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淵建立唐朝,為什麼是“唐”朝不是“李”朝?大宋皇帝姓趙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姓氏趙做朝代?等等等等……
12
回覆列表
  • 1 # 灤陽誠毅

    大家好,我是灤陽雀誠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國號主要是作為代表當時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類似於古人的別名、別號。改朝換代即是舊政權滅亡後由新政權取得了統治者的合法地位,進行了政府重構。故每次朝代更替時會更改國號,一旦國號改變,則往往不被視為同一個朝代。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名不正言不順,確立了國號就名正了,代表一個新的朝代從此誕生。《毛詩正義·商頌譜》:自契至湯,雖則八遷,而國號不改,商名未易。歷史上的國號命名的原因

    1.來自源地:根據天下至尊居住過一段時間的地方命名;

    2.源於封爵:根據至尊成為皇帝前的爵位命名;

    3.據發跡地:根據統治者原來的管轄區域命名;

    4.按建國者:由建國者的姓氏命名;

    5.尊崇沿襲:根據尊崇的朝代國名以顯示皇族歷史悠久和血統高貴;

    6.循讖語義:根據聖賢書中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字來命名。

    陳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以皇帝姓氏為國號的朝代。只有南北朝時南朝最後一個陳朝,是以開國君主陳霸先的姓氏“陳”為國號的。

    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1.夏(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史家便據此將盤庚遷殷前的時期稱作“商”、盤庚遷殷後的時期稱作“殷”。

    3.周(前1046—前255年)

    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之戰中大敗商軍。紂王鹿臺自焚,商朝亡,史稱“武王克殷”。因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前221年—前207年)

    秦朝的前身為周朝的諸侯國秦國,位於關中平原。秦國的國號來自於地名。早期的秦人由於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便成了他們的族稱。而在秦王政滅六國以後,秦由一個諸侯國的稱呼,變成了大一統皇朝的稱呼。

    5.漢(前202—220年)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魏(220年—266年)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7.蜀(221年—263年)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8.吳(222年—280年)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9.晉(265年—420年)

    魏帝曹髦封司馬昭為晉王,後來其子司馬炎繼承了此爵位。魏帝曹奐被逼禪讓,司馬炎得位為帝,國號“晉”。史分西晉、東晉。

    南北朝(420年—589年)

    10.隋(581年—619年)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1.唐(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12.遼(916年—1125年)

    遼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北方民族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國號初為“契丹”,後改名為“大遼”。遼原稱“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契丹”的含義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的國名“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

    13.宋(960年—1279年)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4.西夏(1038年—1227年)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號“大夏”,簡稱夏,源於地名。因位於中國西北地區,史稱西夏。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5.金(1115年—1234年)

    金是中國歷史上由東北女真族建立的王朝。《金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記載,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

    “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

    於是以大金為國號。另有一說女真興起於金水,故國號名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6.元(1271—1368年)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幹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1368-1644年)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8.清(1644-1912年)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充套件,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 2 # 出出揚光

      國名是一個國家的名號。每個朝代的國號都是經過慎重考慮而選擇的,都有他們自己的寓意。在古代以姓為國名的朝代不是沒有,而是比較少而已。戰國初期的趙、魏、韓三國就是的以姓為國號的,南朝時期的陳朝也是由陳霸先所建立。

  • 3 # 阿離小栗子

    後來的開國君主們大多是以發跡地或封地為後來的王朝名(如 漢朝、朝朝),為什麼不用姓氏,因為天下姓這個的不光是他一家子,而地盤可是實實在在他家的,在這地盤他就是老大。

  • 4 # 南揚沐哥

    封建王朝都是“家天下”,如果把朝代名稱改為宗族姓氏,那不是更能體現“家天下”的意味嗎?但實際上,基本上沒有以自己姓氏為朝代名稱的,主要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歷朝開國皇帝一般都是從他人部下起步,並因功受封,因此,以封號、封地為國號佔大多數。如劉邦,一直是楚懷王部下,被封為“漢王”,所以就以“漢”為國號;如李淵,是世襲的“唐國公”,所以就以“唐”為國號;如趙匡胤,被封為“宋州節度使”,所以就以“宋”為國號。前面打仗的時候一直用的封號為旗,等建國又換個旗,成本太大還是算了吧(不是開玩笑,確實有政治成本考量)。

