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逗B的沙雕

    皇太極卒死,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武英郡王、豫郡王,多羅郡王有勢力。鄭王是皇太極的侄子沒可能。肅親王是他長子,多爾袞是他兄弟,以上七位王爺他們倆各有一半兩人勢力相當。福臨為莊妃所生有地位的有八歲福臨和兩歲的弟弟。為避免八旗內亂,平衡各方勢力所以選皇太極幼子福臨即位為帝。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時,皇太極“暴逝”於瀋陽清寧宮。由於他的突然死去,未對身後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後,正迅速醞釀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這時候,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他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其諸子中最有才幹的嶽託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託也不為代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還沒有什麼發言權。第三代的阿達禮和旗主羅洛渾頗不甘為人後,但崇德年間卻屢遭皇太極壓抑。由此看來,兩紅旗老的老,小的小,已喪失競爭優勢。但以代善的資歷、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卻能左右事態的發展。皇太極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滿族社會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極長子豪格參加到競爭中來。從利害關係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他們認為,豪格軍功多,才能較高,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晉肅親王,掌戶部事,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勢力,但同時又保持著一定實力,又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實力遠遠強於其他旗。因此,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繼位。另一個競爭者便是多爾袞。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說,身後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則是堅強的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援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還有一個人也不容忽視,他就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雖然他不大可能參與競爭,但他的向背卻對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響,無論他傾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生傾斜。

    平心而論,皇太極遺留下的空位,只有三個人具備繼承的資格:代善、豪格、多爾袞。但實際上競爭最激烈的是後兩人。就這兩人來說,豪格居長子地位,實力略強,這不僅因為他據有三旗,而且由於代善和濟爾哈朗已經感到多爾袞的咄咄逼人,從而準備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極死後不久,雙方就開始積極活動,進而由幕後轉為公開。

    兩黃旗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等議立豪格,密謀良久,並找到濟爾哈朗,謀求他的支援。而兩白旗的阿濟格和多鐸也找到多爾袞,表示支援他即位,並告訴他不用害怕兩黃旗大臣。雙方活動頻繁,氣氛日益緊張,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圖爾格下令其親兵弓上弦、刀出鞘,護住家門,以防萬一。是年八月十四日,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會,討論皇位繼承問題。這個問題是否能和平解決,直接關係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來。兩黃旗大臣已經迫不及待,他們一方面派人劍拔弩張,包圍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劍柄,闖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爾袞以不合規矩喝退。這時,阿濟格和多鐸接著出來勸多爾袞即位,但多爾袞觀察形勢,沒有立即答應。多鐸轉而又提代善為候選人,代善則以“年老體衰”為由力辭,既提出多爾袞,又提出豪格,意見模稜兩可。豪格見自己不能順利被透過,便以退席相威脅。兩黃旗大臣也紛紛離座,按劍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於地下!”代善見有火併之勢,連忙退出,阿濟格也隨他而去。多爾袞見此情形,感到立自己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見,主張立皇太極幼子福臨為帝,他自己和濟爾哈朗為左右輔政,待其年長後歸政。這一建議,大出眾人所料。立了皇子,兩黃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卻又說不出口。多爾袞以退為進,自己讓了一步,但作為輔政王,也是實際掌權者。濟爾哈朗沒想到自己也沾了光,當然不會反對。代善只求大局安穩,個人本無爭位之念,對此方案也不表示異議。這樣,這個妥協方案就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卻對今後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政局起著巨大影響。多爾袞之所以選中福臨為帝,曾被某些騷人墨客扯到他與其母莊妃的“風流韻事”上。實際上,多爾袞之所以選中福臨,一是由於他年甫六齡,易於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葉布舒、碩塞諸皇子;二是由於其母永福宮莊妃深得皇太極之寵,地位較高,選其子為帝更易為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說是符合先帝的心願。當然,麟趾宮貴妃的名號雖高於莊妃,但她的實際地位並不高,所以她才兩歲的幼子博穆博果爾也不可能被選中。同時,輔政王的人選也代表了各方勢力的均衡。既然黃、白二旗是主要競爭對手,福臨即位便已代表了兩黃和正藍旗的利益,多爾袞出任輔政則是必然之事。但他一人上臺恐怕也得不到對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濟爾哈朗。在對方看來,這是抑制多爾袞的中間派,在多爾袞想來,此人又比較好對付。而對下層臣民而言,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是皇太極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許多政務都由他們二人帶頭處理,所以對他們出任攝政也並不感意外。

