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曾看書劇

    一戰斬單于—陳湯

    犯我中華者 雖遠必誅!

    可知這句話是陳湯說的,原句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約前6年),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經假託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侯,在長安去世。王莽掌權後,追諡陳湯為破胡壯侯。

    一戰陣斬匈奴單于,平定西域土地,奠定中華對今日新疆的主權,但由於個人性格及生活作風問題,下場教慘。

    2、“漢奸”猛將—高昂

    高昂(491-538年),字敖曹,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年輕時橫行鄉里,隨兄長高乾響應葛榮起義,後投降朝廷,封武城縣開國伯。孝莊帝元子攸遇害後,高敖曹在信都起兵,聯合高歡反對爾朱氏。永熙二年(533年),高乾被殺後,高敖曹投奔高歡,隨其轉戰四方,官至司徒、驃騎大將軍,進爵武城縣開國侯。用馬槊,勇猛無敵,時人譽為項羽再世。

    在鮮卑北齊政權裡,漢將高敖曹可是個狠角色,東魏王高歡平時給軍隊訓話都是用鮮卑語,只要老高在旁邊,肯定用漢語,而老高率領的漢人軍隊確實是當時北齊軍隊裡最精銳的部分。

    拋開“漢奸”這個政治因素,高昂確實是難得一見的猛將。

    3、軍事奇才—冉閔

    冉閔(?-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350年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352年冉閔突圍不遂,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斬於遏陘山,後被追諡為武悼天王。

    從軍事成就上來說,冉閔確實為我中華百年一出的軍事奇才,他的冉魏漢軍經歷的大多數戰鬥都是在以少打多的情況下完成的,而且手下部隊以步兵為主,卻多次在中原大地橫挑強胡騎兵軍團,幾乎是百戰百勝,還打得對手全軍覆沒。最後雖敗於慕容鮮卑騎兵軍團,但此戰鮮卑人也死傷甚重。遺憾的是,政治上的宣傳導向讓後人對他的軍事成就研究甚少。

    4、八萬破五十八萬—劉牢之

    劉牢之(?-402年),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東晉時期名將。劉牢之面色紫赤,鬍鬚雙目生得奇異,性格深沉剛毅,為人足智多謀。淝水之戰時,率五千精兵在洛澗大破梁成,在苻堅敗後率軍攻陷譙郡,因功晉升龍驤將軍、彭城內史,賜封武岡縣男。後奉命救援苻丕,為慕容垂所敗,被召回,此後又平定了多處叛亂。王恭第二次起兵時,劉牢之答應司馬元顯而背叛王恭,在其死後接管兗、青、冀、幽、並、徐、揚七州及晉陵軍務。又率兵屢破孫恩,最終將其驅趕斬殺。後拜前鋒都督、徵西將軍,兼江州刺史,討伐桓玄。又聽從何穆建議再次倒戈,致使司馬元顯被殺。桓玄掌權被削奪兵權,拜徵東將軍、會稽太守,劉牢之在部下離散,誤以為其子被害的情況下,自縊而死。

    要問冉魏敗亡後誰是天下第一勁旅,那非東晉北府軍莫屬,北府軍是東晉政府的膽,劉牢之就是北府軍的膽,這支由南逃漢人組成的虎狼軍團勇猛善戰,其中還有不少成員是冉閔軍的舊部,肥水之戰,劉牢之統八萬之眾大破八十萬五胡聯軍,打出了中華男兒的赫赫天威,今天的人或許忽略了一個歷史細節,胡人皇帝符堅在望八公山草木時,把滿身林木都看成了士兵,留下了草木皆兵的千古笑話,究竟又是什麼原因使這位橫行北方的大賊首如此膽戰心驚,答案就是在肥水之戰的前一天,劉牢之率領五千北府健兒率先對胡人大軍發動奇襲,斬殺一萬多人,一戰打破敵膽,才有了之後肥水之戰敵人落荒而逃的局面,遺憾的是,中國史書一直在鼓吹其實並沒有擔任指揮任務的名相謝安,老劉的聲威反而無人知道了。北府軍存在了五十多年,最終落到劉裕手裡,劉裕也憑藉這份家底幾度北伐,打出了南北朝時期漢人最輝煌的時代。

