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年頭,似乎很好分辨一個人是不是搞藝術的,看一身打扮就知道了。
但凡一個男人,梳個長髮,扎個小辮,打個耳釘,再整上幾個紋身,穿一身另類的衣服,只要不是社會盲流,那一準是搞藝術的,沒錯。
如果這人再背一把吉他,那就是玩音樂的;
掛個相機,那就是玩攝影的;
背個畫板,那就是搞美術的;
踩個滑板,那可能是跳街舞的……
可見吃藝術這碗飯的人,行頭,造型也很重要。不管有沒有真材實料,一身精心設計的打扮,多少都可以增添你的藝術氣質。
(著名的披頭士樂隊)
可為什麼這些搞藝術的男人都鍾情於長髮和小辮呢?
◤ 對於搞藝術的人來說,沒點個性鋒芒是不行的。庸常、一本正經、中規中矩,這些都和他們的精神世界不搭邊,叛逆、前衛、新潮、時尚,這些才對他們的口味。
◤ 曾幾何時,長髮、小辮這些都還只是女人的專利,男人這樣,多半會看作不正經、不著調,甚至有傷風化。如今男人這幅打扮,倒也司空見慣、稀鬆平常,但到底還是非主流的,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所以會顯得比較特立獨行。
◤ 其次,辨識度也很重要。藝術家沒有了辨識度,那還怎麼混?茫茫人海中,一眼看去很扎眼、很醒目,和周邊觸目皆是的板寸頭、偏分頭不一樣,這樣至少在觀感上就顯得很別緻、很突出,再配合你的才華,就更能引起別人對你的關注。有些人偏愛光頭,也是一樣的道理,光溜溜、寸草不生,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一眼看去辨識度也很突出,而且多了幾分粗獷不羈的味道。
長髮飄飄還會傳遞出一種精神訊息,那就是自在隨性、我行我素、瀟灑不羈。這世界再世俗、再功利,也改變不了我對藝術的一腔熱愛。我有我的態度,我有我的堅持,誰也別想阻擋我的道路。這種一往無前的精神勁兒,正是藝術創作最需要的東西。
(肯尼·基Kenny .G美國著名薩克斯演奏家)
而且這精神訊息不光是傳遞給外界的,也可以是傳遞給自己的,這樣就更能夠激發出自己的創作活力,讓自己的思路更開闊,從而使得創作靈感不斷湧現。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長髮和小辮有時候正是創作靈感的源泉。
還有個因素,那就是外在造型帶來的身份認同。
人總要混圈子,也都有從眾心理,藝術圈子的人在造型方面自然會有藝術圈子的特色,不信你看看美院和音樂學院的師生,留長髮、梳辮子的那是大把大把的。在形象和造型方面向這個圈子靠近,會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那就是自己也是個正兒八經搞藝術的。
所以你看,很多美院和音樂學院的學生畢業後,走上和專業不相干的工作崗位,頭髮都剃短了,那就是自覺擺脫了自己的身份認同。不過,這也可能是不同年齡階段的自我選擇,是從青春期的叛逆走向成熟的標誌,比如葛優、馮小剛年輕的時候,還不是一頭長髮?如今雖然沒有長髮了,但你不能說他們就沒藝術氣質了吧?
