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耕讀醬酒公社

    不廢話,直接上觀點!

    1.前秦是剛剛統一黃河以北就開始了討伐東晉,也就是打這個淝水之戰的,嫡系部隊30萬,新降附的部隊50萬,好幾個新降的還讓去打前鋒,像這次帶兵參戰的慕容垂、拓跋鮮卑部、姚萇、前涼張家的部隊等,這都是幾年前才新降附的,你剛滅了人家的國,又讓人上陣給你玩兒命,人家會好好幹嗎,肯定不會啊,淝水戰敗後,這些新降附的部隊基本無損失,尤其是慕容垂的部隊成建制的完好無損,這就可見一斑了吧。

    2.被稱作符堅嫡系的那30萬兵,剛乾完北方的統一戰爭,很累了,同時符堅對待他的一個猛人謀士,王猛的方式,以及符堅是殺了他們符家上一任皇帝自立的,這都讓他的嫡系部隊也有些離心離德,也就是說這30萬人也並不是鐵桶一塊。

    3.前秦是侵略戰爭,東晉是反侵略戰爭。這就像一個彪形大漢去搶劫一個文弱書生,力量對比雖然差距大,但彪形大漢是搶劫方,能搶到最好,搶不到也沒多大損失,文弱書生雖然文弱,但他是玩兒命反抗啊。

    4.前秦是勞師遠征,東晉是以逸待勞且有長江天險。

    5.再就要講人的事兒了,這場戰爭中,東晉有個叫朱序的將領,幹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當兩軍隔著淝水對壘的時候,前秦一方由於自己是以騎兵為主的,不擅長水戰,就想著自己退後一點,把敵人放到陸地上來打,結果就在前秦的先頭部隊後撤的時候,這個朱序鼓動部隊大喊秦軍敗了,這下秦軍懵逼了,那會兒的通訊糟糕,秦軍將令不能迅速傳給士兵,多數部隊本來就不想打,聽到敗了肯定是要趕緊逃跑保命了,這時候東晉軍趁勢殺過去,秦軍是後軍裹脅著前軍,一頓逃跑。這個場景就像小學課文裡有一篇叫咕咚來了的文章裡描述的一樣,大家都是爭先恐後聞聲而逃,不問為什麼。

    6.謝家叔侄為了保家衛國,對國內的桓家勢力妥協團結,對戰爭的充分動員,臨戰時的指揮若定,也非常重要。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前面那幾個原因,因為實實在在的兵力懸殊在那裡,東晉的兵力才八萬人,剛剛經歷桓玄造反,先帝橫死,新皇登基不久的各種事件,談不上舉國同心的。

    配兩張淝水之戰的形勢圖

  • 2 # 繽揚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北方政權),集結八十餘萬人馬(正史記載),出兵伐晉,東晉只有八萬人馬,兩軍於淝水(今安徽壽縣東南)相持。

    東晉謝玄派人過河對苻堅說:希望前秦大軍後腿一段,我們東晉軍隊渡過河後,我們兩軍,兵對兵,將對將,戰車對戰車展開廝殺,一戰定勝敗。以你們強大的前秦,一定能答應我們要求。苻堅對東晉使者的示弱深信不疑,且以十倍兵力直抵淝水‘勝券在握’,馬上同意東晉的要求。

    第二天,前秦前部軍隊後撤,浩浩蕩蕩幾十萬軍隊,有漢軍,鮮卑軍,羌族軍等,轟然後撤,後軍見前軍撤退,以為前軍戰敗,也轉隊撤退,幾十萬軍如退潮一般,一瀉千里。

    東晉軍謝玄叔侄趁勢一路掩殺,大敗前秦軍。

    淝水一戰,前秦走向滅亡。北方各民族分裂為後秦,後燕等數個政權。東晉疆域直達黃河。

  • 3 # 優雅的人魔

    樓上太繁雜,簡答了我就。政治上前秦統一北方然而其手下諸如慕容,鮮卑等被滅國被迫投降的人並不真心,一直等待機會,軍隊上亦是如此。號稱八十萬實際加上隨軍家眷只有幾十萬,還有不少奴隸兵被在最前排,怎麼會賣命,以至聽到前方傳來喊聲秦軍敗了不加思考立即後退,造成惡性連鎖反應。而東晉對陣的則是歷史上著名的精銳之師之一北府軍,且團結一致