    5、“短命皇帝”—柴榮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

    後周皇帝柴榮一生最大的悲哀無外乎兩字--短命,北方是他統一的,契丹是他打跑的,憑藉老柴留下的豐厚家底,趙氏兄弟基本統一了漢民族的勢力範圍,卻偏偏拿契丹人佔領的幽雲十六州一點辦法都沒有。遙想柴榮北征時,契丹大軍望風披靡的情景,我們不得不感慨,假如後周世宗再生,歷史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結局呢?恰恰因為趙宋政權存在的緣故,大英雄柴榮的光輝事蹟也就沒有多少人關注了。

  • 2 # 鍾史君

    1、陳湯

    要論抗擊匈奴的名將裡誰最冤,那當屬陳湯莫屬,大漢朝反擊匈奴的世紀之戰,實際上是到了陳湯這裡才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戰陣斬匈奴單于,平定西域土地,奠定中華對今日新疆的主權,陳湯的功業自不必說,可是在漢朝朝廷內,卻偏偏落了個功高不賞的淒涼結局。

    只怪陳大將軍太不會來事,只知道埋頭打仗從不知抬頭巴結人,加上陳湯自己確實手腳不乾淨,有貪汙的把柄抓在御史手裡,於是功高不賞暗箭來,得勝還朝的陳湯差點因為“未奉詔”被整死。

    後雖然封了關內候,可沒過一年就免爵為民,碌碌而終,對比草包將軍李廣利三徵匈奴無功卻高官厚祿的榮耀,陳湯可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2、高敖曹

    在鮮卑北齊政權裡,漢將高敖曹可是個狠角色,東魏王高歡平時給軍隊訓話都是用鮮卑語,只要老高在旁邊,肯定用漢語,而老高率領的漢人軍隊確實是當時北齊軍隊裡最精銳的部分。

    老高這人雖然甘為鮮卑走狗,可也不是完全沒有氣節,經常為了維護漢人的尊嚴和他的鮮卑同事打的頭破血流,可小節不減大節畢竟有虧,誰讓他是“偽軍”呢。

    最後老高下場也很慘,東西魏大戰的時候硬是讓自己的鮮卑主子出賣,手下幾萬漢兵獨抗西魏數倍於己的鮮卑鐵騎。在讓敵人付出了更大傷亡後全軍覆沒,其悲壯的結局也告訴了中國軍人一個硬道理---做啥都別做漢奸。

    3、冉閔

    今天曆史學界對冉閔的看法確實爭論激烈,但是我們拋卻政治因素不談,單從軍事成就上來說,冉閔確實為我中華百年一出的軍事奇才,他的冉魏漢軍經歷的大多數戰鬥都是在以少打多的情況下完成的,而且手下部隊以步兵為主,卻多次在中原大地橫挑強胡騎兵軍團,幾乎是百戰百勝,還打得對手全軍覆沒。

    最後雖敗於慕容鮮卑騎兵軍團,但此戰鮮卑人也死傷甚重。遺憾的是,政治上的宣傳導向讓後人對他的軍事成就研究甚少,而他最後悲慘的結局不能說明慕容鮮卑軍團有多強大,除了說明他在政治和經濟建設上的失策外,還印證了中國古代的一句俗話:悍狼抵不住賴狗多啊!

    4、劉牢之

    要問冉魏敗亡後誰是天下第一勁旅,那非東晉北府軍莫屬,北府軍是東晉政府的膽,劉牢之就是北府軍的膽,這支由南逃漢人組成的虎狼軍團勇猛善戰,其中還有不少成員是冉閔軍的舊部,肥水之戰,劉牢之統八萬之眾大破八十萬五胡聯軍,打出了中華男兒的赫赫天威。

    天的人或許忽略了一個歷史細節,胡人皇帝符堅在望八公山草木時,把滿身林木都看成了士兵,留下了草木皆兵的千古笑話,究竟又是什麼原因使這位橫行北方的大賊首如此膽戰心驚。

