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鬥

    在回答題主之前,先和大家欣賞一首《出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中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裡面的“龍城飛將”分別說了兩位英雄人物,龍城是大將衛青,飛將就是李廣。

    咱們就先來分析一下,他們兩個都是如何獲得此響亮稱呼的吧。

    漢武帝時,匈奴又來侵犯,武帝大怒,派李廣,還有衛青公孫敖等新秀,各帥兵馬,前去抗擊匈奴。

    對匈奴而言,李廣威名遠揚,所以便集中了主要力量,共同對付李廣,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李廣這次就吃了名頭太響的虧,終因寡不敵眾,一戰而敗,自己也被匈奴俘獲,幸虧李廣詐昏,趁敵不備,破網而出,猶如大鵬展翅,一躍而起,踢翻一個匈奴騎兵,上馬而去!驚得一眾匈奴兵,齊聲呼道:“哇!飛將軍啊!”

    不可思議吧?李廣“飛將”的威名竟是如此得來,確實不太光彩。

    而衛青,卻靠著李廣的掩護,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凱旋而歸。後人便稱呼衛青為龍城將,這可完全是褒獎之意啊!

    還朝後,衛青因功封為關內侯,而李廣卻因為失手被擒判了死罪,後來李廣交錢贖罪才保住了命。

    起碼這一次揚名立萬的機會,李廣沒有抓住,別說討封了,能保住性命已屬萬幸。

    那麼,李廣在匈奴人眼裡都那麼厲害,難道是浪得虛名?

    否也,李廣的戰績,要從吳楚七國之亂說起。當時還是驍騎都尉的李廣,跟隨周亞夫一起抵抗叛軍,由於李廣作戰勇敢,騎術高超,一路衝鋒陷陣,斬將殺敵,立下了不少戰功,等到昌邑城下之戰時,李廣更是成功奪下了叛軍的軍旗,自此一戰成名,擁有了封侯的資格。

    然而,就在朝廷準備封賞李廣時,卻發現早在兩軍對峙階段,李廣便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他的將軍印,這樣的行為在當時來說無疑於自殺。

    好在當時的漢景帝看在李廣斬將奪旗的大功上沒有深究。但功過相抵之下,李廣的侯爵自然泡了湯。

    這兩次封侯的機會,都陰差陽錯的泡了湯。但匈奴次次來犯,還是給李廣帶來了機會,終於在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了漠北之戰,李廣也是參戰的將領之一。如果能抓住此次機會,封侯拜將,也是李廣一大圓滿。

    可惜,這一場機會又被李廣搞砸了。

    當時李廣奉命從缺乏水草又道路曲折的東路出擊,結果不慎在沙漠裡迷失了道路,等到李廣好不容易從沙漠中走出來後,主帥衛青早已擊退了匈奴,李廣再一場錯失了建功封侯的良機。

    這一次無功而返,李廣徹底心涼,歸去路上,自刎而死了!

    但縱觀李廣難封的原因,既有李廣自己主觀上的一些做法欠妥,也有客觀上的一些條件所限,卻無論如何,算不上大漢王朝故意苛待李廣。

  • 2 # 燕山史話

    1、簡單的說教沒有意思,過於枯燥,筆者打算先形象比喻下:封建王朝漢帝國是漢高祖劉邦建立的“私企”,不是“國企”,李廣難封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漢武帝深通“私企”管理之道,並不打算採取“國企”樣的封侯制度,司馬遷為李廣鳴不平,其實想要想朝廷建議採用“國企”的獎罰制度。具體分析如下:

    2、一、先說國企特點:“國企”特點是按照資歷來論功行賞,年輕將領讓位於年長的獎勵。

    李廣在漢景帝乃至漢武帝前期以戍邊為主要任務,當時對外策略是防禦,不得不說,此時的他勤勤懇懇、盡職盡責,還練了一手好箭法,為他自己贏得了“飛將軍”的美譽,但這些都是他作為太守的本職工作。如果按照“國企”的獎罰制度,他這樣常年累月的工作下去,不出差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封侯是早晚的事。

    二、後說私企特點:“私企”的特點是按照每個人能力和貢獻的大小來加官進爵。

    漢武帝中後時期的對匈奴戰爭一改前朝保守防禦,採取了積極主動進攻態勢,一開始對資歷久的老員工李廣委以重任,公元前129年兵分四路出發向匈奴進軍,然而李廣一路大敗幾乎被俘而歸。如果他是帥才,他為何沒有刺探好敵人軍情呢?差點自己全軍覆沒。相對比有為青年衛青,一舉直搗龍城,端掉賊窩。

    漢武帝並沒有對他一次就喪失信心,並於公元前123年再度啟用他,讓他跟隨衛青從定襄出擊匈奴,不過這一戰,李廣依然無建寸功;公元前121年,與張騫共同出征(這是李廣最好的一次機會),最後卻被張騫誤點破壞,要說運氣不好也只能是這次算的上;公元前119年,李廣從東道出擊,與衛青的正面部隊一起來包抄匈奴的大本營,沒想到李廣竟因迷路沒能及時與衛青會師,導致匈奴王最終逃匿。