    就這樣,多爾袞妥善地處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自己也向權力的頂峰邁進了一步。隨後,統治集團處理了反對這種新格局的艾度禮、碩託、阿達禮、豪格及其下屬,穩固了新的統治。多爾袞的這一方案,在客觀上避免了八旗內亂,儲存了實力,維護了上層統治集團的基本一致。當然,他這一提案,是自己爭奪皇位不易得逞之後才提出來的,是在兩黃旗大臣“佩劍向前”的逼人形勢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並非是他一開始就高瞻遠矚、具有極廣闊的胸襟。

  • 2 # 成武暢通

    在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其所有在世的皇子中,皇九子福臨和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無疑是身份最為高貴的。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太宗皇太極驟然崩逝,引起朝野上下一片譁然,隨之而來的就是長達十七天的皇位之爭。

    皇太極一生之中,一共誕育了11位皇子,分別是:

    皇長子正藍旗旗主、肅親王豪格,時年34歲,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

    皇二子洛格,幼殤,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

    皇三子洛博會,幼殤,生母元妃鈕祜祿氏;

    皇四子葉布舒,時年16歲,生母庶妃顏扎氏;

    皇五子碩塞,時年14歲,生母側妃葉赫那拉氏;

    皇六子高塞,時年6歲,生母庶妃那拉氏;

    皇七子常舒,時年6歲,生母庶妃伊爾根覺羅氏;

    皇八子,幼殤,生母是關睢宮宸妃海蘭珠,也就是後來的敏惠恭和元妃;

    皇九子福臨,時年5歲,生母是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也就是後來的孝莊文皇后,大家更習慣稱之為孝莊太后;

    皇十子韜塞,時年4歲,生母庶妃克伊克勒氏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時年2歲,生母是麟趾宮貴妃娜木鐘,也就是後來的懿靖大貴妃。

    按照“子以母貴”的傳統,此時的皇子出身的高貴與否,必然要看其生母是否位列皇太極的“五宮后妃”之列。

    所謂皇太極的“五宮后妃”,即中宮皇后哲哲、關雎宮宸妃海蘭珠、麟趾宮貴妃娜木鐘、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以及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

    皇后哲哲與淑妃巴特瑪璪並沒有誕育皇子,宸妃海蘭珠所生的皇子早殤,其也在此前已經去世,所以在上述所有皇子中,只有皇九子福臨和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為“五宮后妃”所生,因而身份也就更加高貴,與其他皇子相比更加具有競爭皇位的優勢,其他皇子自然而然的就被排除在了考慮範圍之內。

    而由於博穆博果爾的生母麟趾宮貴妃娜木鐘在海蘭珠去世後,地位進一步躍升至僅次於皇后的存在,因而比排在“五宮后妃”之末的孝莊高出了三個級別,因此博穆博果爾的身份相較於福臨也就更加高貴。

    當然,儘管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儘管是庶出,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卻是比福臨和博木博果爾更加熱門的皇位競爭者。

    豪格的出身原本也是非常的高貴,他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在皇太極的結髮妻子鈕祜祿氏去世後,成為皇太極的正室福晉。然而,由於葉赫那拉氏曾在宮中乘轎行走,且見到貝勒阿濟格沒有下轎行禮,進而被努爾哈赤勒令與皇太極離婚,於是豪格的在皇太極所有皇子中的身份就此變得低微。

    但是,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很好的發揮了其年齡優勢,努爾哈赤時期就開始在戰場上拼殺,之後更是憑藉軍功,在皇太極登基後被封為了“四大親王”之一的肅親王,並且主管戶部,與自己的叔伯們平起平坐。

    而在皇太極去世的時候,豪格成為了爭奪皇位的熱門人選,一方面,他手中握有正藍旗,同時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在索尼、鰲拜、圖賴、圖爾格等人的帶領下,共同支援豪格,使得豪格獲得了爭奪皇位的重要資本;另一方面,當時皇位的傳承,除了遵循漢族傳統的即位方式外,更多的還是依照努爾哈赤時期所確立的“八和碩貝勒共舉新汗”的方式,這就使得作為皇太子長子並且擁有戰功的豪格,更具有奪位的優勢。

