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聰明的小龍女

    東西兩漢王朝交替間,共有十位自立為帝但從沒被天下所承認的皇帝,他們分別是:新朝王莽、更始帝劉玄、趙漢王郎、建世劉盆子、睢陽劉永、臨涇劉嬰、蜀王公孫述、淮南王李憲、銅馬孫登、九原盧芳。

  • 2 # 伯虎42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執掌漢室大權十多年的外戚王莽覺得篡漢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在這一年授意黨羽渲染王朝更替異象、並上書推舉自己“代漢”,最終接受了漢皇太子劉嬰的禪位,建立新朝,自稱皇帝。從這一年開始,直至漢建武十二年(36年),漢光武皇帝劉秀遣大司馬吳漢率軍入蜀擊滅割據蜀中的公孫述政權為止,二十七年間先後有多人建元稱帝、自稱“天子”。而這些所謂的“皇帝”,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最終都沒有被後世史書承認,他們事實上的“皇帝”身份也被徹底抹去,併成為了“位面之子”——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建立帝王偉業過程中的踏腳石,以“阻礙漢室中興”的形象留在了歷史長河中。而這些人到底是誰、他們又有著怎樣的人生際遇和歷史事蹟,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加以敘述。

    一、漢“皇太子”、“臨涇帝”劉嬰

    劉嬰,是孝宣皇帝劉詢的玄孫,楚孝王劉囂曾孫,廣戚煬侯劉勳之孫、廣戚侯劉顯之子,生於漢元始四年(5年),他的血緣和漢皇室大宗已經很遠很遠了。

    元始五年(6年)十二月,年僅十四歲的孝平皇帝劉衎因病駕崩(也有傳言是被王莽毒死的),沒有留下後裔。而他的駕崩則意味著其祖父孝元皇帝劉奭的後裔已經全部斷絕,漢家皇室大宗因此絕嗣。要更立新帝的話,就必須得從孝元皇帝劉奭的兄弟、也即孝宣皇帝劉詢的其他兒子後裔中去選擇了。

    孝平皇帝駕崩後,掌握中樞大權的“安漢公”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皇帝登基而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朝政,於是捨棄立年長宗室,而擇孝平皇帝的遠方族侄、年僅兩歲的劉嬰為漢“皇太子”,以承漢室宗廟。

    居攝元年(6年),王莽立劉嬰為漢皇太子,稱他為“孺子”,自己則自稱“假皇帝”(假是指“代理”,不是假冒的意思),“服天子之服,用天子儀仗,如天子南面朝見群臣,一如天子之制。”西漢自開國以來的外戚秉政傳統,在王莽的手上達到了頂峰。

    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初一,做了兩年“假皇帝”的王莽不願繼續偽裝下去,於是逼迫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了傳國玉璽,然後舉行受禪禮,接受“孺子嬰”的禪讓,正式稱帝即天子位,改國號為“新”,改元“始建國”。

    王莽稱帝后,降劉嬰為“安定公”,以平原、安德、漯陰、鬲、重丘五縣為安定國,尊孝平皇后王氏(即王嬿,王莽之女)為安定太后。但王莽不準劉嬰到封國去居住,而是把長安的大鴻臚府改建為“安定公第”,將只有四歲的劉嬰軟禁在安定公第中,和外界隔絕聯絡,就連保姆侍女等人也不允許和他說話。因此,劉嬰長大後不識六畜,不善言辭。為防止天下人的議論,王莽還將自己的孫女嫁給他,為安定公夫人,以塞悠悠之口。

    新莽地皇四年、玄漢更始二年(23年),倒行逆施的王莽敗亡於更始政權之手,安定公劉嬰得以恢復自由。此後更始帝劉玄招納隴右豪傑赴長安入仕,天水成紀(今甘肅秦安)人隗囂等也在招募範圍中。可是他的軍師、平陵人方望以為“更始政亂,度其必敗”,勸隗囂不要去長安。隗囂不聽,堅持要前赴長安入仕,於是方望就留下書信,辭別而去。

    漢建武元年、玄漢更始三年(25年)正月,方望見更始政權內部混亂,即將潰敗,於是聯絡了安陵人弓林等人,決定趁局勢混亂之際,從長安接走前“皇太子”安定公劉嬰,擁立其為皇帝,以圖大事,弓林等都十分贊同。當月,方望從長安把劉嬰接走,和弓林等人率領數千人佔據了臨涇(甘肅鎮原),於當地建立“臨涇政權”,方望自稱“總理庶務”,弓林自稱“大司馬”,然後奉劉嬰為“皇帝”,預備用劉嬰的名頭在當地招兵買馬、擴大勢力,進一步爭奪天下。

    漢建武元年、玄漢更始三年(25年)二月,即將崩潰的更始政權得到了方望和劉嬰在臨涇割據自立的訊息,更始帝劉玄大怒,立即派丞相李松率兵前往討伐。李松出兵後不費吹灰之力就攻克了臨涇,將“臨涇政權”一舉剿滅,劉嬰、方望、弓林等人都被李松誅殺。劉嬰被殺這一年,才二十一歲,他死後,不知葬在何處,他的“皇帝”名號,也不被後世所承認。

