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戰國時,秦惠文王滅了巴蜀,巴蜀成為秦國的領土,那麼巴蜀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中間扮演什麼角色?為什麼楚國不先秦國一步佔領巴蜀?
12
回覆列表
  • 1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話不多說,秦出兵從關中出兵,巴蜀基本上就是秦的糧倉,為什麼說楚國不先佔據巴蜀,你翻看中國地圖就知道了,別說幾千年前,現在的你要是能徒步翻過去你都算牛逼。自古入蜀一條道,就是從關中走。

  • 2 # 劉一千五

    巴蜀有糧食,有木材,竹子。提供後勤"糧食"等物資充足供給。楚國沒法取西蜀。道遠而艱險。

    西蜀地勢比楚的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高。在長江上游。又有三峽鎖鑰,下行如風,有"千里江陵一日還"的便利。楚人溯水累而上,實在是兜頭撞石,難行。此其一,當年合縱的五國攻秦,均走函谷關。楚國千里伐秦,不值。更有供給困難,以及強鄰在效,想不到的事情就多。秦取西蜀,道路近,過棧道後幾乎就沒阻礙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秦就藉機先下手了。

    秦惠文王時,苴國(西夷小國)和蜀王相互攻擊。他們都想到了找秦國幫忙。沒想到秦國別有用心,就把兩個國家給穩住。在廷議後採用司馬錯主張,並讓他領兵伐滅了蜀國。把蜀國王降級為蜀侯,派大員陳莊擔任丞相

    "蜀既屬秦,秦益以強,富厚,輕諸侯"。

    後來,惠王死了。秦武王上位,年輕好玩,被蜀侯小看。蜀侯就造反了。秦國出兵,蜀侯暉,丞相壯殺死。甘茂得勝回朝。從此,蜀人不敢亂來。

    其後至秦昭王(一256年)時,蜀守李冰作都江堰。"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始成"天府之國"。產糧豐厚。

    張儀騙楚懷王,失卻黔中郡,再騙,客死秦國,持屍而歸。屈原心痛不已,沉江而死。白起兩次伐楚,楚陵被燒,遷都陳縣。自後楚日益衰落。再沒有在漢江一帶縱橫的力量了。楚頃襄王以後,上層腐敗內亂,至春申君為李園所殺,國家日益不堪,更不要說取西蜀了。這機會,楚國幾乎沒被光臨過。

    西晉滅吳,晉將在西蜀大造船筏,就是用"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而下,至楚三千餘里……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順暢平定江東,結束了國家分裂局面的。

    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

    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

    始與秦塞通人煙……

  • 3 # 關東俠客

    秦滅巴蜀之後,國土擴充了一倍得到蜀地鹽,汞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達到了"富國","廣地","強兵"的目的,戰略上完成對楚國側翼構成包圍,為秦統一六國創造了條件。古代四川有巴國(重慶嘉陵江一帶),蜀國(成都一帶)。蜀國一個王子建立苴國。苴國卻和巴國友好。蜀王一怒率兵攻打苴國。苴國太小無力抵抗,苴王投巴國向秦國求救。這個時候南韓正派兵攻打奏國。秦王舉棋不定召叢集臣討論。張儀主張先打南韓,挾持周天子然後挾天子以令諸候。司馬錯認為此舉會召至全天下人反對,不如先滅巴蜀兩國"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巴蜀之地非常重要有水路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公元前316年,秦昭王採取司馬錯主張,派司馬錯,張儀,都尉墨率秦軍從金牛道入蜀。蜀王親自率兵到葭萌關(劍閣北)抵抗,結果兵敗逃走。蜀王被秦軍抓住,蜀國滅亡。接著又滅苜,巴。巴王被俘。秦昭王命張若為蜀守。巴王為"君長",秦國又從楚國奪得巴國原來的土地建立巴郡。秦國疆域擴大一倍,戰略上可向百越發展,側翼可構成對楚地包圍。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隴西及巴蜀兵十萬兵從蜀地沿江而下攻楚,迫使楚王獻山漢北及上墉給秦國,實現了當初戰略構想。

  • 4 # 珞珈山的貓

    唇亡齒寒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說的是晉國假虞滅虢。一次性把兩個小國家吞併的故事。其實歷史上秦國滅巴蜀也是這樣的道理。

    戰國中後期,在今天的四川重慶地區有五個小諸侯國,分別是蜀國、巴國兩個較大的國家,苴國僰國、郪國三個小國家,其中兩個較大的諸侯國蜀國與巴國向來不和。在那個大爭之世,巴蜀兩國作為川中地區最大的兩個諸侯國也是有所野心的,尤其是蜀國國君更是想要統一巴蜀等地。