    二、為師出有名,拉虎皮扯大旗,亂認祖宗,就借用前代國號。如劉秀、劉備都自認漢室宗親,打著光復漢室旗號,因此國號都是“漢”;五代十國時代這種情況最常見,姓李的就說自己是李淵後代,國號都是“唐”;姓劉的就說劉邦是老祖宗,國號都是“漢”,最莫名其妙的是“南唐”,本來是姓徐的,硬是改姓“李”。五代十國大混亂,分不清誰是誰。

    三、體現“長江後浪勝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的。如女真族,其祖宗建立了“遼”,意思是鐵,後代就要勝過“鐵”,所以就取國號為“金”(後為緩和民族矛盾取諧音為“清”)

    四、不過,還是有以姓氏為國號的,如三家分晉,韓趙魏就是國君姓氏,南北朝裡的“陳”就是陳霸先的姓氏。

    歷朝開國,均經歷過起兵壯大的過程,而起兵,能否師出有名、雲者從集更是關鍵,以大眾熟知的前代國號、封號封地為旗幟,無疑是最穩妥最有效的,而僅以姓氏為號,擺明為自己而戰,估計老百姓也不會過來賣命了。

  • 5 # 文史劉磚家

    中國古代朝代取什麼名字自古以來都沒有按照皇帝的姓取名的,各朝代名稱的命名大體與部落名稱、地名、帝王本人在稱帝前受封的爵名以及帝王先輩生前所任官職有關,這跟個人取名義一樣,既要繼承先人的傳承,又要改朝換代以圖強盛。從統一的角度來看最主要的考慮還是想製造一種全民認同感,要透過一種超越宗族社會,把各色姓氏的人等團結起來的方式把天下五湖四海聚集到皇帝統治的國家之內,如果僅僅以姓為國號,則顯得小氣、獨立。

    一、遠古時代:夏朝的建立者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湯滅夏就以“商”作為國名。周朝的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姬發,因此周朝是姬姓。最初的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

    二、秦漢三國時期:秦的國姓是嬴。據《史記》記載,秦人的祖先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功,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後來在“烽火戲諸侯”事件中救周王室有功被封為諸侯,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漢的國姓是劉。秦朝末年多地爆發農民起義,在戰亂中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建立漢朝,國號稱“漢”。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劉備以四川為主要根據地,四川自古稱為蜀,所以其政權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從春秋戰國開始,江南一帶就是吳國的屬地,後來又稱吳郡,所以盤踞在此地的孫權號稱吳王,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三、兩晉隋唐時期:晉的國姓是司馬。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隋朝的國姓是楊。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吉祥改為“隋”。唐的國姓是李。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四、宋元明清時期:宋朝的政權是從後周奪取而來的,國姓是趙。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元朝是蒙古人孛兒只斤氏建立的。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之意,有大、首等意思。明朝的國姓是朱。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清朝是滿族人愛心覺羅氏建立的,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所以,綜合上述來看,開國皇帝取名主要遵循五個方面:一是使用部族的名稱來命名;二是直接採用開國者原有的封號或者爵位;三是用開國者原來管轄的區域命名;四是直接根據宗族命名;五則是取吉祥的寓意,以使國運恆昌。

    我是文史小劉,敬請各位高手指正!

  • 6 # 榮耀歷史

    一個王朝取什麼國號並沒有特定的禮儀或者規則要求,完全是看王朝建立時的環境,開國皇帝以及大臣們們的取向,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呈現幾種規律。

    規律一:以開國皇帝的封爵名為國號

    這是最常見的情況,比如說大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被項羽封為漢中王,稱帝之後就以“漢”為國號。那麼”漢“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劉邦的封地在漢中,所以被稱為漢中王,所以“漢”是來自地名。

    曹魏開國皇帝曹丕繼承了曹操“魏王”的爵位,篡奪大漢後定國號為“魏”,魏王的封號來自於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所以“魏”來自於古國名。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繼承了司馬昭“晉王”的爵位,篡奪曹魏後建立晉朝,晉王的封號同樣來自於春秋大國晉國,所以“晉”來自於古國名。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之前是北周的隨國公,稱帝之後就採用“隨”作為國號,但是楊堅覺得“隨”這個字有隨意的意思,還有走字底,預示王朝不穩定,所以他創造了一個字“隋”作為國號。那麼楊堅的“隨國公”是怎麼來的呢?隨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就是在現在的隨州一帶,所以“隨“來自於古國名。