  • 4 # 和高人無所不談

    原因有很多。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有兩個。

    1.軍事上,雖然表面上符堅統一了北方,但不管是姚長,慕容垂,還是匈奴劉衛辰,拓跋鮮卑都是名義上歸降他,實際上勢力都還很大。別說戰敗。我大膽推測一下,就是戰勝了東晉統一了全國,沒多久也得再次動亂。

    2.內政上,王猛死後,內政腐敗。舉一個例子,資治通鑑上記載一個事,某年鬧蝗蟲,苻堅派官員整治蝗蟲,結果整治不利,苻堅沒有懲罰,結果感動上天,蝗蟲不飛了,不僅不飛了,還大豐收,換算一下,畝產1800多斤,比袁隆平還厲害。

    明明是鬧蝗災,前秦的史官居然這樣記載,可見當時的狀況。

    所以淝水之戰失敗也是正常

  • 5 # 西山講歷史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但是謝安叔侄的這場勝利其實和他們本身的能力沒有什麼關係,純粹是上天眷顧東晉,可以說淝水之戰中東晉的勝利靠的是運氣。

    這麼說的原因主要是謝安叔侄極其無能,他們本身是出生於東晉王朝的頂級門閥,生下來就註定要當大官,根本不需要什麼能力,所以謝安叔侄根本不懂什麼軍事,每日只會飲酒作樂。

    東晉當時的門閥政治,看出身不看能力,人人都以空談為榮,如果當時門閥內誰認真工作,是要被嘲笑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門閥不斷培養出白痴,除了拉幫結派和每天扯淡,這些人什麼都不會。‘

    具體到謝安這個人是東晉最出名的名士,他的愛好就是旅遊和吟詩作對。東晉當時的風氣就是一看門第,二看胡鬧。出身好,又能胡鬧就會全國出名,謝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從謝安的履歷中,你根本看不出謝安這個人能打仗、有運籌帷幄的能力。

    謝安除了能胡鬧,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特別能裝。因為性子慢,所以很多時候大家會覺得謝安遇事不慌,其實這些都是謝安的偽裝,就像淝水之戰謝安下棋一樣,這都是他的表演。謝安根本不懂軍事,與其著急指揮,還不如裝鎮定自若。

    歷史上像謝安這樣打仗打贏的,只有他一個,諸葛亮都做不到,總不能謝安比諸葛亮還厲害吧。

    謝安沒有軍事能力,下棋假裝鎮定,最後還是贏了淝水之戰,只能說是歷史的玩笑,老天爺依然眷顧著東晉。

    淝水之戰中,內患問題最嚴重的不在東晉這邊,反正已經是那樣了,不可能再爛的,問題嚴重的在前秦那邊。前秦因為發展太快,吞下了北邊眾多的少數民族,但是沒有來得及去消化和整合,就急急忙忙南征。

    淝水之戰時的前秦就像練了吸星大法的任我行一樣,外部只要稍微出現問題,內部那些被它吞併的民族就會出來做妖,前秦和任我行一樣,都是看起來強大,實際內部問題重重。

    內患嚴重的前秦和當時還算穩定的東晉相遇在淝水,意外的因素誘發了前秦的內患導致它的失敗,這個和謝安叔侄的軍事能力真的關係不大。

    運氣有時候也是實力的一種,很多歷史人物在關鍵時刻都是靠運氣渡過難關的。

  • 6 # 一品鏟史官

    眾所周知,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但其實少有人思考,此戰充滿了偶然,而且有兩個十分有意思的問題:

    1此戰後方總管謝安、戰役主力北府軍名著天下,然而前線主帥謝石、謝玄卻為何鮮為人知?2符堅為何輕易離開大軍,來到前方,而此戰敗後,後方大軍並未接戰,卻為何土崩瓦解?