    案就是在肥水之戰的前一天,劉牢之率領五千北府健兒率先對胡人大軍發動奇襲,斬殺一萬多人,一戰打破敵膽,才有了之後肥水之戰敵人落荒而逃的局面。

    憾的是,中國史書一直在鼓吹其實並沒有擔任指揮任務的名相謝安,老劉的聲威反而無人知道了。北府軍存在了五十多年,最終落到劉裕手裡,劉裕也憑藉這份家底幾度北伐,打出了南北朝時期漢人最輝煌的時代。

    5、柴榮

    後周皇帝柴榮一生最大的悲哀無外乎兩字--短命,北方是他統一的,契丹是他打跑的,幽雲十六州的關南十七縣是他收復的,一輩子沒遇到一個象樣的對手,卻偏偏爭不過老天爺,英年早逝的結果就是讓趙宋政權拾了歷史最大的一個便宜。

    憑藉老柴留下的豐厚家底,趙氏兄弟基本統一了漢民族的勢力範圍,卻偏偏拿契丹人佔領的幽雲十六州一點辦法都沒有。遙想柴榮北征時,契丹大軍望風披靡的情景,我們不得不感慨,假如後周世宗再生,歷史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結局呢?

    恰恰因為趙宋政權存在的緣故,大英雄柴榮的光輝事蹟也就沒有多少人關注了。柴榮的後人基本都英年早逝,只留下水滸裡子虛烏有的柴進大官人,還跑到山上當了賊寇,最後又隨宋江徵了回遼,算是替老祖宗還願了。

    6、劉仁軌

    中華千年滅倭的第一功臣,北韓白江之戰不但打的日本全軍覆沒,更讓日本在之後的幾百年裡鐵心跟在中國屁股後面做小弟。

    按說一仗打出了中日兩國的幾百年和平,老劉的功勳不算少,可誰讓他生在大唐呢,那是一個將星閃耀的時代,劉仁軌擊殺數萬倭兵的戰功,與唐朝當時的眾位名將相比確實黯淡了點。

    好比今天的美國,一個將軍要是打過蘇聯,絕對可以天天拿出來炫耀,一個將軍要是打過緬甸,估計提也不好意思提,怪只怪當時中國太強,日本又太不是盤菜,所以劉將軍星光暗淡也就不奇怪了。

    7、王玄策

    殺印度兵數萬,俘虜數萬,憑藉借來的幾千雜牌軍就平定了印度,這個英雄就是王玄策,一個非軍事專業出身的使節,一個在國外毫無根基的外交官,居然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實在是世界軍事歷史上不二的奇蹟。

    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就這樣輕鬆的被一箇中國外交官在戰場上搞定了,真是愧對“文明古國”的美稱啊。

    只可惜當時的中國對印度知之太少,在華人眼裡那隻不過是一個化外蠻邦而已,而近代因為“中印友好”的緣故,對這段歷史教科書上也避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沒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

    8、龐籍

    我真懷疑龐籍是不是和民間說書的有仇,不然這位抗擊西夏的大英雄怎麼在《包公案》裡倒成了人見人恨的反面太師?

    要知道宋朝防禦西夏的戰略思想是他設計的,如果說之前的名將大多為進攻型人才的話,那麼龐籍可以算是北宋防禦戰的第一專家,西北邊陲在他的經營下成為了銅牆鐵壁,在宋朝連經三川口與好水川之戰後,正是他鎮守陝西,為宋朝穩住了邊疆局勢,整頓軍隊,選拔將才,為大宋在西北錘鍊出了一支精銳鐵軍。

    後人熟知的兩大抗西夏名將狄青和張兀都是他大膽提拔的,到了話本小說裡卻全成了他的敵人。對比真正的歷史,看看《包公案》《三俠五義》裡一系列對這位大英雄的歪曲描繪,直叫人由衷歎服一句:人民群眾的創作力量是無窮的。

    9、傅友德

    在朱元璋的部將裡,傅友德是非常低調的一位,畢竟那個年代名將太多了,可這個低調的名將卻做出了不低調的攻業:雲南是他打下來的,甘肅西部,青海北部以及新疆東部地區也都是他打下來的。

    鼎盛時期的蒙古騎兵在雲南地區曾屢遭挫折,可老傅的明朝大軍卻在短時間裡橫掃了西南,天下無敵的徐達在嶺北戰役裡遭到蒙古人阻擊,無功而返,可西線幾乎同時出征的傅友德卻率領大軍橫行千里,在蒙古高原與青海高原上見誰滅誰,七戰七捷,打的蒙古人望風而。

