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海迷航2018
-
2 # 數學之光
題主這個擔憂是沒有問題的。
所有的學科,無論數學語文還是物理化學,在現行體制下,檢驗的最快速直觀標準,就是考試得分。
所以也才會有高考制度,才會有每年近千萬的高考報名考生。
接下來說說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
數學,是邏輯學科。與感性學科(語文等)的區別在於,或許感受性學科會有開放答案,但對於數學來說,一切都是有唯一確定解的。
就像1+1必然等於2,而不可能出現等於3的狀況。
這個時候,為什麼孩子總是給家長反饋“學得挺不錯”?
高中數學學習,存在三個分數段的節點。
分別是90分、120分、140分。
每一個節點,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
一般來說,90分以下,在數學學科上,就是存在問題的。
我們以全國卷I為例,此在三套全國卷中,是屬於難度最高的。
根據教育部規定,全國卷I的數學,文科難度設定為0.4,理科難度設定為0.55。
要達到90分,基本上,只要夯實掌握基礎,那麼,就不會存在太大問題。就像英語,如果真的認認真真把所有單詞背誦記熟的話,那麼在高考中,要拿到低於90的分數,也是比較難的。
但剛才我們說過,數學,不同於文科學科。
數學成績不好,無外乎不認真刷題、不整理錯題、不仔細複習筆記、不總結規律、做題離不開筆記這些個症狀。
為什麼孩子每次會給家長反饋“學得不錯”?這個判斷標準是什麼?
是上課聽老師講課聽懂了,就以為自己已經學懂了麼?
或者是看書上的例題,看明白了,以為自己就學明白了。
這個概念首先就是有問題的。
道理其實也很簡單,我們以做菜來舉例。
新知識,就像新菜一樣。
第一次做新菜,看過菜譜,做菜時對照著菜譜規定的食材,各種火候的分鐘數,各種調料的劑量下鍋,那麼,完成新菜是不難的。但孩子的學懂,僅僅是看過別人做一次,這其中,還只看到大致的食材,所蘊含的刀工、火候、食材配比、調料比例,都還沒有摸索明白,讓孩子自己去複製同樣一道菜,如果不小心還忘記了看過的流程,或者沒有那麼一份菜譜,做出來的食物,自然也就和菜譜上的大相徑庭了。而這個時候,其實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提醒孩子那些不可遺漏的注意事項,孩子並不一定聽得進去。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點懵懂,有一點傲氣,大多都以為世界對自己充滿了無限可能,要獨立要自由,都急著用自己的方式來證明自己。這也就是所謂的青春逆反期。
加之外界各種各樣的誘惑,社團活動、遊戲、小說、男女之間朦朧的情愫等等,都會分散孩子的時間。
而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花在了別的地方,自然投入在學習上的,就少了。
高中的數學知識,從高一開始,孩子應該就能感受到與初中數學的巨大不同。
初中所學的知識,在高中都只是一個基礎背景,而無用武之地。
就像小學學過的加減乘除,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只是一個計算工具而已。
而前面提到的,引起孩子成績不好的基本原因,也都是有各自道理的。
我們來逐一展開探討。
做題離不開筆記:
課堂上,老師教會了解題思路,孩子記下來筆記,做題的時候,翻開筆記,對照著老師的思路,一點點重複套用,最後,如果運氣好,題目做出來了。
這個時候,出現的問題是什麼?
是孩子在做題的過程總,一步步照搬老師的思路,簡而言之,他只是把老師的思路背下來。
但實際上,考場中會面臨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老師的例題,或許只涉及了知識點abc,但考場中,會出現考察知識點abcd的情況,可筆記上的模板只有知識點abc啊,d怎麼辦呢?老師沒教過,不會。
那麼,自然也就做不出題,得不了分。
這就引出了接下來的第二個問題:
複習筆記:
每次提到複習筆記,目的是什麼?僅僅是把筆記看一遍麼?
如果僅僅是看一遍,那麼和重新讀一遍已經讀過的小說、重新抄寫一遍已經能默寫的課文,又有什麼區別?且,數學還沒有那麼大的趣味性。
複習筆記,恰恰是要把老師所教授的知識點,融會貫通。
老師教會的知識點,是分散的a、b、c、d,每道例題,或許只考察單一知識點,可考場中,需要的是abcd融合在一起才能得出答案e。
複習的本質,正在於掌握a、b、c、d的核心,形成孩子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也就遞進出了下一個問題:
總結規律:
只有屬於孩子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數學思維體系,才能保證孩子在考場中,即使沒有筆記,也能記起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從而完成題目。
如果一味生搬硬套老師或者書本上的方法,那麼,孩子會出現一離開模板就兩眼黑的窘境。
自然,得分也就是不存在的事情了。
大量刷題:
知識是否掌握,都需要在實戰中去驗證。
而不使用的知識,從學會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了遺忘。
就好像英語單詞一樣,一天不背,自己知道;一週不背,老師知道;一月不背,全世界都知道。而一月不背之後,或許此前以為記得很牢靠的單詞,也說不定忘得七七八八了。數學,同樣如此,在題目中,才能檢驗知識是否掌握。
大量的題目練習,是提升知識使用熟練度的有效保證。
而既然是做題,那麼肯定會有對有錯,這同時又引出了下一個問題:
整理錯題:
既然是知識,既然是不熟練的知識,那麼就難免會有盲點和遺漏。
而一旦出現盲點和遺漏,那麼,出錯是必然的。
可是,僅僅做錯了就做錯了麼?