    搞清楚這幾個問題,我們就知道,此戰東晉所以戰勝,而符堅所以戰敗了。

    一、躊躇滿志的苻堅

    公元383年,前秦符堅26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幾乎是天下有識之士都知道將要發生大戰。

    是年八月,苻堅終於忍不住了,他令其弟陽平公符融率領張蠔、梁成、慕容垂,督軍二十五萬南下,自己在長安繼續集結步兵60萬、騎兵27萬隨後跟進。

    而東晉方面,聽說苻堅南征,宰相謝安以侄子謝石為主帥、謝玄為先鋒,率領在淮北招募的北府軍,和桓伊、謝琰的軍隊共計8萬人應敵,另有龍驤將軍胡彬率軍5000固守硤石。

    苻堅並不是盲目自信,看起來前秦確實有必勝的把握,不僅僅是因為苻堅手中的112萬大軍。

    淝水之戰前,公元378年,苻堅派出長樂公苻丕率苟長、慕容垂等以17萬大軍圍攻襄陽,東晉梁州刺史朱序輕敵,困守襄陽1年有餘,不能取勝,被迫投降。

    就在前不久的383年5月,都督荊梁等七州諸軍事(幾乎等於半個東晉)的桓衝傾全部兵力10萬北方前秦,被慕容垂虛張聲勢阻於上明,不敢進兵。

    因此,淝水之戰前,前秦已經佔領荊州的襄陽等戰略要地,而桓衝又被慕容垂困在荊州無力支援健康,除了東線壽春、淮水一線,東晉幾乎無險可守,除了北府軍幾乎無兵可用。

    此戰苻堅的部署也算妥當:東線以氐族嫡系約20萬餘萬為先鋒主力,由自己最信任的弟弟符融為帥,自己等待後續徵集的大軍40萬為後盾;中線慕容垂增兵至20餘萬,在保證荊州方面的安全之後,進攻鄖城、夏口直驅東晉長江防線;另外以姚萇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募集水軍8萬接手慕容垂的防線,與桓衝相持。

    一開始也確實很順利,符融不費吹灰之力攻陷壽陽,並進一步擊敗退守硤石的胡彬,然後派梁成率軍5萬東進至洛澗以保證大軍的左側安全;中線慕容垂順利攻陷鄖城。而謝石謝玄率領的東晉主力北府軍8萬餘人在洛澗以東堅守準備待敵疲憊再行反攻。

    如果按照這樣發展下去,符融和慕容垂兩路推進,直抵長江,然後慕容垂隔斷桓衝與北府軍,然後以梁成正面阻擊,符融自西向東發起進攻,謝石等軍隊再精銳,孤軍奮戰也很難取勝;而即使戰勝,秦軍後面還有苻堅的大軍,北府軍幾乎是勝利無望。

    二、苻堅的失誤

    然而,這位被譽為十六國時期最具帝王氣質的大秦天王-苻堅,在勝利即將到來的時候,也難以抑制自己激動的心情。

    此時,後方的大軍還在前往項城集結之中,最遠的涼州軍剛剛到達長安,幽冀之軍還在彭城一帶。苻堅先後做出了兩個決定,其一,既然勝利在望,那麼派遣已投降數年的朱序前往勸降,避免生靈塗炭,也是善之善矣;其二,朱序派出去不久,苻堅接到了符融的戰報,符融說,他截獲了胡彬前往謝石處催取糧草的書信,認為東晉糧草不繼,可能會逃跑,應該迅速進軍掃滅東晉的最後一隻有生力量。因此,苻堅決定,暫時不管集結中的大軍,秘密率領親軍8千前往前線壽陽,指揮這場最後的決戰。

    正是這兩個決定斷送了已經到手的勝利。派遣朱序勸降,對於苻堅的性格來說是完全說得過去的。他的胸襟大概是歷代君王最為寬闊的了,他不僅容納了慕容暐家族、姚萇家族等敗亡的異族宗室,還任命姚萇、慕容垂、慕容衝等降將為統軍大將,給予實際兵權。比如此戰中除了他和符融的主力,慕容垂和姚萇分別是其餘兩路軍隊的主帥,幾乎是獨當一面。

    然而,秘密前往前線的決定有些過於冒失,且不說師從王猛的符融軍事能力卓越,完全有能力指揮者這場戰役;符融信中所說,缺糧的胡彬所部只是偏師,東晉主力謝石所部8萬北府軍並未受損也沒有收到缺糧的訊息,苻堅何以判定此戰到了速決的時候?