    只可惜他的名字一直生活在徐達,常遇春等人的陰影裡,晚年又因飛揚跋扈而獲罪,最後落了個淒涼的結局。

    10、陳麟

    北韓人鼓吹李舜臣,幾乎把老李說成了高麗的民族魂,可是當時的老李只能算陳麟的屬下,滅倭數萬的露粱海大搏殺,說到底還是要看大明鐵軍。

    陳麟算是明朝中後期一個不世出的奇才,露粱海殲滅戰正是由他制定戰術一手策劃的(今天的教科書卻出於中朝友好抹殺了這點,見段萬瀚的世界五千年)。

    這個人還是個全才,西南平緬甸,播洲平楊應龍,平原戰,山地戰,騎兵戰,步兵戰,火器戰,陸戰水戰幾乎是樣樣精通,樣樣都打得贏。

    只可惜由於他名聲不好(經濟問題比較嚴重,又比較會巴結宦官,前者有點嚴重,後者在當時確實也算不得錯),因此史書上對他評價不高。加上滿清的歷史書對萬曆三大徵的歪曲,使這位建立大功業的英雄反而默默無聞了。

    當年他的小跟班李舜臣已經被看做高麗民族的戰神,真正建立下大功績的他,是否更值得我們華人去好好的紀念呢。

    這些名將也曾戰功赫赫,但是卻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進入到大家的視野之中。但是不管怎樣,這些將士也曾為祖國做出很大貢獻,我們應該銘記他們的事蹟

  • 3 # 水墨鄂州

      劉錡(1098-1162),南宋抗金名將。字信叔,宋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是瀘州軍節度使劉仲武的第九子。英俊威武,儀表不凡,善騎射,聲如洪鐘,常隨父征討。宣和年間,命為閣門祗候。高宗即位,錡被召見,特授閣門宣贊舍人,差知岷州(今甘肅岷縣),為隴右都護。期間,與夏人作戰,屢次獲勝,夏人小孩啼哭,往往用“劉都護來了”恐嚇止哭。建炎三年(1129),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一見奇其才,遂任命為涇原經略使,兼知渭州(今甘肅平涼)。四年(1130),張浚集結陝西五路大軍,在富平與金人決戰,宋軍全線崩潰。這時駐守慶陽的宋將慕洧叛降金人,進攻環州(今甘肅環縣)。浚急命劉錡前往救援,劉錡留一名部將守渭州,親自率軍直往環州,行軍不久,金人又進攻渭州,劉錡只好命李彥琪帶一部分人馬繼續去救環州,親自率領精銳回師救渭,行至中途,渭州已被金人攻陷,錡只好退至德順軍,而李彥琪卻未去救環,回渭州投降了金人。錡為此被貶知綿州(今四川綿陽東),兼沿邊安撫。