    於是,皇位的爭奪首先在豪格與另外一位同樣有著眾多支援且戰功卓著的候選人,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之間展開。

    期間,掌管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與掌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表示支援豪格,這使得豪格瞬間佔有了巨大的優勢,然而在此情況下,豪格竟然大言不慚的說了一句“德小福薄”,遭到了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兄弟的激烈反撲,雙方重新陷入僵持。而豪格,也就此痛失皇位。

    擁立福臨登基,在當時是各方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但同時於情於理都不失為是最佳選擇。

    就在豪格與多爾袞兄弟重新陷入僵持的時候,兩黃旗已經包圍了舉行會議的崇政殿,兩白旗也開始進行了軍事部署,皇位的爭奪馬上就將演變為八旗內部的一次火併,甚至有可能就此引發八旗內戰。

    於是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主動提議,豪格和多爾袞都都不能登基,而是從皇太極的皇子中另擇一人,於是鄭親王首先提議由福臨繼承皇位,多爾袞也表示同意,豪格也就此選擇了讓步。就這樣,福臨非常意外的獲得了皇位。

    那麼,與福臨同樣出身高貴,甚至身份比福臨還要尊貴的博木博果爾不能繼承皇位,這實際上,還是因為此時的福臨相較於博穆博果爾,還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的。

    首先,就是皇太極對於科爾沁來的三位后妃的態度上,本就透漏出了傳位的意向。

    皇太極的“五宮后妃”中,皇后哲哲,宸妃海蘭珠以及孝莊,都是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並且哲哲是其他二人的親姑姑,海蘭珠優勢孝莊的親姐姐,他們嫁給皇太極本身就是政治聯姻。

    皇太極先是迎娶了哲哲,在與豪格生母葉赫那拉氏離婚後,將其扶為正室福晉,之後哲哲懷孕,孝莊作為哲哲的“替補”嫁給了皇太極。而在此之後,由於哲哲和孝莊一直沒有給皇太子誕育皇子,這才讓皇太極迎娶了已經二十六歲的海蘭珠,由此可見,皇太極從一開始就希望從他與科爾沁的聯姻中,找尋自己的接班人。

    而後來海蘭珠為皇太極生下了一個兒子,皇太子喜出望外,並且有非常明顯的意向冊立為自己的接班人,也證明了這一點。只是天命不假,海蘭珠的兒子早殤,海蘭珠也在不久之後去世。

    所以,具有科爾沁背景的福臨,相較於察哈爾背景下的博穆博果爾,更符合皇太極的意向。

    其次,就是在於博穆博果爾的生母娜木鐘與皇太極的婚姻是“二婚”。

    娜木鐘之前是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的“八大福晉”之首的“囊囊大福晉”,並且為林丹汗誕育了遺腹子阿布鼐。後來林丹汗被皇太極打敗,遠走青海,死在了大草灘,娜木鐘率部歸降後金。起初皇太極是想讓代善迎娶娜木鐘,可是代善嫌棄娜木鐘年齡大且財產少,不願意迎娶,皇太極這才在“無奈”之下迎娶了娜木鐘,並處於對察哈爾歸降部眾安撫的目的,將其封為了地位較高的麟趾宮貴妃。

    由於此時的滿洲已經在皇太極的帶領下,開始了漢化的程序,並且朝堂之上有著眾多漢族官員,滿洲官員也在逐步接受漢族思想,因而在他們看來“二婚”的娜木鐘必然不能與皇太極“原裝”的莊妃相比,這無疑也使得朝臣對於福臨的接受和認可度要高於對待博穆博果爾。

    再加上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後金就與科爾沁部透過聯姻的方式結盟,而察哈爾部,兩者相互征戰十數年,自然對於科爾沁的感情也是遠勝於察哈爾,況且,娜木鐘膝下還有一個林丹汗的兒子,這也會讓滿洲貴族們予以警覺。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正是這個阿布鼐日後對清朝是口服心不服,其子也在康熙朝時期的“三藩之亂”中,率領察哈爾部造反,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滿洲貴族與察哈爾部蒙古貴族之間的矛盾。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福臨自然會比博穆博果爾更具有優勢。