    當然,東晉方面,謝石謝玄等也並不知道秦軍虛實,而且如果苻堅不在前線,就算符融落敗,還有苻堅大軍壓陣。然而,這一切,都因為朱序的一句話而改變了:

    “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

    這句話為晉軍指明瞭方向,然而,疏於戰陣的主帥謝石畏懼苻堅。關鍵時刻,謝玄挺身而出,首先派出大將劉牢之以5000精兵進擊洛澗,掃除側翼障礙,自統大軍7萬往壽陽進發。

    劉牢之不負所望,以區區5000之軍正面擊敗梁成,並斬殺主將梁成、王詠,並全殲5萬秦軍,這還不算,劉牢之乘勝進至淮南,佔據了晉軍右翼,保證主力部隊的安全。

    苻堅彷彿有點心虛,自從5年前謝玄在彭城之戰的彭越之後,還沒有與這支神秘的東晉流民軍接戰,不曾想,北府軍戰力如此之強?

    不久,謝玄率領7萬主力到達淝水東側。秦軍見晉軍出動,也到淝水西側列陣。兩軍隔河對峙,謝玄遣使對符融說,請秦軍後退,讓出戰場以便決戰。諸將認為在河畔阻擊是為上策,符融請示苻堅,苻堅彷彿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了,想趁渡河時襲擊半渡的晉軍。

    三、意外的結局

    當戰役進行到這一步,其實也並不註定秦軍的失敗。當年,晉文公退避三舍而驕楚軍,贏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此時,苻堅也想效仿晉文公事,然而沒等到他實現半渡而擊,就出現了意外。

    符融命令大軍後退讓出戰場,大軍剛剛移動,後陣的朱序大聲吼道,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對於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對於這樣的謠言應該有應對之策,比如吳漢、徐達等歷史名將都曾在亂軍之中坐鎮中軍,導致部隊不亂並最終殲滅偷襲之敵。

    然而此時的秦軍,據記載約30萬人。符融出發時軍隊約25萬,不久前還有梁成被殲滅的5萬人,鑑於梁成應當不是全部嫡系部隊,因此此時氐族嫡系應該在二十二三萬,那麼這支秦軍應該有一路收編的降軍、苻堅徵召的部分民軍10萬。

    這樣的一支軍隊,在資訊傳達不暢的十六國時期,是很考驗住主帥的統御力的。此時,符融應當做的應該是管好自己的中軍不動,讓其餘軍隊逐漸站穩陣腳。然而,符融此時彷彿不在軍中,他騎馬進入軍中,想要阻止敗退的大軍,卻被自家軍馬踐踏了坐騎,自己很快死於亂軍之中。

    這樣一來,這支混亂的大軍完全無人統領,自相踐踏。壽陽城裡的苻堅看見晉軍軍容整齊,心裡本就慌亂,一見敗退,便帶領親軍火速撤退,連壽陽城也不要了。秦軍一潰千里。

    我相信當時的謝玄一定驚喜極了,他一面組織軍隊乘勝反攻,消滅了壽陽城下的30餘萬秦軍,同時馬上組織反攻,並奪回了淮河一帶的失地。

    關於淝水戰役後的情況,記錄並不詳盡。只說,此戰秦軍損失70餘萬,苻堅受傷,一路風聲鶴唳。然而多方查閱,可以知道的是,苻堅一路狂奔,一直到淮北才停下,收納了10餘萬軍民,把壽陽城下的秦軍、項城集結的的數十萬民軍丟給了謝玄。雖然如此,苻堅還不至於山窮水盡,整個北方還在前秦的治下。因此,苻堅告罪於太廟,監督農桑,賑孤撫遺,想要東山再起。然而,上天似乎不再眷戀這位大秦天王。

    淝水之戰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不久,前秦境內丁零、鮮卑拓拔部、烏丸紛紛反叛,原來服從的羌族姚萇、慕容氏眾人也起兵略地,前秦烽火遍地。不久,苻堅便被慕容衝圍困在長安,並死於姚萇手裡。

    四、勝敗因素探討

    那麼,回到前面提出的問題:此戰看起來謝安並沒有出多少力,然而最出名的卻是謝安?

