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了凡心療愈
-
2 # 本科中藥師日記
筆者對此深有同感,倔奇曾“無數次”迷茫過、困惑過,又一次次把自己從各種“泥沼”中帶出來。
在倔奇看來,人的一生同時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育和成熟過程。
一個人的三觀不僅影響到他自己的言行、思維活動,還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在逆境時,人的三觀,特別是一些不太正確的三觀會發生動搖,這時候人就會迷茫、困惑、無措。
解決辦法是:多看一些富有正能量的文章、書籍,多反思社會、反省自己,多總結經驗教訓,不斷豐富自己的三觀認識,不斷去偽存真,不斷淘汰一些不正確、不恰當、有害的錯誤三觀認識,持續鍛造自己的健康人格,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
3 # 法度之家
這是人體系統功能性的調節!因為人體是聚與散一體化本源之道變化的!所以人體必須規律性的休息!不可能如智慧機器人!因為人體生命是有機體!各器官的正常工作也需必需的保障性修復!這是生命優勢中的弱點!所以,一切絕對性的終極就是加速起點與終點的重疊!明白生態的特殊性,生命的特別性!是人類文明之道的中正!所以一切科學性的極端,與哲學性的極端都不可取!我不是全盤否定一切!而是一切都有個度!事可而止!我相信科學的偉大創造力!也理解哲學的偉大理解力!然而一切極端化開發!就是一個錯誤!牟志法原創!解釋權歸個人!不違法!也不失德!
-
4 # 心理健康專家海靜
人為什麼過一段時間就有迷茫期呢?
因為人始終在變化啊,變化才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可能這份變化太微小了,根本覺察不到,覺察不到但卻是真實存在的事實。
即便環境還是那個環境,一切的關係還是那些關係,但人的想法會變,需求會變,認知也會漸漸地變化;逐漸的舊有的環境和關係,會出現不適應,不和諧,會出現問題,甚至是矛盾,迷茫的出現,是很正常的狀態了。
其實,不斷地出現迷茫,是好事!這證明你在進步,在成長,在思考!
認為一切都是不變的,數十年如一日的人,才是最恐怖的,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了感受,沒有了體驗,只是在麻木的重複生活啊。
迷茫是問號,是疑惑,而疑惑,才是未來的嚮導。
疑惑會啟發思考,會讓不甘於迷茫的人思索未來,思索現在,思索下一步,思索該怎樣行動才會變得不迷茫,這都是通向未來的必經之路啊。
面對迷茫,具體該怎麼做呢?
1、明確迷茫的內容。為什麼而迷茫?是某個人?某段關係?還是某件事?某種利益平衡?是對什麼的擔心,還是恐懼?擔心什麼,恐懼什麼?
2、分析迷茫內容的性質。哪些是自己可以左右和控制的?哪些是自己無能為力的?
3、給予相應的行動。不能左右的部分,要麼接納、適應,要麼逃避、遠離,別無他法。儘量不要被左右不了的事情,影響了情緒,隔離影響,保護好自己的情緒。
能夠左右的部分,積極行動,用結果來改變現狀,改變未來!
人活著,不可能有萬事明瞭的那一天,即便年齡很大,也照樣會有困擾,有困擾並不可怕,活著,就是一個不斷的解惑的過程,積極面對,才有可能有個理想的人生狀態。
-
5 # 高太爺
不時出現的迷茫期,相信這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問題。但迷茫感的起因和種類,還是比較複雜的,我們必須要下一個相對準確的定義。老高參考了一些個人成長和心理諮詢相關的書籍,做一個總結性的定義:
心理諮詢往往需要從case study(個案分析)入手,老高就拿自己一個同學的個人經歷來說吧。
在本科前兩年,他是我們班裡最用功的,刷題刷得最勤。他是我們寢室,不對,是我們寢室樓最晚熄燈的那個人。成績呢,排名班裡第一不說,系裡也是屈指可數。
但是,到了大三的時候,突然有一天,他仰面躺在宿舍的下鋪床上,兩眼望著上鋪的床底,對我說:
老高,我想退學了。
我那時是在看一篇學術文章,注意力其實集中在電腦螢幕上,但大概是他說的話和他本人平時給我的印象太不一樣了,就一下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老實說,也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我覺得非常難以理解:他的成績明明非常好,也會有一個很好的前途,為什麼會突然想不開要退學呢?