    再次,不得不說的就是福臨的生母孝莊太后了。

    孝莊之所以能成為清楚最為傑出的女政治家,必然有著其優秀的能力與眼見卓識,儘管處於“後宮不能幹政”的角度,並沒有講述孝莊在此期間的作用,但是不能排除孝莊在皇太極在位時期以及爭奪皇位期間,孝莊也透過一系列的方式幫助自己的兒子福臨登上皇位,並且此後也極力的確保了福臨皇位的穩固。在這一點上,孝莊相較於娜木鐘,還是要強出不少的。

    況且,孝莊的背後,還有位列“五宮后妃”之首,同時也是自己親姑姑的哲哲皇后的支援,在這種情況下,也必然不會讓皇位旁落給察哈爾部后妃所生皇子中,這也增添了福臨取勝的砝碼。

    由此可見,在豪格與多爾袞相繼被排除在繼位名單之外後,儘管福臨和博穆博果爾的出身同樣高貴,甚至博穆博果爾在身份地位上更勝福臨,但是從當時的勢力格局與福臨的出身上,比博穆博果爾更加具有優勢,於是最終也是由福臨繼承了皇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就此拉開了大清王朝揮師入關、一統中原的序幕。

  • 3 # 淺聊明史

    皇太極突然暴斃,繼承人沒有提前指定,當時最有資格當皇帝的是兩個人,豪格和多爾袞。豪格是皇長子,14弟多爾袞也是戰功赫赫,兩人手中都有兵權,兩人為爭奪皇位鬧的不相上下。濟爾哈郎提議他們兩個誰都不立,單獨選一位皇子當皇帝。這個想法最後兩人都竟然答應了。

    這個皇帝一開始就註定是傀儡,所以成年的皇子也就沒有機會,最後兩方選來選去只有福臨和常舒比較合適。

    最後為什麼福臨即位了呢,原來福臨的母親也就是孝莊太后地位尊貴,並和多爾袞關係不一般,而常舒的母親地位一般,後面孝莊下嫁多爾袞,多爾袞也成為皇父攝政王。

  • 4 # 雨沐青峰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猝死於盛京(今瀋陽),因他生前並未明確指定皇位繼承人,所以皇位的歸屬勢必要引起一場激烈的爭奪戰。其中最有實力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朝中眾多的大臣堅持認為皇位應由皇子繼承,顯然這對豪格是有利的。但此時朝政大權實際上是掌握在多爾袞手裡,他也想當皇帝。就這樣,雙方在八旗中各有支持者,兩股勢力互不相讓,局面陷入僵持之中。

    最後,為了避免八旗陷入分裂,多爾袞提出一個折中方法,由皇九子福臨繼位。就這樣,當時年僅六歲的福臨登上皇位,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輔佐順治帝處理朝政。就這樣,多爾袞雖沒當成皇帝,但朝政大權還是掌握在他的手裡。

  • 5 # 故紙堆裡的故事

    皇太極死的突然,未立下繼承人,但當時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有豪格、福臨、博果爾、多爾袞,手握重兵,戰功赫赫的當屬多爾袞與豪格。

    多爾袞一母同胞兄弟三人,掌鑲白旗,與哥哥阿濟格平分各掌15個牛錄,多鐸掌正白旗,35個牛錄。受其父努爾哈赤鍾愛,功勳卓著,正值英年。豪格勢力相當,擁有三旗61個牛錄,戰功略遜於多爾袞,是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兩者僵持不下,如果強力爭奪皇位,那麼中原就沒有他們什麼事兒了,歷史怕是要改寫。

    此時須一個折中方案讓雙方都可接受,而不是讓一切毀於內鬥,此時實力最強的多爾袞為獲得的主動權,主動提出立幼子福臨繼位,以輔政名義實際控制政權。也許他與福臨的額娘大玉兒確實有些情愫,但皇位是什麼?那是可以讓人弒父殺兄,滅妻戮子的神奇所在。

    最終福臨繼承皇位,更多的是他年幼,好控制,是多爾袞與豪格兩方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

  • 6 # 趙公

    活躍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少數民族與漢族不同,他們沒有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拿清朝的歷史來說,入關以後坐上皇位的各個皇帝們沒有一個是先皇的嫡長子。

    放眼望去,在滿洲貴族當中擁有絕對實力能夠繼承皇位的僅有兩人,其一就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豪格在皇太極的眾多兒子中年紀最大,同時戰功卓著,無論是在政府內部還是在軍隊中都有很高的威望。因此,軍隊中一些不是出身於皇族的將領都希望擁戴豪格作為皇帝,這樣他們才有實力跟那些同為將領的皇親國戚們抗衡。