    公元376年,晉孝武帝親政,以謝安主政。鑑於前秦強大的軍事壓力,謝安以侄子謝玄應募京口,收集北來的流民,挑選武勇之士組成軍,這便是後來叱吒風雲的北府軍。然而,謝玄雖是主帥,謝安才是北府軍成軍和強大的保證。

    為什麼呢?

    在此我長話短說,東晉一直存在著健康皇權和荊州門閥的二元競爭。而皇帝一直想在淮北建立一支從屬於朝廷的軍事力量,抵禦北方的額壓力,同時遏制荊州的勢力。然而,晉元帝等多位晉帝都未成功,還因此引發了多次叛亂,東晉風雨飄搖。

    桓溫死後,謝安執政,在前秦的壓力下,謝安為保證內部團結,不得不任命桓溫之弟桓衝為都督荊梁益等七州諸軍事,將荊州還給了桓氏家族;另一方面,謝安再次重組北府軍。為了國家存亡,這一次,終於沒有引起桓衝的反對,北府軍順利建成並逐漸練成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這也是東晉門閥士族政治的表現,強於自衛而弱於出擊。正是在前秦的軍事壓力下,荊州和健康才保持了相對的團結,一致對外。而這種局面,是在謝安相對無私、處事得當的包容下才形成的局面,因此,沒有謝安,也就沒有北府軍。正是這一點團結讓北府軍擁有一戰之力,才能才淝水之戰中取得勝利。

    因此,這場前所未有的勝利應當歸功於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局面的謝安。

    另外一個問題,為何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北方並未出事,而苻堅一戰之敗,前秦土崩瓦解?

    大家都知道的是,公元375年,前秦名相王猛死前,告誡苻堅兩條:1剷除鮮卑和西羌貴族;2不要進攻東晉。而確實淝水之敗後,鮮卑慕容崔、慕容衝、慕容德和西羌姚萇成為前秦瓦解的根本原因。

    有人正是因為苻堅沒有聽從王猛的告誡,苻堅統治的核心氐族人口太少不能抵禦叛亂才導致前秦的滅亡。

    然而,事實上,淝水之戰發生於王猛死後近10年,姚萇、慕容氏也並沒有一絲反像,因此苻堅可能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已經不是王猛死前的那個前秦了。並且,還有一點很疑惑,淝水之戰中,梁成的5萬大軍和符融的25萬大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一個能統一北方的氐族,都拿不出了一點像樣的家底嗎?

    翻開史書,我們發現,公元364年,高陽公符騰叛亂,緊接著367年,高陽公苻方、晉公苻柳、魏公苻廋(或作苻)、燕公苻武、趙公苻幼先後叛亂,整個東部烽煙四起,雖被苻堅一一鎮壓,但內耗極大;公元378年,鎮守洛陽的東海公符重叛亂未遂,竟然在2年後再任鎮北大將軍,與擔心被誅殺的徵南大將軍符洛一起叛亂,關中被戰火燒焦。

    可見,其實前秦內部的問題並不只是異族,前秦的宗室都許多不站在苻堅一方。苻堅寬大,卻兩頭不討好。在羌族、鮮卑叛亂後,鎮守各地的符氏宗室各自為戰,被一一擊破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因此其實前秦最大的問題,在於苻堅的氐族內部都不團結,才會在各地叛亂後迅速土崩瓦解。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淝水之戰,苻堅的嫡系軍隊都如此不堪一擊。那麼,前秦為何會到這個境地?苻堅竟一點沒有察覺嗎?