重要的是,把錯題整理下來,仔細分析每道題所涉及的知識點,以及自己究竟在哪個知識點上因為什麼樣的原因失分。
這是在已經有掌握部分知識的情況下,進一步的總結規律,完善自己學習的盲點。
確保整個知識的連貫性。
和複習中的查漏補缺,是類似的道理。
以上五個部分,無論哪一個部分,都是非常枯燥與無聊的。
如果不能長期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做個樣子,最終也不會有什麼收穫。
學習,一直是一個長效反饋的過程。
六年的學習,反饋在小升初。
九年的學習,反饋在中考。
而十二年的學習,反饋在高考。
任何一步裡掉以輕心,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學霸們的學習方法都是相似的。從來不存在什麼玩得好又學得好的人。
看到那些成績好的孩子玩得輕鬆,那只是因為他們在此前的很多年裡,已經堅持了太久,久到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學習體系搭建,自然,他們可以把時間更合理的分配。
而每一個學霸最初的時候都會做的,也不外乎以上五點。
沒有什麼差不多。
看似差不多的人生裡,其實差很多。
十二年裡,每天花時間各科練習題目20道以上,每天各科花時間預習與複習半小時以上,每天對各科錯題進行歸類、整理與總結。
長期貫徹堅持下來,如果成績達不到雙一流院校的水準,那才是不合理的。
學習,從來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學科中存在的技巧,家長們脫離校園太久,或許無法給孩子幫助。
但以上五點,卻是每個家長都能做且能明白的道理。
祝題主的孩子學業有成。
以上,但願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
3 # 宅腐控
“學得挺不錯”,這是個模糊的概念,什麼叫“學得不錯”,沒有個確定的標準,所以這樣的話語會讓人產生“誤解”,就我的經驗,一般那些“學得不錯,但考試成績差”的學生,有幾個型別:
1.“假懂”型。老師上課講的內容都懂,但是做題的時候就不會做,這種就是“假懂”型。
那為什麼懂了卻還不會做?其實就是沒“真懂”。這種學生一般是聽懂了老師講的“內容”,但是沒有理解到老師講內容所要傳達的“解題方法”。
數學的教授方式都是以“題目”傳達“解題方法”,很多學生聽懂了老師講的內容,卻沒有仔細揣摩老師所要傳達的解題方法,自以為聽懂學到了,實際並未真正理解。
2.練習“懶惰”型。老師課上講的內容和傳達的方法都理解到了,但是平時缺乏做練習。
高中數學不同於初中,高中方法多,題目也有一定難度,關鍵在於出題多變化,不會一模一樣,所以需要透過多做題目進行鞏固,這樣才能把所學知識真正掌握好,不然容易忘。
初中學數學的時候,一般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就夠應付考試了,但是高中就行不通了,高中老師佈置練習一般以基礎為主,一些中等難度的題,還是要自己額外多做練習去掌握。
3.思考“懶惰”型。平時也做練習,但是題目做完就完了,不做任何思考。
這種學生一般只能學到基礎,高中不同於初中,初中你把題目做完記下就好,但是高中題目變化多,靠硬記的話,那是很難的,這就需要學生思考這麼多變化的根本方法是什麼,這樣才能做到觸類旁通。
總之,要學好高中數學,光聽懂還不夠,還要多練多思,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
4 # 喜歡馬頭琴的鐵血戰士
作為一個普通的數學老師,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想法,歡迎各位孩子家長前輩老師批評指正。這樣的學生不少,數學滿分150,及格90,當我問我的90分左右的孩子,數學學的怎樣?大部分都回答,學的不錯。往往是自欺欺人,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這樣的孩子有基礎,拔高不行,講例題,聽得懂,就認為自己會啦,自己的任務完成了,以為萬事大吉,就差下課了。這樣的孩子犯了一個兵家大忌,沒能學以致用,談什麼會?聽得懂,為基礎,會做題,為目標,若能舉一反三,這才叫學的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回覆列表
考試考85以上可能是粗心 考75-85一般是練習得不夠 勉強及格的一般是一知半解 沒用心學 考不及格的不是基礎太差就是態度問題 考40以下的建議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