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影鶴聲

    以前人們文化水平相對來說不高,文藝生活以看戲為主。,對“看戲”,老百姓說法是“高臺教化”。“高臺”是說形式,“教化”是說功能,多少人是透過看戲形成了自己的三觀。

    新文化運動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民眾隨著文化水平越來越高,莫言包括其它大咖的文學作品讀者也越來越多,對作者、讀者應該都是幸事,我們遇到了好時代。

    文學,自它出現之日就帶有思想性,毫無思想性的純文學少之又少,幾乎沒有。因為作者寫作總是要表達什麼思想、意識,讀者讀書也需要“共鳴”、黙化,沒有思想性的作品傳之不能遠、不能久。

    關於“思想性”也有人把它歸於“階級性”,隨著時代變遷,“階級性”幾乎無人再提了,“思想性”卻是依然存在。連莫言也說了大意如此的話:文學主要使命是“揭露”。此話當然沒有錯,巴爾扎克、高爾基、錢鍾書等人文筆何其辛辣地揭露、諷刺陰暗面、形形色色的人。批判現實主義是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儘管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盛、社會越來越發展,不足之處還有很多、還在繼續產生,要不然保留公檢法還有什麼意義?文學自然可以針砭時弊、揭露陰暗,要是反映實際生活,使人驚醒和社會覺察進而推動發展、進步那麼功莫大焉。

    那麼他的作品是否“如實地”揭露,相信看過他的書的人、經過那個年代的人自有評判,我們又怎麼能視而不見呢?過去農村有一種“對臺戲”,就是主家有意請兩家戲班各自在臺口相對的戲樓使出渾身解數表演,視臺下觀眾多寡決定戲班工價多少,更有甚者兩個戲樓都拴上幾根大繩,某個戲臺下看客稀少,戲樓就有被人拉倒的危險——拉倒戲樓的是觀眾。文學作品評論好壞別人怎麼左右得了?莫言獲獎——諾獎好長時間了,現在又有人來說事,一些人說有人“帶節奏”,你以為都閒著沒事幹嗎?

    現在莫粉、莫黑各執一詞,雙方對罵不亦樂乎,早已超出文藝批評的範疇,與領獎、名聲關係不大了,留給作家的是寫什麼?如何寫?寫給誰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物質條件比我好,但是他都極少在我身上花錢,人比較摳,是不夠愛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