    這些擁立豪格的將領中名氣最大的就是鰲拜和索尼。

    多爾袞自知無法稱帝,但又不想放棄絕對的權利。

    多爾袞作為皇太極的弟弟,憑藉多年征戰沙場立下的赫赫戰功,在軍隊中的威望是遠遠高於豪格的。多爾袞有實力稱帝,但是軍隊中忠於先帝皇太極的將領太多,而他們大多都支援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旦多爾袞稱帝,必將引起大量將領的反叛,剛剛誕生的清朝政府就會陷入分裂之中。

    同室操戈是所有滿清貴族們都不願意看到的,因為此時佔據山海關的吳三桂和在山海關內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都手握重兵。一旦滿洲貴族陷入內戰,吳三桂或是李自成都有可能趁虛而入,這樣就會使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一生戎馬打下了大清江山毀於一旦。

    豪格主動退讓,一個折中的方案產生了。

    善於揣摩人心的多爾袞發現了豪格的一個弱點,那就是豪格對權力的渴望程度其實遠遠不如他。

    作為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豪格子孫都能夠世襲親王的爵位,這使得原本就對權力不是那麼渴望的豪哥感到十分滿足,他的子孫可以永享榮華富貴,又何必在權力的鬥爭之中弄得身敗名裂呢?

    但是多爾袞沒有兒子!他不需要為子孫後代考慮,唯一需要考慮的是自己手中如何握有更多的權力。

    因此一個看似折中的方案被推選出來了,豪格和多爾袞各讓一步,讓皇太極第八個兒子福臨來做皇帝。豪格一派的所有將領都沒有意見,畢竟作為皇親國戚代表的多爾袞沒有當皇帝,就是對他們最有利的。

    看似折中實則暗藏玄機,多爾袞成了擁有絕對權力的人。

    從表面上看,雙方各退一步,滿清政府一片其樂融融、一致對外的和諧景象,實則豪格被老謀深算的多爾袞安排了。

    年幼的皇帝福臨根本無法獨自當政,因此清朝政府需要有一位攝政王幫助皇帝處理政事。在皇帝親政之前,坐在龍椅上的小皇帝只是傀儡,而攝政王則是真正手握大權的人。

    從周公輔佐成王開始,所有的攝政王都是皇帝的長輩。這樣豪格就被排除在了成為攝政王的人選之外,而多爾袞就當仁不讓地坐上了這個攝政王的位置,成為了大清帝國真正掌握雷電的人。

    不過要說運氣最好的,還是順治皇帝福臨。他成為了豪格和多爾袞權力鬥爭中最大的贏家,成為了滿清入關的第一位皇帝。

  • 7 # 歷史爆破手

    在皇太極暴斃且沒有留下遺詔的情況下,最具競爭力的是多爾袞和豪格。因為他們手中握有八旗中的一支或多支,此時的福臨卻是根基最為淺薄的。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多爾袞和豪格誰也壓服不了誰,只好推出了雙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六歲的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皇太極和多爾袞兄弟的恩怨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都是大妃烏拉那拉氏所生,因為她非常受努爾哈赤喜愛,所以生的三個兒子待遇也遠超其他兒子(每人得以各領八旗中的一旗)。後來,皇太極在代善的擁立下登基,為了防止後患,矯詔逼迫大妃烏拉那拉氏殉葬。

    大妃“服禮服,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把只有十五歲的多爾袞和十三歲的多鐸託付給代善和皇太極等人。所以,皇太極和多爾袞兄弟之間,是有不可縫合的裂縫的。等到皇太極突然駕崩,此時已經羽翼豐滿的多爾袞,自然是想把皇位攬入自己懷中。

    皇太極和多爾袞實力對比

    皇太極在位期間,透過一系列的運作,使得自己的勢力大漲。一人統領了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三旗的軍隊。而且,代善當時是推立皇太極,和皇太極的這一脈的關係比較親近。所以,此時已經多立戰功的豪格,也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只是他的母親出身不好,這一點不如福臨有利。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領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他們三人是親兄弟,實力上非常強悍。所以,一向德高望重的代善的態度,便顯得尤為重要。只是代善一者推立過皇太極,二者也不想看多爾袞一脈的勢力大增,所以他偏向於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因此,多爾袞和豪格一下子又回到了同一起跑點。為了避免火併而損傷自己的實力,則勢必要找出一個代善、多爾袞、豪格都滿意的人選登基。