他回答說:
我就不知道我現在在幹嘛。
我好像一直在做我不喜歡的東西,其實你看我一直在刷題吧,可是我對那些題目和知識點並沒有很大的興趣,只是我中小學在班級裡第一第二拿慣了,家裡人和老師同學,都覺得我應該拿高分,我也覺得我應該拿高分。高考考完了,我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只是覺得自己考試很厲害,就選了一個自己覺得不討厭,家長又喜歡的學校和專業,大學也像高中一樣,刷題,複習,考試,刷題,複習,考試……雖然分數還是蠻好看的。
大三的時候,大家都進實驗室做專案了,我想我也要進個專案,我還是沒什麼特別的偏愛,於是就憑名氣選了個大牛老師的實驗室。可是我發現,實驗室裡的老師、師兄師姐講的東西,我都聽不懂,我只懂一些考試的東西,考完就還給老師了。
老高,我就覺得生活突然改變了,我原來只會考試,但只憑借考試,我也活得很好,現在生活多了很多考試解決不了的東西,我覺得好像突然之間被放在了一個新的國家的街道上,不知道要做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做……
讀了不少心理學書籍,掌握了一些心理調節和人生規劃的技巧之後,回過來看這段過去,我發現,這就是一個迷茫感集中爆發的典型例子。
首先,我們可以從這個例子裡看到,迷茫感往往是由於人生的若干因素髮生了變化。對於上面例子裡的同學,如果他的生活一直遵循著“刷題,複習,考試”的模式,那麼他只要埋頭按這個節奏“單曲迴圈”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但現在他發現只是考試不夠了,他的人生道路發生變化了,這時候,我們就不能夠完全按照過去的經驗走了。於是,面前展開了新的道路,新的選擇,但我們並不明白,哪一條道路會是正確的選擇,這種不確定感,就是迷茫感的出處。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一點,那麼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這種迷茫感會定時出現了:
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在不斷變化著的。
運用傳統心理分析方法解決人生衝突和難題的著名心理自助書籍《少有人走的路》提出了“心靈地圖”的概念,在作者眼裡,我們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了一張心靈的地圖。然而這種地圖不一定是正確的——就像我的同學曾認為考試就是人生全部和最高的意義——隨著我們的成長,旅途的延伸,路上的場景會不斷地變化,最後我們會發現自己到了一個陌生地方,而地圖卻已經不具備參考價值了。所謂的迷茫感,英文翻譯是get lost,恰恰也有迷路的意思。
那麼,如何解決迷茫感呢?
首先,我們要把“迷茫感”和“疲勞感”分割開來。有的時候,我們會像迷茫的時候那樣,同樣感到不想做事,不想工作學習,但實際上,我們只是身心疲勞,這時候,我們透過提高自身的動機,改良工作模式,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這些方式,對於真正的迷茫感很少有效果。
托馬斯·摩爾提到:
病人向心理醫生求助,是因為舊地圖已不再生效,但頭腦中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他們拒絕做出調整,甚至為了捍衛舊地圖的有效性,迸行針鋒相對的反抗。這樣,心理治療就很難取得任何進展……
換句話說,為了克服迷茫感,我們要重新整理自己的心靈地圖。首先,就是要自我定位,形象地說,就是搞清楚自己在地圖中的位置。
拍過《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大白鯊》的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在哈佛大學作畢業典禮演講時提到,自己大二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好萊塢環球影城的offer,生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這一抉擇時刻,他果斷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靈地圖,選擇了暫時放棄學業,前去好萊塢。
為什麼他能破除迷茫,如此果斷?
他說:“我輟學,是因為我清楚自己想做什麼。”
這就是關鍵的角色定義時刻(character-defining moment),在這一時刻,斯皮爾伯格建議我們聽從直覺的啟示:“你的直覺與意識不同。它們通常一起出現,但仍有區分:你的意識會說,‘這是你應該做的’,而你的直覺則會提醒,‘這是你能做的’。你要聽從直覺,做自己能做的,而那就是最能定義你自身角色的東西。”
第二個重新整理心靈地圖的建議是:把不確定性視作自己的機遇。
我們前面說了,迷茫感來自不確定性。但是不確定性也未必就產生迷茫感,對於那些對自己有足夠認知,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來說,不確定性反而可能成為一種動力。