    多說一句:李松剛剛消滅了“臨涇政權”,就在一個月後、也即漢建武元年、玄漢更始三年(25年)三月敗於攻入關中的建始政權(赤眉軍)之手,自己也被生擒。十月,更始帝劉玄向建始政權投降,然後被殺。劉玄被殺時,距離他消滅劉嬰的臨涇政權只有不到八個月時間。

    二、“新皇帝”王莽

    王莽,是孝元皇帝劉奭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政君二哥王曼次子。王氏是戰國時齊國田氏的後裔,因為祖上田安在楚漢相爭時期做過“濟北王”,所以改姓王。王莽生於初元四年(前45年),此時其姑母王政君已經成為皇后快滿四年了。

    王莽之父王曼早逝,因此王莽少年時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他在世的諸位叔伯都因為皇后的緣故而封侯並出仕,擔任漢室公卿重臣,只有王莽沒有得到封爵,在家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遺子,研習儒學。

    陽朔三年(前22年),王莽開始入朝做官。他辦事仔細,待人恭敬,侍奉伯父王鳳(大司馬)極為恭順,所以王鳳臨死前囑咐妹妹王政君要照顧培養王莽。孝成皇帝也認為這個表弟很有才能,對其多有重用。

    在姑母和表弟的栽培下,王莽先後出任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封新都侯,並於綏和元年(前8年)繼任大司馬,成為漢室第一重臣。

    綏和二年(前7年),王莽的表弟孝成皇帝駕崩,因為沒有兒子,所以孝成皇帝以弟弟定陶共王劉康的獨子劉欣為嗣子,即孝哀皇帝。王莽因為不屬於孝哀皇帝的外戚家族,於是被排擠出朝,到封地新都(河南新野)隱居,閉門不出,安分謹慎。

    元壽二年(前1年),孝哀皇帝駕崩,沒有子嗣。太皇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駕崩後立即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逼迫哀帝寵臣、大司馬董賢自盡,並下詔要求公卿們推舉新任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紛紛舉薦新都侯王莽,太皇太后詔命王莽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王莽再次掌握了至高權力。

    王莽重掌權力後,擁立孝元皇帝唯一在世的皇孫、九歲的中山王劉衎登基,即孝平皇帝,王莽本人則代孝平皇帝處理政務。此後,手握大權的王莽政治野心開始逐漸暴露,他排斥異己、拔擢順從自己的黨羽,又將觸犯忌恨他的人盡數誅滅,漢室社稷逐步為王莽掌握。

    元始五年(5年),孝平皇帝駕崩,有傳言是被王莽毒死的。之後王莽立孝宣皇帝玄孫、廣戚侯劉顯之子、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自稱“假皇帝”,代理天子處理朝政,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

    王莽經過二十多年的苦心掩飾、沽名釣譽,最終由“假皇帝”、“安漢公”再進一步,一手操控“禪讓大典”,終於在初始元年十二月(9年1月),從皇太子劉嬰手中接受“禪讓”,奪取了漢家江山,登基稱帝,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國。

    篡位稱帝后,為了顯示“天命所歸”,王莽採取了一系列“復古”措施,以迎合“禪讓”更替,史稱“王莽改制”。但王莽的復古行動有利有弊,而弊多利少,因其盲目崇古空想,不切實際地推行各種復古政策,使得上至地方豪強、下至平民百姓的利益都被深深損害,民怨極大。

    同時,新莽統治時期全國的水、旱天災接連不斷、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哀鴻遍野,平民百姓死於非命、家破人亡者不計其數。這些事情的發生,使得地方上的百姓們人心思漢,民間反對王莽統治的勢頭越來越明顯。

    至新莽天鳳年間(14-19年),越來越悲慘的生活遭遇使得民怨迅速沸騰,百姓們為了活下去不得不開始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天下四處紛紛興起了反對王莽統治的起義軍,其中赤眉、綠林、銅馬等義隊伍軍最為強大。同時,地方上的豪強們也不滿王莽的倒行逆施,開始乘勢舉兵對抗新朝,王莽的統治搖搖欲墜,新莽王朝處於海內分崩、天下大亂的境地。

    此後天下群雄四起,海內各地都興起了反抗新莽的義軍。地皇三年(22年),漢室宗親、南陽舂陵劉氏子弟及南陽郡豪傑合兵一處,打出“復高帝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正式舉兵反莽,當時的人們稱舂陵劉氏的軍隊為“舂陵軍”。此後舂陵軍先後聯合新市、平林、下江三家義軍,合稱“綠林軍”,並大破王莽派來鎮壓義軍的甄阜、梁丘賜等部,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

    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一,在大勝新莽軍隊後,經過綠林軍內部一系列利益交換、及各方勢力相互取捨後,出身舂陵宗族、個性優柔懦弱、迂腐而沒有大野心的劉玄在淯水(南陽白河城南淯水)之濱被綠林軍推舉為帝,復國號漢,改元更始,即更始帝。綠林軍建立的政權即“更始政權”,也稱玄漢。

    新莽地皇四年、玄漢更始元年(23年)六月,更始政權的太常偏將軍劉秀從陽關(河南禹州)出發,率步騎萬餘人馳援被新莽大軍重重包圍的昆陽(河南葉縣)。劉秀以三千軍隊迂迴側後,偷渡昆水(葉縣輝河),向新莽軍大營發起猛攻。新莽將領王邑和副將王尋率萬人出戰,被劉秀大敗,王尋戰死,王邑敗逃回營,新莽諸將不敢出戰,只得固守營壘。昆陽漢軍見城外援軍得勝後乘勢開城出擊,和劉秀援軍合兵一處攻擊新莽軍。