    順治為何被立為帝

    索尼是正黃旗人,皇太極駕崩後五日,多爾袞露出想要登基的意思,召來索尼商議冊立的事情。索尼對此並不屈服:“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索尼在這裡的要求新皇帝一定要是皇太極的兒子,你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就不要想這事了,但並沒有指出是福臨繼位。“黎明,兩黃旗大臣盟於大清門,令兩旗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立宮殿。”所以,在兩黃旗(此時正藍旗已經被併入兩黃旗)上下大臣的強硬姿態下,多爾袞也不敢硬來。

    在諸王大臣商議冊立新君的時候,索尼把必須立皇太子兒子的想法說出來,多爾管讓他暫時退出大殿。阿濟格、多鐸勸多爾袞繼位,此時的多爾袞猶豫未決。多鐸說:“你如果不想做,那就換我當皇帝!”但是豪格卻是始終橫亙在眼前的大山。多鐸又提議按立長原則的話,該立禮親王代善。已經六十多的代善對此推辭:“睿親王若允,中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於是,福臨在這種情況下被推了出來,平衡了各方勢力。

    六歲的福臨既是皇子,也是豪格的弟弟,對於攝政王多爾袞來說,也更易於控制。但這背後有多少是孝莊太后的運作,早已埋在歷史深處了。福臨既被立為皇帝,“索尼與譚泰、圖賴、鞏阿岱、錫翰、鄂拜盟於三官廟,誓輔幼主,六人如一體。”在兩黃旗的強硬姿態下,在代善的居中調停下,順治終於順利登基。這也是後來索尼被順治任命為康熙首輔的原因,因為他當初對順治有擁立之功。

    綜上所述,6歲的福臨能登上帝位,其實是各種勢力妥協下的產物。這其中有皇太極早做準備(矯詔處死大妃烏拉那拉氏,避免後患),而且統領三旗,在實力上扼殺了多爾袞透過武力奪取皇位的可能。再者,禮親王代善的居中調停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否則有可能引起八旗火拼。最後,滿清建立之初,各人還是以政權為重,私心、狡猾、狠辣等等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此後多爾袞攝政期間,雖然專權,但並沒有篡位便可證明。這也是後來乾隆為多爾袞平反的根本原因,多爾袞的功勞後世滿清統治者自有公論!

  • 8 # 一枝青荷

    1643年8月9日的晚上,皇太極突然病死,沒有留下任何政治遺囑。經過滿清八旗貴族們的一番激烈角逐,皇太極6歲的小兒子福臨成為皇位繼承人,就是滿清的順治皇帝。

    順治畫像

    其實,皇太極死後,雖然沒有留下遺囑,可是他的大兒子肅親王豪格已經成年,並且久經沙場,屢立戰功,成為許多滿清貴族擁戴的物件。

    豪格畫像

    豪格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久隨皇太極,深得皇太極的倚重;而且多爾袞功勞很大,勢力也發展的很快,因此很多人也願意讓多爾袞繼承皇太極的帝位。

    多爾袞畫像

    由於滿清是少數民族,它的政治體制是由滿洲八旗貴族共同開會推舉皇位繼承人。因此,皇太極死後,滿清各旗貴族根據自己的利益要求,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政治角逐。

    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兩黃旗,是皇太極親自統領的。因此,兩黃旗的貴族將領都支援豪格作繼承人。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繼承帝位;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援,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多爾袞兄弟掌握著兩白旗,朝廷中一些重臣也支援多爾袞繼承皇太極的大業。因此,以豪格與多爾袞各自為首的滿洲八旗貴族展開了激烈的論戰。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多爾袞和豪格都不是等閒之輩,雙方都明白:如果強行以武力解決的話,都沒有必勝的把握。於是,雙方逐漸陷入了僵局。

    就在此時,兩黃旗的將領們身帶武器進入議事廳,宣稱必須擁立皇太極的兒子。

    在此嚴峻形勢之下,狡詐的多爾袞靈機一動,提出由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來繼承皇帝大位。

