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鑫西蘭
-
2 # 冬青裡的駱駝草
我認為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最大問題集中在種植業,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無組織無計劃衍生出的無序性,說穿了就是農民在農產品種植和收穫的過程中,由於個人對市場無法預判和掌控,往往在收穫以後為了儘快地變現,就病急亂投醫。集中起來一哄而上的結果,就是競爭劇烈低價銷售,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賠本賺吆喝。甚至很多的地方由於盲目跟種單一品種,由於生產過剩不是拉出去沒人要而傾倒在溝裡,就是成片成片地臭爛在田裡,使得一年的投入和辛苦都打了水漂。
第二個是貯存方面的問題。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民是沒有能力自建保鮮貯存設施的,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產品無法貯存下來等時機成熟再銷售,而只能是任人宰割的被動地銷售,因此在農產品集中上市的時候,因為農產品易腐爛的特性,必須要趕在它們自身的保鮮期內在短時間內銷售出去,而這往往又是最困難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第三個就是物流方面的問題。由於現在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往往1-2塊錢的農產品運送到目的地以後,就會變成5-6塊也不止,再加上路途中的損耗、中間商和市場管理費等因素,農產品的價格就會變得虛高,從而使的一般的消費者望而怯步。也因此現在有些種植戶就寄希望於電商來開啟銷路,但是我覺得這對於消費者來講也是特別的不公平。
我前幾天到順風快遞門店去辦理業務,看到快遞員們在分包我們當地特產的玉黃李子往外地傳送,我就順口問了一下快遞後的價格,他們告訴我送達目的地後一斤攤到12元錢了,我當時就吸了一口冷氣。在市場上10塊錢就能買到6-7斤以上的東西,居然快遞後還不到1斤的價格,更大的問題是這種銷售的辦法究竟能銷多少,我想大家心裡都會有數的。
總的來講,農產品銷售的問題除上述三點以外還存在著很多不特定的因素,這都需要時間去化解和適應市場的需求,最重要的還是要想辦法組織農民進行有計劃的生產,打通生產與銷售中間的貯存和物流環節,並大幅度的降低這其中的一切費用,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地幫助和支援到農民對農產品的銷售。
-
3 # 621016wl王凌
在網際網路時代,過去的許多難題在當下幾乎不算什麼了。比如大宗農產品供求資訊勾通,完全可以由某項農產品協會來操作完成,協會不屬於謀利的企業,可以公平公開某項農產品的供求數量和價格,合理規劃供求雙方的供貨時間及物流成本,徹底避免中間商吃兩頭,乾的沒有倒貨的掙的多的怪現象。
-
4 # 一帆村夫
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問題主要幾個方面:
1、資訊不對稱。雖然現在網路比較發達,但供需雙方的資訊還無法完全對稱,有滯後和區域隔斷化的現象,無法第一時間匹配。
2、微電商網路等下沉還不夠深。農村電商人才還是欠缺,大部分農村對比還不是很熟練,對一些網路銷售平臺、營銷模式、操作手段等還是欠瞭解。需要政府或相關組織加強培訓,提高相關認識和技術培訓。
3、對農產品的品牌定位包裝等還不夠系統開發。沒錯其實有不少好產品,但由於缺乏包裝,所以產生不了對城裡人的吸引力,體現不出產品價值,所以急需專業人士對各地農特產品的重新挖掘提煉,賦予其品牌價值。
4、物流體系的下沉不夠。現在一般電商在鄉鎮都有設點,到村莊可能佈局較少,特別是一些偏遠村莊。道路交通的基礎設施有待加強,產品運不出去或送不進來,或者要耗時很長,這些都降低了生產效率。
-
5 # 智者手機
農產品銷售卻道存在以下問題
你沒說出具體農產品,所以不好回答,下面分門別類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個種植業銷售的問題,種植業銷售主要存在以下這些問題:一是市場經濟時代,大家都是無計劃或無訂單的種植。這樣的種植加上農產品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氣候條件好,風調雨順,農產品就豐收,農產品豐收了,市場供應就充足,所以這個時候對農產品的定價是個問題,價格訂高了銷售不出去或銷售慢,農產品容易變壞這是一個問題。二是農產品保質問題,農產品出來後,保質是關鍵,如果不注意保質,農產品是很容易掉價,比如鮮果的儲存是非常困難的,一不小心就容易壞掉。防腐劑超標了,檢測不合格,是銷售不出去的,所以農產品銷售時保鮮是一個問題。三是資訊不對稱問題,供不應求大家都去發展,供大於求,大家都減少種植,這樣種植的結果是很不好根據市場行情來定價。所以資訊對稱是一個問題。四是交通運輸問題,農產品都是生長在農村,農村的交通運輸不像城市這麼便捷,有很多地方都要經過人工運輸後才能裝車,這樣交通不變,很多時候農產品不能準時到達指定地點,不能準時到達,對於銷售來說是很被動的。 五是農村品很難創造保持自己的品牌,沒有自己長時間的品牌是很不好銷售的。現在科技日新月異,你一個品種出來,感覺品質還不錯,結果三年五年又被新的品牌取代了。加上農產品自身也有退化的特點,所以農產品,品牌很難長久保持,品牌保持不了,銷售自然受影響。種植業大概有以上那麼多因素影響定價。