    3、綜上,對於漢武帝的“私企”式的封侯機制,李廣對於攻略戰下斬殺的敵人數量、掠奪敵人財富、佔領敵人領地等方面均不具備封侯資格,司馬遷為“李廣難封”鳴不平其實就是想建議“國企”式獎勵制度,“李廣難封”的確是由於他自己不適應“私企”獎罰制度的管理規定,怪不得漢武帝。

  • 3 # 愜意逍遙遊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出自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馮唐和李廣分別為漢代的名臣和名將。兩人得不到重用除了時運不濟外,更多的是性格缺陷。

    “馮唐易老”——馮唐歷經西漢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他性格耿直,多得罪人,甚至敢於得罪皇帝(漢文帝)。漢文帝不計前嫌,封他為高官(車騎都尉),後漢景帝時又被罷黜,待到漢武帝又想重用他,其時已九十幾歲了。

    “李廣難封”——唐代詩人王昌齡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家喻戶曉。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也對李廣推崇備至,李廣被稱為“飛將軍”,足以看出必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勇士,但又為什麼難封侯呢?

    1. 李廣心胸狹隘 有次巴陵亭尉因李廣回來太遲不肯開城門,李廣因此耿耿於懷,竟將此人調入自己軍中藉機殺掉。

    李廣傲慢自負,桀驁不馴。和匈奴決戰漠北時,不聽大將軍衛青的調遣,當打先鋒的請求被拒絕後,竟然負氣回師,完全沒有大局觀念。

    2. 李廣目光短淺 敵軍投降後,他將800多名俘虜全部斬殺。這和戰國名將白起殺降60萬性質完全不同。白起出於安全考慮,因為畢竟俘虜太多,一旦暴動難以彈壓,更和咱們解放軍的“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的政策背道而馳。——“殺降不詳”

    綜上所述,李廣自殺身亡的命運就不難預見。

    追古述今,情商至關重要,有時暫時的低頭是為了更好的昂首挺胸。

    祝福所有人都有一個好的未來!

  • 4 # lm愛國者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什麼難封?是他自己的問題,還是皇上對他不夠欣賞?應該說兼而有之吧。一方面漢武帝不讓他打好立功的仗,對其確有排斥、壓抑之嫌;另一方面李廣年老力衰、技不如人……但我的看法是:李廣之所以不能封候,歸根結底是他不配。

    一、軍事能力一般般

    李廣在漢文帝朝和漢武帝朝時,已經是名將,當時打的是防禦戰,李廣很擅長這種作戰。到漢武帝時期,由於國力強盛,再加上客觀形勢的影響,對匈奴戰爭需要主動進攻,策略由被動防禦轉為全面進攻,由陣地戰轉為運動戰,李廣對這個轉變不太適應,他的戰略戰術不很符合這種潮流。

    反過來再看,衛青、霍去病和匈奴作戰,都有一個共同點,長途奔襲,長驅直入,運動殲敵。李廣長期適應的是陣地戰,防禦戰。而且,從年齡上說,當漢武帝決定發動進攻戰時,李廣已經50多歲了,比起18歲的霍去病和20歲的衛青,李廣的年齡和想法肯定是會受到侷限的。

    二、政治能力好幼稚

    景帝時,大漢王朝發生了七國之亂。李廣在周亞夫統領下,斬將立威,奪下叛旗,算得上大功一件。最重要的是,他還解救了梁王。

    梁王是景帝的親弟弟,並且是太后最喜歡的兒子,景帝甚至打算百年後將自己的皇位傳給梁王。這樣的功勞,可謂不小。

    但是,利令智昏的李廣,辦了一件最不該乾的事。他私自接收了梁王的將印,犯了朝廷大忌。結果,平定七國之亂立下大功的李廣不但沒有封候(本可封候),反而從那時起,他受到了朝廷的猜忌。

    李廣這人,容易被諸侯拉攏,沒有立場。這就是朝廷對他的印象。

    三、言多有失惹麻煩

    七國之亂平定後,李廣像先祖一樣,成了坐鎮一方的太守。他自負勇力,經常和匈奴作戰。當時的典屬國公孫昆邪上書朝廷,李廣之才,天下無對。但是,他太自負了,真擔心他被匈奴人殺死,國家就會因此損失一員棟樑。這雖然是公孫昆邪為國家大局考量,但是在景帝聽來,這分明是李廣假借他人之口,向自己訴苦。

    你有天下無雙的才能,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你找人替你發牢騷來了。還有,你雖然被打發到邊關去了,卻依然有朝廷大員替你說話,你的根底還真不淺啊。朝廷不擔心匈奴殺不死他,而是擔心他在一個地方久了,威望形成了,就尾大不掉了。

    於是,李廣先後在上郡、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做太守,每個地方都呆的不長,那麼李廣也無法恩養將士,為他親附。

