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羅馬帝國當時實力那麼強,怎麼沒有考慮過遠征東方征服亞洲呢?
9
回覆列表
  • 1 # 網際網路那些四兒

    羅馬帝國從地中海一個小城邦起源,最終形成了以地中海為中心,橫跨歐、亞、非的巨型帝國,一個將地中海變成國家內湖,擁有非常強大的軍事力量、經濟實力,卻也只是在西亞地區擴充套件,從未進入東亞,也從未與當時同樣興盛的漢王朝有過直接對抗。是因為羅馬人的野心不過嗎?雖然這是一個無法佐證的話題,但是小編認證學習,翻閱資料,獨立思考之後,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因素導致。

    地理隔斷,長途跋涉阻隔了羅馬人的進攻慾望

    3500公里這是按史料記載羅馬帝國的最東側到達漢王朝的西域距離,而地球一圈大約為四萬公里,相當於橫跨了1/4個地球,古羅馬軍團在基本條件完備的路線上行軍,速度在每天30公里。算上軍備糧草的跟進,即使在平原地區,相對較好的路況,每十天行軍100公里已經算是奇蹟了。而算上地理不同,戰鬥人員身體原因等因素,一支十萬人的羅馬軍隊行軍到達漢王朝邊境至少需要十年。

    而羅馬帝國和大漢之間的數千公里土地上還有多個國家,這些國家中不乏有與羅馬對抗許久的亞美尼亞共和國、帕提亞帝國等,這些國家的抵抗都會成為羅馬東進的絆腳石

    利益訴求,戰爭收穫和風險比重太低

    每一次戰爭,特別是遠古時期的戰爭,都有非常一個明確的訴求,要麼是為了資源、土地、人口,要麼可能因為歷史上的仇恨、宗教等。羅馬跟與東方鮮有交集,更加很少有衝突,對東方的地質、環境、人文都不瞭解。風險過大,利益產出點過低,直接導致了羅馬對東進沒有任何興趣,也不存在東進的動機。

    軍隊體制,僱傭兵忠誠度不夠,對其約束力不夠

    羅馬帝國早期的軍隊是志願軍,而這些志願軍不愁吃穿,為了政治地位,賺取政治資本而作戰,他們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裝備齊全,還有強大的後勤保障,雖然制度不夠完善,但是由於參與軍團的個體特別非常鮮明,也確實是一支較為強大的隊伍。

    而發展到後期,羅馬帝國軍團主要是由募兵制招募而來,更加職業化的道路,讓羅馬軍團更加強盛,而養老金、撫卹金等制度讓羅馬軍團計程車兵有了更好的保障。裝備統一,訓練統一,戰術統一,從思想到行動,處處體現出羅馬軍隊制度和紀律的重要性。這個體系的羅馬軍團,從紀律性來看,不輸給任何一支現代作戰部隊。

    然而這種體制下,有一個最大的弊端,約束力不夠,長途跋涉的戰爭一定會造成戰鬥人員的大規模流失。

    社會體制,奴隸制國家擴張的弊端

    羅馬帝國是奴隸制國家,但是羅馬帝國的奴隸制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上的,也就是說,奴隸主先擁有土地,然後才為土地配備相應數量的奴隸,這些奴隸大多數來源於戰俘、被佔地原住民、罪犯、非洲等地方拐賣到奴隸市場的人,隨著羅馬的擴張和興盛,奴隸主和奴隸的比例不斷下降,從早期的一名奴隸主配備50名奴隸,上升到一名奴隸主配備500名奴隸,這些奴隸從最早期的生產力變成了帝國的負擔,而擁有龐大奴隸團隊的奴隸主開始分制,讓自己成為了小型的國王,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羅馬帝國對擴張失去了興趣。

    內外局勢,常年的戰爭讓羅馬無暇再擴張

    羅馬帝國的歷史並沒有那麼一帆風順,不管是帝國內部,多方勢力的互相較勁,還是外部日耳曼帝國、埃及王國、拜占庭帝國等多方勢力虎視眈眈,羅馬雖然在勢力上震懾過這些國家,但是也經常摩擦不斷,其軍團也一直處於進攻和防禦的模式切換,但是一旦大舉擴張東進,這些帝國也一定會成為羅馬的後方隱患。