第二個是養殖業銷售定價的問題,養殖業有水產和陸產的銷售問題。
一是水產養殖業,一般市民都要選擇鮮活水產,鮮活水產,一定要保證產品的生命或者保證產品不變質,這樣一個要求,對於運輸來說就增加了不少成本,比如運魚就要運水,水運到目的地後就倒丟,這樣就增加了魚的運輸成本,所以這個定價也是非常複雜的;二是保鮮品運輸,很多海里打撈的產品得和冰塊一起運輸,這個比水產養殖運輸更難定價,遇上車壞了,冰化了,海鮮產品就無法定價了。三是陸產養殖業,主要是指,豬、牛、羊、禽,這類產品主要是保證農產品的生命。如果運到目的地生命都沒了,怎麼來定價?
總之不管是種植農產品還是養殖農產品,資訊都得對稱 ,資訊不對稱,你是無法銷售的。有以上銷售難度,所以選擇投資農業經營的公司或個人是比較少的。
-
6 # 待暴富富婆
第一,資訊封閉,現在都是網際網路時代,農村好多人都不會玩電腦,手機,對網際網路認識淺少!
第二,快遞問題,因為農民寄快遞,每次快遞公司都是按標準收費,沒有少過,其實如果你寄的多了,你可以和他談談價格,少一兩塊是沒問題的,畢竟快遞這塊油水挺多的,能砍多少就多少
-
7 # 山鄉阿勇
資訊推廣和售後的問題。市場經濟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雖然有的農產品有商標,有二維碼,有包裝,質量也不錯,但就是賣不出去,主要原因是產品的宣傳方式和力度沒有到位,特別是沒有形成較大規模的農產品,透過網路渠道銷售比較難,沒有專門的網路營銷人才和媒介,沒有建立與大型批發商的途徑;另外一個是售後,農產品銷售一般賣出去了,買賣關係就結束了,基本沒有產品的售後服務,所以,回頭客也會很少。
-
8 # 善之農
中國是農業大國,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產品再生產任何環節的發展滯後都將影響農業的持續發展。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中國農產品市場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促使農產品營銷渠道成為市場供求的關鍵紐帶, 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經過改革與探索, 中國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場調節為主、政府宏觀調控為輔的農產品流通體制。但微觀上, 中國的農產品營銷渠道並不完整, 大部分農產品營銷的交易效率很低, “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非常突出。大部分地區出現了農產品銷售難、價格較低、農民增產不增收等問題, 中國農業發展的障礙已經從生產領域轉向流通領域, 改變現階段中國落後的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和滯後的營銷管理, 最佳化農產品營銷渠道已經刻不容緩。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營銷渠道的定義
營銷渠道來源於“marketing channels”, 別稱分銷渠道 (distribution channels) 、配銷渠道、銷售通路、流通渠道等。理論界對營銷渠道有4種不同的定義, 分別側重於營銷的組織結構、分銷過程、營銷主體和各種交換關係。 (1) 重點強調營銷渠道的組織結構。1960年美國市場營銷學會將營銷渠道定義為:“公司內部單位以及公司外部代理商和經營銷商 (批發和零售商) 的組織結構, 透過這些組織, 產品和勞務才得以上市營銷。”斯特恩和艾爾安塞利也從營銷組織的角度定義:“營銷渠道是由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及其他機構組織在一起, 參與營銷渠道的分工, 以便使商品能夠到達組織購買者或終端使用者手中, 促使產品或服務順利地被使用或消費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組織。”羅森布羅姆也將營銷渠道定義為“與公司外部關聯的、達到公司分銷目的的經營組織”。 (2) 著重強調產品從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的分銷過程。美國學者愛德華·肯迪夫和理查德·斯蒂爾認為營銷渠道是指“當產品從生產者向最後消費者和產業使用者轉移時直接或間接轉移所有權所經過的途徑”。