    新莽軍遭遇前後夾擊,軍心大亂,紛紛奪營逃竄,混亂中互相踐踏,死傷慘重,敗軍涉水時又被淹死無數,致使昆陽城外屍橫遍野,滍水為之不流。號稱百萬的新莽大軍全部覆滅於昆陽城下,天下為之震動,新莽政權由此土崩瓦解。

    昆陽大捷後,漢軍再接再厲、西進攻擊關中,準備一鼓作氣消滅新莽。更始元年(23年)九月,漢軍勝利攻入關中,王莽無計可施之下,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妄圖以此挽回局面,但沒有任何效果,徒增笑料。

    當更始政權軍隊攻入關中後,長安的市民蜂擁而起,響應漢軍舉行起義,並自發攻擊皇宮,王莽在一片混戰之中從皇宮逃往漸臺躲避。隨從王莽守衛漸臺的千餘侍衛死傷殆盡後,王莽被義軍士兵、商縣人杜吳殺死在漸臺,校尉公賓斬王莽首級懸於宛市之中,其屍體被分裂數十塊,建立十五年的新朝就此覆滅。

    因為歷朝歷代都視王莽為“偽君子”、“篡位奸賊”、“野心家”,所以當了十五年天子的他不被後世史書承認為正統皇帝。

    三、玄漢“更始帝”劉玄

    劉玄,高皇帝劉邦九世孫,孝景皇帝劉啟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其家族世系是:高皇帝劉邦--孝文皇帝劉恆--孝景皇帝劉啟--長沙定王劉發--舂陵節侯劉買--舂陵戴侯劉熊渠——蒼梧太守劉利--平民(地方豪強)劉子張--劉玄。

    劉玄之父劉子張年輕的時候,曾經因為醉酒鬧事而誤殺了當地亭長,因其是漢室宗親、南陽豪族,所以沒有被懲罰。王莽代漢後,亭長的兒子向劉家報仇,殺了劉子張的次子劉騫。於是劉玄聯絡地方豪俠少年準備為弟弟復仇,沒想到被人舉報結黨作亂,不得不出逃避禍。此後劉玄隱姓埋名,逃亡於各地。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天下大疫,民間十室九空、不得為生。各地豪強及平民們紛紛聚兵自保,先後有綠林、新市、下江、平林等名號軍建立,劉玄所在的的南陽舂陵劉氏宗族子弟中,也有劉縯、劉秀兄弟等人趁機起兵,反抗新莽政權。舂陵劉氏子弟的軍隊就叫做舂陵兵。此時,四處躲藏仇家追殺的的劉玄沒有投奔自己的宗族舂陵兵,而是投靠了平林兵的首領陳牧,擔任平林兵安集掾。

    地皇四年(23年),各地義軍彙集於一處,統稱為綠林軍,並大敗王莽派來討伐義軍的甄阜、梁丘賜等部,斬殺甚眾。劉玄在此期間立下了一部分功勞,被封為更始將軍。

    綠林軍接連擊敗王莽軍隊後勢頭旺盛,但聯軍的統一指揮問題也被擺上了檯面。綠林軍是由各地平民豪強起兵彙集而來,各軍首領出身不高、號召力不強,而舂陵劉氏的首領劉縯(光武皇帝長兄)身為漢室宗親、深孚人望,英姿勃發,憑藉軍功和正統的皇族身份在綠林軍中受到很多人支援,一度有人要求奉劉縯為皇帝,統一各軍指揮,中興漢室以對抗新莽政權。

    可其他綠林軍首領擔心劉縯太過於豪氣,害怕他成為皇帝后會大權獨攬,從而限制打壓並清除掉其他義軍系統的勢力,於是堅決反對奉劉縯為帝。經過綠林軍內部激烈的爭鬥和利益交換之後,同樣出身舂陵劉氏宗族、且為人懦弱迂腐,沒有多少野心的劉玄得到各方面認可,被一致推選為新皇帝人選。

    玄漢更始元年、新莽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一,南陽淯水(南陽白河城南淯水)之濱,劉玄登壇祭天、即皇帝位,復國號為漢,改元更始,建都宛城,拜綠林軍首領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新市軍首領朱鮪為大司馬,舂陵軍首領劉縯為大司徒,下江軍首領陳牧為大司空。劉玄建立的政權被稱為“玄漢”,劉玄即更始帝。

    因為嫉妒和猜忌功勞赫赫、威望甚隆的同族兄弟劉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心胸狹窄又嫉賢妒能的更始帝在更始元年(23年)五月藉口大司徒劉縯跋扈犯上、不聽號令,將其設計殺害,此事使得舂陵劉氏宗族子弟對其大失所望,紛紛脫離了玄漢的陣營而自立。劉縯的弟弟劉秀強忍悲傷,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謝罪,更始帝認為劉秀已經畏服,加封他為行大司馬。

