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冥蝶讀書

    長平之戰之後,趙國元氣大傷,當時統帥秦軍的大將白起已經做好了滅趙國的部署,只是受到了秦國國內的制約。

    根據史書記載,長平之戰後,武安君白起兵分三路攻趙,打算一舉滅亡趙國。趙國的太原、皮牢均很快被秦軍佔領。南韓和趙國急了,立即派縱橫家蘇代,也就是蘇秦的弟弟,帶著重金前往秦國,遊說當時秦國的丞相范雎。

    蘇代當時說了這樣一段話:“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

    范雎這人以睚眥必報的典故而著稱,也就是說是一個很貪戀權位的人,他自然不甘心白起超過自己。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向秦昭王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當時為了打贏長平之戰,秦國是徵發了全國15歲以上的人,在戰爭中傷亡也非常慘重,范雎確實說得沒錯。秦昭王對范雎也很信任,於是便同意了兩國求和。趙國因此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一年之後,秦昭王又後悔了,下令進攻邯鄲。但是這時候,趙國將北方的李牧調了回來,加上魏國和楚國均派兵相救,秦滅趙國的最好時機已經喪失了。

  • 2 # 小石頭LEO

    這是由於秦昭襄王錯誤的判斷了形式所導致的。

    長平大戰之後,白起本來一力主張,趁勢入侵趙國,不僅可以佔領大面積的國土,一戰滅國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秦昭襄王卻並不贊同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在經歷三年的長平大戰之後,秦國國力也產生了極大的消耗。雖然戰勝了趙國,但是也沒有力量再繼續維持一場滅國戰爭。所以在是否出兵滅趙上面,產生了猶豫。

    更重要的一點是,秦昭襄王的丞相范雎也不贊同出兵攻趙。他更多的是出於對於白起在長平大戰中建立的絕世功勳的嫉妒,不想讓白起獲得更大的建樹,因此才出言反對。

    也正是因為長平大戰之後關於是否滅趙產生了分歧,讓秦昭王和白起君臣之間也產生了不睦。後來秦昭王覺得時機成熟,想要出兵攻趙的時候,白起卻認為現在已經失去了滅趙的最佳時機,出兵難言必勝。因此拒絕掛帥滅趙。結果秦昭王任用范雎推薦的鄭安平和王陵先後被趙國擊敗,秦國也損失慘重。這也讓秦昭王深恨白起,認為如果白起不執拗,可以掛帥的話,那麼秦國縱然不勝,也不會敗的這麼慘。

    所以,自古以來,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外行瞎指揮,導致真正的內行不能很好的行使權力,發揮自己的才能,最終導致決策或者戰役一敗塗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一些皇帝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很多歷史都將被改寫。

  • 3 # peter20100211

    首先,因為長平之戰趙國確實慘敗,但秦國亦是慘勝後繼乏力,武安君白起用兵求穩而反對繼續用兵被秦昭襄王棄用後被誅殺,其次,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對趙用兵,確實如白起所料久戰師疲無強圍邯鄲一年未下。最後是天下格局已經變了,之前長平之戰是天下兩強的爭霸,其它諸侯作坐山觀虎鬥的態勢,而長平之戰後,諸侯對秦國更加忌憚,紛紛援助趙國,秦國圍困邯鄲的大軍被魏信陵君竊符救趙所領魏軍大敗。最終長平之戰的結果是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也大傷元氣,蟄伏數年舔舐傷口,秦國戰神白起折於廟堂之上,天下態勢再次恢復了短暫的平衡。

  • 4 # 尋陽令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直接引用一下《資治通鑑》的相關記載。

    (周赧王)五十六年(即長平之戰後次年)十月,武安君分軍為三,王齕攻趙武安、皮勞,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上黨地。韓、魏恐,使蘇代厚幣說應侯曰:武安君即圍邯鄲乎?(范雎)曰:然。蘇代曰: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無幾何矣。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由是與應侯有隙。

    由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長平之戰後秦國沒有按白起的戰略計劃,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滅趙,自身因傷亡慘重而罷疲的原因固然重要,但並非不能克服,根本原因還在於掌握秦國相權的范雎妒賢嫉能私心自用,使秦國坐失提前幾十年滅趙甚至是滅六國的良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了病,是打針好還是吃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