    持續500多年的羅馬,每一位帝王是否有考慮過深入東征我們不得而知,而現在我們有機會在虛擬世界中過過癮。給自己一個選擇,有一個機會,你會不會考慮集結強大的軍隊揮兵往東,征服更多的文明,甚至讓羅馬帝國統一世界。最近即將上線一款SLG遊戲《英雄之城Ⅱ》剛好以全球勢力紛爭為背景,展現更大帝國、文明之間的對抗,小編建議你們, 可以把思考的事情先放下來,而是進入遊戲中切身體會下當大帝感受,到時候你就能感同身受,為何羅馬帝國為何不東征。

  • 2 # 史公子

    羅馬帝國是以地中海為中心建立的跨歐、亞、非三大州的大帝國,在中國古代被成為大秦。羅馬帝國的擴張是從屋大維時期開始的,由此羅馬帝國從一個城邦國家的概念轉變屋大維開始了迅速的擴張,並且征服的西班牙全境,並且鎮壓了日耳曼人(即德國主體民族)的起義。

    後來的羅馬帝國在圖拉真時期達到頂峰,那時的羅馬帝國無論是從經濟、疆域還是軍事的角度來說都達到了最高。但是雖然他是橫跨三洲的大帝國,但是他的主體還是在歐洲,只是在亞洲佔了很少的一部分。而且由於古代交通不方便,有著重重阻隔並不利於大軍遠征,如果要遠征耗費太大,而且那個時期中國也是統一的,而且正是最強大的國家,在歷史上評價最高的“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的大漢帝國。並不虛他。而且有古代交通不便,對於別的地區的國家不瞭解,就揮師遠征是不現實的。

  • 3 # 洛水清風

    羅馬帝國在西方一家獨大時,也正是中國的漢朝在東方所向披靡之日。野心勃勃羅馬帝國早就吹響向東方進軍的號角,如不是中間隔著安息帝國,羅馬帝國和強大的漢朝肯定會在戰場一決雌雄。

    公元前53年5月,羅馬統帥克拉蘇率遠征軍東征中亞的安息國。安息國騎兵將羅馬兵引入荒漠深處,突然發動反攻,打了羅馬騎兵一個措手不及。克拉蘇戰死沙場,其子率部下殺開一條血路,向東突圍,最後竟不知所蹤。

    那麼,這支古羅馬軍隊究竟去哪了?其實,他們向東突圍後,來到匈奴的地盤上。估計雙方應該有一場廝殺,羅馬軍隊不敵匈奴騎兵,被徹底打敗,最後變成匈奴的僱傭兵。此論絕非無中生有,空穴來風。因為從十幾年後,韓匈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就能找到答案。

    公元前36年,匈奴首領郅支單于在西域作亂,挑戰漢朝中央的權威。因為事發突然,來不及向皇帝請示,漢朝漢朝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假傳聖旨,調動西域諸國軍隊,在今天的吉爾吉斯坦境內,與匈奴展開了一場廝殺。在戰鬥中,漢軍發現匈奴軍中有一支奇特的部隊。據《漢書》記載,這支部隊“數百人披甲乘城,又出數百騎往來於城下,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講習用兵……土城外有重城,重城中射,頗殺傷外人”這與匈奴軍隊有組織無紀律的戰法頗不一樣,它的布兵、陣型與古羅馬軍隊如出一撤,因此,許多歷史學家推論,這支部隊就是在歷史上那支不知所蹤的古羅馬軍團。

    戰爭的結果是:郅支單于被斬殺,漢軍大獲全勝。陳湯在上書漢昭帝的奏章中,發出了讓後人熱血沸騰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鏗鏘誓言。

    至於那支古羅馬軍團,被漢軍俘虜到甘肅境內安頓下來,併為他們建了個城叫驪靬城。至今甘肅還有個驪靬村,那裡村民雖說都是漢族,卻生個高鼻藍眼,一副歐洲人的特徵,因此,有歷史學家說:這些村民就是當年被俘的羅馬軍團的後代。