    大唐開國皇帝李淵之前是隋朝的唐國公,稱帝之後定國號為唐。唐國公這個封號同樣來自於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唐國,在現在山西翼城附近。所以“唐”是來自於古國名。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林立,國號也比較複雜,朱溫爵位為梁王,所以建立政權定國號為,“粱”同樣來自於周朝諸侯國樑國。

    規律二:使用前朝的國號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這種現象通常存在於割據小國,比如說劉備在四川建立的政權,國號為“漢”,就是繼承自東漢,以示自己為皇位正統。

    李存勖滅後梁,建立政權,因為他姓“李”,為示正統,竟然定國號為“唐”,史稱後唐,要知道李存勖是沙陀人,並非李唐後裔。

    另外還有同時期李昪自稱是李唐子孫,在南方建立政權,定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就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南唐。

    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國時期的小政權,比如說成漢、南漢、北漢等等都是藉助大漢王朝的國號來獲得合法性。

    規律三:根據地名來的

    同樣這也多是一些地方性質的政權,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比較多。

    比如說五代十國時期,在蜀地就先後出現了前蜀,後蜀兩個政權,在湖南一帶出現了南楚政權,在江浙一帶出現了吳越國,在福建一帶出現了閩國等等。

    南北朝時期,在甘涼地區就出現了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等政權,都是以地名為國號。

    唯一一個由地名定國號的正統王朝是宋朝,趙匡胤篡奪後周政權後,因為自己做過宋州節度使,所以定國號為“宋”。

    規律四:沒有具體規律,全靠開國皇帝乾綱獨斷

    這一點也很常見,畢竟不同皇帝都有不同的想法。

    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統一了中國北方,就尋思著取一個響亮一點的國號,君臣商議之後,覺得“魏”這個字大氣,配得上自己,所以定國號為“魏”,所以北魏的國號和曹操的曹魏沒有半毛錢關係。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元朝的統治者一向比較排斥漢文化,但是忽必烈是個例外,他在確定國號的時候,特地取《易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定國號為“大元”,意味著他要給統治的區域帶去新生。

    朱元璋在確定國號的時候比較怪異,很多人說明朝國號來自於明教,但是朱元璋即位之後大肆清剿明教,足見他對明教成見頗深,怎麼會用明教的”明“作為國號。我覺得靠譜的說法是取“明王”中的“明”,因為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大家信奉的就是“明王再世,普度眾生”,所以朱元璋向天下宣佈,他就是真正的明王,如此來收服天下人心。

    清朝的國號就更加具有戲劇性了,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叫“金”,延續了宋朝期間女真人建立的政權,史稱“後金”,皇太極稱帝后,把國號調整為“清”。為什麼叫“清”,那是因為滿族統治者認為明朝在五行中屬火,自己想要取而代之,就要剋制“火”,在五行中“水克火”,於是代表水的“清”便稱為國號。

    規律五:以自己的姓為國號

    這種情況少之又少,簡直不能稱為規律!

    我能找到的唯一例子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陳霸先建立的政權定國號為“陳”,後來因為後主陳叔寶隔江猶唱後庭花,被隋朝滅亡。

    至於為什麼皇帝不用自己的姓氏為國號,我想主要原因是不太方面,而且也沒有傳承性,不太容易被國民接受。

  • 7 # 依稀說史

    西方國家古代王朝選擇國號的時候基本上以君主的姓氏命名。比如斯圖亞特王朝被斯圖亞特家族統治,哈布斯堡家族建立的政權叫做哈布斯堡王朝,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姓羅曼諾夫。亞洲其他一些國家命名王朝也多以姓氏命名,比如北韓李朝國王姓李,越南李朝國王也姓李。中國古代王朝選擇國號的時候和其他國家大不相同。我們古代王朝命名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採用即位前的封號,也包括部落名字等;一種採用吉祥字命名。中國絕大部分王朝採用第一種,元明清三朝則採用吉祥字。

    夏商周三朝本來就是三個部落,三個在遠古同時並立的部落。他們建國以後,就分別以之前的部落名命名王朝國號。漢朝的劉邦即帝位前被封為漢王,所以他的王朝命名為漢朝。曹丕稱帝前曾經擔任魏王,他的新國家命名為魏國。司馬昭稱帝前為晉王,所以建立的國家為晉朝。李淵曾經擔任過唐國公,他建立的朝代則命名為唐朝。趙匡胤曾經擔任過宋州節度使,所以新建的王朝命名為宋。這種命名方式是中國大多數王朝的命名方式。