    當年十月,更始帝派劉秀前赴河北,鎮撫當地豪傑,使他們歸順玄漢政權。劉秀在舂陵子弟及自己親信部屬的大力協助下,攻破了邯鄲,擊殺割據河北僭越稱帝的王郎,壯大了實力。更始帝聽聞後深感不安,加封劉秀為蕭王並讓他移交權力軍隊,立即返回長安聽用。劉秀拒不交出軍隊,正式和更始帝決裂,自立於河北。

    更始元年(23年)九月,更始政權大軍攻克長安,王莽被殺,新朝覆滅。次年,更始帝進入長安,宣佈“中興大漢”。但更始帝在長安不理朝政,一味享樂,政務一委自己的岳父趙萌,並大肆封賞親近佞臣,就連他的僕役廚師都得到了官職和賞賜。大臣們怨聲載道,百姓也譏笑諷刺說長安城中是“趙萌政權”,還編歌謠嘲諷更始帝:“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

    此時,已經自立於河北的劉秀在部將的擁戴下,在當年六月於河北鄗城(河北邢臺柏鄉縣固城店鎮)千秋亭正式登基稱帝,建元建武,建國號漢,劉秀即漢世祖光武皇帝。

    更始二年(24年)十月,另一部起兵于山東、主要由貧苦農民組成的義軍——赤眉軍瞭解到關中的更始政權腐敗渙散、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於是其首領徐宣、樊崇、逄安等決定發兵西進直驅關中,消滅更始政權。進軍途中,赤眉軍首領擁立高皇帝劉邦十一世孫、城陽景王劉章後裔、故式侯劉萌第三子劉盆子為上將軍,建年號“建始”(也有的史書記載為建世)。

    更始二年、建始元年(24年)十二月,赤眉軍一路順暢無比地進入了關中,而更始政權束手無策,甚至還在內訌(前漢皇太子劉嬰被從長安接走,在臨涇建立割據政權)。更始三年、建始二年(25年)三月,赤眉軍大敗更始軍於蓩鄉。四月,更始政權內訌加劇,更始帝誅殺建國的功臣申屠建等,王匡則投降了赤眉軍。五月,赤眉軍抵達長安並開始圍城。更始帝及其心腹堅守了數月,終於不支而出城逃跑。九月,赤眉軍奉建始帝劉盆子入城,更始政權覆滅。

    漢建武元年、赤眉建始二年(25年)十月,眾叛親離、走投無路的更始帝劉玄在絕望中返回長安,赤著身體來到長樂宮,把代表皇帝至高無上地位的傳國玉璽獻給了建始上將軍劉盆子,向建始政權投降。得到皇帝印綬之後,赤眉軍正式擁立劉盆子為皇帝,即建始帝。

    劉玄投降之後,赤眉軍一開始準備將其誅殺,但劉玄的侍從、建始帝的兄長劉恭(嗣式侯)拼死阻擋、甚至要以自殺來維護劉玄的安全,赤眉軍統帥樊崇等看在建世帝的面子上,赦免了劉玄,並封他為畏威侯。劉恭再向弟弟建始帝求情,於是建始帝晉封劉玄為長沙王,由赤眉軍右大司馬謝祿負責保護居住,劉恭也隨同侍奉。

    赤眉建始政權消滅更始政權後佔據了關中三輔之地,但對當地百姓的統治過於苛刻暴虐,導致百姓們厭恨赤眉、懷念更始政權,同時光武皇帝也開始派軍隊進攻關中,和赤眉軍爭奪天下正統。

    投降了赤眉軍的前更始將領張卬等人因為得罪過劉玄,此時怕有人乘機劫走劉玄後重建政權、東山再起,導致自己會遭殃,便在當年十一月向謝祿進言:“今關中不穩,諸營長多欲篡聖公(劉玄字聖公)以成大事者。一旦失之,合兵攻公(指謝祿),其自滅之道也!”謝祿深以為慮,於是趁劉恭某天離開劉玄身邊、去皇宮拜見弟弟建世帝劉盆子的時候,哄騙劉玄和自己的親兵們一起到郊外去牧馬遊玩,密令親兵把劉玄殺死在郊外。劉玄被殺時年紀不詳,大約在三十餘歲左右。

    劉恭從皇宮回來後,得到了劉玄被害的噩耗,頓時嚎啕大哭,想要和謝祿拼命,但是他無兵無權,不能拿手握重兵的謝祿如何,只得暫時收起仇恨,連夜趕到郊外將劉玄的遺體收斂並妥善安葬。

    漢建武二年、赤眉建始三年(26年)春,因為連年的戰亂以及建始政權的壓榨,關中終於斷糧,赤眉軍不得不放棄長安,向隴右地方轉移,尋找就食之地,光武皇帝趁機派已經進入關中的大將鄧禹率軍收復長安。此時隨弟弟劉盆子西遷隴右的劉恭暗中聯絡了鄧禹,告知劉玄被害之事以及臨時的安葬地。

    鄧禹不敢怠慢,馬上將這個訊息急報光武皇帝。光武皇帝念在劉玄和自己同出舂陵劉氏一脈,還曾君臣一場,於是命鄧禹把劉玄的遺體依禮制改葬到霸陵(孝文皇帝陵寢),給了族兄最後的體面。

    但光武皇帝出於對皇權的正統性和自身地位的合法性考慮,並不承認劉玄的皇帝身份,而赤眉建始政權及其所擁立的建始帝劉盆子,則視劉玄為反賊,更加不可能承認他的皇帝身份,因此,當了兩年皇帝的更始帝劉玄,在身後並沒有享受到皇帝的待遇,不被納入中華歷代正統皇帝的行列。