    而苴國原本就是蜀國分封出來的小諸侯國,但是到了開明十二世杜蘆時期,苴國開始與蜀國不和,並且私下與巴國交好,密謀滅蜀。

    開明十二世杜蘆可不是一個吃素的。開明十二世時期的蜀國實力大增,成為西南地區的霸主,面對苴侯的不忠,蜀王決定好好地教訓一下苴侯,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國突然大舉進攻苴侯國,想要另換新君。苴國不敵,便向巴國求助,結果可想而知,巴國和苴國的聯軍也被強大的蜀國大的潰不成軍,面對當時的局勢,苴侯決定向北邊的秦國求助。

    秦國此時正處於秦惠文王時期,得到苴國和巴國的求助信後,秦惠文王趕緊著急群臣商議,司馬錯認定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秦國想要廣地富國強兵,以備逐鹿中原,統一天下。肥沃的巴蜀之地正是最好的選擇。

    秦惠文王最終決定,吞滅巴蜀,拓展西南方向的疆土,於是派出司馬錯、張儀兵出巴蜀。名為幫助苴國抵擋蜀國,實際上,司馬錯在打敗蜀國之後,順手就把苴國和巴國滅了。從此以後,巴蜀之地便成為了秦國的郡縣,秦國也因此土地大增,財物和人口得到充實。從此以後秦國擁有了富饒的大後方,並且在無後顧之憂,且對楚國形成了居高臨下之勢,為以後的吞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其實也是一個唇亡齒寒、引狼入室的故事。

    至於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楚國為何沒有提前滅掉巴蜀等國,佔據整個長江流域,其實還是天時地利人和不夠。地理上雖說楚國與巴國緊鄰,但之間橫隔崇山峻嶺,道路艱險異常,自古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另外楚國後期缺乏強有力的國王和將領。而且也沒有秦國那麼好的機會,能夠以救援苴國的名義入蜀,因此楚國對於巴蜀只能是望梅止渴了。

  • 5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國滅巴蜀二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巴蜀二國都是秦國的拖油瓶,不但不能幫助秦國東出,反而成了秦國的一大累贅。秦昭襄王晚年為了徹底解決巴蜀的隱患,派李冰父子任巴蜀郡守,集秦國全國之力修建都江堰,都江堰建成後巴蜀才成為秦國的第二個大糧倉。

    巴蜀被秦國佔領後,秦國並沒有在巴蜀推廣郡縣制,而是採用封侯的形式進行粗放管理。蜀侯嬴輝是秦昭襄王的兒子,他在蜀地無法有效治理水患,巴蜀大地水災嚴重,民不聊生。為了逃避秦法的懲治,同時也為自己的野心,他在進貢的臘肉裡下毒,想害死父親秦昭襄王,識破後被處死。秦昭襄王知道巴蜀的情況後,決心徹底治理巴蜀二郡,太子安國君嬴柱推薦水家名士李冰去治蜀水,官封水丞。秦昭襄王則任命李冰為巴蜀二郡郡守,不僅在巴蜀治理水患,同時在巴蜀二郡推廣秦法,理政料民。

    李冰父子在秦國的全力支援下,建成了都江堰,徹底平定了蜀郡的水患,推廣秦法後巴蜀二郡真正成為秦國的國土。在秦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巴蜀二郡主要有兩個作用:其一、提供糧草與兵員;其二、從水路(長江)攻擊楚國,秦國水軍大部分都由巴蜀子弟組成。後來的劉邦能統一全國,巴蜀二郡的作用仍然是上述兩點。

    楚國為什麼不先秦一步攻佔巴蜀二國呢?其一、楚國國力疲弱,無力逆江而上擊巴蜀,楚國也就是從陸上佔領了黔中地區;其二、楚國的進攻重點不是南方的百越地區、也不是西方的巴蜀地區,而是北方的中原地區,最差也是跟齊國爭奪淮水北岸;其三、楚國衰落得太快了,被崛起的秦國攻佔了膏腴之地,自保猶不可得,何況去攻佔巴蜀?

  • 6 # 公瑾讀書
    秦國滅巴蜀後,巴蜀在秦國統一六國的中間扮演什麼角色?

