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弱國無外交
-
2 # 明謀善史
這個所謂“昭勳閣二十四功臣”實在不過是宋理宗的思維,並沒有完全從客觀的角度上評判斷宋朝的積弊所在,並無太多意義。
他評價功臣的標準一定是好程朱理學之士,並不銳意進取。而范仲淹提出過改革口號與措施曾得罪過不少權貴與保守派。
這個所謂“昭勳閣二十四功臣”實在不過是宋理宗的思維,並沒有完全從客觀的角度上評判斷宋朝的積弊所在,並無太多意義。
他評價功臣的標準一定是好程朱理學之士,並不銳意進取。而范仲淹提出過改革口號與措施曾得罪過不少權貴與保守派。
昭勳閣二十四功臣,指的是在南宋的時候,宋理宗寶慶二年,他把一份功臣名單交給畫師,名單上總共有二十四個人,皇帝命令畫師把這二十四名功臣的影象畫下來,然後把這些影象放在昭勳閣裡,史稱昭勳閣二十四功臣。在宋理宗欽定的這二十四功臣中,北宋的功臣佔了16位,南宋8位,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趙汝愚,共計二十四人。 在這二十四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韓世忠是職業軍人。趙普、薛居正、李沆、王曾、王旦、呂夷簡、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趙汝愚是曾擔任過首相的重臣,石熙載僅僅擔任過樞密使。宋朝的重文輕武之策,由此可見一斑。 另外,同樣是抗金名將,韓世忠榜上有名,而精忠報國的岳飛竟然名落孫山。
大家都知道,在宋理宗寶慶二年,有二十四味功臣的畫像在昭勳閣,但是昭勳閣中卻沒有他們。下面就為大家講講,沒有進入昭勳閣的幾位功臣。首先看一下都哪24位榜上有名:
24位分別是:
1、趙普 (北宋宰相) 趙普(922年-99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於趙匡胤之身,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992年因病辭世。
2、 曹彬 (931年-999年),字國華,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乾德二年(964年)率軍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974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降右驍衛上將軍。後復起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宋真宗即位復任樞密使。死後諡號武惠。
3、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北宋大臣、史學家。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進士。歷官後周諫議大夫、刑部郎中、宋初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門下侍郎、平章事、左僕射、昭文館大學士、司空。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因服丹砂而中毒死,享年七十歲。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惠。鹹平二年(999年),配饗太宗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代表作是《舊五代史》。
4、石熙載(928年―984年),字凝績,北宋官員。後周顯德年間考中進士。為人疏俊有度量,居家嚴謹,有禮法。北宋初期,任掌書記,後歷任開封府推官、右拾遺、左補闕、兵部員外郎、樞密副、刑部侍郎、戶部尚書、樞密使、尚書右僕射等職。太平興國九年(984年),石熙載去世,終年五十七歲。追贈侍中,諡號元懿。鹹平二年(999年),配享太宗廟廷。
5、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 ,北宋開國名將。 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交情很好,宋朝代周後,受到重用,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970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等重要戰役,被封為南韓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潘美被削三任,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病逝。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武惠。
6、李沆(hàng)(947年―1004年),字太初 ,北宋時期名相、政治家、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沆登進士第,任將作監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館。累遷至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輔導太子趙恆(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鹹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監修國史。鹹平二年(999年),改中書侍郎,拜東京留守。鹹平四年(1001年),加門下侍郎。鹹平五年(1002年),加尚書右僕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靖。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 。 李沆以清靜無為治國,注重吏事,尤為注意戒除人主驕奢之心。有“聖相”之美譽,史稱其為相“光明正大”。