    四、“建始帝”劉盆子

    劉盆子,是高皇帝劉邦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一脈,劉肥次子劉章後裔。劉章初封朱虛侯,呂太后八年(前180年),漢元老功臣們誅滅諸呂,劉章在此過程中立下大功,被繼位的孝文皇帝劉恆記功,晉封為城陽王作為回報。劉章去世後諡號“景”,即城陽景王。

    劉盆子的世系為:高皇帝劉邦--齊悼惠王劉肥--城陽景王劉章--城陽共王劉喜--城陽頃王劉延--城陽敬王劉義--城陽惠王劉武--城陽荒王劉順--式節侯劉憲--式侯劉萌。劉萌生劉恭、劉茂、劉盆子。

    式侯國在泰山郡式縣(泰安市泰山區),劉盆子自幼就在此生活,其父故式侯劉萌死後家道中落,於是劉盆子和兩個哥哥劉恭、劉茂相依為命,艱難度日。更始元年(23年),起家于山東地區的赤眉軍在行軍途中經過式縣,劉盆子三兄弟都被掠到軍中,從此劉盆子在赤眉軍中以養牛為業,養活自己。

    更始二年(24年)初,赤眉軍派出使者前往關中聯絡更始政權,想要歸順更始帝,其中劉盤子的兄長劉恭也在其中。但更始帝鄙視由貧苦農民組成的赤眉軍,對使者極度冷遇,斷然拒絕了赤眉軍的建議。不過更始帝在和劉恭交談後,得知他是漢室宗親,又從小學習《尚書》,知曉禮儀,很欣賞劉恭,將他留在長安為官,讓他繼承式侯。劉恭多次上書更始帝議事,更始帝任命他為侍中,跟從身邊以備諮詢,劉恭因此對更始帝感恩戴德、忠心不已。

    赤眉軍首領樊崇得到更始帝拒不接受自己歸順的訊息後,一怒之下乾脆出兵關中,攻打更始政權。更始二年(25)十月,赤眉軍克弘農(河南靈寶),大敗更始政權河南守將,連戰獲勝,軍隊迅速發展到三十多萬人。

    為師出有名,赤眉軍決定“擁立宗室為帝,以號令天下”,而在軍中尋找劉氏宗族後裔時,劉茂、劉盆子兄弟都被找到,並參與挑選。

    樊崇等讓人事先寫好書札,其中一枚有“中帝”符號,然後放進竹盒,讓侯選者按年齡順序、從長至幼依次摸出。劉盆子年紀最小,只能排在最後。但之前的候選人摸出的書札都是空札,唯有劉盆子摸出的最後一枚是“帝札”,觀禮的赤眉軍諸將認為這是天意,於是立劉盆子為“上將軍”,改年號為建始(樊崇等人認為古時天子統兵出戰稱上將軍,所以把上將軍理解為皇帝),正式建立政權。

    劉盆子被立為上將軍後,以徐宣為丞相,樊崇為御史大夫,逄安為左大司馬,謝祿為右大司馬,楊音以下諸將皆為列卿。赤眉軍建立政權後,繼續向關中進軍,準備消滅更始政權。

    漢建武元年、赤眉建始二年、玄漢更始三年(26年)九月,赤眉軍進軍關中,最終擊敗更始帝,攻克了長安。此後走投無路的更始帝劉玄向建始政權投降,並交出了皇帝印綬。得到皇帝印綬後,赤眉軍正式擁立劉盆子為皇帝,即建始帝。

    此時,已經在河北稱帝的光武皇帝劉秀不能容忍建始政權和自己分庭抗禮,於是遣大軍南下,和赤眉建始政權爭奪天下正統。

    漢建武二年、赤眉建始三年(26年)春天,因為赤眉軍數十萬大軍都在長安附近駐紮就食,造成糧草匱乏,關中斷糧,樊崇等人無奈之下,只得帶著建始帝撤出長安,向西遷往隴右等地補充糧草,漢軍大將鄧禹趁機率軍收復了長安。

    赤眉軍西遷時,割據隴右的地方豪強隗囂為了保持勢力範圍不被侵佔,堅決抵抗赤眉軍的進攻,並在赤烏氏、涇陽之間大敗飢寒交迫的赤眉軍。當時隴右遭遇嚴寒,“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赤眉軍損失慘重,只得東返關中,擊敗了駐守長安的鄧禹軍隊,再次佔領長安。

    西征軍失利後,光武皇帝遣大將馮異前往關中代替鄧禹繼續指揮和赤眉軍的作戰,此後漢軍先敗後勝,於建武二年(26年)冬在崤底(河南澠池西南)之戰中大敗赤眉軍,赤眉軍在重創之下糧草已盡,不得已再次轉向東南突圍,想到宜陽(河南宜陽)等地補充糧草、恢復實力。而光武皇帝事先已經判斷出赤眉軍的行軍路線,於是遣將軍侯進守新安,建威大將軍耿弇守宜陽,自己則親率大軍火速馳援宜陽,共同阻擊赤眉軍。