    答:起到了補給和防守的作用。在古代,巴蜀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靠著它能與曹魏、孫吳建立三國鼎立之勢,劉邦靠著它能翻身擊敗項羽取得天下,可見巴蜀之地的神奇之處。巴蜀之地,主要指的是四川、重慶一帶,此處富饒無比,不止是現在我們把它稱為“天府之國”,早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用一句話就說明了它的富饒:”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所以,巴蜀是個物產豐富的寶地,秦國佔領了巴蜀,就相當於挖到個聚寶盆,為秦國之後的征伐提供了物質保障。

    此外,巴蜀之地易守難攻,是一個軍事戰略要地。李白的《蜀道難》中寫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巴蜀的軍事重要性,絕對是大自然造就的奇蹟,不用屯重兵,就可以擋住百萬雄兵。巴蜀位於秦國和楚國之間,秦國攻取巴蜀之後,巴蜀就成了秦國防禦楚國的屏障。從此,秦國攻打其他諸侯國,不用再擔心後方被偷襲。可見,巴蜀成了秦國防守楚國的軍事重地。

    楚國為何不先秦一步佔領巴蜀?

    巴蜀之地易守難攻,要想攻佔巴蜀,得耗費很大的兵力。楚國雖然強大,但是它並未強大到可以不顧東邊和北邊的諸侯國而去攻巴蜀,如果攻打巴蜀過程中,其他諸侯國攻打楚國,楚國將腹背受敵,它沒有那麼多的兵力可以同時多線作戰。因此,對於楚國,攻蜀是個危險投資,楚國不會不懂這道理。秦國就不一樣了,到了滅蜀的時候,秦國內政清明,軍事實力雄厚,足以在防禦其他諸侯國的情況下,攻取巴蜀,所以,巴蜀最後歸秦所有。

    答到這裡為止,感覺還可以的給個贊哦!

  • 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說起華夏大一統帝國的構建也許最先想到的是秦始皇滅六國吧,可事實上在滅東方六國之前早在秦始皇的爺爺的爺爺秦惠文王時代秦國就已率先吞併了巴、蜀兩國。在秦惠文王之前巴蜀其實和中原的聯絡是相對比較少的,甚至被視為蠻夷之地,那麼秦國為什麼放著繁華富庶的東方六國不打,而選擇先行滅掉巴蜀呢?

    事實上關於是否先行滅掉巴蜀秦國內部是有爭議的:為秦國一手策劃連橫戰略的張儀曾和秦國將領司馬錯當著秦惠文王的面展開爭論:司馬錯主張進攻蜀國,張儀說:“不如進攻南韓。”秦惠王說:“請讓我聽聽你們各自的理由吧。”張儀說:“我們先和魏國、楚國親近友好,結成同盟,然後出兵伊水、洛水、黃河三川之地。堵塞轘轅、緱氏兩個重要隘口,擋住屯留險要的道路,魏國斷絕南陽,楚國兵臨南鄭,秦國攻打新城、宜陽,直到兵臨東西二週都城的近郊,聲討周國君主的罪行,侵削楚國、魏國的土地。這樣的話,周國君主自知無法挽救,定會獻出傳國之寶九鼎的。秦國憑藉九鼎,依照地圖戶籍,挾持周天子以號令天下,天下沒有不敢抗拒的,這才是帝王的大業啊!如今蜀國只是西部偏僻的國家,西北少數民族的領袖。進攻蜀國,即使使軍隊疲憊,百姓勞累,也談不上得到什麼利益。我曾聽說,爭奪威名要到朝廷去爭,爭奪利益要到市場去爭。現在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市場和朝廷,而大王不在這裡爭奪,反而去爭奪夷狄,這與帝王之業相去太遠了!”

    司馬錯說:“不對!我聽說:想使國家富裕,必須開拓國家疆土;想使軍隊強大,必須使人民富足;想建立帝王之業,必須博施德政。只有這三者都具備了,王業才會隨之而來。現在大王統治的國家,地方小,百姓窮,所以我希望先辦容易的事情。蜀國是西部偏僻的國家,西北少數民族的領袖,然而朝政卻像夏桀、商紂一樣混亂,以秦國的國力攻打它,就像驅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取得蜀國的地盤,足以使秦國的疆土擴大;得到蜀國的錢財,足以使秦國的百姓富足。只要休整軍隊,而不傷及民眾,蜀國就已降服。所以,攻取一國,而天下人不認為我們強暴,獲得戎狄的全部資財,各國諸侯不認為我們貪婪。這樣,我們就可一舉兩得,名利雙收,而且還會取得禁除暴虐,制止昏亂的名聲。現在卻想攻打南韓,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言,這是會招致人們唾棄的罵名,即使這樣,也未必得到什麼好處,而且還有不義的名聲;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的地方,這實在是太危險,我請求大王允許我說明其中的緣故吧。周朝是天下諸侯國國君的宗室;南韓是周朝結交的友好國家。如果周朝知道自己會失去九鼎,南韓知道自己會喪失三川之地,那麼,他們一定會團結一致,齊心協力,以對付秦國,而且還會背靠齊國、趙國。並向楚國、魏國求救。如果周朝把九鼎給楚國,南韓把三川之地給魏國,大王制止不了他們這樣,這就是我所說的伐韓危險的緣故。相比之下,不如進攻蜀國才是萬全之策啊!”秦惠文王說:“好!我聽從您的建議。”