還有一點,很多人可能忽略了,真正有藝術天分的人,心理上多半是雌雄合體的。除了男人的本性,還有著女人才有的細膩、敏感、陰柔、情緒化、第六感強烈等等特質,這些心理特點,外化到形象設計上,就是偏女性化,走陰柔風,長髮、小辮,就是出於這種選擇。
當然咯,如果是老年藝術家,頭髮花白,那也被賦予了一種玩世不恭的獨特魅力,比如網劇《餘罪》裡面的傅老大,就很有這種藝術氣質。而且,藝術家多半是比較懶散的人,不修邊幅,不愛打理自個兒,一頭長髮也很有可能是長時間不理頭的結果。
當然,以上說的,都只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更深層次的因素,還是時代風尚和文化潮流的影響。
任何人都不可能擺脫時代的影響,幾百年前的華人不可能穿西服打領帶,就像如今的華人也不可能穿長袍馬褂再戴個烏紗帽去會見外賓;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之前,趙華人習慣的是寬袍大袖;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就要“披髮左衽”了;明代人喜歡梳一個高高的髮髻,而清代人腦門後邊總要拖個辮子,這就是不同時代的不同風貌。
其實,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長髮才是一個人的標配,剃成短髮反而是一種刑罰,短頭髮成為主流,在中國是民國以來的事情,在西方也不過幾百年的歷史。不過短髮成為主流之後,梳長髮、扎辮子竟然有了離經叛道的意味,這就是時代給造型賦予的內涵。
每個時代,藝術家們都喜歡搞點奇裝異服。
不信讀讀《楚辭》,屈原不就喜歡戴高帽子,佩戴香花香草,掛著長串的裝飾嗎?“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說的就是他那不同流俗的裝扮。李白還愛穿一身道袍背一把長劍呢。到了近代,很多文人雅士都愛留一部大鬍子,張大千、齊白石、馮友蘭、馬一浮、熊十力等等。可見,追求與眾不同,是那些有著文藝氣質的人們的一貫愛好,只是不同時代有著不同時代的表現方式而已。
今天男藝術家們的長髮和辮子,更多是受了西方流行文化的影響。當初,著名的搖滾樂隊滾石為了表現叛逆,就引領了長髮風潮,只是長度還屬於正常可接受範圍之內。後來在美國興起的嬉皮士運動,大家反對權威、反對傳統,提倡解放天性,在裝扮上追求自由和中性化,於是更長的長髮就蓬勃興起了,之後玩搖滾、玩金屬樂的都繼承了這一套。再然後,玩雷鬼樂的人紛紛向他們的祖師爺鮑勃?馬利致敬,他的那種傳統防蟲的髮型--髒辮,逐漸流行、擴散開來,深受大眾喜愛。留長髮、扎小辮,逐漸成了藝術圈的風尚。
不過,造型神馬的終歸都只是外在的。如果沒有相應的精神氣質,那長髮和小辮只會讓人顯得邋遢和頹廢。如果沒有對藝術的真正熱愛,沒有一點真本事,那麼即使造型再前衛,你也成不了藝術家。相反,如果你有藝術方面的真正才華,有著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那麼即使造型再保守、形象再普通,你也會散發出濃濃的藝術氣質,讓人過目不忘。
就像曹操的侍從,即使穿上了曹操的衣服,他也當不了曹操;而曹操本人即使穿著侍從的衣服,他也是一代雄主。
決定人生的,終究是你的精神,你的內心。
如今這年頭,似乎很好分辨一個人是不是搞藝術的,看一身打扮就知道了。
但凡一個男人,梳個長髮,扎個小辮,打個耳釘,再整上幾個紋身,穿一身另類的衣服,只要不是社會盲流,那一準是搞藝術的,沒錯。
如果這人再背一把吉他,那就是玩音樂的;
掛個相機,那就是玩攝影的;
背個畫板,那就是搞美術的;
踩個滑板,那可能是跳街舞的……
可見吃藝術這碗飯的人,行頭,造型也很重要。不管有沒有真材實料,一身精心設計的打扮,多少都可以增添你的藝術氣質。
(著名的披頭士樂隊)
可為什麼這些搞藝術的男人都鍾情於長髮和小辮呢?
◤ 對於搞藝術的人來說,沒點個性鋒芒是不行的。庸常、一本正經、中規中矩,這些都和他們的精神世界不搭邊,叛逆、前衛、新潮、時尚,這些才對他們的口味。
◤ 曾幾何時,長髮、小辮這些都還只是女人的專利,男人這樣,多半會看作不正經、不著調,甚至有傷風化。如今男人這幅打扮,倒也司空見慣、稀鬆平常,但到底還是非主流的,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所以會顯得比較特立獨行。
◤ 其次,辨識度也很重要。藝術家沒有了辨識度,那還怎麼混?茫茫人海中,一眼看去很扎眼、很醒目,和周邊觸目皆是的板寸頭、偏分頭不一樣,這樣至少在觀感上就顯得很別緻、很突出,再配合你的才華,就更能引起別人對你的關注。有些人偏愛光頭,也是一樣的道理,光溜溜、寸草不生,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一眼看去辨識度也很突出,而且多了幾分粗獷不羈的味道。
長髮飄飄還會傳遞出一種精神訊息,那就是自在隨性、我行我素、瀟灑不羈。這世界再世俗、再功利,也改變不了我對藝術的一腔熱愛。我有我的態度,我有我的堅持,誰也別想阻擋我的道路。這種一往無前的精神勁兒,正是藝術創作最需要的東西。
(肯尼·基Kenny .G美國著名薩克斯演奏家)
而且這精神訊息不光是傳遞給外界的,也可以是傳遞給自己的,這樣就更能夠激發出自己的創作活力,讓自己的思路更開闊,從而使得創作靈感不斷湧現。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長髮和小辮有時候正是創作靈感的源泉。
還有個因素,那就是外在造型帶來的身份認同。
人總要混圈子,也都有從眾心理,藝術圈子的人在造型方面自然會有藝術圈子的特色,不信你看看美院和音樂學院的師生,留長髮、梳辮子的那是大把大把的。在形象和造型方面向這個圈子靠近,會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那就是自己也是個正兒八經搞藝術的。
所以你看,很多美院和音樂學院的學生畢業後,走上和專業不相干的工作崗位,頭髮都剃短了,那就是自覺擺脫了自己的身份認同。不過,這也可能是不同年齡階段的自我選擇,是從青春期的叛逆走向成熟的標誌,比如葛優、馮小剛年輕的時候,還不是一頭長髮?如今雖然沒有長髮了,但你不能說他們就沒藝術氣質了吧?
