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對穿腸這廂有禮了

    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作為我的職業非常對症。我是射擊教練,負責訓練學生學習射擊的技術動作與相關的比賽能力以及綜合能力。

    咱們就先說說小功不賞大功不立。在具體工作中如果隊員有了好的表現而教練員給予了應有的讚賞與肯定,那隊員會非常清楚自己進步在什麼地方,進而堅定的去堅持做好,對動作標準的完成非常有信心。如果反之,隊員有了明顯的進步,而教練員無動於衷,毫無表示,隊員可能會因為得不到肯定而確定不了自己今天到底哪裡做好了哪裡沒做好,從而不知道該堅持什麼具體動作,另外對訓練情緒是個很大的打擊,覺得我訓練這麼用功了,教練都看不到,那我是不是沒必要這樣做呢?

    再談談小怨不赦則必生大怨。由於專案的特殊性,每有新隊員來訓練必然先講安全要求,其中第一條就是槍口永遠不許對人,不論何種情況下。這條紀律是決不允許觸犯的天條,因為只要槍口不對著人,就算出現意外,也不會對人造成直接的傷害,就能避免嚴重後果,保全生命。試想下如果只是講下這個要求,在訓練中不去約束隊員嚴格遵守紀律要求,養成槍口不對人的下意識行為習慣,一旦出現意外後果誰也付不起。所以在工作中我會非常嚴厲的懲罰隊員的這一違規操作的行為,讓他們始終牢記這是不能違反的鐵律。我覺得這算是小怨不赦則必生大怨的解釋了吧。

  • 2 #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有兩問,主要說當好一個領導要做好“賞”和“赦”。

    【不賞則大功不立】這句話就是講――有功必賞。從小上學時,老師經常對家長講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們應該多鼓勵少批評,這樣才能培養他的自信心,等長大了,當孩子做了好事時,往往會得到獎賞一張獎狀或者一個文具盒,孩子會在鼓勵中,做出更多的好事。這樣的良性迴圈,長大後才能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在教育學稱之為“良性教育”。反之,孩子做好事不表揚,做了壞事就批評,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自信心,破罐子破摔,教育學稱之為“惡性教育”。

    這樣的歷史事例也不少,比如楚漢相爭時的項羽,他就吝嗇獎賞,史書記載。

    (項羽)

    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

    這句話說,一旦將士立功,應當封爵的時候,項羽卻吝嗇起來,把印章握在手裡,稜角都快磨沒了,也捨不得給。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這句話是說,項羽的口碑很好,沒得說,但有功不賞,致使手下將士離心離德。這也是他最後和劉邦爭天下失敗的主要原因,最後自刎於烏江。

    【小怨不赦則此生大怨】這句話講要相互諒解,不要斤斤計較。說通俗一點就是“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因小的積怨造成大的傷害。

    人在相處的時候,難免不發生碰撞和摩擦,這時候要寬鬆對待,不要瑕疵必報。否則會產生更大的矛盾。世界之大,什麼人都有,對那些“小人”還是敬而遠之。

    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也不少。比如明朝的首輔張居正,他對大明朝的功勞有目共睹,在他主政期間,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他可謂是萬曆的老師,但這個老師只會嚴厲不會鼓勵,萬曆稍有錯誤,馬上告訴皇太后李皇后,萬曆自然受到劈頭蓋臉的責罵。久而久之,小怨集成了大怨。

    老師張居正一死,沒多久,萬曆就把他刨墳戮屍了。差點挫骨揚灰,還是在大臣求情下才作罷。

    (張居正)

  • 3 # 小田學歷史

    難道只有我覺得這句話對當今社會來說有點“落伍”了嗎?

    “人不能對太好,飯不能吃太飽”,話糙理不糙!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應該是針對“君子”有效,也就是有責任感、榮譽感的一類人,這些人需要鼓勵讚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當然也是很敏感的一類人,“小怨不赦”,對這類人是致命的,會讓他們沒有歸屬感,雖然還是會兢兢業業,不過是被動的,而心裡已然“生大怨”

    悲觀的說,對一部分人來說,這句話其實正中下懷,說白了99+1=0,99個好,1個壞,就不願意了!

    所以對這樣的“小人”,只能“小功不賞,小怨不赦”,對付他們,手段是“征服”,不是鼓勵和關懷,對強者他們總是佩服的五體投地,對弱者他們踐踏的一無是處

    然而,小人易得,君子難求,人性是一片巨大的黑暗森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