7、王旦(957年—1017年),字子明。 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王旦登進士第,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淵之戰時,從真宗至澶州,因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疾,馳還權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監修《兩朝國史》。他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勸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變。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頗受真宗信賴。但受王欽若說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書封禪之事。 王旦晚年屢請遜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罷相,以太尉掌領玉清昭應宮使。同年九月卒,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故後世稱其為“王文正”。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題其碑首為“全德元老” 。
8、 李繼隆 (北宋名將) 李繼隆(950年—1005年 ),字霸圖。北宋名將,樞密副使李處耘長子,太宗明德皇后長兄,以蔭補供奉官。善騎射,曉音律,好讀《春秋左氏傳》,以禮待儒士,多智謀,謙虛謹慎。參與平定後蜀、江南,有軍功。李繼遷擾邊,與田仁朗等率兵擊敗。從曹彬徵幽州,破契丹兵。雍熙三年(986年),遷侍衛馬軍都虞侯,為滄州都部署。淳化四年(993年),以河西行營都部署,破李繼遷,擒趙保忠(李繼捧)。至道初,任靈、環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解兵權。景德二年(1005年)卒,贈中書令,諡忠武。
9、 王曾(978年—1038年),字孝先,北宋仁宗時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為文辭。鹹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曾規諫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後罷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和,一同被罷免,王曾出判鄆州。寶元元年(1038年)卒於鄆州,年六十一,贈侍中,諡文正。
10、 呂夷簡(978年-1044年),字坦夫,北宋著名政治家,司空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呂蒙亨之子。 鹹平三年(1000年),呂夷簡登進士第,初補絳州軍事推官。後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宋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職參知政事。天聖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罷相,不久復職。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僕射,封申國公。次年,因與王曾爭事,二人同時罷相。康定元年(1040年),由判天雄軍復入相。慶曆元年(1041年),徙封許國公,判樞密院,改兼樞密使。次年,因病以太尉致仕。慶曆四年(1044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師、中書令,諡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 呂夷簡輔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國內國外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宋代名相之一。
11、 曹瑋(973年7月22日—1030年),字寶臣 。北宋真宗、仁宗時名將,宋初名將曹彬第四子。 曹瑋出身將門,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曉《春秋三傳》。少年時便隨父親在外任職。真宗即位後,任內殿崇班、渭州知州。他馭軍嚴明,賞罰立決。知鎮戎軍時,招降外族、襲破李繼遷,並據地形修築工事、鞏固邊防。 李繼遷死後,曹瑋上疏請趁機攻滅李氏政權,但未獲准許。他親自率軍帶回歸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輕舉妄動。此後與秦翰破章埋族於武延川,分兵滅撥臧於平涼,屢立戰功。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侵宋,曹瑋於三都谷大破其軍,斬獲頗多。此後累遷至宣徽北院使、鎮國軍節度觀察留後、籤書樞密院事。 天禧四年(1020年),因宰相丁謂誣陷,接連降至左衛大將軍、容州觀察使、萊州知州。天聖元年(1023年),復職華州觀察使、知青州,此後歷知天雄、永興、河陽軍,官終彰武節度使,封武威郡開國公。 天聖八年(1030年),曹瑋去世,年五十八。獲贈侍中,諡號“武穆”,後世遂稱其為“曹武穆”。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曹瑋為將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軍嚴整,史稱其“平居甚閒暇,及師出,多奇計,出入神速不可測”。自三都谷之戰後“威震四海 ”,唃廝囉每聞其名,即以手加額。