中國大部分教科書採用這一概念, 如張廣玲將營銷渠道看作是“產品或服務由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的通道或路線”。 (3) 重點強調營銷渠道過程中涉及到的各類主體。著名營銷專家菲利浦·科特勒認為:“營銷渠道是指某種貨物或勞務從生產者向消費者移動, 取得這種貨物或勞務所有權或幫助轉移其所有權的所有企業或個人[5]。一條分銷道主要包括商人中間商 (因為他們取得所有權) 和代理中間商 (因為他們幫助轉移所有權) 。此外, 它還包括作為營銷渠道的起點和終點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但它不包括供應商、輔助商等。” (4) 重點強調營銷過程中產生的各種交換關係。美國學者盧E·佩爾頓等把營銷渠道定義為:“在獲得、消費和處置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 為了創造顧客價值而建立的各種交換關係。”
1.2 農業營銷渠道的定義
農產品營銷渠道是農產品及相關服務透過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組織 (或個人) 從提供者轉移到消費者的過程及相互關係, 一般是指由具有交易職能的商業中間人所聯結的農產品轉移通道, 在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轉移過程中起橋樑作用。
1.3 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
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是指在農產品營銷渠道系統中透過為市場提供農產品, 執行不同營銷職能而獲得利益的組織。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是多元化的, 具體包括農產品產、供、銷過程中所有有關企業和個人, 即農戶、農民合作組織, 加工企業、經銷商 (包括批發商、零售商) 、代理商 (包括經紀人、中介組織等) 、輔助商以及終端使用者與消費者, 它們是農產品營銷渠道鏈條中的“角色”。
2 理論基礎
2.1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對企業的交易進行研究。在農產品營銷渠道中, 交易費用表現為交易謀劃成本、交易執行成本、交易監控成本3種成本。農產品營銷渠道的最佳化是在當前制度環境下, 作為經紀人的農產品生產者和營銷渠道企業的一種理性選擇, 這種最佳化是在節約交易費用的基礎上做出來的, 農產品營銷渠道的最佳化應該是一次效率的改進。Anderson證明了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 違背交易費用理論行事的營銷渠道組織的銷售成本率更高。
2.2 營銷渠道理論
2.2.1 營銷渠道行為理論
在營銷渠道行為理論中, 營銷渠道權力被定義為一個渠道成員對渠道中其他成員的行為和決策變數施加影響的能力, 多數學者是從渠道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的角度對營銷渠道權力進行定義的。營銷渠道權力的不同結構會造成渠道系統執行績效的重大差異。
2.2.2 營銷渠道關係理論
營銷渠道關係理論認為, 渠道成員的關係如同電路一樣, 電流在正負極之間流動。渠道系統是指在供求不均衡的推動下, 商品、訂單、款項、所有權在買賣雙方間的流動。這種系統思維的方法產生3種渠道關係理念, 即從完全競爭觀念到一體化合作觀念和戰略聯盟觀念[9]。農產品的營銷渠道管理不是孤立的行為, 而是一種置於某種特定關係構架中的雙邊互動的活動。農產品營銷渠道管理的關鍵是渠道關係管理。如何在渠道系統中協調、控制渠道活動, 主要是農產品營銷渠道系統中獨立的渠道成員相互之間如何透過構建相互關係來同時協調渠道活動。
2.2.3 營銷渠道設計理論
營銷渠道的設計包括營銷渠道的層級結構 (是指農產品從生產者轉移到最終消費者所經歷的中間環節的結構) 、寬度結構 (是指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同一個中間環節中間商的數量) 和廣度結構 (是指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所選擇與形成的渠道的種類) 。
3 中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現狀
3.1 中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現有模式
由於中國農產品流通市場化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逐步加快其程序, 因此營銷渠道建設在適應市場化要求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 其現狀已不適應中國農村商品經濟的需要。另外, 中國地域遼闊、農村地理條件不同, 特別是各地生產力發展不均衡, 經濟發展狀況不一, 因此農產品營銷渠道呈多樣化形式並存, 主要有以農產品運銷為主的營銷渠道、以多層中間商銷售為主的營銷渠道、以交易型渠道內部關係為主的營銷渠道。這幾種型別的農產品營銷渠道反映了中國現階段農產品營銷的基本狀況, 中國現階段的農產品營銷基本上還處於以生產為導向的營銷階段。