    四、奸詐陰險殺降兵

    李廣在隴西擔任太守時,當地的羌人發動了叛亂。驍勇的李廣,自然很快平叛了他們。但是,李廣誘騙羌人投降後,將八百多口人,全部處死了。且不說,羌人是不是誠心歸附,李廣殺降,本身犯了大忌。

    此舉,一是損害了大漢王朝的仁義形象,邊關各族會想,大漢威儀原來不過如此,殘忍薄恩,不值得歸附。二是堅定了叛將決死之志,以後只要作亂,他們必定抱必死之心,那樣朝廷會損害更多的兵馬錢糧。

    李廣素來養成的忠勇形象,也在朝廷的印象中打了折扣。原來李廣看起來忠誠無欺,實則表裡不一,竟然這般陰險。

    五、用兵史上汚點多

    李廣雖然征戰了半個世紀,打了70多場仗,驍勇善戰,但在戰功上有一些不良記錄。這也是很多人對李廣戰功提出質疑的主要攻擊點。

    比如,元光六年(前129年),漢武帝派李廣、衛青、公孫傲、公孫賀每人領兵一萬,出征匈奴。結果是衛青打了勝仗,殲敵700,而李廣全軍覆沒,還被俘虜,歷盡周折才隻身逃回來。再比如,元朔六年,李廣跟衛青出征,也沒有立功。

    李廣有時候也過於冒險,比如帶100名騎兵追匈奴3個射鵰手,被匈奴大部隊包圍,急中生智假作鎮定,利用匈奴心中疑慮使其不敢冒進,最終虎口脫險。這固然體現了李廣智勇雙全,但作為全軍統帥直接帶人出擊,沒有做好後續的安排就貿然行事,萬一遭遇不測,會給大軍帶來重大的損失。過於冒險對於統帥來講是個致命傷。

    李廣雖然驍勇無常,其實不過是一員鬥將。這樣的將領,一般是自負勇力,只顧自己肆殺痛快,而不管兄弟們。李廣統兵,除非遇到弱族,方能成勝。若是他遇到勢均力敵的敵軍,或者是成倍的敵軍,往往會被包圍,而導致全軍覆沒。這是他不擅長統軍的緣故。

    俗話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李廣就是這樣的人。他崇拜的是個人英雄主義,而不注意發揮團隊的效能,甚至是因為個人原因,害死整個團隊。雖然他對團隊的每個人都很好,把每次獎賞也發給他們,但是,這些只不過是小恩小惠。往往是這些小恩小惠,讓這個團隊,組團送了命。

    因此,有了李廣屢次亡軍的教訓後,朝廷絕不會再讓他統領大軍。他也就沒失去了封侯的機會。

    六、公報私仇沒氣量

    統軍大將,首先要有氣量。因為座下將官,脾氣各有不同,必須有寬廣的心胸才能容納。可惜,李廣不是這樣的人,他氣量狹小,甚至不如一個婦人。李廣出兵雁門,結果兵敗被俘,按律法當斬,幸好有他的族人出錢贖罪。他也因此成為庶人。

    一日,李廣打獵夜歸,錯過了入城時間。守關的人公事公辦,不讓他進。李廣自負其名,便報上了自己曾經的官職。他心想,以我李廣之名,你多少要賣給我一個面子。可惜的是,霸陵尉當時喝醉了酒,有些出言不遜,說,就是現將軍過關,也不能通行,更何況故將軍。李廣便懷恨在心。

    後來,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就懷了小九九,向上請命,讓霸陵尉和他一起戍邊。但是,霸陵尉一到右北平後,就被李廣斬殺。由此可見,李廣的氣量是多麼的狹小。

    這樣一個人,怎能有資格封候呢?

  • 5 # 勝馬笀鞋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什麼“難封”,是自己的原因還是漢武帝不夠賞識他?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李廣這個人,後世有一些人認為李廣之所以沒被封侯,是因為他沒真本事,只是名氣大而已。徒有虛名,所以不能被封侯。其實這種看法是誤解,所謂盛名之下無虛士,李廣號稱飛將軍,並不是浪得虛名的,他不僅有帶兵打仗的才能,而且還非常有膽識,我先舉兩個例子來給大家看看。

    第一個例子:

    李廣在漢文帝的時候就投身軍中,到了漢景帝時期,遇到七王之亂,這個時候的李廣在軍中已經有了職位,不過職位不高,李廣隨著周亞夫帶兵平叛,在平叛戰爭中,他作戰勇猛,曾有一次斬斷了叛軍的帥旗,以致己方軍隊大獲全勝。

    第二個例子:

    李廣在平叛之後,被調到北邊當太守,防禦匈奴人。朝廷中派遣了一個太監來做監軍,這個太監因為在軍中待著無聊,就時不時的出去射獵,有一次帶著十幾個隨從外出射獵的時候,遇到了三個匈奴人。