12、韓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仁宗天聖年間進士。他與范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範”。當時,邊疆傳頌一首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韓琦一生,歷經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親身經歷和參加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抵禦西夏、慶曆新政等。在仕途上,韓琦曾有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的輝煌時期,也有被貶在外前後長達十幾年的地方任職生涯。但無論在朝中貴為宰相,還是任職在外,韓琦始終替朝廷著想,忠心報國。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無論在朝中為相,或在地方任職,都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是封建社會的官僚楷模。 熙寧八年(1075)六月,韓琦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宋神宗為他“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勳”。諡忠獻,贈尚書令,配享宋英宗廟庭,備極衰榮。
13、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號樂正,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出身晉江曾氏。 仁宗天聖二年進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官知縣、知州,知府、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封兗國公,魯國公,卒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諡宣靖。 曾公亮與丁度承旨編撰《武經總要》,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14、 富弼(1004年 —1083年),字彥國,北宋名相。 慶曆二年(1042年)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拒絕割地要求;次年任樞密副使,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曆新政,條上所擬河北守禦十二策。慶曆五年(1045年)被排擠,出知鄆州、青州(今山東益都)。時河北大水,難民四處流亡。富弼動員救災,以地為食,募數萬饑民為兵。 至和二年(1055年)與文彥博同為宰相,後因母喪罷相。宋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又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熙寧元年(1068年)入朝,宋神宗趙頊問他如何處理邊事,富弼說:“陛下臨御未久,當佈德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認識到遼國“委實強盛”,西夏“日漸壯大”,與古代夷狄大不相同,已是中原文明的勁敵。富弼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係的透徹瞭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 熙寧二年,再度復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又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縣)。拒不執行新政青苗法,聲稱“新法,臣所不知”。後退居洛陽,仍繼續請求廢止“新法”。 元豐六年(1083年)去世,享年八十,臨終前上書神宗割地於西夏,已達到修兵息民。諡號“文忠”。
15、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16、 韓忠彥(1038年—1109年),字師樸。北宋大臣,徽宗朝宰相。魏郡王韓琦長子。歷官開封府判官、知瀛州、給事中、禮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定州、戶部尚書、尚書左丞、同治樞密院事、知院事、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左僕射,知大名府,遭謫,以宣奉大夫致仕。大觀三年卒,年七十二,後諡文定。
17、 呂頤浩(1071年—1139年),字元直,南宋初年名相。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進士,為密州司戶參軍。以李清臣薦為玢州教授。歷官至河北都轉運使。高宗南渡,起知揚州,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揚州。兩入政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以少傅、醴泉觀使致仕。 紹興九年(1139年),呂頤浩去世,獲贈太師、秦國公,諡號忠穆。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廟庭。
18、 趙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鎮,號得全居士。南宋人。宋高宗時政治家、名相、詞人。 趙鼎早孤,由母樊氏撫養成人。崇寧五年(1106年)登進士第。累官河南洛陽令。高宗即位,除權戶部員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籤書樞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紹興年間幾度為相,後因反對和議,為秦檜所構陷,罷相,出知泉州。尋謫居興化軍,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陽軍。 趙鼎在吉陽三年,知秦檜必欲殺己,自書銘旌曰: “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時,贈太傅、豐國公,諡忠簡。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廟庭。 趙鼎被稱為南宋中興賢相之首。 與李綱、胡銓、李光並稱為南宋四名臣。趙鼎善文、詩、詞。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詞》等。