    赤眉抵達宜陽後,軍疲馬乏,糧草段斷絕,士氣低落,無力再戰。而漢軍已在宜陽設立重重包圍,將赤眉軍團團圍住。在陷入絕境的情況下,徐宣、樊崇、逄安等人無奈地向光武皇帝請降,並讓建始帝的兄長、之前和漢軍有過聯絡的式侯劉恭前往光武皇帝的軍營協商投降之事。劉恭見到光武皇帝后對他說:“盆子將百萬眾降陛下,何以待之?”光武皇帝回答:“待汝以不死耳。”劉恭聽後默默無言、然後告罪退回赤眉軍大營。

    第二天,以建始帝劉盆子為首,建始政權丞相徐宣、御史大夫樊崇,左大司馬逄安,右大司馬謝祿以下的官員全部赤著上身,到漢軍的軍營請求投降,劉盆子同時向光武皇帝獻出得自於更始帝的傳國玉璽,赤眉建世政權就此滅亡。

    劉盆子投降後,光武皇帝憐憫他年幼無知,也是被人裹挾,所以沒有加罪於他,而是讓他就任趙王劉良(光武皇帝叔父)的郎中(負責管理車馬、府門的小官),以此安身。同時樊崇、徐宣、逢安、楊音、謝祿等赤眉首領也全部被赦免,光武皇帝將他們安置在洛陽定居,還賞賜給他們每人一處宅院,良田二頃。

    後來劉盆子因病導致雙目失明,光武皇帝下詔讓他的哥哥劉恭負責照顧他,並以滎陽附近的官田租稅作為劉盆子的祿米,榮養他直到終老。劉盆子此後依靠官稅安然度日,並在不知具體時間的某年善終,歿年不詳,估計在三十歲左右。

    除了以上四位在後世名氣較大、史書記載較詳細的“皇帝”之外,在兩漢更替之間,還有其他幾位漢室宗親或者地方豪強曾經自立稱帝、建立過政權,但他們的名氣和事蹟以及所建立政權的影響力都不如上面所介紹的“劉嬰、王莽、劉玄、劉盆子”這四位,這裡就不再繁瑣敘述了,只是簡單地為大家描述說明一下,以便有興趣的朋友瞭解知悉。

    1、“趙漢皇帝”王朗;

    王朗是趙國邯鄲(河北邯鄲)人,又名王昌,通曉天文曆法,精通相術,以占卜為業。新莽覆滅後,王朗詐稱自己是孝成皇帝之子劉子輿,聯絡了故趙繆王之子劉林,謊稱邯鄲有天子之氣,是應在自己身上。劉林深信不疑,與趙國豪強李育、張參等人策劃擁立王郎為皇帝,以圖大事。

    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政權命劉秀為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撫慰安定河北。十二月,不願歸附劉秀的劉林等人率數百騎馳入邯鄲城,迎王朗入趙王宮,擁立其稱帝,建立了割據政權,史稱“趙漢”。稱帝后,王郎立即展開和劉秀的對抗,並頒佈“聖旨”:“有得劉秀首級獻於朕者,賞邑十萬戶。”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劉秀透過募兵壯大了實力,河北地方豪強紛紛派兵支援劉秀。之後,王郎在和劉秀的作戰中接連失敗,四月間劉秀開始包圍邯鄲,至五月攻破邯鄲城,王郎連夜出逃,並在逃亡途中被殺,趙漢政權覆滅。

    2、“梁漢皇帝”劉永;

    劉永是漢室宗親,孝文皇帝嫡次子梁孝王劉武八世孫,其父劉立是第八代梁王。元始初年,劉立與外戚衛氏交往密切,共同針對王氏外戚,因而被王莽藉口誅殺,梁王封爵被廢除,劉永也失去諸侯王的資格。

    玄漢更始元年、新莽地皇四年(23年)九月,更始大軍攻克長安,王莽兵敗身死。還是平民身份的劉永到洛陽拜見更始帝劉玄,更始帝念及宗親之誼,封劉永為梁王,以睢陽(河南商丘)為封國。劉永憑著梁國的地盤起兵割據,招納地方豪傑,將山東各割據勢力網羅收集,組成聯軍盤踞於關東。

    建武元年(25年)九月,更始政權被赤眉軍消滅,更始帝投降被殺。當年十一月,得到訊息的劉永在睢陽自稱天子,國號漢。當時光武皇帝已經在河北稱帝,也是建國號漢,為了區別兩個政權,後世將劉永的政權稱為“梁漢”。

    建武二年(26年)三月,光武皇帝制定了“先關東、後隴蜀”的軍事方略,出兵軍東征割據睢陽的劉永。經過艱苦作戰,八月間漢軍攻破睢陽。劉永先丟棄軍隊逃到虞縣(商丘虞城縣),又倉皇逃奔譙縣(安徽亳州)。

    此後劉永和光武皇帝之間拉鋸作戰不休,建武三年(27年)四月,睢陽百姓擊敗駐守漢軍,迎劉永自湖陵(山東微山)歸來,光武皇帝得報後派吳漢率軍圍攻睢陽。吳漢釜底抽薪,將城外的麥子全部收割,使得睢陽城斷糧,劉永無法堅持,被迫突圍向酇縣(河南永城酇城鎮)轉移,漢軍緊追不捨,劉永的輜重糧草都被漢軍奪走,劉永部將慶吾見大勢已去,於是在半路擊殺了劉永,向漢軍投降。劉永被殺時,年約四十歲,梁漢滅亡。