    這太監一看對方只有三個人,便想將他們殺死,然後吩咐隨從用箭射殺他們,但是沒想到,這三個匈奴人的箭法比他們好,十幾個人都沒射中人家,反而還讓人家給射死了,就連監軍太監也被射傷,狼狽逃回營中。

    太監回了營,將此事告訴李廣,李廣說對方只有三個人,卻有如此箭法,這三人很可能是匈奴的“射鵰手”。

    匈奴射鵰手是神射手的意思,放今天就相當於專業狙擊手。

    李廣覺得如果不趁著只有三人把他們殺死的話,以後在戰場上,不知道會有多少士兵要被他們射死,當即便帶上一百人追趕這三個匈奴兵,追趕了數十里,看到這三個匈奴射鵰手之後,李廣張弓搭箭,很快便射死了兩個,然後生擒了一個。

    就在他準備把生擒的那個射鵰手帶回去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匈奴的大部隊,足有數萬騎兵。

    看到匈奴大部隊來了,所有的漢朝兵士都很慌張,有人提議,趕緊縱馬逃走,李廣制止了部下,說此地離我們大軍營帳數十里,我們要是跑,匈奴肯定會追擊,大家都是騎馬,我們不一定跑得過。

    他當即下令所有人下馬休息。

    李廣的提議讓士兵們都嚇了一跳,但是不敢不從,便都下馬休息。

    匈奴軍隊看見漢朝上百兵馬見到自己的大部隊不逃跑就算了,竟然還大搖大擺的坐在地上休息,匈奴將領覺得這肯定是漢朝軍隊的誘敵之計,便吩咐士兵不要輕舉妄動。

    見到他們不動,李廣不僅不跑,還又吩咐自己的人,朝匈奴兵靠近。

    匈奴兵中有一個騎白馬的將領在巡視軍隊,李廣騎在馬上,靠近了這個人之後,二話不說就把他給射死了,這一舉動把他的手下給嚇了一跳,匈奴人也嚇了一跳,匈奴將領見到李廣竟然敢如此明目張膽的射殺自己的手下,更加認定周圍可能有漢朝軍隊的埋伏,所以他更加不敢輕舉妄動。

    李廣就這樣和他們僵持到了晚上,匈奴將領因為擔心周圍有漢朝軍隊埋伏,有可能會趁夜襲營,便下令撤軍,就這樣,李廣和他的部下才逃過一劫。

    從這兩件事情中,是可以看出李廣不但有帶兵作戰的才能,同時也非常有膽識。

    那麼作為三朝元老的他,為何一生都未能封侯呢?

    我認為這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個。

    第一,李廣情商比較低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平定七王之亂的時候,李廣因為作戰勇猛,很得當時同在軍中平叛的梁王劉武的賞識,這梁王劉武為了嘉獎李廣,就授給了他將軍印信,相當於提拔他做了將軍,李廣當時年輕,也沒多想,就接受了這個將軍印信,但是他沒想到,此舉引起了朝廷的極大不滿。

    首先,李廣所在的軍隊是朝廷的軍隊,他的官職是朝廷才有權利升降的,他接受梁王的提拔,顯得名不正言不順,也顯得他不尊重天子。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在平定了七王之亂後,李廣不僅沒有受到朝廷的提拔,甚至連最基本的賞賜都沒有。

    這件事可能給朝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第二,李廣心胸不夠寬廣

    李廣做官的時候,經常被罷免官職,有一次他打了敗仗,又被罷免了官職,閒居在家。

    一天,他外出遊玩,喝醉了酒,晚上回家路過霸陵亭,霸陵晚上是要關閉城門禁止通行的,他回來的時候正好就被禁止通行,李廣讓隨從去叫門,隨從走到霸陵城下,對守城的亭尉說,前任李將軍要回家,快開城門。

    霸陵亭尉不開門,說別說是前任李將軍,就是現任李將軍,我也不能給他開門。

    這件事被李廣記在了心裡,後來匈奴犯邊,李廣被起復,他重新當官的第一個請求就是要調霸陵亭尉到自己的軍隊中,結果等霸陵亭尉一來,他就把人家給殺了,這件事就顯示出李廣的心胸不太寬廣。

    這件事只是李廣心胸不寬廣的具體體現,他有這樣的性格,就說明,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很有可能也因心胸狹窄這個問題得罪了一些同僚,那麼這些同僚,平時在朝堂上,就很有可能對他使絆子,這可能是他沒被封侯的原因之一。

    第三,李廣運氣確實不太好。

    後世詩人經常用“李廣難封”來形容時運不濟,那麼換言之,詩人們很顯然認為李廣之所以難封,就是因為時運不濟,事實上,李廣之所以難封,還真有運氣的關係。

    第一個和運氣有關的就是皇帝對他的認同度,李廣曾經自己說過,漢文帝喜歡用老人,自己當時才參軍,又很年輕,所以沒得到重用;漢景帝不喜歡用武人,只喜歡用文人,而自己是武人,所以在漢景帝的時候,也沒有得到重用;到了漢武帝時代,武帝喜歡用年輕人,而這個時候,自己已經老了,所以也沒得到重用。