    羅馬軍團向東擴張,如果不是受到安息帝國阻擋,絕對會與漢朝軍隊在西域狹路相逢。兩強相遇,究竟誰佔上風!我覺得漢朝軍隊更勝一籌。因為漢朝軍隊把強大的匈奴打的一敗塗地,被迫西遷到歐洲。然而就是這樣一直丟盔卸甲的匈奴騎兵,卻橫行歐洲八十年,被歐洲人驚歎為“上帝之鞭”。

  • 4 # 沉140769451

    羅馬帝國有多強大?建立之初,就在條託堡森林慘敗,從此終結了帝國向北的發展,屋大維想重組被消滅的軍團,羅馬人寧願逃亡、被殺,也拒絕加入軍團。羅馬不是沒有向東發展,但在帝國分裂前,一直被安息人擋住了帝國的向東之路,帝國建立前,克拉蘇在卡萊被安息軍隊全殲,安東尼再徵安息,仍然慘敗而回,羅馬僅在圖拉真時,趁安息帝國發生內亂,安息國王前往帝國東部平息內亂之機,侵入安息帝國,並佔據了安息帝國的多個“首都”中的幾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到達波斯灣後,羅馬帝國內部也暴發了猶太人起義,圖拉真慌忙返回羅馬的途中亡故,羅馬帝國的軍隊,也在安息人的反擊下,被趕回了羅馬。由於羅馬共和國埋下的禍根,羅馬人貪圖享樂,驕奢淫逸,不願再為國家出力,帝國建立伊始,不得不大量僱傭蠻族士兵,甚至凱撒的禁衛軍,都主要由日耳曼人充任,帝國軍隊的戰鬥力主要表現在蠻族身上,成為帝國的掘墓人。

  • 5 # 無頭騎士Tomas

    https://i.snssdk.com/rogue/ugc/profile/?version_code=720&version_name=70200&user_id=3786350547448731&media_id=1629955088609288&request_source=1&active_tab=dongtai&device_id=65&app_name=news_article

    羅馬最初並不強大,經過幾代將領的疆域拓展,到了羅馬帝國圖拉真時代,已經達到極盛。其實羅馬不是沒有向東繼續擴張,羅馬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轟轟烈烈的征服史,共和國時代的幾百年裡,基本上每年都在打仗,它從來沒有放棄對周邊地區的征服。甚至羅馬衰亡有一部分原因正是過度擴張和軍事支出過大。鼎盛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跨越大西洋覆蓋了中東幼發拉底河周邊地區,要管理如此大的疆域,對帝國的行政管理和後勤供給來說是一場噩夢。即使他們有良好的道路系統,羅馬人也無法對佔領地區的管理做出及時有效的處理。羅馬帝國無法為前線提供足夠的軍隊和資源來鎮壓當地的叛亂和外部勢力的入侵。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被投入到帝國的軍事開支中去,技術發展放緩,羅馬帝國的民生基礎建設陷入了僵局。

    圖(凱撒)

    羅馬的擴張分為5個部分:

    1、建國,羅馬歷史就像是一本創業史,最初和我們梁山好漢一樣,就是佔山為王。建國者&第一國父“羅穆路斯”,帶著3000個流寇光棍在7個小山丘的羅馬建村。

    2、統一義大利,第二國父“卡米盧斯”經過三次維愛戰爭、三次薩謨奈戰爭,以及拉丁戰爭、皮洛士戰爭等戰爭統一義大利。

    3、稱霸地中海,三次布匿戰爭、三次馬其頓戰爭,以及敘利亞戰爭等向外擴張的戰爭。

    4、凱撒時代,高盧、埃及等地的征服,基本奠定羅馬帝國的版圖。

    5、後凱撒時代,羅馬帝國與周邊地區疆土拉鋸戰爭。

    從以上可以看出,羅馬一直都在擴張,也沒有放棄過對東方的征服,在第3階段時,羅馬就開始向希臘、本都地區擴張;在第4階段,龐培繼續向東攻打敘利亞、耶路撒冷、大馬士革,BC62年龐培將部分中東地區變為羅馬行省,他為羅馬新增了1200萬人口,1538個城市納入羅馬的統治。而凱撒同樣征服了1200萬人口的高盧,並將埃及納入羅馬行省。

