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耆角木

    兩點原因,第一,蜀道難,伐之不易;第二,伐吳只需面對東吳一邊,而伐蜀勢必與吳蜀同時開戰。

    先說第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正是蜀漢天然的地理優勢,與曹魏的開闊平原不同,蜀漢的邊界都是崎嶇山路,行走不易。因此,無論諸葛亮、姜維不停北伐,還是蔣琬、費禕韜光養晦,都很少見曹魏主動出擊攻打蜀漢。就是因為曹魏知道蜀漢不容易打,一旦陷入蜀道,糧道不能保證、後援難以跟上,一旦陷入膠著狀態,必然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後來諸葛亮北伐失利後,曹真曾經伐蜀,就因為大雨,棧道斷絕,道路難行,推進不下去,只能班師回朝。最後滅蜀一戰,在蜀漢一片投降之聲時,鄧艾還需要冒險偷渡陰平,繞過劍閣險地,才最終成功。可見蜀漢攻打之難。

    更何況,夷陵之戰前,曹操盡出精銳,卻還在漢中吃了敗仗。此時雖然劉備敗於夷陵,蜀漢卻還有魏延鎮守漢中,劉備託孤後,蜀漢內部政治穩定,雖然進攻實力不足,依託地勢之險,防守還是可以應付的。

    第二點,伐吳只需面對東吳一邊,伐蜀則與吳蜀同時開戰。夷陵之戰後,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這時如果最強的曹魏攻打最弱的蜀漢,結果是什麼?東吳的兵力在夷陵之戰中沒有多少損耗,他們會有兩種反應,或者與蜀漢盡棄前嫌,攜手對敵;或乘火打劫,北上犯境。因為他們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坐視蜀漢滅亡,益州盡歸曹丕,東吳以後就必然要獨自面對曹魏從西、北兩路進犯,所以,他們一定會採取行動,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就像後來蜀漢滅亡時那樣,東吳其實盡出五路大軍救蜀了,只是因為劉禪投降太快,兵馬未到,蜀漢已亡,不得已才與已經成為曹魏部隊的原蜀軍打了幾場,搶了點好處。另外,即使東吳沒有出兵進入益州支援蜀漢,也必然會北上進犯中原,到時候,曹魏一路人馬陷在蜀道難以自拔,一路還要抵擋東吳進攻,必然相當吃力。

    相反,如果曹魏攻打東吳,由於蜀漢在夷陵之戰受挫,主力嚴重受損尚未恢復,肯定無力援助,即使出兵,也是兵力少的可憐。故而曹魏不用擔心,只要全力攻打東吳就好。

  • 2 # 江左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透過史書瞭解下在曹丕伐吳之前的三年間發生了哪些大事。裴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為丞相魏王,改年為延康。......冬,魏嗣王稱尊號,改元為黃初。二年四月,劉備稱帝於蜀。......自魏文帝踐阼,權使命稱藩,及遣于禁等還。裴注《三國志.魏書.文帝紀》黃初二年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裴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六月,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裴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帝(曹丕)問周等,周以為權必臣服,而東里袞謂其不可必服。帝悅周言,以為有以知之。是歲冬,魏王受漢禪,遣使以權為吳王,詔使周與使者俱往。

    公元220年,關羽失荊州一年後曹操一命嗚呼。曹丕繼位魏王之後隨即將漢獻帝劉協變成了山陽公,自己當了皇帝。孫權得到訊息立即上表曹魏稱藩。

    劉備

    公元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同年7月率軍大舉伐吳,拉開了夷陵之戰的序幕。孫權派人請求和談被劉備一口回絕,馬上又派人向曹丕求救,並將在荊州戰役中俘獲的于禁等曹魏將領釋放回國。

    由以上內容可知,在公元220年到公元221年7月間,孫權大玩制衡之術,想讓劉備和曹丕打起來,自己坐山觀虎鬥;劉備鐵了心的要懟孫權,一雪心頭之恨;曹丕對孫權稱臣非常高興,但一時間拿不準是真是假。

    裴注《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是月,孫權復叛。帝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權臨江拒守。裴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章武二年冬十月,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裴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初,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徵任子,權辭讓不受。黃武元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權遂改年,臨江拒守。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

    公元221年7月至公元222年7月間發生了著名的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退回了益州。在這場戰役結束兩個月後,曹魏大軍就從荊州、淮南、豫州三個方向殺向了東吳,理由是孫權沒有將自己的太子送到洛陽去當人質。孫權立即組織抵抗,並馬上派人和劉備恢復了聯絡。

    曹丕

    那麼,夷陵之戰後的蜀漢已經是危難之際了,為何曹丕選擇討伐吳國?