    這是李廣為自己總結的話。

    除了沒遇到賞識自己的皇帝之外,他在和匈奴的戰爭中,基本上都是打敗仗,他的飛將軍的名頭,也是因為敗仗打出來的,不過這並不是說他能力不夠才打敗仗的。

    事實上李廣每一次打敗仗都是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敗的,不但敵眾我寡,而且這種眾寡程度還相當大。

    漢武帝元光六年,匈奴入侵漢朝,衛青和李廣同時出兵,兵分兩路,衛青的軍隊直搗龍城,斬首七百餘,而李廣運氣實在太差,他帶領的軍隊遇到了匈奴的主力部隊,一番血戰,李廣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擒,後來搶了匈奴士兵的一匹馬,一邊縱馬疾馳,一邊射殺匈奴兵,好不容易才逃了出去。

    他的飛將軍稱號是因為匈奴人見他馬術好,箭術也好,所以才如此稱呼他的。

    李廣雖然逃了出去,可是全軍覆沒,無疑是敗了,這次敗仗之後,他就被罷官。兩年之後,他又被起復,以郎中令的職位,帶領四千騎兵和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的那個)一起出徵匈奴,李廣帶領的四千人走出不到百里的距離就遇到了匈奴左賢王的四萬大軍,然後就被包圍。

    李廣下令所有士兵結成圓陣,慢慢突圍,他在陣中射殺匈奴將領多人,這場戰鬥足足持續了一天一夜,後來張騫率領援軍趕到,這才得以脫險,在這一戰中,李廣雖然射殺了很多匈奴將領,但是他的軍隊死傷過半,損失慘重,功過兩抵之下,他也沒有得到封賞。

    李廣和匈奴打仗四十餘年,很少有全殲敵軍的戰績,他運氣不好出了名,就連漢武帝都這麼覺得。

    在李廣六十歲的時候,漢武帝讓衛青霍去病出徵匈奴,李廣請命要隨軍出征,漢武帝一開始不答應,後來因為軍隊確實需要人帶領,便讓他隨軍出征。

    衛青得知了匈奴單于的駐紮地點,準備帶兵正面衝擊,讓李廣帶兵從東路襲擊,李廣知道東路水草少,而且路很遠,不利於行軍,便拒絕執行,想要帶兵正面對抗匈奴,漢武帝知道後,想到李廣運氣這麼差,便吩咐衛青,千萬不要讓李廣和匈奴正面戰鬥。

    因此,衛青堅決讓李廣從東路偷襲,李廣沒辦法,只得帶兵從東路繞行,但是沒想到啊,因為東路路途遙遠,他帶領著軍隊竟然迷路了,就因為迷路,所以李廣延誤了軍期。

    後來這一場仗雖然打勝了 ,可是李廣延誤軍期依舊要受到懲罰,在衛青派人來帶他去問責的時候,李廣很悲憤的說了句話: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這話的意思是,我跟匈奴大小打了七十多場仗,今有幸能跟隨大將軍出征,誰知道大將軍非要讓我從東路繞行,而我又迷失了道路,這真是天意啊,我活了六十餘歲,恥於面對刀筆小吏的責問。

    說完了這話,李廣便拔劍自刎。

    飛將軍李廣,一生抗擊匈奴,沒有死在戰場上,卻自殺而死,留給後人一個悲涼的身影。

    結語:

    時兮運兮,李廣一生不能封侯,縱然有多種原因,卻也真的和運氣離不開關係。

  • 6 # 經典守望者

    缺乏政治眼光致使沙場中的老將淪為官場中的敗將,一生也沒有封侯。從高祖到武帝時期是一個封侯的冰封期。由於缺乏戰爭,從惠帝繼位到文帝去世,獲封為侯的數量寥寥可數,遠不如西漢建國時期的分封情況。所以說,李廣生命當中的生不逢時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另外,李廣是六郡良家子出身,這個身份雖然要高於一般平民,但還是比不上功臣顯宦之後和皇親國戚之家。在七國之亂爆發時,李廣本來可以以自己的軍功獲得爵位,可是由於他在政治上太幼稚,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印信。梁王雖然在七國之亂中英勇抗敵,可他仍然是漢景帝皇位的主要競爭者。在某些層面來講,梁王對於漢景帝皇位的威脅甚至要高於造反的七個王爺。李廣和他牽涉在一起不清不楚,自然得不到漢景帝的垂青,再加上朝中沒有高官為他說話,封侯自然就泡湯了。

    武帝時期,由於李廣已經逐漸老邁,在武帝時期的戰績其實乏善可陳,不是迷路貽誤戰機就是遭到埋伏鎩羽而歸。畢竟戰場上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名利場。據史書記載,漢武帝的親信外戚霍去病甚至可以在全軍的範圍內挑選最優秀計程車兵和他一起負責作戰任務,所以它可以千里奔襲直攻匈奴單于王庭,歸根結底都是依仗漢武帝的恩寵。但是,李廣顯然就不具備這樣的優秀條件,所以敗仗連連也是情理中事。