    3、地方豪強孫登、李憲、盧芳;

    孫登是河北地方土豪,當初新莽末年河北義軍蜂擁而起,其中勢力大者有銅馬﹑青犢﹑尤來等軍,他們公推孫登為主,於建武二年(26年)十一月在上郡(陝西綏德)奉孫登為皇帝。

    此時光武皇帝已經登基稱帝,於是發幽州十郡騎兵與孫登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孫登軍隊不能抵擋漢軍的攻勢,他的部將樂玄乘勢發動叛亂,暗殺了孫登,向漢軍投降,銅馬軍數萬人群龍無首,也投降了光武皇帝。光武皇帝將降軍中精壯士兵編入自己軍中,使得漢軍實力大增。後來漢軍出兵關中時,關中人都稱光武皇帝為“銅馬帝”。

    李憲是新莽廬江郡屬令(即郡尉),地皇末年成為為廬江太守。玄漢更始元年、新莽地皇四年(23年)九月,更始帝大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李憲便據廬江郡以自守。當年十月,李憲自稱淮南王,設定軍將及地方官員,並出兵攻打周邊郡縣。

    這個時候,玄漢更始政權、赤眉建始政權、光武皇帝漢室等勢力都在忙著爭奪中原地盤,顧不上偏安南方的李憲,因此他沒有遇到什麼攻擊,得以暫時平安。李憲勢力最大的時候,佔據了廬江及周邊九座城池。

    建武三年(27年),擁兵十多萬的李憲自以為兵強馬壯,且統治範圍廣大,認為漢軍不能奈何自己,就在這一年自立稱帝,設定百官,佔據江淮對抗漢軍。建武四年(28年)八月,光武皇帝親自率軍到壽春,徵調會稽、丹陽、九江、六安四郡兵力,合圍攻打淮南李憲政權。李憲死守國都舒城(安徽廬江)以抵抗漢軍。

    漢軍圍攻舒城一年多,至建武六年(公元30年)正月,舒城糧盡,於是漢軍向舒城發動總攻,一舉攻克。李憲棄城逃走,半路上其部將帛意趁李憲不備將其斬殺,而後向漢軍投降,李憲妻子兒女也一併被誅殺,江淮全境平定。

    盧芳是安定郡三水(寧夏同心)人,因為居住在邊境,所以他年輕時和塞外的羌胡部落有聯絡。王莽篡漢後,盧芳假稱自己是孝武皇帝的曾孫、孝宣皇帝的異母弟,用這樣的謊言欺騙安定一帶的地方百姓和塞外羌胡。

    新莽末年,見天下已經大亂,盧芳為了獲取更多利益,便聯絡了三水的屬國羌胡及塞外部落一同起兵,驅逐新莽在當地的官員,割據安定郡。更始二年(24年),更始帝得知盧芳的事情後,授予他騎都尉之職,讓他鎮守安定,安撫西北。

    更始三年(25年)九月,更始政權被赤眉軍消滅後,安定地方豪傑商議後認為盧芳是劉氏子孫,應該承繼漢室宗廟,於是共同擁立盧芳為上將軍、西平王。盧芳稱王后遣使聯絡塞外羌匈部落,匈奴單于派騎兵迎盧芳兄弟到匈奴,並立盧芳為漢帝,此後盧芳等人在匈奴騎兵的護衛下返回安定。

    因為中原局勢混亂,各方勢力爭奪激烈,已經即位稱帝的光武皇帝忙於平定其他割據政權,沒有過多精力向北方發展,盧芳因此在安定僭越帝位、割據自立了十餘年。建武十三年(37年),光武皇帝已經平定整個天下,新莽末年的割據勢力僅剩盧芳一人,於是準備發動對安定的軍事行動。

    盧芳自知不能抵抗漢軍進攻,且部將多有異心、士兵無心作戰,便主動放棄三水城,逃入塞外避禍。此後盧芳的部將隨昱向漢軍投降,最後的割據地區安定也歸漢所有。

    建武十六年(37年),思念故鄉的盧芳從塞外返回安定,並派使者前往洛陽請降,光武皇帝封盧芳為代王,讓他為朝廷安撫羌胡。建武十八年(42年),內心始終不安的盧芳疑慮恐懼光武皇帝早晚會對自己下手,於是再度反叛出塞。

    此後盧芳再也沒有返回故土,十餘年後在塞外因病去世,總算是善終。

    4、“成家皇帝”公孫述;

    公孫述是關中右扶風茂陵((陝西興平)人,其父公孫仁為孝哀皇帝時期的河南都尉。公孫述少年時,因為父親的蔭庇得以授為清水(甘肅清水)長,此後一直在各地為官。王莽篡漢後,公孫述入仕新朝,數次升遷後任導江(即蜀郡)卒正(太守),成為蜀地舉足輕重的地方官。

    公孫述頗有治理地方的能力,熟練吏事,在蜀地數年,治下奸盜絕跡,政績突出,地方敬服。更始元年(23年)九月,玄漢大軍攻克長安,王莽身死國滅,各地豪強紛紛興兵爭奪天下,公孫述於是自稱輔漢將軍兼益州牧,割據於蜀中。