經典的例子是娜塔莉·波特曼。對,就是那個9歲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演員。大家覺得,9歲參演《這個殺手不太冷》時,她能有多少經驗,她會面臨多大的不確定性呢?但她還是邁出了那一步。
她回哈佛演講時還提到,曾經有導演問她能否出演《黑天鵝》中一位追求完美的芭蕾舞者,當時,她乾脆地答應了,可是,她後來發現,她低估了芭蕾舞的難度,自己的舞技其實並不足夠,用娜塔莉自己的話來說:“如果知道自己的侷限,我是絕不會去冒這個險的”。但是,她還是在排演的過程中,向專業人士請教,透過練習逐步提升,竭力趕上了角色的舞姿水平。這就好比一個人來到了完全嶄新的城市,希望尋找一個教堂,卻發現自己的地圖是錯的,而他沒有坐在地上哭泣,而是勇敢地去尋求幫助,不斷試錯,最後還是能夠找到自己的目標。
事實也是如此,《黑天鵝》大獲成功,“這次冒險成了我最好的一次藝術體驗,也是最棒的一次人生經歷。”
當我們在生命的十字路口,感到茫然失措的時候,不妨想想娜塔莉的箴言吧:“你的無經驗是一筆財富,會讓你用最本能、最不受侷限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每當著手新事物時,你要麼讓這種無經驗將你領上他人走過的道路,要麼就讓它幫你開拓屬於自己的道路,就算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
回覆列表
情緒是一個二元對立的週期
您好, 感謝邀請,人的情緒是一個二元對立的週期,即不是好就是壞,情緒就像是一個大鐘擺, 會在好情緒跟壞情緒之間來回切換,頭腦總是以各種形式想方設法逃離不好的情緒,以各種形式抗拒它,如果這種抗拒越激烈那麼痛苦就越強烈,日積月累人就會越來越抑鬱甚至自殺。“見”存在於思維的過去,“念”存在於思維的未來,所以思維是存在時間當中的,如果沒有過去與未來的時間維度,他就無法發揮自己的作用對我們進行控制,它視當下為威脅,實際上思維與時間是密不可分的,時間是由人的思維創造出來的。
頭腦在無聊的時候會講故事當你一旦停下了手頭的工作,你的意識也可以理解為你的專注力就轉移到了你的腦海裡,然後以你平時所見作為素材形成念頭,當你無聊的時候, 頭腦會講故事,在這些故事裡, 你是一個受害者,所以在頭腦層面你會感到無力茫然煩躁不知所措,而這些念頭會派生出慾望!
一旦我們頭腦沒有覺察,任由慾望牽制,痛苦就在所難免了,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頭腦雜亂無章,出現種種念頭,金剛經裡說人腦海裡在彈指一揮間就有十萬八千個念頭,那麼我們一輩子的念頭更是如同恆河沙數,人有念頭很正常,但問題是在日常生活裡如果不能妥善處理這些念頭不僅不能幫忙反而會時常給我們帶來困擾,在聖經《傳道書》裡就提到過:但凡知識增加一分那麼痛苦就增加十分,知識越豐富越淵博的人往往念頭也是最多也是最痛苦的,剩男剩女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反而是那些常年生活在山村裡的鄉野村夫他們往往是最質樸的最快樂的,返璞歸真越簡單越快樂。
低俗的情感唯一的出路就是性這些念頭牽引著慾望,一直妄圖從外界尋求力量或者滿足感,當慾望得不到滿足,在身體接觸時就產生了情緒,比如對過去的內疚後悔抑鬱對未來不安的焦慮緊張,過去的情緒經過長時間的沉積升級跟固化慢慢就會演變成痛苦仇恨最後甚至以疾病的方式呈現出來,一個人越是被煩惱、忌妒、虛榮和謊言等所吞噬,他的能量就越被削弱,因而變得很脆弱、很衰弱,很懶惰,他會一直很緊張,而這個粗魯的、粗糙的,低俗的情感唯一的出路就是性。
讓思維轉變為意識所以我對使你的思維變得清楚沒興趣。思考是個非常具有欺騙性的過程,它讓你覺得你在做一些偉大的事業,但你其實只是在築一座風中城堡,所思考的念頭就是風中的城堡。感覺比較具體也比較實在,感覺會轉化你。我的整個努力是要使你察覺到你混亂的思維,使你察覺到你生病的頭腦,使你察覺到你的瘋狂,使你察覺到你的精神分裂。使你察覺到你的整個病——以至於你一定要丟棄它,你不能再抓著它不放。 一旦思維被丟棄時,一旦你知道你不是思維時,突然的蛻變就會發生——你被送進另一個世界,你已進入意識的世界了。
當你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下時,生命所有的問題都有準備好的解答,那個無意識就是罪惡,因為那個無意識是我們所能製造出來的一切無知、夢想、幻象和無意義之事的背景與基礎。罪惡只是一個無意識的頭腦。所以每當一個情況出現的時候,你的頭腦根據既定的模式去響應。既然是根據準備好的答案回覆,那就不是真的響應,那只是無意識的反應。是停滯不動的一池發臭的水,而意識則是一條河流。
意識就好像一條河流,當思想很多的時候,河流就凍結起來了。意識能夠被縮減成思維,而思維能夠再度被融解成意識,河流完全在流動,你將冰山完全融解,你將所有凍結起來的東西都融解掉,靜坐合一就是在做這樣的事,它是融掉所有思維的一種努力。它們可以再度被轉變成意識,那麼河流就會恢復流動,活生生的、充滿生命力的、跳著舞的,然後它就會流向大海。
學會自我療愈停止意識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