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考古軍中馬前卒

    《資治通鑑》首先是一部很重要的史學著作了,答主出於專業需要,也曾認真讀過其中的部分篇章,但絕不敢妄稱能夠通讀,所以本來沒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既然厚著臉皮來答,也就隨便寫點,說錯了大家勿怪。

    從專業角度講,要讀好《通鑑》,還得參考其他的史書。比如說要看其中的西漢歷史,就最好對照《史記》、《漢書》以及其他有關漢代歷史的筆記小說,看看司馬溫公在哪些地方沿用舊說,哪些地方補入新材料,認真琢磨往往能發現有意思的問題。

    比方說,北大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先生,就從中看出司馬光出於自己的需要,在漢武帝晚年的歷史上可能採用了《趙飛燕外傳》等極不嚴肅的史料,具體可參看他的《製造漢武帝》一書。

    除了史料價值,《通鑑》也的確能帶給我們各種各樣的人生感悟。這部書原本就是寫給皇帝看的,所謂“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是也,皇帝可以參考它來治國,普通人也能參考他來處事。

    所以要說從《通鑑》中獲得什麼感悟,其實還是從歷史中所獲得的,只是《通鑑》由於其本身的“皇家教科書”的性質,尤其注意強調歷代帝王之得失、社稷之興亡。而且往往要在後面加上一段“臣光曰”,也就是司馬光本人的評論,與《史記》中的“太史公曰”頗為相似。所以讀《通鑑》,除了看前面的歷史,更值得去看看後面的“臣光曰”,看看在司馬光眼裡,那段歷史該如何評價。

    就拿《通鑑》開篇第一卷來說,《通鑑》記載的,始於周威烈王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這一年發生了大事兒,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被周天子正式冊命為諸侯。開始的正文只有一句,即: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再往後,則是記載韓趙魏三家與智伯之間的爭鬥,智伯其人,聰明、勇敢、果斷、機靈,智家實力又最強,可謂是四個二加倆王的好牌在手。可惜,智伯仗著自己的優勢,直接問其他各家索要土地,終於惹怒了趙家,還先後喪失了韓、魏兩家的支援,最終一敗塗地,丟了腦袋,還被人做成酒杯。

    我們當然不一定要全部贊同司馬光,比如他說周天子有責任,可是換位想想,那會兒的周天子,想不答應能行嗎?這肯定不會以他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司馬光對於智伯的評價,還是值得我們深思。

    自古至今,不乏聰明人、能人,如智伯一樣優秀。可是如果過分自信,缺少了“德”,不能約束自己,不能有所畏懼,任性而為,無所收斂,那麼是不是也有可能像智伯一樣栽跟頭?哪怕在今天,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 2 # 民中

    資治通鑑我讀過不全的白話版,剛剛讀到光武帝的古文版,真是好書,真是難讀。

    裡面有的歷史,經歷,比小說還像小說。然而沒有身在其中,你會覺得古人似乎很笨,等回頭細想,我們和古人沒有大區別,很多地方還遠遠不如。

    比如我們現在科技發達,交通便捷,可是心不在焉,對親人,對情感缺乏珍惜,尊重和嚴肅,是進步還是倒退。

    這不只是從政必讀,也應該是有涵養有追求的男人應讀書。

  • 3 # 清流歷史

    歷史是一面鏡子。《資治通鑑》是歷史書,也是帝王之術。研究歷史的學者從中看到歷史,普通人從中看到故事,老闆從中看到馭人之術,掌國者從中看到治亂興亡。

  • 4 # 笨笨伯伯

    我來答一下。

    毛澤東曾十七次批註過《資治通鑑》,並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

    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述《資治通鑑》: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資治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智慧的寶藏,有修身齊家、做人處世之道。

    我當年大學畢業,我父親給我買了一套白話版的。這樣吩咐我:去了工地工作完了不要打麻將,少喝酒,沒事看看這套書。

    這麼多年也沒有完整的讀下來,具體情節忘得差不多了,打算以後有時間重讀一遍。

    要說體會,也不一定就是讀此書形成的。

    一是學會了慎獨。

    二是學會了感恩。

    三是終於知道按下心來幹一行愛一行。

    我本人性格還好,學會了遠離權利,所以同事一直沒有結仇的,領導用起來也放心。

    沒有發財,半輩子平安,老伴有時候罵一二句沒出息,我也只是笑一笑。

    幹得了專業,生活中矛盾很少,現在條件好了讀書更方便,對政事和社會看得更深一些。以上就是我本人的一些心得。最後對年輕人一個建議,最好40歲以前不要讀,趕緊發財去吧。我吃虧了,不希望其他人也這樣。呵呵

    19.04.08 晚 閒談

  • 5 # 任緣中

    讀了兩遍,一遍是高考後,一遍是出大學以後。

    且不說在國內高中課程以下,對於歷史的灌輸,皆基於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統一,集於教材;且出於對政權之考量,舉科學為務,對史地科目刪繁留簡,許多理科學生,甚且無從受業。

    出於希求對本國史的全面初曉為目的,第一遍讀《資治通鑑》下來,對於歷史的面貌,產生了有自學校不同之認知。我們知道在學校裡,歷史考試都有參考答案,而於國史之題目,答題之潛規律往往不外乎要切中對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的認知,往往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落後於今的,中央集權,重農抑商,輕視科技等思想古來作祟,往往是認為影響近現代史中國落後捱打之因。這當然是一個大課題,不在此討論。然則第一遍《資治通鑑》讀過之後,卻深為中國古代聖哲智慧仁德所折服,讀戰國以來之故事,智者往往對事件的認知始於未萌之初,對其後果如其所料。且夫邦道無常,而君子能恆行義,漢紀忠貞,魏晉風骨,楊震不隱,顏魯公不屈,忠義昭彰,士可觀者不計其數,司馬光舉善而書,以資世道人心,貶惡以為後人誡,真淑世之大儒也。

    在讀第二遍《資治通鑑》前,因發於對儒釋道三家之思源,故於儒典佛經,出入養正,讀誦大乘,自淨其意,方知古人誠不我欺。涑水先生編《資治通鑑》,發心可謂善矣,其立身之正,持業之端,故能文見仁義,以明善惡因果。所以第二遍《資治通鑑》,我側重的是乃是對因果報應的認知,以善惡為綱,涉及歷史個人、世家諸侯、天子朝代,皆有所敘,詳查可明,善因善果,惡業惡報,事資不爽。非以善法謀位、謀國,得來往往短暫,持正施義,則恩及後代。為天子如漢光武,為將相如郭子儀,可謂治世之樣板。項羽弒帝坑卒,王莽謀權弒殺,皆不得善終。儒家所謂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毀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資治通鑑》這本書真可謂以歷史作證,詳明因果道理。

    六經皆史,實際上歷史也皆經,經行天下之大道,正大光明,司馬溫公接續的是儒家的道統,以端正世道人心,匡君致民為物,所以讀此書你能感受到中國的文化根深葉茂,雖常有一時之難,但多難興邦,不欺人,善自處,也善處眾,治國與做人統一,以做人之理而能上升到治國之論,以簡為要,宣說大旨,從來是接人心地氣的學問。

    君子以果行育德,以因地之善,而育後人果行之德。翻閱《資治通鑑》,直面歷史,千載功過,讀來仍有溫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裡湖面總是澄清 那裡空氣充滿寧靜 請問哪裡有這種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