    事實上秦國之所以選擇先行吞併巴蜀最看重的是巴蜀通往楚國的水路。楚國一直都是實力強大的國家,南有楚國,北有魏國,秦國的霸業之路被牽制住了,所以在對戰楚國時有了巴蜀這樣一個突破口無異於在楚國背後插上一把利刃,秦國怎能不抓住機會?而且當時巴蜀當時又發生動亂:當時蜀國的苴侯逃到巴國並導致兩國交兵,這給了秦國可乘之機,秦國豈能坐視大好時機溜走?就在司馬錯率秦軍出兵的當年秋天司馬錯與張儀、都尉墨等率軍從石牛道出兵攻打蜀國,與蜀國軍隊在葭萌(今四川廣元)交戰,蜀王兵敗逃到武陰(今四川彭山東)。同年十月秦軍滅亡蜀國,之後秦軍一鼓作氣又滅掉了巴國。

    佔領巴蜀後秦國並沒馬上將其直接納入秦國的郡縣管轄之下,而是將原來的巴王和蜀王貶為巴侯和蜀侯——讓巴國統治者“世尚秦女”,與秦保持通婚關係;蜀國則保留附屬國地位,同時由秦國任命蜀國丞相以牽制和監視蜀侯。而且秦和當地人約定:巴蜀不實行秦律——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也就是說秦人與當地人發生衝突是要秦人加倍賠償的。秦滅蜀32年後秦國因為懷疑當時的蜀侯欲謀反而誅之,至此蜀侯的封號被廢止,蜀國由秦國的附屬國變成秦國直轄的郡縣。

    南定巴蜀對後來秦國的統一大業至少有以下好處:

    政治上穩定了南部,可以集中精力全力對付東方六國;

    秦取巴蜀後秦國的蜀郡守李冰在今天的成都一帶主持興建了都江堰,又整修棧道改善交通,同時從秦國遷徙秦民萬家入蜀。張若為郡守時修築成都城,設立市場,廣開貿易。在蜀地設鹽、鐵、錦官主管煮鹽、冶鐵、絲織。成都平原從此被稱為天府之國,成為秦國東出一統華夏的軍糧供應基地。

    在秦楚對抗的正面戰場之外,又在長江上游楚國背後擁有了一塊進攻基地——攻楚的秦軍可以便利地利用長江順流而下將軍隊和給養運到前線,大大減少了由北南下楚國的困難和阻力,縮短了時間與距離。

    由此可見巴蜀在秦一統天下的程序中同時扮演著後方戰略縱深、兵力來源地和糧食基地等角色,同時也為秦國順江東下攻楚提供了捷徑。按說秦滅巴蜀對楚國而言意味著巨大的威脅,而楚國和秦國一樣在地緣距離上十分接近巴蜀,那麼為什麼楚國為什麼不先一步佔領巴蜀?事實上早在春秋時代楚國就打過巴蜀的主意: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巴國朐忍(今重慶萬州一帶)發生內亂,當時巴國國力衰弱,國君受到叛亂勢力脅迫,百姓被殘害。巴國將軍蔓子遂以許諾酬謝楚國三城為代價,借楚兵平息內亂。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認為國家不可分裂,身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諾是為無信,割掉國土是為不忠,蔓子告曰“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於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傳頌。得到巴蔓子人頭的楚王嘆息道:“設使寡人有如此之將領,何惜城池?”於是下令以上卿之禮埋葬了巴將軍的頭顱。