19、 韓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南宋名將,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死後被追贈為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宋孝宗時,又追封蘄王,諡號忠武,配饗宋高宗廟廷。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20、 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字德遠,世稱紫巖先生。南宋名相、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學者,西漢留侯張良之後。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進士第,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等職。苗劉之變時,約呂頤浩、張俊、韓世忠等勤王復辟有功,除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經營川陝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在川陝三年,雖於富平之戰中大敗,但張浚訓練新兵,任用劉子羽、趙開、吳玠等人,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也賴以安寧。後除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都督諸路軍馬。部署沿江、兩淮諸軍為防禦計,並謀求北伐,於淮西軍變後引咎求罷。秦檜及其黨羽當權時,被斥十多年。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率大軍徵南宋,張浚再獲起用。宋孝宗即位後,除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魏國公,督師北伐,初戰告捷,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後因部下將領不和,於符離之戰大敗。旋即再相,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為主和派排去。隆興二年(1164年)病卒,葬寧鄉,贈太保,後加贈太師。乾道五年(1169年)諡忠獻。
21、 陳康伯(1097年— 1165年 )南宋大臣,抗金宰相。字長卿,一字安侯,徽宗宣和三年進士。歷官高宗參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樞密使、左相兼樞密使。南宋時期 金兵南下侵宋,陳康伯力主抗金,危難之際,他迎眷屬入臨安,薦虞允文參謀軍事,在採石大敗金兵。病死於京城任所,歸葬於弋陽縣新政鄉九龍崗。 宋高宗曾稱讚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
22、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號真隱。,南宋政治家、詞人。 高宗紹興十五年(1144年)進士,由溫州教授除太學正,升為國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議立太子,以此受知於朝廷,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參知政事。隆興元年,拜尚書右僕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國公。宋光宗御極,進太師。紹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會稽郡王。宋寧宗登極,賜諡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彌遠貴,追封越王,改諡忠定,配享孝宗廟庭。
23、 葛邲(1135 ~1200年),字楚輔,南宋左丞相,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生,江陰青陽人,葛邲自小受家學薰陶,博學多聞,機敏幹練,年輕時以祖蔭而授建康上元(今南京江寧)縣丞。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葛邲高中進士,當上了國子博士。在一次論州官受納及鬻爵之弊的對策中,得孝宗獎諭,授著作郎。不久,葛邲又擔任掌管規諫的“正言”官,開始了他長達10餘年的諫官生涯。 乾道八年(1172年),葛邲進一步得到孝宗皇帝的重用,先後授侍御史、中書舍人、給事中,直至淳熙十三年(1186年)任刑部尚書。紹熙元年(1190年),光宗受禪,葛邲被授任參知政事。他對光宗仍象對待老皇帝那樣,勸光宗“正風俗,節財用,執中道,恤民力,選將帥,收人才,擇監司,明法令”,還建議“守祖宗法度,進薦人物”,以圖振興國力,恢復中原。這些手疏和建議,得光宗皇帝的嘉獎和採納。同年十二月,葛邲任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即樞密使),紹熙四年,升遷為右丞相,不久任左丞相。諫官出身的葛邲特別看重勸諫,結果逐漸遭到宋光宗的討厭,身居高位的左丞相,不滿一年便當了觀文殿大學士。不久,又以“大兼小”,出任建康府知府。
24、 趙汝愚(1140年—1196年),字子直。南宋宗室名臣、學者,宋太宗趙光義八世孫,漢恭憲王趙元佐七世孫。 趙汝愚早有大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狀元及第,授籤書寧國事節度判官。召試職館,除秘書省正字。歷遷集英殿修撰,帥福建。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遷知樞密院事,辭不拜。奉嘉王趙擴即皇帝位,是為宋寧宗。後任右相,與留正同心輔政,不久遭韓侂冑構陷而罷官。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 慶元二年(1196年)正月,行至衡州,得病,為守臣錢鍪所窘,暴卒。開禧三年,盡復原官,賜諡忠定,贈太師,追封沂國公。宋理宗時,配享寧宗廟廷,追封福王,後改周王。