    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更始政權出兵侵掠蜀地,公孫述依靠蜀地險要的地勢和地方民眾的歸附,決心抵抗更始大軍,保有蜀地。此後公孫述出兵在綿竹大敗更始政權大軍,並將其逐出蜀地,由此威震蜀中各地,於是公孫述順勢自立為蜀王,定都於成都。

    漢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因蜀中肥沃、地方富饒,兵精糧足,其他地方計程車民多來歸附,西南部族酋長也來進貢,自以為實力雄厚、可成大業,就在這一年四月於成都自立為皇帝,國號成家(也稱大成),建元龍興。公孫述曾在巴郡江關(今重慶奉節)築城,城內古井有白霧升騰,像白龍一樣,公孫述認為這是“白龍獻瑞”,所以引讖言自號“白帝”,江關城以後也被稱為“白帝城”,這就是日後奉節瞿塘峽西口處“白帝城”的由來。

    公孫述稱帝時,光武皇帝已經在河北繼位,但他忙於平定河北、山東等地,來不及西伐關中及蜀地。關中豪強不知歸屬,多往南翻越秦嶺,歸附於公孫述。因此,自建武元年(25年)至建武十一年(35年),公孫述在蜀中僭越稱帝十一年,基本沒有受到過漢軍的沉重打擊,隴右豪強隗囂也向公孫述稱臣,成家政權的勢力名義上擴充套件到漢中、隴西一帶,公孫述志得意滿,認為自己可以和光武皇帝一決高下。

    光武皇帝當時要集中力量平定中原,於是為了穩住公孫述而給他寫信,以圖讖勸他早為定計,天子之位不可力爭,應當三思而定,給他的署名稱呼也是“公孫皇帝”,驕橫的公孫述不作答覆。

    建武八年(32年),光武皇帝出兵進攻隴右,決心平定隗囂,公孫述得知後派遣將領李育率萬餘人北上援救隗囂。但隗囂在漢軍的攻擊下迅速失敗,李育也全軍覆沒,這讓公孫述心驚膽戰,趕緊派兵分守河池、江關,並攻佔漢室的巫、夷陵、夷道等地,據守荊門、虎牙,以抗拒即將到來的漢軍大舉進攻。

    建武十一年(35年)三月,已經平定了除蜀地之外全部天下(安定偏遠之地除外)的光武皇帝在經過了兩年多的周密準備後,同時從南、北兩個方向發動了對割據蜀中的公孫述勢力的全面進攻,決心一舉完成統一大業。其中吳漢、岑彭沿長江西上入蜀,來歙、蓋延率軍自隴西南下入蜀。

    漢軍兩路大軍分頭攻進蜀地,連戰連捷,先後攻克下辨(甘肅成縣)、河池、荊門、平曲(四川合川),雖然公孫述在狗急跳牆之下,派出死士暗殺了漢軍南北兩路的統帥來歙、岑彭,但是這更加激起了光武皇帝以及漢軍諸將的怒火和報復之心。

    來歙和岑彭遇刺後,光武皇帝以劉向、吳漢代替他們指揮南北兩路軍隊,繼續向蜀地進軍,一路攻克諸多城池。經過一年多的作戰,兩軍於建武十二年(36年)九月會師於成都、廣都(成都之南、岷江東北岸)之間,十一月又攻克繁(四川彭縣)、郫(四川郫縣)等地,合圍成都。

    漢軍將成都四面圍困,晝夜攻城不止,公孫述在困境中占卜得到讖言“虜死城下”,頓時欣喜若狂,親自率領數萬士兵出城向漢軍進攻。起初成家軍隊三戰三勝,漢軍節節退後,但是在接連的作戰中成家士兵沒有進食,導致疲憊不堪、不能繼續作戰。漢軍統帥吳漢趁機命精兵半道伏擊,成家軍隊頓時大亂,四散潰逃,公孫述親自指揮著軍隊撤退,預備退回成都城,但混戰中胸口被漢軍刺中,受傷墜落馬下,其侍衛親隨拼死將公孫述救回城內。

    公孫述回城後,把兵權交給大將延岑執掌,當晚,當了十二年成家皇帝的公孫述傷重不治,死於宮中,時年大約五十餘歲。

    第二天清晨,已經失去鬥志的成家政權殘餘勢力在延岑的帶領下出城向吳漢投降,吳漢深恨公孫述刺殺來歙、岑彭之事,於是進城後將公孫述妻子家眷及公孫氏一族全部誅殺,連投降的延岑及其家族也都殺了,又縱兵在城內大掠,焚燒公孫述建造的宮室和民居。光武皇帝聽到吳漢在蜀中的作為後勃然大怒,下詔嚴詞斥責吳漢,此後很久都沒有原諒他。

    自建武元年(25年)六月在河北鄗城(河北邢臺柏鄉縣固城店鎮)千秋亭正式登基稱帝,至建武十三年(37年)收復最後的割據勢力安定郡,光武皇帝劉秀用了十二年多的時間,終於克定天下、統一四海,中興漢室江山。而以上描繪記載的十位不被後世史書所承認的“皇帝”,則先後成為光武皇帝煊赫功業的背景板和墊腳石,給他的千秋帝業做足了陪襯及功勳之源,“位面之子”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的建功立業之路,實在是“時也,命也,運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經常丟三落四該怎麼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