    李廣去世之後,無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在為他傷悼。這說明李廣在民間的威望很高,是深受眾人愛戴的。可是由於漢武帝用人唯親,只相信自己身邊的近臣和外戚,像李廣利不過是憑藉倡優出身的妹妹得寵於皇帝,一路青雲直上,出兵攻打大宛“捐五萬之師,靡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而僅獲駿馬三十匹”。而這樣的戰績竟然都可以封侯拜將。而對於李廣這樣的將軍卻是刻薄寡恩,大加排斥。這也是漢武帝當政時期一個永遠也抹不掉的汙點。

  • 7 # 有得觀史

    李廣難封,是個悲劇,造成悲劇的原因在他自己,和漢武帝無關。

    漢武帝非常賞識和信任李廣

    漢武帝剛當皇帝不久就讓李廣當未央宮尉衛,也就是宮廷衛隊的首領。

    李廣的兒子李敢,是霍去病手下,因作戰勇敢,殺敵眾多,被封為關內候,並擔任郎中令,負責保衛皇帝人身安全。

    李廣的另一個兒子李當戶,還有李廣的孫子李凌都擔任過漢武帝的侍衛。

    李廣一家三代四口人負責過漢武帝的保衛工作,如果不是特別信任,皇帝能把人身安全交給他們?

    漢武帝非常賞識幷包容李廣。李廣因兵敗被判處死罪,花錢贖罪,貶為庶人,酒後夜行,至霸陵亭,被霸陵尉呵斥。李廣說,“我是前李廣將軍。”霸陵尉回到“現將軍都不能夜行,不要說前將軍了。”命令李廣明天再走。不久匈奴入侵,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李廣請求讓霸陵尉參軍,到軍前就斬殺了他,然後再上書謝罪。漢武帝非常生氣,但也沒有處理他,顯然漢武帝在偏袒李廣。

    李廣難封確因武功不夠

    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時期,國家的大政方針是休養生息,漢對匈奴以和親為主。這時李廣在和匈奴接壤的郡當太守,主要是防守,小打小鬧有,大戰沒有,李廣沒機會殺敵立功封侯。

    漢武帝當政,他的主要任務是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戰爭很多,對李廣來說,建立軍功的機會到了,但李廣的表現卻很差。下面是李廣參加的兩次大戰的戰果。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出兵攻擊匈奴,兵分四路,李廣帶一路,約一萬人,遇匈奴主力,全軍覆沒,李廣被俘,後僥倖逃脫。這一戰,損失慘重,李廣按律當斬,後來贖為庶人。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帥重兵出擊匈奴,衛青事先約定了進兵目標,李廣迷路,沒能準時到達,衛青大敗匈奴汗王,但因李廣沒能按時到達,兵力不足,沒能殲滅匈奴汗王。事後衛青派人問李廣沒準時到達指定地點的原因。李廣自殺。

    漢高祖劉邦時有約定“非劉姓不得封王,無軍功不得封侯。”同時,封侯獎勵軍功也是漢武帝用人手段。李廣一生,拿得出手的軍功幾乎沒有,漢武帝不肯為李廣破例也無可厚非。

    李廣軍功少源於自身性格

    李廣是個將才,不是帥才。李廣帶兵不用紀律,士兵隨便,每次遇到敵人,李廣都是衝鋒在前,平時他對士兵又很關愛,他帶頭與敵人拼殺,士兵沒有不勇敢拼殺的。但是打仗沒有章法,不用謀略,光靠一股子勇氣,按老百姓的話說,只會用蠻力,豈有不敗之理。

    漢景帝時期,李廣被調到山谷郡當太守,天天與匈奴作戰,典屬國公孫昆耶哭著對景帝說,“李廣有才氣,很自負,經常和匈奴肉搏,早晚得喪命。”,景帝給李廣調了工作。當太守,防禦匈奴來犯,安排好,佈置好,檢查好,這才是他的本職工作,親自上陣殺敵,一旦有閃失,群龍無首,整個郡不就亂了套嘛!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肉搏戰是不得已而為之,靠肉搏立功不怎麼靠譜,真正立功需要的是謀略,是軍事才能。

    李廣射箭入石,個人武力值爆表,有點像三國的關羽、呂布,個人武功蓋世,領兵打仗卻不得要領,和韓信那樣武力幾乎沒有,打仗十分厲害的人不是一個型別。

    世人同情李廣,怨懟漢武帝,是因為司馬遷

    司馬遷是文學大家,《史記》是史家之絕唱,其中《李將軍列傳》是千古傳送的名篇,因此李廣的形象深入人心,大家似乎認為漢武帝沒有重用李廣,還被外戚衛青排擠迫害致死。實際上這是司馬遷藉此表達對漢武帝的不滿。