    元明清三朝主要採用吉祥字。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從《易經》中選擇了“大哉,乾元”四個字,取國號為“大元”。其實元朝的國號為“大元”,而不是“元”。開啟了吉祥字命名國號的先河,朱元璋登基之後選擇國號時,沒有選擇他登基前的“吳”,而是選擇了“明”。一般宋朝以前的朝代他們自稱的時候不會帶上“大”,元朝以後的朝代或政權才會自稱“大元”、“大明”、“大清”、“大順”、“大西”等。

    中國古代也有以姓氏命名的朝代或者政權。南朝的“陳朝”就以開國皇帝陳霸先的姓氏命名所建立的王朝。在所有朝代中僅此一家。此外還有一些政權也以國君姓氏命名。比如戰國時期的趙國、魏國和南韓。即使是這三個國家的國號,也存在“姓”和“氏”的區別,因而也有人說趙國國君其實姓“嬴”不姓趙。

  • 8 # 風情侃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建立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要想給朝代確立國號有一個大的前提,那就是你首先是皇帝,而且基本上還要是開國皇帝你才可以有這個資格給這個朝代確立國號!(當然有例外,比如契丹就有事沒事的換國號)其次,你就是拿你的姓氏當了國號,你也要一直可以坐在這個皇帝的位置上,而對於禮法嚴格的古代,國號不乏是一個好的政治武器用來鞏固自己王朝的統治!因此你覺得可能會決定王朝命運的國號(古代比較迷信)真的可以那樣隨便的以姓氏確立嗎?古代國號大多由很多個原因來決定,今天風情就給各位一一列舉

    第一原因:國號延續之前定的爵位或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封號

    大多數王朝的開國皇帝基本上都不是白手起家,在他們稱帝之前他們自己往往就已經擁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爵位,而建國之後,也就延續了自己的爵位和封號定為自己的國號!

    例如:秦朝前身即秦國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封號為漢王

    曹魏武帝曹操封號為魏公,爵位為魏公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封號為唐國公

    第二原因:是直接以部族名稱定為國號

    古代氏族以血緣為紐帶,部族對於統治者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用部族名稱定國號也利於統治臣民,增加歸屬感。

    例如:商朝、夏朝、周朝均為此因!

    第三原因:以發跡地或政權所在地命名國號

    皇帝們就是從這些地方開始起家,開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發跡地對於皇帝們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政權所在地是

    例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曾被任命為宋州節度使,在此地發跡,開國後也就後取國號為宋。

    蜀漢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因此其國號也就為蜀漢

    西夏建國時居夏州,國號即為大夏

    第四原因:也就是題主所說的以姓氏為國號

    這個就很簡單了,以姓氏為國號可以顯示出這個王朝他姓什麼,可以表示王朝皇室的正統性,缺點就是基本上除了裝x也就實在沒什麼其他作用了!(關於姓氏命名其實在戰國時期的趙魏陳韓等均為姓氏確立國名,但他們沒有稱帝故中國封建王朝以姓氏命名國號只有陳霸先一人!

    陳朝國號為陳即陳朝皇室姓氏

    第五原因:在書中找擁有美好寓意的詞語作為國號

    古代人比較迷信,他們相信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認為這些東西真的可以改變王朝的命數或者改換運氣,因此有很多國號都表明開國皇帝對於自己王朝的美好期待!(當然今天的人也圖激勵的詞語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

    例如: 南齊國號取自《讖書》:“金刀利刃齊刈之”,意即“齊”將取代“宋”(注意這裡的宋並不是我們廣為熟知的南宋北宋,而是劉宋)

    元朝國號取自《易經》爻辭:“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

    第六原因:於玄學宗教有關

    這方面的代表其實並不多,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而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其子韓林兒稱為“小明王”,故明朝建國後國號為大明。

    結語

    說到底國號也就是古代封建帝王為完成自己目的的一種工具,或是顯示自己的功績,或是以政治目的表示自己的正統性(例如漢朝之後的其他漢朝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稱立國號為漢),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制度終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稻直播田怎麼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