3.2 中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現有格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 中國對農產品流通體系進行市場化改革, 大力培育新的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體系, 經過20多年的不斷髮展, 形成了一個與中國農業生產經營以農民家庭為單位相對應的“小生產、大市場”為特徵的、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形式、多條流通渠道的農產品營銷渠道格局。
3.2.1 農產品營銷主渠道初步形成
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 基本形成了以城鄉集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 構築了貫通全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其次, 農產品超市作為一種現代新型營銷組織, 成為了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中的新成員。農產品營銷中介組織發展活躍, 各種農產品購銷主體 (個體戶、專業戶、聯合體) 不斷髮展壯大。
3.2.2 農產品營銷渠道格局基本構建
當前, 除了極少數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外, 蔬菜、水果、水產品、畜禽等農副產品已經放開, 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已得到初步發揮, 多元化的市場競爭格局已經形成。目前, 由各個層次的產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所組成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已成為農村地區農產品流通的主要載體。
3.3 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現狀
3.3.1 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現有規模
農業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 目前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有4 500多個, 承擔了70%以上的農副產品流通任務, 並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主體、多型別的農產品市場流通新格局。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 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成為中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目前, 大、中、小城市消費的生鮮農產品70%是透過批發市場提供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大力發展, 對於搞活農產品流通、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城鎮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發揮著積極作用。
3.3.2 以即期現貨交易為主
交易方式往往是人貨同行, 商品堆放在市場吆喝展賣, 買主在驗貨基礎上討價還價, 結算則透過現金收付。採用現代化營銷手段, 透過批發市場達成的遠期性契約交易很少, 採用拍賣等現代交易方式的更是少之又少。以即期現貨為主, 儘管交易資訊對調節當令商品流量、平衡區域供需矛盾有較大作用, 但因交易物件是現成產品, 對商品生產指導意義並不大, 甚至還可能引發某些消極作用。在缺乏科學分析的條件下, 批發市場現貨價格甚至還是農產品“買難”“賣難”週期性迴圈出現的重要原因。
3.3.3 服務功能比較單一
目前, 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服務功能比較單一, 很多市場僅僅只是提供集中的交易場所而已, 稍好點的則配有一定倉容, 供客商存放貨物週轉用。此外, 也有一些批發市場引進少量必需的服務機構進場, 如銀行、運輸公司等, 提供金融、運輸服務, 但多由客商自行辦理。發達國家農產品批發市場通常具有商品分級整理、加工包裝、質量驗證、結算服務、委託購銷、代理儲運、資訊提供、代辦保險等配套功能, 中國批發市場目前並不具備這些功能或非常有限。