    進入戰國時代後楚國日漸落後於時代:列國競相變法改革,而楚國國內的世家貴族勢力卻在日益做大,楚國王權只能周旋於各路世家貴族勢力之間進行協調,從某種意義上正是這導致了屈原的悲劇。這一時期空有遼闊疆域的楚國在同列國的競爭中其實處於相對不利的局面,總體上而言戰國時代的楚國在絕大多數時間裡是一個內斂的國家,而不像春秋時代那樣是一個擴張型國家。當然戰國時代的楚國也並不是完全放棄了開疆拓土,不過這一時期楚國擴張的主要方向是江浙一帶的越族聚居地,而巴蜀儘管在地理位置上比較接近,但隔著長江三峽這一天險——秦國經巴蜀攻楚是沿江順流而下;而楚國若要攻取巴蜀卻是要跨越三峽天險逆流而上,以當時的技術手段而言無疑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任務。

  • 8 # 辰州觀海

    【1】

    即便在唐代,整個西南地區,還是較為落後的,除了成都平原周圍之外,整個巴蜀,可以用“巴山蜀水淒涼地”來概括。

    在唐代,不得志的官員,才會被打發到巴山蜀水去。

    甚至於很多地區,直到清朝,雍正帝在位期間,才開始改土歸流,真正納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管理。

    而巴蜀地區,地勢的特殊,也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了和外界的溝通——唐代李白形容蜀地,曾在《蜀道難》這樣說: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事實上,在先秦,中原王朝和蜀地的來往,確實有限,但是,並非沒有。

    殷商末年,周武王興兵討伐商紂王,有資料記載,古蜀國在這場戰爭中,派遣了一些弓箭手,參與討伐商紂王——資料上說:蜀射三百,這個三百,想必不是實數。

    按照那時候的交通,古蜀國派人不惜千里迢迢討伐殷商,不外乎兩種可能:一種,是殷商確實威脅到蜀人的安全了,但是考慮當時殷商統治區距離蜀地的遙遠,這種可能性不大。另外,則是或許是被周人脅迫,周人當時生活在今天陝西附近,對蜀地有一定政治影響力,是可能的。

    【2】

    戰國時代,秦惠文王曾經和古蜀國的君主,相互送過一些禮物,這也反應出一個現實,那就是,至少戰國時代,秦人就和蜀人有很深的往來。

    秦惠文王時代,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增強,秦國想要提高自身實力,能做的,首先是吞併其他小國,秦國的北方是匈奴,堪稱不毛之地,秦人無法建立實質統治,而秦人的西部,早在秦穆公在位時期(春秋時代),秦人能開拓的,基本上就開拓了。

    秦穆公時代,秦人東進,幾乎都被晉人給有效攔截了,到秦惠文王時代,即便雖然晉國不在了,但是以秦當時的國力,不論是吞併趙國、南韓還是巨無霸楚國,都不現實。

    因此秦人能考慮的,只有秦國南方的巴山蜀水。

    【3】

    秦國南下征伐巴蜀,堪比後世曹魏發兵南下滅蜀漢,而楚國想滅巴蜀,需要沿著長江,逆流而上。

    這對於楚國來說,很不現實,因此,楚國八百年來,考慮的擴張,只有兩種:南下,和百越爭奪土地,再就是北上,和周朝的諸侯爭霸。

  • 9 # 天外村藥房

    秦國派遣司馬錯越過秦嶺攻佔蜀地,之後徹底吞併巴蜀。在這以後,秦國就擁有了一片肥沃的後勤基地。巴蜀之地雖然多山,但也有不少良田沃土。尤其成都平原一帶,氣候溫暖潮溼,水系遍佈,經過李冰修築都江堰之後,成為完全的天府之國。此後秦國征戰關東,動輒出兵數十萬,戰爭一打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糧草消耗巨大。關中雖然也是沃野千里,但畢竟面積有限,而且還要受到西部義渠等少數民族騷擾,而且關中的秦人本身要當兵。現在有了巴蜀之地,秦國單礦變成雙礦,為後續征服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糧草。在長平之戰中,雙方一對峙就是兩三年,最後趙國糧食快支撐不下去了,趙王才被迫用趙括換上廉頗尋求決戰。在滅楚之戰中,王翦也和項燕對峙了一年。沒有巴蜀糧食的支撐,要完成這些長期戰爭是不可想象的。

    至於楚國為什麼不先秦國一步佔領巴蜀,這確實是個有趣的問題。楚國從西周中期就開始擴張,到春秋早期已經是江漢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不過那時候巴國也不弱,而且和楚國是一種“長期結盟,偶然打仗”的損友關係。楚國的楚文王就是死在征討巴國兵敗之後。但是到春秋中期楚莊王實現稱霸之後,楚國積極向中原文明靠攏,講求禮法,最終反而成為諸侯中最遵循禮法的國家。而按照禮法的要求,是不能隨便吞併別國領土的。巴國又和楚國沒什麼大矛盾,因此楚國也就沒有招惹巴國了。