本該有卻沒有的名相名將們:
1、范仲淹: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的一生雖然仕途坎坷,也曾因直言敢諫而屢遭貶謫。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淪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受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2、包拯:一生為政廉潔,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處罰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包拯在經"慶曆新政"之後,也提過一些改革建議。如主張嚴格選拔官員,裁汰冗雜,對年滿70歲者應強令致仕,以解決冗官問題。他還主張停止招募士兵,揀斥老弱,以解決冗兵問題,同時應選練精兵強將,訓練義勇,以充實邊備,防禦契丹。
3.、岳飛,作為抗金英雄的岳飛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曾經英勇抗金,收復建康。但是受到秦檜等人的陷害,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岳飛的業績不可磨滅。他表達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鬥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華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4、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北宋名將。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累官延州指揮使。他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常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中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功升樞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經歷二十五戰,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5、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6、虞允文(1110年-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名臣,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後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登進士第。累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他出使金國時,見其大舉運糧造船,便在回朝後請朝廷加強防禦。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以參謀軍事犒師採石,指揮三軍大破金帝完顏亮。 次年,任川陝宣諭使,與大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乾道元年(1165年),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乾道三年(1167年),出任四川宣撫使、知樞密院事。乾道五年(1169年)為相,任用胡銓、王十朋等。乾道八年(1172年),授左丞相兼樞密使、特進,旋即再鎮四川,封雍國公,世稱"虞雍公"。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去世,年六十五。淳熙四年(1177年),累贈太師,諡號"忠肅"。虞允文姿貌雄偉,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致身臺閣,後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出將入相近二十年 ,史稱其"戰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為南宋第一" 。
7、吳玠 (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將,字晉卿,善騎射,曾讀經史,少時參加涇原路軍,宣和間(1119~1125),以隊將參加鎮壓方臘起義;接著又參加剿滅河北巨盜,升正將。靖康初,與夏軍戰,有功。建炎二年(1128),師平陝西,吳玠拒戰屢敗。隨後鎮壓史斌取勝。張浚經營川陝,升吳玠為統制。建炎四年,吳玠進兵陷永興軍,受任為權永興軍經略使。同年,富平之役大敗,他和弟吳璘率數千兵,扼守和尚原。紹興元年(1131),折哥、特末大敗吳階軍。宗弼軍攻和尚原,吳玠率部選用床子弩,輪流發射,箭密如雨,號為“駐隊矢”,破之,拜鎮西軍節度使。紹興三年,撒離喝於饒鳳關接連擊潰吳階的軍隊,取興元府。吳階、王彥僅以身免,大敗而逃。吳玠殘兵退守仙人關,抗拒大軍。四年,宗弼、撒離喝攻仙人關,連敗吳階軍,遂克仙人關。吳玠等在關旁預先整治戰場,已而,大軍北還,階軍從後收復失地,妄圖追擊大軍,再次被擊敗。吳階向朝廷報捷,升任川陝宣撫副使,進檢校少師,奉寧、保定軍二鎮節度使。吳玠官至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四川宣撫使。死後,諡武安,淳熙年間追贈涪王。其弟吳璘接任其統領四川。
