經濟中心, 也是主要的賦稅來源地。不僅是經濟,契丹的政治文化也在燕雲十六州的影響下,逐漸接近中原王朝。因為有了燕雲十六州的經濟和人口支援,以及漢文化的影響,遼(契丹)才可以和宋南北對峙長達兩百之久。
此外,燕雲十六州還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戰馬交易市場。在五代後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給了契丹之後,中原王朝便再組建不起成建制的騎兵部隊。中原也有馬,但是滇馬川馬負重可以,用作戰馬卻是實在無法跟草原馬相比,這對於宋軍的戰鬥力大有影響。以致於宋朝一直默許鼓勵民間人士到北地去走私戰馬(《水滸傳》裡的金毛犬段景住之流)。
-
6 # 夏目歷史君
縱觀歷史,有一片區域它在歷史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烙印。它就是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泛指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附近的大部分地區十六個州縣的總稱,它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總共十六州,所以史書上也稱其為“幽薊十六州”。
因《宋史.地理志》中常以燕雲一詞記載,所以後世多以燕雲十六州相稱,這也是燕雲十六州名字的由來。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其地勢險要,關隘眾多,並且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地緣戰略價值巨大,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資源儲備而著稱,所以它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有詩對其描述“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這些都足以證明,燕雲十六州在古代擁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理意義。
而或許因為這些原因,才有了燕雲十六州“坎坷顛沛的一生”。 唐朝末年安史之亂後局面混亂腐敗,皇帝中央權利流失導致地方藩鎮勢力利益龐大,最終造成各地藩鎮割據,中央權利旁落的混亂局面,最後在朱溫謀篡皇位,殺死了唐朝最後一位皇帝,結束了讓後代都稱讚的唐朝盛世後,又開始了五代十國的中原分裂局面,而我們的“主角”燕雲十六州也因此開始了它“悲慘坎坷的一生”。
五代十國中原的各自相戰,使北方契丹草原部落得到了肆無忌憚的發展,其中以契丹部落為首的少數民族部落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建立少數民族政權,史稱“遼”,並且開始了不斷對南方的擴張,直到燕雲十六州以北附近,對燕雲十六州也蠢蠢欲動,覬覦已久。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依據太原反叛,並與契丹結盟,在契丹軍隊支援下推翻後唐、建立後晉政權,之後,遼太宗與石敬瑭還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這也是漢人政權對燕雲十六州的第一次失去,自此,中原北方重要屏障的丟失,讓河北之地裸露在北方契丹政權的鐵蹄之下,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戰略意義曾經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二百年之久,同時這也是燕雲十六州“悲慘人生”的開始,此後燕雲十六州一直都歸屬北方遊牧民族,中原政權一直都沒有得到燕雲十六州的統治權。
直到五代十國末期,北周世宗柴榮將兵鋒指向燕雲十六州,想要奪回燕雲十六州,以建立以燕雲十六州為倚仗的北方屏障防禦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可是就在連勝連捷快要成功的時候,周世宗卻意外病逝,這也代表了第一次中原政權對燕雲十六州的爭奪以失敗告終。
後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並統一中原漢人政權,此後,宋太祖多次以各種巨大利益為犧牲企圖贖回燕雲十六州,但都沒有成功,直到他去世,也因此抱憾。
宋太宗繼位後,發動對北方契丹政權遼的戰爭,結果卻不僅慘敗,還丟失了更多的土地,直到宣和初年宋和金合謀夾攻遼,才使得遼朝滅亡,燕雲十六州也依照約定,才隨之歸入宋的版圖。不過到了宣和末年因為金兵的大舉入侵,再加上燕山府的投降,導致燕雲十六州又被金人奪取,在此之後燕雲十六州就沒有再回來過。
雖然後有岳飛等民族英雄為奪回燕雲十六州付出了無數的努力與嘗試,但都無奈以失敗告終。直到元朝滅掉南宋,建立元朝,燕雲十六州也沒有奪回。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率領25萬大軍北伐,並提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號召北方人民反抗元朝,歷時一年多,終於把元朝趕出長城以內。至此,元朝滅亡,離開了漢族統治已經455年的燕雲十六州終於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版圖,燕雲十六州也得以重新併入漢人勢力範圍。
要知道自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到迴歸中原政權已經455年了, 燕雲十六州的這段讓人感到心酸的歷史,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歷史意義,它揹負的是一個民族曾經的榮辱與共,在它被奪取的數百年間,也是漢族歷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中原漢人因為它飽受了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如果從大歷史角度看割讓燕雲十六州的意義,燕雲十六州就好像一個屏障,對於中原政權來說,擁有一個足以緩衝北方遊牧騎兵軍團威力的北緣戰略帶是彌足珍貴的,是經濟適用的,它就像是北方的長城一樣。
從靜態的北方戰略態勢來看,燕雲十六州的喪失,直接導致了“晉漢周宋”四朝在其國都正北,全無地形屏障藩衛,同時也間接的導致了後晉之亡、檀淵之盟,靖康之恥與金軍滅宋的歷史悲劇的發生,因此可想而知一個像燕雲十六州這樣的天然的地理優勢對一個王朝來講是何其重要。
再加上燕雲十六州是北方主要的產馬地之一,因為戰馬大多生活在北方寒冷的溫帶,而燕雲地區不但擁有中原數量最多也最為優秀的騎兵,也擁有數量最多也最為精良的戰馬,在冷兵器戰鬥為主的時代,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軍隊的質量,燕雲十八州的失去,直接使中原地區的戰馬來源銳減,沒有足夠的騎兵,這也是宋朝軍隊以重步兵為主,騎兵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沒有機動性強的騎兵追擊衝鋒,使得後續中原漢人政權在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失去了許多主動性,同時這也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我相信宋朝軍隊戰鬥力低下與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7 # 煮酒君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當中,要論對外作戰最失敗的王朝當屬宋朝了,而造成宋朝在對外作戰當中屢戰屢敗的原因就在於一塊重要的領土的缺失,那就是燕雲十六州。公元938年,“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求換得契丹的支援。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中原王朝喪失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北方門戶大開。