4 中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問題
4.1 中國農產品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低
產品是渠道流通的基礎。根好樹才能高, 高質量的農產品對農產品的流通非常重要。農產品的生長離不開土地、氣候等自然條件, 這就決定農業生產的特殊性。農業生產往往是非常分散的, 無法形成產業優勢, 實行大規模、標準化、集中化的生產, 這就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標準化。同時, 農產品作為沒有經過加工的初級產品, 很難對其外形和品質實行統一標準, 這又大大加大了農產品標準化種植的難度。
4.2 作為農產品營銷渠道主體的農戶缺乏競爭力
中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在提高農民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奠定中國工業化基礎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但在市場經濟主導的現代經濟中, 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大多根據傳統習慣和經驗, 真正做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指導自己生產的基本上沒有, 使農戶在市場上缺少競爭力。單個農戶規模小, 獲得資訊能力弱, 而中國現在的農產品市場需求屬於大市場, 這就產生了小農戶和大市場的矛盾。農戶生產的產品價格低, 造成農民增產不增收, 而市場上的多樣化需求又得不到滿足。在中國, 農村經濟合作社規模小, 發展緩慢, 沒有成為農產品營銷渠道的重要主體, 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農業企業的數量少, 發育也不成熟, 缺少正確的指導, 沒有形成農產品流通中的主體地位。
4.3 農產品營銷渠道層次過多
中國農產品營銷渠道以多層中間商銷售為主。從生產者到最終的消費者, 一般要經過4~5級的渠道長度, 過多的營銷渠道層次帶來了很多問題。首先, 由於農產品的流通時間過長, 造成很多生鮮類農產品變質和損耗, 給農戶和中間商帶來利益損失。其次, 流通渠道層次過多, 造成價格差異增大。從初級生產者到最終消費者的價格差異往往非常大, 甚至能達到好幾倍, 極大地損害了農產品初級生產者的利益, 影響他們生產的積極性。最後, 阻礙了資訊的流通。由於渠道過長, 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資訊往往不能及時傳遞給生產者, 甚至傳達不到生產者, 能傳達到生產者手中少之又少的需求資訊又往往因為過多的中間商被扭曲, 嚴重阻礙了資訊的流通。農產品初級生產者得不到有效的資訊, 不能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 產品容易積壓或只能按較低的價格銷售出去, 造成農民收入遲遲得不到提高。另外, 消費者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 造成整個流通渠道效率不高。
4.4 農產品營銷渠道交易方式落後
在中國, 不管是農產品批發市場還是農戶單個銷售, 基本上都是以傳統的現貨交易為主, 人貨同行, 買主現場看貨, 在驗貨的基礎上討價還價, 現金交易。交易方式的落後直接導致了整個營銷渠道運營效率低下、農產品加工銷售行業發展得到制約, 隨著科技的進步, 現代營銷手段逐漸被人們認識, 一些新的營銷手段如網上交易、期貨交易、拍賣交易等開始運用在農產品營銷中。但由於傳統觀念、技術手段、交易組織等因素的制約, 這些現代營銷手段在農產品的營銷中的運用非常有限。在傳統的現貨交易過程中, 個體農戶、中間商及零售商由於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缺乏專門的知識, 不僅使個體農戶因為談判能力弱, 難以保證自己的利益, 而且資訊的不對稱, 致使交易成本過高, 從而影響到農產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另外, 傳統的協商交易方式, 難以保證交易雙方的利益, 對出現違約責任所造成的風險也難以避免。
4.5 政府投資結構不合理