還有一點,很多人可能忽略了,真正有藝術天分的人,心理上多半是雌雄合體的。除了男人的本性,還有著女人才有的細膩、敏感、陰柔、情緒化、第六感強烈等等特質,這些心理特點,外化到形象設計上,就是偏女性化,走陰柔風,長髮、小辮,就是出於這種選擇。
當然咯,如果是老年藝術家,頭髮花白,那也被賦予了一種玩世不恭的獨特魅力,比如網劇《餘罪》裡面的傅老大,就很有這種藝術氣質。而且,藝術家多半是比較懶散的人,不修邊幅,不愛打理自個兒,一頭長髮也很有可能是長時間不理頭的結果。
當然,以上說的,都只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更深層次的因素,還是時代風尚和文化潮流的影響。
任何人都不可能擺脫時代的影響,幾百年前的華人不可能穿西服打領帶,就像如今的華人也不可能穿長袍馬褂再戴個烏紗帽去會見外賓;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之前,趙華人習慣的是寬袍大袖;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就要“披髮左衽”了;明代人喜歡梳一個高高的髮髻,而清代人腦門後邊總要拖個辮子,這就是不同時代的不同風貌。
其實,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長髮才是一個人的標配,剃成短髮反而是一種刑罰,短頭髮成為主流,在中國是民國以來的事情,在西方也不過幾百年的歷史。不過短髮成為主流之後,梳長髮、扎辮子竟然有了離經叛道的意味,這就是時代給造型賦予的內涵。
每個時代,藝術家們都喜歡搞點奇裝異服。
不信讀讀《楚辭》,屈原不就喜歡戴高帽子,佩戴香花香草,掛著長串的裝飾嗎?“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說的就是他那不同流俗的裝扮。李白還愛穿一身道袍背一把長劍呢。到了近代,很多文人雅士都愛留一部大鬍子,張大千、齊白石、馮友蘭、馬一浮、熊十力等等。可見,追求與眾不同,是那些有著文藝氣質的人們的一貫愛好,只是不同時代有著不同時代的表現方式而已。
今天男藝術家們的長髮和辮子,更多是受了西方流行文化的影響。當初,著名的搖滾樂隊滾石為了表現叛逆,就引領了長髮風潮,只是長度還屬於正常可接受範圍之內。後來在美國興起的嬉皮士運動,大家反對權威、反對傳統,提倡解放天性,在裝扮上追求自由和中性化,於是更長的長髮就蓬勃興起了,之後玩搖滾、玩金屬樂的都繼承了這一套。再然後,玩雷鬼樂的人紛紛向他們的祖師爺鮑勃?馬利致敬,他的那種傳統防蟲的髮型--髒辮,逐漸流行、擴散開來,深受大眾喜愛。留長髮、扎小辮,逐漸成了藝術圈的風尚。
不過,造型神馬的終歸都只是外在的。如果沒有相應的精神氣質,那長髮和小辮只會讓人顯得邋遢和頹廢。如果沒有對藝術的真正熱愛,沒有一點真本事,那麼即使造型再前衛,你也成不了藝術家。相反,如果你有藝術方面的真正才華,有著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那麼即使造型再保守、形象再普通,你也會散發出濃濃的藝術氣質,讓人過目不忘。
就像曹操的侍從,即使穿上了曹操的衣服,他也當不了曹操;而曹操本人即使穿著侍從的衣服,他也是一代雄主。
決定人生的,終究是你的精神,你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