自古以來,燕雲地區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它不僅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同時它還是重要的農業、畜牧業生產基地。據北宋葉隆禮的《契丹國志》記載:“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這句話足以闡釋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天然屏障,長城所在地北宋時期的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新州、媯州、儒州、武州、雲州、應州、寰州、朔州、蔚州”。這十六州的大致範圍是今天的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一帶。翻開地圖,不難發現我們引以為豪的萬里長城最重要的一段就在燕雲十六州的管轄之下。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等同於失去了長城這一重要的軍事堡壘。
此外燕雲十六州的地勢非常險要,本身就是抵禦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華北地區向來以平原為主,橫亙在其兩側的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成為了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難於逾越的障礙。這巍峨險峻的山脈儼然構築了燕雲地區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線。
在山脈之下,更是有著桑乾河和巨馬河這兩條河流作為抵禦遊牧民族鐵騎的第二道天然防線。事實上河流在戰爭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預估的。在中國古代,江河沼澤特別是河流常成為拒敵於外的防禦屏障。在那個以刀槍弓箭為主要武器的冷兵器時代,利用江河設防是戰爭雙方常用的禦敵辦法。
在宋朝之前的封建王朝,就是依託了燕雲十六州巍峨險峻的山脈、川流不息的河流以及雄偉壯麗的長城這三道防線抵禦住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隨著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宋朝在對外作戰當中,屢戰屢敗。
重要的農業、畜牧業生產基地燕雲十六州地處北緯 39°~ 41°之間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同時也是中國半溼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的交界處。溫暖溼潤的氣候環境,造就了該地區發達的農業、畜牧業。幽州地區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歷史上,一直以來就是中國農業最發達、經濟最繁榮、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
隨著燕雲十六州被契丹吞併,伴隨著是大量漢族人口的湧入。這些漢人給契丹王朝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農業經濟取代遊牧經濟一躍成為契丹的主要經濟形式。自此燕雲地區成為契丹的農業經濟中心,同時也是主要的賦稅來源地,據史料記載僅燕京析津府一地就“兵戎冠天下之雄,與賦當域中之半”。
人口也是燕雲十六州賜予契丹人的禮物。本身契丹人口相較於中原王朝而言就不多,在佔領了燕雲十六州之後,該地區眾多的漢族人口,為遼國提供了大量的兵源,成為了遼的重要兵源地。遼國有一重要徵兵制度叫做“五京鄉丁”。這個“五京鄉丁”是由漢人充當,而燕雲地區因其人口密集,更是此項兵役的最主要來源。
石敬瑭割讓了燕雲地區對宋朝的影響不僅僅是丟失了這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兵源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個發達的戰馬生產基地。因為燕雲地區自古就與遊牧民族的領地接壤,在千百年的文化交流當中,養馬文化已經植根於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再加上本地區的戰馬相較於內地地區的戰馬,無論是耐力還是爆發力上都更勝一籌。北宋建立之後,一直渴望收復該地區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想要奪回這樣戰馬生產基地,組建自己的騎兵。
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的意義不僅僅是巨大的軍事價值和經濟價值。作為北方地區的重要門戶,它能在中原王朝強盛之時,成為經略控馭北方遊牧民族的據點和橋頭堡;而在中原王朝頹勢之時,成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這一雙向作用使得歷朝歷代都特別重視這一區域。
五代十國中,石敬瑭為了從契丹人手中借兵,將燕雲十六週割讓給契丹人,而後北宋建立以後,尤其是宋太宗傾全國之力多次北伐力圖要回該地,那麼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回覆列表
守住燕北才能守住燕雲十六州,守住燕雲十六州才能保住中原。就這麼說吧,燕雲十六州在古代是中原的北方門戶,失去這裡就相當於失去了大門,試問,家裡的門口玄關被別人掌握在手中,你心裡是什麼感覺?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北京、天津、河北與山西的北部等海河流域,這裡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面積大約10萬平方公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後晉皇帝石敬瑭,為了鞏固政權巴結契丹,將燕雲十六州作為禮物送給了契丹。由於燕雲十六州的失去,直接導致了中原數百年裡暴露在了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之後數百年,兩宋一直深受威脅,直接影響了天下的格局。
燕雲十六州是遼朝經濟與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也是漢人聚居的地方,然而數百年裡,對於燕雲漢人,遼、宋、金都態度多變。
對於遼朝契丹人來說,燕雲漢人“非我族類”,被契丹所排斥,將其置於社會的底層;而宋與後來的金,也並不認為燕雲的漢人是自己人,一直非常警惕。燕雲地區的漢人也非常清楚自身的處境,數百年裡並非“心向中原”,而是不斷變化投靠有利於自己的一方。
中原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等於失去了門戶,自己的腹心之地暴露在北方鐵騎之下;而北朝佔據此地,就等於擁有了進攻中原的最佳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