    子彧將會在後續發文為大家說明,感興趣的請關注子彧。

  • 7 # 鄭國柱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組成87萬大軍南下,自稱投鞭可以斷流,以一舉滅晉。晉相謝安使謝玄等率北府兵8萬迎戰,在洛澗(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東)大破秦軍前哨,苻堅登壽陽城,見晉軍嚴整,遙望八公山上草木,以為都是晉兵,這就是成語“草木皆兵”的由來。晉軍進至淝水,要求秦兵後移,以便渡河決戰。苻堅想乘晉軍半渡時猛攻,便揮軍稍退,但一退便不可收拾,秦軍大亂,晉軍乘機渡水攻擊,秦軍大敗,潰兵逃跑時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的追兵,這就有了成語“風聲鶴唳”的由來。謝玄乘勝攻佔洛陽、彭城等地。苻堅逃至關中,後為姚萇(cháng)所殺。386年,姚萇稱帝,國號大秦,都長安,年號建初,史稱後秦。

    謝安叔侄如何做到以少勝多呢?我們可以從前秦和東晉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看前秦的失敗原因,綜合整個戰役過程來看,前秦失敗大致有四個方面。

    第一,從戰略戰術上看,苻堅好大喜功,戰前缺乏周密的戰略部署,臨戰時有戰術指揮上的錯誤,這是前秦失敗的重要原因。

    一是沒有認清主客觀條件,依仗人多勢眾,貿然遠征。

    二是報有僥倖求勝心理,戰略上輕敵。

    三是前鋒軍失利後,產生懼怕晉軍的心理。前鋒軍梁成5萬前秦兵被東晉大將劉牢之全殲後,士氣大傷,苻堅開始懼怕晉軍,帶來的是 “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結局。

    第二,從戰役的準備上看,前秦軍缺乏較雄厚的物質基礎。

    一是前秦軍連年征戰,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缺乏雄厚的物質基礎保障。

    二是連年戰爭,造成人民厭戰,軍隊缺乏戰鬥力,缺乏群眾基礎。前秦軍在與晉軍區域性接觸時,數十萬前秦軍便全線潰敗。

    第三,苻堅用人失誤,不擇賢愚,賞罰失明,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第四,從兵力上看,人數上前秦軍佔絕對優勢,但後續部隊遠在千里之外,交戰時雙方兵力相當,謝玄的北府兵的戰鬥力更強。

    再看東晉勝利的原因,大致有5方面。

    第一,謝安等人在前秦大舉進攻時臨危不亂,鎮定自若,堅決抗戰,有必勝的信心。第二,“北府兵”是一支敢打硬仗的精銳部隊,戰鬥力強,主將指揮若定,將兵齊心協力,又有民間軍事力量的支援。第三,有地利優勢,憑藉淝水天險的優勢,準備充分。第四,戰術得當。

    謝玄統領的晉軍主力抵達洛澗以東地區時,因兵力懸殊,便想用消極抗禦之法,待敵疲時伺機反攻。但得知待前秦百萬大軍一旦完成集結,晉軍便很難對付,壽陽城內目前只有20萬前秦軍隊,應立即進攻,挫敵銳氣,便改變戰略,以5000兵力夜襲前秦軍,前秦損失15000餘人。

    第五,動搖前秦軍心。分化離間前秦內部關係,渙散其軍心;以智激敵,誘敵後退自亂,乘隙掩殺;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東晉收回黃河以南故土,把戰線推到黃河一帶。

    謝安謝玄叔侄指揮的淝水之戰,是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永垂史冊。

  • 8 # 康先森的吶喊

    1、苻堅之統 一北方,是 武 力 擴 張的必然結果。其內部各種勢力間政 治、軍 事的整合,以及北方各民族的融合遠未完成。此時各方軍事勢力被前秦強大的軍力暫時所 壓 制。不合理的政策(如強制性的遷徙)大大加 劇 了不同民族間的仇 恨。一旦天下有變,這些部族都將成為不安定的因素。