8、王韶(1030年—1081年),字子純,號敷陽子,北宋名將。王韶足智多謀,富於韜略。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授新安主簿,遷建昌軍司理參軍。 熙寧元年(1068年),上《平戎策》,提出“收復河湟,招撫羌族,孤立西夏”方略,為宋神宗所納,被任命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率軍擊潰羌人、西夏的軍隊,設定熙州,主導熙河之役,收復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邊二千餘里,對西夏形成包圍之勢。累進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等職 ,官至樞密副使,以“奇計、奇捷、奇賞”著稱,戲稱之“三奇副使”。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貶知洪州,遷知鄂州。元豐二年(1079年),拜觀文殿學士、知洪州,封太原郡開國侯。元豐四年(1081年),王韶去世,年五十二,追贈金紫光祿大夫,諡號“襄敏”。
9、章楶(1027-1102年), (jie)字質夫,北宋名將、詩人。治平二年(1065年),狀元及第,授陳留知縣,遷京東轉運判官、湖北刑獄使、成都路轉運使等職,政績卓著。元佑六年(1091年),擔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提出西夏嗜利畏威,如不給予懲罰,邊境不得休兵。應當逐漸佔據西夏疆土,用古代對諸侯削地的辦法,以削弱對方來強固自己的邊防,然後派兵把守其要害之處,並率軍進攻西夏。西夏多次侵犯,均為章楶所敗,有效遏制了西夏向東侵犯。紹聖元年(1094年),出兵西夏,依據地形修築工事,鞏固邊防。攻取西夏大片地區,取得了宋朝對西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西夏軍進攻平夏城,章楶於胡蘆河川三戰三捷,大破其軍,奇襲天都山,擒獲西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夏國王震駭。積功升為樞密直學士、龍圖閣端明殿學士、進階大中大夫。崇寧元年(1102年),去世,時年七十五,累贈右銀青光祿大夫、太師、秦國公,諡號莊敏。著有《成都古今詩集》等。政和四年(1114年),追贈太尉、司空、燕國公。
10、劉錡(1098年 -1162年),字信叔。南宋初年名將,瀘川節度使劉仲武之子。劉錡自少隨父征戰,宋徽宗時為合門祗候。南宋建立後被授為隴右都護,多次戰勝西夏,頗著威名。之後受名臣張浚提拔,參與富平之戰。又扈從宋高宗,兩任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紹興十年(1140年),在順昌之戰中大破金將完顏宗弼軍,並派兵協助岳飛北伐。次年,於柘皋之戰再破金軍。此後被罷去兵權,兩知荊南府。晚年再獲起用,率軍抗擊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顏亮,但因老病而無功。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獲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武穆"(一說武忠)。宋孝宗時追封吳王,加贈太子太保。劉錡性格豪爽、深沉果斷,有儒將風度,對南宋政權的建立與鞏固起到重大作用。 《宋史》稱"(張俊)與韓世忠、劉錡、岳飛併為名將,世稱張、韓、劉、嶽"。
還有一切鳩佔鵲巢的人(不該上最後上去了)
1、韓忠彥:一生表現平平,業績乏善可陳,僅僅因為他有一個被皇帝賞識的好父親韓琦.
2、李沆:一個只知道墨守成規之輩,考察他的執政理念,可以用他說過的話一言而蔽之,那就是:“吾為相無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報國。”這樣的伙食宰相,即使才能平庸的泛泛之輩也能夠做得,實在沒什麼了不起,難怪當時的人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沒口匏(pao)”,意思是說他就像一個沒有嘴的悶葫蘆一樣遇事不表態.
3、石熙載:在宋太宗的時候官居樞密使、尚書右僕射的高位,但是對於軍國大計鮮有謀劃,只是以私德無虧,治家嚴謹著稱,
4、薛居:官居門下侍郎、平章事、左僕射的高位,其主要成就也僅限於監修《舊五代史》,在治國安邦方面罕有建樹,
5、呂夷簡:是慶曆新政的拆臺者,他整人的本事比唐朝的奸相李林甫都厲害,他用朋黨論去牽動君主最敏感的神經,使慶曆新政為之夭折,給北宋造成嚴重財政危機的三冗問題由此失去了及時解決的希望。這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居然也被列入功臣名單,得享殊榮.
6、司馬光:是王安石變法的終結者,他是保守派的首腦和旗幟,在外交方面妥協退讓,把宋軍將士透過流血犧牲得來的西北邊塞四寨割讓給西夏,整個熙寧變法的成果為之蕩然無存。
7、富弼:富弼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的代價換取遼國不進兵的承諾,為北宋臣民憑添了多少負擔!無膽無識的富弼大人就是這樣謀國的。
8、張浚:張浚雖然是主戰派,但是他主政的業績可謂是多成多敗,宋孝宗把北伐大計託付給他,他並沒有給君主交出一份令人感到滿意的答卷,他主持的北伐戰爭最終失敗了,在隨即達成的隆興和議裡,南宋不僅還要向金國繳納歲幣,而且還要把商州和秦州割讓給金國,如此屈辱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張浚主持北伐不力造成的
9、趙汝愚:因為趙汝愚為相期間也沒有什麼太象樣的政績,只是延攬了一些坐而論道的理學之士,難道依靠不切實際的理學就能夠興邦嗎?
綜上所述,在這份名單中重文輕武的傾向很嚴重,重德輕才的傾向很嚴重,重保守輕革新的傾向很嚴重,重親疏輕勳勞的傾向很嚴重。這份以偏概全,並且有失公允的功臣名單在宋朝臣民中的公信力雖然是大打折扣的,這對於並非賢主的宋理宗來說,也許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如果拿這份名單的含金量與東漢的雲臺二十八將和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對比一下,我們甚至都會懷疑這些畫像就是宋朝山寨版的水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