      紹興三年(1133)劉錡復職,受命為川陝宣撫司統制。次年,金人攻佔和尚原,劉錡與吳玠等分守蜀口要地,屢立戰功,聲譽卓著。後召錡還朝,任命為江東路副總管。六年(1136)權領宿衛親軍,改編了王彥的“八字軍”,隨即率所部先後守衛合肥、京口等要地。九年(1139)被提升為果州團練使、神龍衛四廂都指揮使,主管侍衛馬軍司。是年宋金議和,次年劉錡調任東京(今河南開封)副留守,節制軍馬,率王彥舊部“八字軍”將士及家屬3.7萬人,加上殿司親軍3000人,共4萬餘眾,兼程北上。十年(1140)五月,進抵順昌(今安徽阜陽)附近的時候,聞金人撕毀盟約,大舉南侵。錡即與將士棄船登陸,抄小路入城。措辦禦敵方略,因知城內有庫米數萬斛,便派人催促後部及家屬,迅速前進,四更時方至城下。其時金軍前鋒已進佔陳州(今河南淮陽),距順昌僅300裡。警報傳來,城內人心惶惑。劉錡與知府陳規決心堅守,人心稍安。同時召集眾將議事,眾將皆說:“金軍勢大,不如以精銳殿後,速歸江南”。劉錡厲聲言道:“東京雖然失陷,幸全軍至此,有城池可守,只能同心戮力,奮死報效國家”。即鑿沉船隻,示無去意。並將自家老小安置於寺中,門口堆上乾柴,對守者說,“萬一城陷,先燒燬我家,以免落入敵手遭辱”。下令諸將分守各門,男人修城築牆,女人磨刀礪劍,群情振奮。劉錡親自上城督工,設戰具,築壁壘,取偽齊所造戰車,將輪轅埋城上,又收集民戶門扉,遮蔽周圍。經六晝夜的修備,防守工事,大體完成。此時,金軍前哨遊騎已渡潁河至城下,錡事先在城下設有埋伏,乘其不備,一舉擊潰來敵,生擒千戶阿黑等人。經審訊獲悉金將韓常在距城30裡之白沙渦紮寨,劉錡於當夜遣精銳千餘人前往劫寨,殺虜不計其數。次日,金三路都統葛王褒引兵3萬與龍虎大王合兵至城下挑戰,錡命守城軍士以強弩猛射,待金兵受挫稍退,猝然開啟城門率步軍反撲,擊殺敵軍鐵騎數千,溺河死者甚眾,初戰告捷。四日後,錡復派驍將閻充率壯士500人,乘雨夜襲擊金營,金兵不戰自亂,自相攻擊,傷亡慘重,積屍盈野,敗退數十里。

      此時兀朮在東京,聽到訊息,立即索靴上馬,不到七天就趕到順昌。劉錡聞報,召集眾將在城上商議對策,部分將領認為已多次獲勝,應備船全師南歸。劉錡激奮地說:“朝廷養兵十五年,正為緩急之用,況今重挫敵鋒,軍威已振,雖敵我力量懸殊,卻只能有進無退。再者敵營離我甚近,兀朮又引軍增援,若我軍一動,敵必追擊,不僅前功盡棄,還會使敵長驅兩淮,震驚江浙,則平生報國之志,反成誤國之罪,故不如背城一戰,於死中求生”。眾將感奮,願為效命。於是錡用驕兵之計,派曹成等二人故意遇敵落馬被俘,詭稱“錡乃太平邊帥的兒子,喜好聲色,因宋金和好,才出任東京以圖安樂”。兀朮聽後,大喜道:“此城易破耳”。下令棄置鵝車炮具,驅兵城下。劉錡一面下書約兀朮會戰,以激彼怒,使其備而不足以求速戰,一面暗遣土人至潁河上游及草地施毒。兀朮見書,大怒道:“劉錡怎敢和我戰?如此小城,靴尖即可踢倒”。翌日率10萬之眾攻城,集主力於東西兩門。劉錡部將多主張先擊韓常所部,而錡主張先戰兀朮,“兀朮一動,則餘者無能為矣”。清晨接戰,錡只派少數兵力防守,大部將士輪休於羊馬垣下,養精蓄銳。至午,天氣炎熱,金兵力疲,劉錡見時機成熟,先遣數百人出西門反擊韓常,次後又以數千精銳出南門,繞至兀朮主力之側,短兵相接,猛砍“柺子馬”,殺敵5000餘人。兀朮引軍移於城西,欲掘壕自衛,但當晚大雨,平地水深尺餘,錡復引軍劫寨,兀朮倉皇逃去,劉錡率兵追殺,死者數萬,傷者無數。這次戰役,錡兵不足兩萬,而參加戰鬥的僅5000人,金兵數十萬,連綿15裡。金兵每到天黑,擊鼓示威,但軍紀松馳,終夜喧譁不絕;兀朮派人竊聽錡營,城中肅靜,無雞犬之聲。兀朮帳前甲兵環列,火把通明,騎兵輪番騎馬放哨;錡則以逸待勞,所以取勝。順昌大捷後,高宗授劉錡為武泰軍節度使、侍衛馬軍都虞侯、知順昌府、沿淮制置使,後又加授淮北宣撫判官,還師太平州。