    同樣前三巨頭中的克拉蘇,看到龐培、凱撒為羅馬建功立業,他也想建立戰功,BC53年克拉蘇率領8個軍團,其中6個軍團只是新兵,約4萬人,亞美尼亞支援1萬兵馬,凱撒給他1000騎兵,發動了帕提亞(安息)的卡萊戰役。亞美尼亞獻計從山路直接進軍帕提亞的首都,可惜克拉蘇太自大,我大羅馬不需要繞路奇襲,直接正面硬剛。克拉蘇從沙漠地帶直接攻擊帕提拉,在帕提亞弓箭手、弓騎兵的箭雨下潰不成軍,亞美尼亞拋棄羅馬,最終羅馬軍團只有1萬人逃回去,克拉蘇和他兒子戰死。有種說法是克拉蘇的羅馬第一軍團逃到中國,流落到中國甘肅永昌縣驪靬村。

    圖(屋大維、安東尼的羅馬內戰)

    克拉蘇的戰敗,在羅馬引起轟動,凱撒也決心要向帕提亞報復,可惜他在元老院身中23刀當場死亡,要不然以凱撒的能力是有可能打敗帕提亞的。之後的後三巨頭安東尼為了給羅馬報仇,也發動過對帕提亞的戰爭,BC36年安東尼率領10個軍團,約6萬步兵、1萬高盧兵、西班牙騎兵和盟國的3萬軍隊東征。斯塔蒂阿努斯和本都國王波羅蒙先後戰死,羅馬再次被亞美尼亞拋棄,純步兵難以承受帕提亞弓騎兵的游擊戰,損失了4萬人後,也沒有從帕提亞撈到什麼好處,只能再次撤兵。後來安東尼和屋大維進行羅馬內戰,也使得安東尼無法再次東進,要不然以安東尼的性格,他肯定是鐵了心要打下帕提亞的。

    圖(圖拉真時代)

    公元116年,羅馬皇帝圖拉真將羅馬版圖擴張到極盛,他一路打到波斯灣,佔領了帕提亞首都泰西封,俘虜帕提亞公主,他是第一個打到這裡的羅馬統帥。可惜第二年圖拉真病重撤軍,要不然他還可以繼續東進的。圖拉真設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個行省,臨終前宣佈哈德良為養子。而哈德良當上皇帝后,他以保守、溫和著稱,是羅馬最好的皇帝之一,他放棄了前任圖拉真的過度擴張政策,從帕提亞撤軍,並且修築“長城”抵禦蠻族,他聲稱不再入侵美索不達米亞,他重申帕提亞帝國與羅馬帝國以幼發拉底河為邊界。

    公元163年羅馬入侵亞美尼亞,另一位羅馬將軍卡修斯在第二年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羅馬人攻陷了塞琉西亞和帕提亞首都泰西封,並把這兩座城市焚燬。上天再次眷顧帕提亞,很多羅馬士兵在這個時候染上天花,羅馬軍隊只好撤退,此後這種瘟疫在羅馬帝國大為流行。

    公元197年,羅馬皇帝塞維魯再次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羅馬人再次攻佔塞琉西亞和泰西封,但他未能攻陷哈特拉,兩年後他把美索不達米亞併入帝國的版圖。

    圖(公元2世紀上半葉-亞歐大陸勢力範圍)

    公元211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繼位,他罷黜了奧斯若恩和亞美尼亞國王,在這兩個地區建立行省,卡拉卡拉以迎親為名,再次率軍東征,征服了底格里斯河以東的艾比爾。他準備第二年春季再次進軍帕提亞,可惜被自己的部下刺殺。