    李凌是李廣的孫子,跟隨二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李凌率5000千人,被匈奴數萬人包圍,斬殺匈奴一萬多人,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投降。漢武帝希望李凌戰死,司馬遷為李凌辯解,說李凌孤軍奮戰,殺敵很多,功勞很大,之所以沒死,是想有機會繼續報效朝廷。

    司馬遷為什麼替李凌開脫?一方面,先秦時期,司馬遷和李廣兩家都在秦國世代為將,司馬遷的祖先司馬錯率軍滅亡蜀國和巴國,李廣的祖先李信率軍追殺燕太子丹,兩家是世交。另一方面,漢朝人普遍喜歡剛烈、質樸、耿直、忠勇的品質,因此,世代為將的李廣遭遇博得很多同情,他的事蹟,被俘後奇蹟般逃跑,射箭入石,對部下關懷備至等已經成為傳奇。

    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大舅子,當時正受漢武帝寵信。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在埋怨李廣利不去救援李凌,諷刺李廣利勞師遠征,戰敗而歸,於是把司馬遷打入大牢,施以腐刑。

    司馬遷為李凌開脫,只是表達意見,漢武帝認為對可以聽,認為錯可以不聽,把他打入大牢,定為死罪,這麼做就太過分了。司馬遷沒處說理,借《李將軍列傳》抒發怨氣。

    李廣性格好勇,謀略不足而勇敢有餘,他始終得不到封侯,就是源於此。司馬遷情緒化地把李廣難封的責任推給漢武帝,使漢武帝為李廣背了兩千多年黑鍋。

  • 8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在於李廣自身,同漢武帝的賞識與否沒有多少關係。漢朝有嚴格的封侯制度,李廣想要被封侯必須要達成一定的條件才行,而李廣一生都沒有達到封侯的條件,所以漢武帝也一直沒有給李廣封侯。

    在漢武帝時期,大臣想要被封侯,主要有三種途徑。第一種途徑是靠著軍功封侯,在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劉邦和漢朝的大臣定下了白馬之盟:不是劉姓的人不能封王,沒有軍功的人不能被封侯。

    第二種是透過外戚封侯,劉邦去世之後,呂后大肆分封外戚為侯,到了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外戚被封侯逐漸成為了慣例。第三種是皇親國戚,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之後,諸侯王的兒子都能夠被封侯,還能夠分到一塊不錯的封地。

    李廣既不是皇親國戚,也沒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因此李廣只能靠著軍功來封侯。然而命運偏偏喜歡捉弄李廣,從漢景帝時期開始,李廣至少有過五次封侯的機會,但是每一次李廣都與封侯失之交臂。

    七國之亂爆發後,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叛亂,年輕氣盛的李廣作戰非常勇猛,奪取了吳王劉濞的帥旗。如果按照漢景帝時期的封侯標準,李廣最少也能獲得一個關內侯。然而李廣偏偏腳踏兩條船,接受了吳王劉濞贈送的將軍印,漢景帝感覺李廣是一個人才,沒有忍心處罰李廣,封侯的事情也打了水漂。

    到了漢武帝繼位之後,漢朝和匈奴開戰的頻率增加,李廣封侯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因為李廣的名氣非常大,漢武帝在最初的時候非常器重李廣,將李廣當成了討伐匈奴的主力軍。

    漢武帝第一次討伐匈奴的時候,派遣李廣帶領一萬騎兵從雁門進攻匈奴。結果李廣遇到了匈奴主力部隊,一萬騎兵損失殆盡,李廣也被匈奴人俘虜。後來李廣奪取了匈奴人的弓箭和駿馬,單槍匹馬殺退追兵,重新回到了漢朝。

    在李廣戰敗六年後,漢武帝再次啟用李廣,讓李廣跟隨衛青北伐。衛青帶領大軍擊潰匈奴單于的軍隊,殺死十多萬匈奴士兵,跟隨衛青出征的將領大多都被封侯,只有李廣沒有任何功勞。

    又過了幾年時間,漢武帝派遣李廣和張騫北擊匈奴,張騫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到來,李廣殺傷了很多敵人,也損失了很多軍隊,沒有獲得任何封賞。

    公元前119年,李廣跟隨衛青參與漠北大戰,漢武帝認為李廣的運氣不好,臨行前囑咐衛青不要讓李廣和大軍一起行動。衛青在決戰時派遣李廣繞遠路長途突襲匈奴軍隊側翼,李廣的軍隊沒有帶嚮導,因為迷路沒能參與戰鬥,李廣因此羞愧自殺。從李廣的戰績來看,李廣的一生非常的悲劇,但是李廣的悲劇並不是漢武帝造成的,而是李廣運氣差造成的。

  • 9 # 有書幸運馨

    要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中,李廣為什麼“難封”,是自己的原因,還是漢武帝不夠賞識他?