      紹興十一年(1141),兀朮又集大軍渡淮南下,進攻廬(今安徽合肥)、和(今安徽和縣)二州,劉錡奉命率軍渡江,直抵廬州,與張俊、楊沂中軍會合。時金兵已深入其境,劉錡引兵出清溪,兩戰皆勝。後至柘皋(安徽巢縣西北),再次大破金軍主力,兀朮被迫北退。錡因多次立功,地位隨著顯貴,有人因而嫉恨他。柘皋大戰,劉錡雖有大功而未得封賞,就是因與張俊有隙之故。不數日,張俊軍士縱火劫錡營寨,被錡擒獲十餘人,斬首示眾。張俊反說是錡故意汙辱自己,責問劉錡:“我為宣撫,你為判官,為何斬我軍士?”錡反詰道:“不知是宣撫軍,我斬的是劫寨賊”。張俊百般抵賴,欲呼軍士對質,錡正色而言:“我為國家將帥,如果有罪,宣撫當陳言於朝廷,豈得與卒伍對質?”遂長揖上馬而去。至此二人之隙益深。班師還朝後,張俊與秦檜合謀,解除劉錡兵權,命知荊南府(今湖北江陵)。在荊南六年,政通人和,軍民安居樂業。侍郎魏良臣數次進言說,劉錡是當世名將,不應久閒於外。於是高宗覆命劉錡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加太尉,兼領荊南兵馬。江陵縣東的黃潭,因決水入江以御盜,夏秋漲溢,使荊、衡一帶皆遭水患。錡下令整治,開拓良田數千畝。

      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親統大軍60萬南下,大舉攻宋。劉錡被任命為江、淮、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八月,屯駐揚州,派兵扼守清河口,在河中暗伏水手,遇有敵船,用釘鑿沉,阻金兵不敢輕渡。金軍受阻,於是留精兵在淮東牽制劉錡,而以重兵進攻淮西。駐守淮西的大將王權,聞金兵蜂至,不戰而逃,廬、和二州俱失。金兵乘勢沿江而下,遣大將高景山進軍揚州。時劉錡正患重病,自揚州退駐瓜州,以舟船渡難民到江南。幾天後,高景山催軍猛攻,劉錡震怒,抱病督眾死戰,斬高景山,俘敵數百人。經此一戰,劉錡病情益劇,乃上書要求解除兵權,留侄劉汜率1500人扼守瓜州渡口,都統李橫率8000人援應,自還鎮江。這時,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師江淮,至鎮江見劉錡病重,於是命李橫暫統錡軍渡江而北,自己督鎮江兵渡江。眾將認為不可,獨劉汜驕敵,請求出戰。汜問劉錡,錡搖手示意,以為不可。汜不信,遂拜家廟而行。李橫因葉義問催促不已,便與劉汜渡江而北。剛登陸,敵大隊騎兵如狂風驟雨迎頭衝來,劉汜見勢膽怯,登舟返奔,李橫孤軍當敵,殊死力戰,將士傷亡甚眾。劉錡得知,病癒重,都督府參軍事虞允文至軍勞師,見戰事危急,毅然督舟師與金軍戰於採石,頂住了金軍的進攻,扭轉了戰局。後虞允文赴鎮江看視劉錡,錡執其手,老淚縱橫,感慨萬端:“老朽之病,何必探問,朝廷養兵三十年,一技不施,大功反出一儒生,真令我輩愧死了。”後劉錡奉命還朝,提舉萬壽觀,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嘔血數升而亡。贈開府儀同三司,賜銀300兩、帛300匹。後諡武穆。