    2、東晉組織了一支非常強悍、有實力的軍隊——北府兵。

    3、將領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 9 # Ilonelylikepoetry

    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四大以少勝多戰役中發生時間最晚的一場戰役,同時也是勝敗決定最為偶然的一場戰役。雖說古往今來每一場戰役的勝負都是有原因的,但卻沒有哪一場的勝利方如此得益於機會和運氣。

    西晉的統治在腐朽沒落中黯然結束,南北朝時期取而代之,此時的北方主要受到強大的前秦政權的控制,符堅皇帝勵精圖治,放眼全國,頗有一番統一全國的志向;而由司馬睿建立的東晉則偏安在東南一隅,與世無爭。到了383年,前秦皇帝苻堅彷彿是在響應“分久必合”的規律,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親率90萬大軍,毅然向東晉都城建康發動了攻擊;東晉部隊則在謝安等主戰派的領導下,決定迎擊。

    不過與前秦90萬這個數字相差懸殊的是,東晉軍隊東拼西湊,出戰時也不過10萬軍隊。區區10萬軍隊,是怎樣對付了九倍於他們的前秦的剽悍軍隊呢?

    其實在苻堅帶領軍隊到達淝水邊上之時,收到了東晉發來的戰書,要求前秦軍隊後退,等東晉軍隊渡江後再與前秦軍決一死戰。這時苻堅表面上答應了退兵,暗中卻授意各路將軍,待東晉軍渡江時就趁其不備,來個突然襲擊。這個計劃本來天衣無縫,奈何前秦軍營中一直埋伏著一位高階間諜,他就是來自晉朝的俘虜朱序。正是他在前秦軍隊後退時大喊:“秦軍敗了!”使得軍心大亂,幾十萬秦軍紛紛潰逃,整個軍隊頓時喪失了戰鬥力,這場本來秦軍勝算極大的戰役就這樣在一片大亂中草草落幕了。

    僅僅是“秦軍敗了”這一句話就能起如此大的作用嗎?其實早在戰役真正打響之前,朱序就已經開始暗中釋出一些謠言,擾亂了軍心;加上後退的真實目的並沒有傳達到每位戰士那裡,戰士們聽到這樣悽慘的呼號,難免亂作一團。苻堅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善待俘虜的代價竟然是失去了一次統一全國的大好機會,甚至再也沒能重振雄風。而對於東晉這一方,卻因為這樣的機緣巧合,白白撈到了一次戰果,又將自己的政權保留了200多年。

    淝水之戰不僅給後人留下一次神奇的戰爭故事,還傳承了幾個頗為著名的典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說的就是戰役開始之前,由於秦軍軍營內的各種謠言,造成將士們人心惶惶,連苻堅看到一草一木也以為埋伏有敵人。“東山再起”說的則是東晉名相謝安在前秦軍隊到來之前本來已經隱居多年,可是隨著國家出現嚴重的危機,謝安又被重新請出來做官,擔任這場戰役的主要領導。

  • 10 # 魚讀

    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謝安叔侄是如何做到以少勝多的?

    在公元383年,前秦帝王苻堅親自率領百萬大軍南下,與東晉謝安叔侄的八萬北府軍展開了殊死搏鬥。結果讓人難以置信,他的百萬雄獅竟然敗給了謝安叔侄的八萬軍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謝安叔侄之所以能做到以少勝多,贏得這場勝仗,主要源於以下三點:

    一、苻堅狂妄自大,不把對手放在眼裡。

    當時的苻堅統領前秦,胸懷大志,廣交豪傑,重用賢臣,開疆拓土,連續消滅了北方多個獨立政權。他成功地統一了北方,並且攻佔了東晉的領土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

    在苻堅的眼裡東晉屬於弱勢群體,隨時進攻都是他的囊中之物,但他的宰相王猛並不贊同攻打東晉。

    王猛認為東晉雖然勢力小,但它屬於晉朝的正統命脈,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國家,可謂是天下歸心,沒那麼容易攻克。王猛日夜操勞朝政,積勞成疾,在臨死前還告誡苻堅前往不可急著去攻打東晉。