    公元224年,由於長期與羅馬的對抗,已經嚴重削弱了帕提亞帝國,帕提亞最終無力抵抗一位名叫阿爾達希爾的地方領主,帕提亞帝國被薩珊波斯取代。

    公元230年,薩珊波斯反攻羅馬帝國,之後羅馬帝國內部鬥爭嚴重,自顧不暇,羅馬和薩珊波斯在東部反覆拉鋸,互有勝負,最終美索不達米亞還是落入薩珊波斯的勢力範圍。之後羅馬帝國分為東西2個羅馬帝國,加上匈人汗國阿提拉對羅馬的進攻,羅馬險些滅亡,要不是阿提拉離奇死亡後,西方歷史可能要改寫了。這之後西羅馬帝國抵不住蠻族入侵入滅亡,東方強盛的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崛起,東羅馬帝國(也叫“拜占庭”)能繼續苟活1000多年已經實屬不宜,還談什麼東征。要說東征,可能十字軍東征算是繼承羅馬帝國的遺志,可惜這時的世界已經不是當時的羅馬世界了,穆斯林此時是碾壓羅馬世界的 。

    縱觀羅馬帝國曆史,不是羅馬沒有往東方擴張,而天時地利人和眾多要素決定了它無法突破帕提拉這道東方防線,也無法重現亞歷山大東征的輝煌。

  • 6 # 冷兵器研究所

    誰說羅馬帝國沒有往東方擴張?其實羅馬帝國一直想往東方擴張!不過向東方擴張這事,對於羅馬帝國可以說是充滿了血淚!損兵折將不說,光皇帝就賠進去兩個!

    因為羅馬帝國向東擴張要面對擁有甲騎具裝騎兵的強國——帕提亞帝國和之後的薩珊波斯帝國。

    因此羅馬帝國的向東擴張也被稱為羅馬-帕提亞戰爭。這場戰爭從公元前66年,羅馬“前三頭”之一的龐培與帕提亞國王弗拉特三世為爭奪亞美尼亞屬國戈狄尼而爆發衝突開始,到公元217年,羅馬皇帝馬克裡努斯與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四世之間的尼西比斯之戰而終止。在長達近三個世紀時間,亞歐大陸西部的兩大強國——羅馬與帕提亞,打了9次大規模的戰爭和無數次的小規模衝突。

    這其中最知名的一次,是公元前53年羅馬“前三頭”之一的克拉蘇擅自組織的入侵帕提亞之戰。結果克拉蘇於同年,在卡萊一役中慘敗於帕提亞青年名將蘇萊納之手。出征的4萬羅馬大軍有2萬人戰死、1萬人被俘,僅有1萬逃回敘利亞,克拉蘇本人也於此役敗死,而帕提亞一方損失輕微。此役也標誌著羅馬進一步東侵企圖的破產,羅馬的東方邊界至此長期固定於幼發拉底河一線。

    雖然羅馬在戰局上勝多負少,但除羅馬皇帝塞維魯於公元 199年成功地將美索不達米亞併入帝國之外,這些戰爭大多沒有帶來較大的領土變化。

    等到了公元226年,帕提亞帝國被薩珊波斯帝國所取代。雙方繼續開打。

    公元243年,羅馬皇帝戈爾迪安三世率軍入侵薩珊波斯控制下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公元244年,戈爾迪安三世率領的羅馬軍隊進軍到了泰西封北部的馬西切。在那裡,雙方展開激戰,最終羅馬人被擊敗。沙普爾一世在波西斯的納克歇·洛斯塔姆記功浮雕上這樣寫道:“他(沙普爾一世)在靠近幼發拉底河的米什克哈殺了戈爾迪安。”該戰場後來被稱為卑路斯沙普爾(沙普爾的勝利)。不過,也有資料說戈爾迪安三世是死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扎塔,當時,雙方似乎並未交戰。因此,一些人認為羅馬軍隊被擊敗後,在撤到扎塔時謀殺了皇帝。無論如何,薩珊波斯人取得了勝利。

    此後,羅馬皇帝阿拉伯的菲利普被迫簽訂和平協議,割讓許多領土,並交納了50萬第納爾的戰爭賠款。沙普爾一世在納克歇·洛斯塔姆用記功浮雕紀念他的勝利,浮雕描繪了兩位羅馬皇帝在他的意願下屈服。