    夷陵之戰後的蜀漢的確元氣大傷,不過自保還是能夠。東吳都沒有趁勝追擊,曹丕在夷陵之戰期間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荊州,沒有下達過在雍涼部署軍隊的命令,不可能倉促進攻蜀國。

    為何要討伐吳國,這要從孫權的制衡之策說起。由於孫權在夷陵之戰前沒有把握擋住劉備的怒火,選擇向曹丕稱臣,但不送任子。倘若自己夷陵之戰敗了,大可以送太子入洛陽來換取曹丕的援軍(向曹丕投降總比被劉備千刀萬剮強)。如果勝了,外患消除,曹丕這塊擋箭牌就顯得多餘起來,自己在江東當皇帝多好。

    孫權

    曹丕在接到孫權的求援信後,立即調動大軍在長江沿線佈防,本意是防備明顯敵對的劉備和救援稱臣的孫權(前提是送人質過來)。在劉備大敗後,曹丕要求孫權立即送人質過來,孫權拖拖拉拉,就是不送人質。於是對孫權真心稱臣不再抱有幻想的曹丕命令大軍進攻,從此吳魏兩國邊境線上一年一小仗,三年一大仗。

  • 3 # 知常容

    這個叫做大局觀,也叫做大局平衡理論。如果曹丕進攻蜀漢的話,那麼獲利最大的是吳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漢中駐紮的是蜀國的名將魏延。很多人都忽略了他的作用,除了記住他的發脾氣還有記住他最後跟楊儀掙權被斬殺,其他事情都忘了。在這裡有必要給魏延說一說,你想一想。自從魏延駐紮在漢中之後,漢中那一條線就太平無事,從來沒有發生過戰事,為什麼?再後來姜維主政的時候,他把它改成了游擊戰,最後失去了漢中。從這裡可以看出魏延的作用。

    如果曹丕直接進攻漢中,漢中久攻不下,這樣反而幫吳國趁虛而入,佔領長江上游的天險,一旦吳國佔領了蜀地,這樣就變成兩強對立。曹丕就沒有優勢了,曹丕也想統一全國,沒有哪個帝王不想統一全國的,所以他攻打吳國,其實是給蜀國一個喘息的機會,同時讓局勢保持穩定,不至於給吳國太大的利益,也不至於蜀國滅掉。三個國家誰先滅掉,誰先吃掉誰,誰就有優勢統一全國。所以作為一代帝王,哪會犯那麼傻的錯誤呢。

  • 4 # 歷史簡單說

    為什麼不打蜀漢,因為蜀漢很不好打

    我們來看看曹魏打蜀漢的三次記載吧:

    【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夏五月,引軍還長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黃忠定軍山上斬夏侯,劉備拿下漢中,曹操自率部隊來攻打陽平關,劉備依靠陽平關之險,堅守不出,魏軍攻不下,最後曹操只能撤軍。

    【真當發西討,帝親臨送。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溯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

    曹真八月軍出長安,從子午道向南入,司馬懿從漢水入,要匯合於南部,其他將領,要麼從斜谷入,要麼從武威入,剛好碰到下了三十天的大雨,再加上棧道已斷,曹真眾軍只能撤軍。

    【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長安,大發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是時,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入谷行數百里,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爽參軍楊偉為爽陳形勢,宜急還,不然將敗。颺與偉爭於爽前,偉曰:"颺、勝將敗國家事,可斬也。"爽不悅,乃引軍還。】

    曹爽掌權之後,想要提高自己的威望 ,就發兵六七萬人,從駱谷入蜀,當時關中,氐羌後勤供應不上,再加上入谷之後,蜀軍據山而守,魏軍進不去,曹爽的參軍楊偉與丁颺兩人爭執要不要繼續進去,曹爽最後,只能撤軍回去。

    我們從以上三次的曹魏打蜀漢的記錄來看,蜀漢真心不好打,曹丕也知道,自然不會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曹丕為什麼要打孫權,因為孫權不是真心臣服的

    【初,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徵任子,權辭讓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孫權雖然稱臣於魏,但不是真心的,曹丕想派辛毗,桓階與吳國盟誓,並且讓孫權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魏國做人質,孫權不答應,面對吳國的出爾反爾,所曹丕就派三路人馬進攻吳國。

    【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

    而且這個時候,孫權也和劉備一起和好了,那麼吳國也是魏國的敵人了。即使蜀國不好打,那吳國總是比較好打的吧,所以曹丕就挑好打來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業務人員、銷售人員怎麼寫《年終總結》?怎麼讓總結更有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