    此議一出,皆大歡喜。

    兩黃旗貴族實現了擁立皇太極兒子的願望,很是滿意;多爾袞排斥了政敵豪格,與鄭親王濟爾哈朗一起成為攝政王,也算在政治上取得了勝利。

    因此,順治皇帝能夠得以承繼皇太極的帝位,是滿洲八旗貴族經過激烈政治鬥爭後的妥協產物。其實,無論是多爾袞,還是豪格,都比他更適合作皇帝的。

  • 9 # 三七的歷史書屋
    福臨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其實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而已。皇太極突然去世,由於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清朝頓時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而此時最有機會競爭皇位的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多爾袞自不用說,當初努爾哈赤去世時若不是因為多爾袞太小當時還沒有軍工,作為努爾哈赤非常喜愛的兒子之一,多爾袞未必不會成為新一任大汗。皇太極因為得到八旗絕大部分人的支援而順利登上了汗位。多爾袞見大勢已去也不好再說什麼。後來多爾袞南征北討,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為大清的入立關下了汗馬功勞。如果皇太極沒有走的那麼早,多爾袞也許會甘心做一個受人景仰的王爺。但是皇太極的突然去世讓多爾袞看到了希望,他希望這次大清的主人由他來做。多爾袞是有勢力和威望競爭皇位的,畢竟可以說大清的天下很多都是他及他的弟弟們打下來的而作為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也是有資格競爭皇位的。

    而另外一邊的豪格則虎視眈眈,蠢蠢欲動。作為皇太極長子的豪格,面對這個比自己還小三歲的叔叔,豪格並沒有太多的放在心上,畢竟他是上一任皇帝的長子,而且下一任皇帝由嫡長子繼承也是符合傳統的。況且先前追隨父親的遺老大臣們現在都是擁護自己的,豪格覺得自己勝券在握,胸有成竹,於是開始自鳴得意。

    決定歷史的一天終於來臨。滿朝文武皇親貴族彙集朝堂開始選舉下一任皇帝。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則是劍拔弩張,作為哥哥的忠誠追隨者,多鐸這些年跟著哥哥南征北戰,也建立了無數的功勳。此時多爾袞最大的優勢莫過於他赫赫的戰功和親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援。面對多爾袞的咄咄逼人,豪格顯得無力招架,但好在大臣們多是支援他的。激烈的討論之後仍然沒有結果。雙方各執一詞,誰都認為自己該是新一任的皇帝。

    一直在旁邊冷眼相看的鄭親王濟爾哈朗終於發話了:既然多爾袞和豪格都說服不了對方,不如選擇皇太極的其他兒子,或者說推薦福臨為繼承人。福臨年紀雖小,卻天資聰穎,這點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多爾袞在看到豪格的表現後其實已經知道這次自己離皇位還是有一定距離的,退一步說就算自己繼承了皇位,日後這個位子坐不坐的穩,還得另說。況且朝中大臣大多都是支援豪格的,如果自己真的繼位,那些大臣們也都不是等閒之輩。但如果是福臨繼承了皇位,自己和濟爾哈朗作為輔政王,即可以控制小福臨還可以削弱豪格等人的勢力,一舉兩全的事情,何樂而不為?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福臨的母親孝莊曾經下嫁給多爾袞,但此時二人暗通款曲或者互相曖昧大約是有可能的。與其把皇位送給豪格,不如把福臨送上皇位。

    這就是八歲的福臨為什麼在皇太極去世後能夠擊敗豪格和多爾袞登上皇位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 10 # 唐風宋月

    其實順治能當上皇帝恰恰是因為多爾袞和豪格太強了。

    我給大家普及一個常識,在遊牧民族,是重青壯而賤老弱的,而且也沒有中原地區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一般而言都是兄終弟及,哥哥死了,兄弟不僅收了哥哥的家產,還要收了哥哥的老婆孩子。女真人屬於漁獵民族,跟遊牧民族差不多。

    因此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是理所當然的順位繼承人,鰲拜就曾向多爾袞說過此事,但是多爾袞說,豪格也是皇太極的弟弟,如果我要當的話,人家也有資格,因此狡猾的多爾袞沒有直接提出自己要當皇帝,而是讓豪格先說,豪格果然說自己要當,於是大傢伙反對,最終各方實力達成妥協,六歲的順治當了皇帝。

    所以順治也不是順利繼位,而是各方權力博弈的結果。事實上如果多爾袞和豪格缺了其中任何一人,順治當不了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一個人熬過了低谷期,是不是會變得六親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