    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一下這句話的出處。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是出自唐代詩人王勃之手,他的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王勃,是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他當時是個非常出名的才子,可以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被稱“初唐四傑”,而且,王勃還排在“初唐四傑”的首位。

    他年少成名,被稱為神童,16歲科舉中第,但是一直仕途不順。

    因為一篇鬥雞文《檄英王雞》,惹怒了唐高宗,被逐出官府,後來又因為恃才傲物,遭人嫉妒,被人陷害,終結了仕途,他的心情是相當的鬱悶。

    這篇《滕王閣序》,就是王勃前往南方探望父親,路過洪都時所撰寫的。

    其實,王勃這句話,引用的是兩個典故:

    "馮唐易老”是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馮唐,西漢大臣,頗有才幹,他以孝行著稱,官為中郎署長,侍奉漢文帝,一生不受重用。後來漢武帝登位,求賢時被舉薦,但是,那時他己九十歲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無力報效國家。

    而"李廣難封″,是指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說到李廣,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句詩:“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對,這個飛將軍就是指的李廣。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他的先祖,是秦朝的名將李信。在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因為他勇敢善戰,擊退匈奴,被封為中郎。在景帝時,他曾經擔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到武帝登位時,又被召為未央宮衛尉。

    他為人正直,歷任七個郡的太守,前後四十多年,得到的賞賜,全部分給部下,與士兵同甘共苦,為人廉潔,一生大公無私。

    與北方匈奴戰鬥七十多場,在戰場上連連告捷,軍功卓越,但是卻沒有被封為王侯,相反,最後還選擇自殺。

    用現代話講,他的志運也太差了。

    比如,在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帶領上萬人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去擊匈奴,但是,他居然不幸負傷被俘。在戰場上,將軍被俘是個什麼概念啊。

    匈奴的那些兵,就把他先安置好。但他裝死,中途逃回家。還好,漢帝對他還是很信任的,並未難為他。後任右北平郡,即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

    匈奴都稱他為“飛將軍”,聞風喪膽,幾年都不敢來侵犯。

    又比如:在元狩四年(前119年),這也是一次建功封侯的機會,那是在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但卻因迷失了道路,未能參戰,他又憤又愧,竟然自殺。

    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綜上所述,對於“李廣為什麼“難封”,是自己的原因,還是漢武帝不夠賞識?”這個問題,我認為,其實,造成“李廣難封”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勇但無謀

    根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為軍功封侯的共有26個人。

    當時制定的封侯標準,有以下幾條

    1、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

    2、抓不住大將,可以攢人頭,只要一次戰役,殺敵一千以上的;

    3、在戰鬥中,能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

    4、父親在戰鬥中立大功而死,兒子可以獲得封侯。

    但是,根據李廣所有的傳記,他雖然有勇但無謀,因此,許多難打的小仗,打得很好,他的英勇表現,流傳最廣的一句,就是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每次碰到能建大功封侯的大仗,竟然是個常敗將軍,其中,有三次還全軍覆沒,還有一次,居然被敵人給俘虜了。所以,雖然獲得“飛將軍”的稱號,但大獲全勝的戰役,一次都沒有。

    這就相當於一個勤奮、刻苦、用功的好學生,每逢上考場,考運都很差,成績都不理想,甚至還考不及格,你說氣人不氣人!

    所以,他雖經歷了七十多場戰鬥,卻從來沒達封侯的標準。

    二、個性有缺陷

    據《史記》記載,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戰,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抗擊匈奴。

    而李廣因為衛青讓他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而憤憤不平,竟然不向大將軍告辭,就回到部隊。

    帶著情緒打仗,實為大忌,這樣與右將軍出東路,與右將軍趙食其之間的合作,當然不太融洽,再加上當時自然環境很惡劣,最終導致大軍迷路,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的機會。

    三、封制不完善

    當時,因為西漢軍功制不合理,作為一個硬性指標,確實把李廣阻擋在“封侯”的大門之外。

    雖然李廣忠誠、愛國、勇猛,但他性格上的缺陷,以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觀的整體意識不足,致使當權者從沒有考慮過他的感受。

    雖然在小規模硬戰中,他表現出勇猛,表現出處變不驚的大將風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不能立萬。

    雖然後來,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在武成王廟內,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又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但是,故人已乘風黃鶴去,空留英名慰丹心。

    所以,綜上所述,李廣“難封”的原因,並不是是漢武帝不夠賞識他,而是當權者的封侯機制不太合理,再加上自身又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個人情商不高,因此,雖戰功卓越,最終卻未能封侯,遺憾終身。

    所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典故,也讓王勃明白了馮唐、李廣之所以得不到重用,跟平時馮唐恃才傲物、李廣有勇無謀的為人,以及他們對人、對事、對物的個性,也有很大關係。

    他反思自己之所以有此處境,也實為自身性格中,已綜合了兩個人的共性,因此也是“命運多舛,懷才不遇”。

    所以,他痛定思痛,以史為鑑,最終為世人留下了這樣流傳千古的兩句警世恆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虎師緊急救援哈塞克,從“狼群”中救出一將軍,哈桑為何總是出現在救援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