一直以來, 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都得到國家的重視。國家在農民增產、增收方面的投資力度更是非常大, 採取多種措施保證農民增收。但是, 在收穫後的農產品繼續加工和銷售方面的投資卻明顯相對不足。現階段, 中國農產品大多是收穫後的初級狀態直接銷售, 農產品商品化處理程度很低, 保鮮儲藏和加工比例也很低。而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真正實現是在非產地和加工後。政府在農產品投資結構的不合理給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帶來了損失, 未能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職能, 也使現有的營銷渠道模式很難得到提升, 阻礙了農產品營銷渠道的最佳化和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
5 對策建議
根據以上中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問題, 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和對策。
5.1 農業實行產業化、標準化生產, 提高農產品質量
要發展農村經濟就必須突破傳統農業產業的體制障礙, 改變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的模式, 發揮一體化生產的協同功能。具體來說, 就是在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的基礎上, 實行集體化生產經營。農民可以選擇以自己承包的土地入股, 取得分紅, 也可以選擇出租土地, 取得租金。集體化生產組織在自己收到入股或租來的土地上實行產業化經營。進行市場調研, 充分了解市場需求資訊, 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自己的生產。集體化生產組織既能有效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 又能增加農民收入。在農村實行產業化、標準化經營, 化分散為整合, 提高農產品質量, 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 生產出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 既能滿足市場需求, 又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同時還有助於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5.2 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
對批發市場的建立和管理實行規範化。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管理, 做到產權清晰、管理科學。一方面, 杜絕市場興辦過程中權錢交易等各種腐敗現象, 確保市場交易的公平;另一方面, 嚴格審查交易主體的資格, 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 規範市場交易程式, 有效規避各種商業欺詐帶來的風險。
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應積極探索並切實採取有效措施, 改變服務功能單一的局面, 變批發市場單一服務功能為綜合服務功能。批發市場在不斷完善硬體設施的基礎上還應加強市場資訊化建設, 建立高度整合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資訊網路, 設立專門機構, 配備專職人員, 廣泛蒐集、準確釋出農產品資訊, 有效解決資訊不對稱帶來的農產品流通成本高和效率低的問題。
5.3 促進現代營銷手段的運用
現代經濟的發展和農產品傳統交易的弊端要求現代化交易方式在農產品營銷中廣泛應用。應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促進現代化交易方式的應用。應加大現代化交易方式所需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 例如建立農村資訊推廣站, 讓一些沒有能力購買計算機的農民能從網上了解資訊, 尋找客戶, 為實行網上交易、期貨交易提供可能。政府牽線, 聯絡客戶和農民, 定時定點舉辦農產品拍賣會, 增加客戶和農民直接聯絡的機會, 有助於縮短農產品營銷渠道長度, 減小价格差異和資訊扭曲程度, 保護農產品生產者和中間商的利益, 有效滿足最終消費者的需求。由於農產品市場的特殊性, 現代交易方式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應用初期難免出現各種問題, 這就需要政府加強監督和引導, 制定各種規範的有效措施, 建立交易原則和質量標準體系, 約束交易雙方的行為, 保證交易順利進行和交易各方的利益。
5.4 最佳化政府職能