    公元253年,瓦勒良在內戰中獲勝,成為羅馬皇帝。同年,沙普爾一世率軍深入羅馬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巴巴利索與羅馬人大戰,一舉摧毀了六七萬人的羅馬大軍。羅馬這次戰敗導致三年後,原屬於羅馬的安條克和杜拉歐羅普斯相繼陷落。公元258年,沙普爾一世再度遠征這一地區,攻陷埃德薩和安條克(曾被羅馬人收復),並控制了亞美尼亞。為了應對薩珊波斯的進攻,瓦勒良率軍約七萬人東征,再度收復安條克。隨後,羅馬軍和薩珊波斯軍在埃德薩附近爆發激戰,羅馬軍大敗。瓦勒良成為第一位被俘的羅馬皇帝,與眾多被俘的羅馬貴族、士兵一起被帶到了薩珊波斯。

    在納克歇·洛斯塔姆的記功浮雕上,瓦勒良被迫屈膝在沙普爾一世面前,在比沙普爾城的遺蹟中還有個地方叫“瓦勒良之囚”。

    根據納克歇·洛斯塔姆的銘文記載,羅馬帝國在這三次戰役中損失了近15萬人。這三次戰敗對羅馬而言是災難性的,因為3世紀的羅馬軍隊總數在35萬人上下。也就是說,沙普爾一世消滅了羅馬帝國五分之二的兵力。

    所以羅馬帝國沒有向東擴張,不是不想,而是實在是臣妾做不到啊!

  • 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裡的東方指什麼意思呢?如果是以羅馬最初立國的羅馬城為中心,那麼羅馬帝國的領土中有相當一部分都位於羅馬城以東。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帝國的疆域大致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耶路撒冷、大馬士革、帕爾米拉都曾是羅馬帝國東部的重要城市。公元前146年羅馬崛起道路上最危險的敵人迦太基終於被羅馬征服,此時在羅馬的東方是由亞歷山大帝國分化出來的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國,均處於衰敗時期,這為羅馬向東擴張提供了良機。然而羅馬在向小亞細亞擴張的過程中羅馬遭遇的最大阻力來自於本都王國——這是一個位於小亞細亞半島、黑海東南沿岸的國家,於公元前281年由米特拉達梯一世建立。公元前88年至公元前63年羅馬和本都為爭奪小亞細亞展開了持續25年的戰爭,佔有地利優勢的本都王國在公元前87年統一了整個小亞細亞並渡海佔領了希臘,羅馬在此前近百年擴張所得的東方屬地幾乎盡歸本都所有。直到公元前65年羅馬大將龐培才征服本都,此後小亞細亞進入羅馬統治時期。

    公元前53年羅馬政壇的三巨頭之一克拉蘇來到敘利亞,準備策劃針對帕提亞帝國的戰爭。他在留下1個軍團駐守敘利亞之後帶著7個軍團向帕提亞城市塞留基阿進發。但在這條道路上必須穿越一段十多公里的沙漠,當克拉蘇的大軍進入沙漠後迷失了方向,當他們走出沙漠時幾乎已耗盡攜帶的乾糧和淡水。也就是在這時帕提亞將領蘇雷納斯正率部在沙漠的出口嚴陣以待:帕提亞輕騎兵的弓箭射程遠遠優於羅馬弓箭手,一時間羅馬人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不過他們憑藉以往的經驗認定:帕提亞人的箭很快就會射光,到那時他們就能輕鬆擊敗對手了。然而帕提亞人的箭卻源源不斷,羅馬軍隊的陣型開始鬆動。