    然而,苻堅根本就不把東晉放在眼裡,他認為眼下不能攻打東晉只因時機未到。在王猛去世7年之後,苻堅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就在幾個諂臣的慫恿之下去攻打東晉。他自認為自己手握百萬雄兵,消滅小小的東晉根本就不費吹灰之力。

    有大臣提出東晉的都城健康有“長江天險”不好攻克的時候,他根本不屑一顧,居然說以他的百萬雄獅之眾,每人往長江裡扔一根馬鞭就可以阻斷長江的水流,“長江天險”不足為懼。

    二、遭東晉降臣算計。

    苻堅與東晉交戰幾次,東晉節節敗退,東晉守將紛紛投降歸順,這使苻堅堅信東晉實力太弱,根本就不堪一擊。

    在聽說前鋒苻融探清東晉兵力寡弱時,苻堅更加高興,他認為只要自己的大軍一到,東晉的主力軍一定會退守長江的,不如先率兵去江北消滅了東晉的主力部隊。

    於是苻堅在冒進喜功的思想的驅使之下,率領了八千輕騎就出發了。他晝夜兼程,秘密趕往壽陽與苻融會合。同時派遣降將朱序去東晉營地勸說謝安投降。

    然而,朱序畢竟是東晉人,他當時投降是迫於無奈之舉,讓他再去勸說別人投降,他是不可能違心地去幹的。朱序不僅沒有勸降,反而把苻堅的軍機秘密洩露給了東晉守將。

    謝玄聽說苻堅的百萬雄獅還沒有和前鋒部隊會合,而前鋒苻融只有五萬人馬,就馬上派出五萬主力軍連夜去襲擊苻堅的前鋒部隊。苻堅猝不及防遭到突襲,夜色之中他也不知道東晉有多少兵馬,只聽到殺聲震天,看到將士們紛紛敗退。一會兒功夫,苻堅手下的統帥就被晉軍斬殺,苻堅的先鋒部隊大亂。

    苻堅在夜色的掩護之下登上城樓觀看東晉軍隊,見其嚴整雄壯,晉軍背後山上的草木都影影綽綽,看起來都像人形,苻堅頓時心生怯意,從原來的輕敵變成了怯敵。

    謝玄見決戰的時機成熟了,就指揮部隊與苻堅的軍隊對峙淝水。苻堅這時又犯錯了,他居然讓軍隊向後撤退,妄想引誘晉軍渡淝水,計劃在晉軍渡到一半時反撲,一舉殲滅。

    然而,這次更糟糕,就在他率軍撤退時,朱序趁機挑頭在軍中大叫:“前線的軍隊被晉軍打敗了。”秦軍剛打了敗仗,被他這樣一攪和,軍隊陣腳大亂,無法控制了。晉軍緊接著渡過淝水猛攻,秦軍一路敗退,死傷不計其數。

    三、前秦根基不穩,東晉人心所向。

    苻堅為了開疆拓土,一統天下,率領部隊常年征戰,前秦政權剛建立不久,然而前秦的將士們經過無數次的征戰也已經厭倦了戰爭。

    而其他被苻堅以武力征服的民族對前秦恨之入骨,苻堅的百萬雄獅大部分兵馬來自於那些被他打敗的民族。那些民族雖然不是苻堅的對手,被滅掉國家強自收編,但絕不會心甘情願為他上戰場拼命。

    東晉是由西晉王朝宗室司馬睿南遷建立的政權,對老百姓來說是一個安樂的家園。試想一旦家園受到外敵入侵的時候,人們一定會一致對外,奮起抗戰,保衛家園。

    相比之下,東晉的軍隊雖然只有八萬人馬,但都是訓練有素,一心保家衛國的精兵強將。

    而苻堅的軍隊表面看起來是氣勢洶洶的百萬雄獅,實則是一群根本不願意打仗的烏合之眾。因此,東晉的軍隊雖然人數少,但都是可以以一敵百的忠臣義士。前秦的軍隊看起來人多,卻人心渙散,不堪一擊,遇到晉軍半夜突擊時就只顧逃命,百萬軍隊被八萬人隨意屠殺驅趕,一敗塗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棚種植蔬菜,常出現黃瓜流膠、西紅柿裂果等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