政府應加大對農產品加工銷售環節的投資, 可以採取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等各種財政政策和貸款優惠等各種貨幣政策, 鼓勵和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銷售企業的建立和發展, 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素質, 規範各種市場主體、中介組織和市場交易行為等, 為市場的公平競爭提供製度性服務, 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政府在採取各種措施提高經營者素質的同時, 還要加強整頓規範市場秩序, 儘快制定農產品貿易管理條例, 努力從體制上解決目前市場分割、區域分割、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等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問題, 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 保證經營者的利益, 為經營者分憂解難。
政府應採取措施加強中國農村市場資訊化建設, 完善農產品資訊服務體系, 建立一個緊密聯絡政府、市場、客戶和生產者的農產品價格資訊服務網路, 把分散的資訊資源有效整合起來, 使市場供求資訊快速傳遞, 從而為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農產品加工、銷售提供全面、持續的資訊, 提高農產品營銷渠道效率。
6 結論
透過對中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中國應採取必要的措施改變中國傳統的農產品交易方式、完善批發市場功能、最佳化中國農產品營銷渠道, 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營銷體系, 以保證農民收入的增長, 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和經濟獨立。
-
9 # 雪山鑫鑫攝影
農產品銷售渠道目前可以分為:網路營銷和市場營銷。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農產品在網路營銷渠道存住的一些問題:
1、網際網路及通訊設施裝置的覆蓋率不完整,導致農民對網際網路的意識淡泊。
2、保鮮技術的不成熟,農產品無法長途運輸
3、沒有專門的機構對網際網路銷售做宣傳和培訓,農民對於網際網路銷售沒認知,自然就沒信任。
4、很多地方的道路不完善,導致農產品走不出去,外面的進不了,物流無法運輸,只能本地自產自銷。
5、最重要的還是意識問題,這個需要扶貧方面的機構多給農民培訓,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要學習使用網際網路宣傳農產品
再次,農產品市場銷售渠道的問題:
1、農產品沒有有產業化,區域化,統一化管理,導致大商家無法零散下單。
2、沒有商家渠道在農村設點收購,導致農產品只能零售變賣。
最後,其實我們農村的農產品很多,只是沒人去發覺,也很少人去為家鄉農產品做宣傳,然後扶貧機構因為多想想這裡適合種植什麼農產品,而不是想這裡種植什麼農產品賺錢。
-
10 # 宏嗲嗲
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存在哪些問題?就這方面的有關情況我來發表一些個人意見和建議供大家分享一下,共同探討,為農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見解!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農產品的銷售已經是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銷售模式了,常見的銷售方式是:就地銷售,客商銷售,超市准入銷售,網路平臺銷售,這些銷售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積極性。讓農民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和實惠。
現在筆者就將以上幾種銷售渠道的一些看法和應當改進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分享給大家,力爭為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就地銷售,就地銷售可以說是一個主要銷售渠道。因為大部分的農產品都有一個保質期期限的。做好了就地銷量就等於賺到所有的預期收益率,就地銷售法則要注意和做到的是:1,產品的質量,如果你產品的質量達標了,就不愁產品的銷量。2,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只有人們瞭解和認識了你的產品,才會根據需求去購買你的產品。3,產品產地配套設施的建設,再好的產品如果產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跟上,產品的銷售也是存在困難的,那麼產品產地的交通,通迅,及其它配套設施必須要走在產品生產的前面。在這裡我建議先規劃好觀光農業,採摘園一類的設施裝置。再規劃一些農產品的看護,加工,儲存設施等等。