  • 4 # 侃侃書生世界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有許多人才。無論是文官還是軍事指揮官,這一時期人才的數量和名聲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文有諸葛龐統等等,而武將會更有名。 而在三國後期時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武將。他是文鴦。文鴦堪稱後三國第一高手,絕對超越姜維的存在。文鴦,字次騫,魏末晉初名將,文鴦早年於曹魏為官。後隨父文欽在淮南起兵,討伐執政的司馬師,在與司馬師大戰中,單騎衝入司馬師八千騎兵大軍中,進出六七次,斬殺數百人,甚至超過了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當天晚上,文鴦便率領一隊人馬,直撲司馬師大營,文鴦就如同一座金甲戰神一樣,勇不可擋。手持一杆長槍連挑帶刺,如入無人之境。 司馬師剛剛進行了一次手術,切除了眼睛邊上的肉瘤,就在這個時候聽到有人前來衝陣踹營,心中大急,瘡口迸裂,眼珠居然掉了出來!司馬師華麗的成為了一名獨眼龍。可以說,文鴦的行動已經極大的擾亂了司馬師的軍隊,如果他的父親文欽能夠按照約定時間及時出現,兩路大軍分兵合進。 很有可能司馬師的軍隊就是要面臨崩潰,可是文欽竟然爽約了,說好的增援部隊,左等右等就是不來,文鴦只能選擇退兵。司馬師當然不能允許敵人在自己的大營裡來去自由,如同串門做客一般,於是令旗一揮,多名戰將紛紛出來劫殺文鴦,文鴦大怒,索性轉身殺了回來,衝入敵陣,待到殺透敵陣之後,然後再翻身復戰,進進出出敵人大陣,就像回自己家一樣閒庭信步,如是六七次,方才退走,只留下了一片死屍。 司馬師手下無人敢追,只能目送文鴦離開本陣。

    他一生中多次為國家而戰,最後在朝廷上被殺。因為司馬師和諸葛誕都間接因為他而死,所以他們的後代自然不會給他好的結局。最後,他被誣陷致死,甚至家族都被滅亡。 一名軍事指揮官死在戰場上和敵人的劍下是值得尊敬的,但他死在政治上卻令人難過。只有文揚出生太晚了。如果他能和三國前期的名將有過對手,或許也會有人記住他。如果他跟對了主子,那他或許也不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這是一位神勇的武將,一生傳奇一生戎馬,可惜時間錯了地點也錯了。

  • 5 # 致遠東方

    《薛嶽將軍》抗日期間殲滅日本人最多的將軍,日本人最怕的中國將軍。

    1 前國家主席毛澤東:你們遭遇薛伯陵務必持重!

    2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撼山易、撼薛將軍難。

    3軍事家葉挺: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當垂不朽。

    4軍事家粟裕:薛嶽用兵尚稱機敏果斷。

    5軍事家張治中:百戰名將。

  • 6 # 範鯉學社

    冉閔,雖然現在已經有太多人知道他了,不過說他厲害是因為在稱帝前,稱帝后他幾乎都在失敗,還有就是劉秀底下那些將領,號稱雲臺28將,其中大破赤眉的馮異和大將軍岑彭。

  • 7 # 萌萌噠魯肅

    趙雲趙子龍

    金庸最喜愛的人物是趙雲、易中天為其扼腕嘆息不止、朴槿惠將趙雲視為自己偶像

    而日本人不僅喜歡三國演義,更是異常喜愛趙雲。

    趙雲是無數三國史家心目中的“完人”

    空營破曹操、伐吳諫劉備是趙雲之智。

    入川定郡縣,漢水救黃忠、大邑防青羌是趙雲之勇。

    長坂救幼主、截江奪阿斗是趙雲之忠。

    博望活夏侯,箕谷自斷後是趙雲之義。

    桂陽拒樊氏、成都拒田舍、漢中拒金帛是趙雲之德。

    評價趙雲我更願意用完美二字,三國時代,謀士如雲,良將如雨,但集智、勇、忠、義、德於一身者,可能只有趙雲一人。

    趙雲死後,被後主劉禪追諡為順平侯,是所有獲封諡號十二人中,唯一獲三字的諡號第一人,連關羽張飛都不曾有過,而順平完美的概括了趙雲的一生。

    而後蜀楊戲更是評價趙雲為“徵南厚重,猛將之烈”,意思是趙雲擁有出將入相之才,是猛將中的精英。

    而我更喜歡老版三國演義裡面趙雲懷抱阿斗大戰長坂坡那一段插曲:

    前生信有緣。

    忠勇付漢室,

    情義比桃園。

    匹馬單槍出重圍,

    英風銳氣敵膽寒。

    一襲徵袍鮮血染,

    當陽常志此心丹。

    子龍,子龍,世無雙。

    五虎上將威名傳!

    當時我聽這段插曲,好險沒哭出來!

    只可惜劉備不喜歡趙雲,一生不用其才。可惜可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彩禮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