    克拉蘇命令自己的兒子率騎兵還擊以圖壓制帕提亞軍隊的攻勢,蘇雷納斯則率部後撤以暫避其鋒,結果不知是計的羅馬兩千精銳騎兵被誘入包圍圈。克拉蘇的兒子自殺,他手下計程車兵不是陣亡,就是被俘。帕提亞騎兵誘殲了羅馬騎兵後再次衝到克拉蘇的本陣前扔下克拉蘇兒子的首級。原本就已開始動搖的羅馬軍團被徹底擊垮了心理防線,經歷了喪子之痛的克拉蘇為避免全軍覆沒的危險只得率部發起絕地反擊,可當羅馬軍團見到帕提亞軍隊的軍旗在Sunny下熠熠生輝時完全喪失了鬥志(據說這面軍旗是用從中國傳來的絲綢編織的)。最終羅馬軍團全軍覆沒,克拉蘇本人也戰死沙場。

    克拉蘇死後羅馬政壇由三足鼎立演變為龐培、凱撒雙雄爭鋒,最終凱撒在與龐培的交鋒中勝出,成為羅馬的統治者。凱撒死後安東尼、屋大維、雷必達組成新三頭同盟並各自領有羅馬的一部分疆域,其中安東尼分得了東部地區,於是他也開始嘗試征服帕提亞以擴張自己的權勢,然而安東尼征討帕提亞的戰爭再次以失敗告終。隨後安東尼在羅馬內戰中落敗於屋大維,屋大維給自己加上了奧古斯都的尊號,此舉標誌著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的轉型。與此同時在東方屋大維理性地選擇保持克制,從此羅馬與帕提亞講和,雙方的和平得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屋大維晚年曾留下政治遺言:羅馬應當停止對外擴張,轉而致力於對已取得的領土的鞏固。事實上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後其擴張速度的確明顯放緩:除了公元43年克勞狄一世征服不列顛的行為之外幾乎沒再有大的擴張動作,直到公元98年圖拉真即位後一反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後延續百餘年的在對外擴張上的剋制狀態:公元101年圖拉真發動了征服生活在今天羅馬尼亞境內的達契亞人的戰爭;公元114年圖拉真又親率大軍一舉吞併美索不達米亞;公元116年他又攻陷帕提亞帝國的都城泰西封,兵鋒直抵波斯灣,敘利亞沙漠、亞美尼亞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都被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此時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極盛: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至幼發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達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內海。然而圖拉真死後其繼承者哈德良在東方實行戰略收縮:他放棄了圖拉真所設立的亞述省和美索不達米亞省並讓亞美尼亞重新成為僅僅依附於羅馬的小王國,把羅馬帝國在東方的邊界縮回到幼發拉底河,由此重新緩和了與帕提亞帝國的關係。

    儘管雙方實現了和平,但矛盾依然存在:張騫開拓絲綢之路後帕提亞帝國就成為東方的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之間的中間商,帕提亞靠著經營絲綢之路的轉手貿易積攢了鉅額的財富。帕提亞人很清楚如果讓漢和羅馬直接接觸,自己將失去相當可觀的利潤,這自然是其無法接受的,所以當甘英使團來到帕提亞後帕提亞國王表面上護送他們來到了地中海,然而卻又告訴他們海上風浪滔天,無法通航。由於得不到帕提亞方面提供船隻的幫助,甘英最終不得不望洋興嘆。

    羅馬方面並不知道遙遠的漢帝國向自己派出了甘英使團,當然也不知道這支使團無功而返。此時羅馬也在嘗試開闢一條繞過帕提亞控制區直接與漢帝國溝通的新通道。在今天德國海德爾堡大學的圖書館裡珍藏著關於羅馬開闢這條新通道的資料:羅馬人利用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從其治下的埃及橫渡印度洋抵達印度半島的黃支國,而這裡正是華夏先民所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由此再往東即可進入南中國海,在這裡東西方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貫通。與此同時大漢帝國和羅馬帝國之間還開通了另一條通道:當羅馬商人抵達印度後向東透過緬甸沿伊洛瓦底江到達漢代雲南的永昌郡。公元166年羅馬安東尼朝皇帝馬可·奧理略(公元161~180)派遣使者自埃及出發經由印度洋,到達漢朝統治轄下的日南郡(今越南境內)登陸,然後北赴洛陽,開創了中國、羅馬兩大國直接通使的紀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於讀書日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