二,客商銷售:農副產品和其他產業一樣,除了在本地就地銷售以外,還必須要進行產品流通,所謂的產品流通當然就是引進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本地採購,客商採購更要注重產品的質量還要確保購進價格的利潤,所以客商銷售的價格要稍微優惠一些。客商銷售和市場準入要求是差不多的,農產品產地必須要提供一些相關資質。比如:是不是綠色環保產品,是不是地標產品等等。必要的時候還必須提供生產經營許可證,須經資質認定的農產品還必須有認定許可才能銷售的。
三,超市准入銷售:其實超市准入銷售跟客商銷售的要求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就是這裡的超市准入是指本地區的超市准入,而客商銷售多半是跨地區的市場準入甚至有可能是境外的市場準入,所以各方面的資質更是在所難免。辦理很多資質認證都是有先前條件限制的。做好農副土特產品的銷售渠道,這些東西也是要必須完善的。
四,網路平臺銷售:目前來說,農副產品走網路平臺銷售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但是現在的網路營銷都是從第三方平臺經營的,這裡面就更有一大批的資質證書要提供了,而且第三方平臺只會幫你提供軟體開發,其他網路營銷和推廣還是要靠農副土特產品生產企業去解決,有些生鮮的農產品保質期限非常短,運輸途中稍有閃失會血本無歸。如果要做好農副土特產品的網路銷售還要必須建設好網路高速通道,只有這樣才能保質保量完成農產品的網路銷售。
-
11 # 榴蓮一手貨
農產品營銷渠道我認為是沒有專業人員培訓問題,農產品都出自於農民工手上。基本不會網路營銷。在一個問題是快遞問題。農產品有的是活物,運輸條件是問題,如果是生鮮產品的話,保鮮成了難題。
-
12 # 果農小周
我認為農產品營銷渠道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就是現在中國絕大部份農村還沒有入住網際網路和電商平臺,單靠農明的零售,銷量是很有限的。第二就是農村地區的物流配送,很多新鮮和有生命的農產品無法運輸。
-
13 # 劉一杯
要解決農產品上行銷售,農產品標準化的實施是一定的方向,把種地集約化,閒置土地交於企業來運營,可避免農產品的品質把控和銷售問題。這樣,有利於把一項產品長期規化佈局,持續良性發展,從而保護種植區的產業鏈穩步擴大,讓更多的農民可以參予到他們力所能及的工作環節中,發揮最大的功效。
最早的中國農村模式中,一個農民即要當土地規化師,又要當農技師,還要當加工廠廠長,還要當銷售經理,還要當財務會計,運輸大隊長,包裝廠廠長,想想都怕。可以說當好一個農民,一個想賺錢的農民真不是件簡單的事。現在好了,把土地交給企業,擅長技術的搞技術,喜歡外聯的搞銷售,會開車的負責運輸,各司其職,皆大歡喜。變個體為團隊,協同做戰,收入穩定了,品質提升了,產能也大了,效益自然就上去了。
回覆列表
第一、供大於求是普遍存在的農產品營銷大難題
如果你有10個農產品營銷渠道,可是有1000個農產品來競爭這個渠道。這10個渠道肯定就存在一些問題,因為這1000個農產品供應商肯定會存在價格惡性競爭甚至是虧本出售的情況。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供大於求的問題!眉縣產、周至縣也產、貴州修文縣也產、湖北興山縣也產,很多地方都產獼猴桃。並且,都在網上找銷路。
第二、農產品營銷渠道和實際供貨要求不對等我們都清楚農產品的網路銷售做的再好,也是需要線下的大宗交易來帶動銷售的。
可是大宗交易也存在精品客戶如商超、精品水果店、大型水果網站等,他們對農產品的要求是很高的,甚至高於網路零售的要求。他們對產品基本上以十挑一,可餘下的產品讓老百姓去銷售就成了問題。所以到目前為止,只有合作社還有一些基地會給這些精品客戶供貨。
老百姓的農產品只能以統貨的形式進行銷售和販賣,不是他們不想分級、分類,是他們承受不了分級分類之後帶來的損失。
第三、打通銷售渠道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雖然現在合作社、基地發展的很快,可我們的農業工作方式還是以零散的老百姓種植為主。他們不會按那麼嚴的要求來銷售農產品,因為他們接受不了把剩餘的農產品爛在地裡或無法銷售的局面。對他們來說,自己種植出來的農產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都是心頭肉。
這樣,當他們以統貨的形式賣給中間販子的時候。中間販子再賣給超市、大市場、批發市場等,價格的增長就這麼來了。轉手需要賺錢、運輸成本需要提高、商超批發市場的費用需要攤在消費者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