    在春秋末、戰國初期,吳國滅亡後,楚國是當時天下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如果那時候楚國一心征服巴蜀,是可以做到的。但楚國沒有去做,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等到百餘年後秦國征服巴蜀,楚國再要後悔也晚了。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巴蜀之地現在是四川的代稱,其起源就是先秦時期存在於此的巴國和蜀國,巴蜀之地的主體四川盆地素稱"天府之國",但在此之外,卻是崇山峻嶺,險峭無比,直到唐朝,李白還留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語。

    巴蜀雖然較為封閉,但仍有對外交流,聚集在,早在武王伐紂的時候,巴和蜀就都派人參加,巴國還被封為子爵。

    巴國居於東部,更接近楚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活動與湖北的巴國曾與楚國有過不少恩怨,此巴國最終被楚國消滅,楚軍進一步逼近四川,大有把另一個巴國也滅掉的架勢,但卻終究沒能成事。

    蜀國居於西部,跟巴國那是關起門來狠鬥,一直打了幾百年,直到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兩國覺得窩裡鬥不熱鬧,不如拉點外援。

    於是乎,秦國受到了幾封來自天府之國的求救信。

    《史記》的記載是“苴蜀相攻擊,各來告急於秦。”關於這個苴,《史記索隱》認為:苴、巴同音,其實就是巴蜀兩國在掐架,都來找秦國幫忙。

    《史記正義》則認為:苴是一個小國,是蜀王佔據漢中後封的,是蜀國的附屬兄弟國。後來蜀國對苴國橫徵暴斂,苴國就跟蜀國的敵國巴國好上了,蜀王火了,進攻苴國,苴侯打不過,跑到了巴國,同時向秦國求救。蜀王一聽這時,也向秦國求救。

    幾封求救信,將秦惠文王的視線從三晉拉回了巴蜀,當時韓魏合縱,南韓正在挑釁秦國,秦惠文我正打算進攻南韓,但同時,他也有意進攻巴蜀之地。

    猶豫未決的秦王,召開了廷議,詢問大臣們的意見。

    最先發表意見的是國相張儀,他慷慨陳詞,核心論點就是先攻韓,進而進逼周王畿,如此才能成王業。

    但有人不同意張儀的觀點,這個人就是司馬錯,這也是他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司馬錯認為應該先攻蜀,以合理的條件滅掉蜀國(苴國求救),既可以擴大土地、得到財富,還可以不受諸侯覬覦指責,可謂名利雙收,而攻韓逼周,不僅難度大,還會迫使六國合縱救援周王室,得不償失。

    秦惠文王最終採納了司馬錯的意見,派司馬錯(一說司馬錯、張儀)領兵伐蜀。同年十月,秦滅蜀,將蜀王貶號為蜀侯,任命陳莊出任蜀國相國。秦國還順帶滅了巴國。

    經此一戰,秦國在毫無外界阻力的情況下攻佔巴蜀之地,使得秦國領土擴大了近一倍,雖然此時的巴蜀之地還不是秦國的糧倉,但若沒有奪來,就算成為糧倉,也不是秦國的。

    後來經過李冰等人的努力,巴蜀之地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軍源源不斷地提供糧食補給,秦國還以此為跳板,一步一步蠶食楚國。

    話說回來,巴蜀之地可以進逼楚國,楚國不知道嗎?當然是知道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楚國沒能吞併巴蜀。

    從地勢上來說,關中和漢中地勢高於巴蜀,荊襄則低於巴蜀,歷史上進攻巴蜀往往是居高臨下,少有從荊襄過去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劉備和桓溫。

    不過楚國是曾經佔有漢中的,在楚威王時期,楚國已經意識到“秦有舉漢中,並巴蜀之心”,在漢中屯兵十萬,防備秦國。但到了隨後的楚懷王時期,楚國坐視秦國滅巴蜀,最終連漢中的上庸也難保,楚國勢力退出漢北,門戶大開,使得秦國有機會直逼郢都。

    楚懷王不佔巴蜀,也還有多線作戰的問題,相比山坳裡的巴蜀,楚國更喜歡江浙平原,所以他們的重點放在了越國,楚國滅越是公元前306年的時,此時秦國已經滅巴蜀十年了,楚國悔之晚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同的配置,為什麼網上的DIY主機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