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嘗歷史百態

    都說天子出征,太子守國,可以看出,征伐與守成一樣的重要,一個是先皇一個是未來的皇帝。雖然諸葛亮不是太子,但是在劉備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劉備興兵伐吳,幾乎是舉全國之力,後方空虛,需要一個有威望有能力的人來鎮守後方。

    那麼鎮守後方非諸葛亮莫屬麼?

    是的!我們看下劉備出征東吳的時候,確實屬於“人才凋零”之際,馬超鎮守邊疆,防禦羌人,所以不能出動。而關羽作為出兵的理由,自然是早死了,張飛也被手下人弄死了,黃忠病死了,龐統很早之前就死了,法正這個最受信任的軍師也已經去世了。

    而劉備非得伐吳,除了忠義為自己的兄弟報仇之外,其實主要目的是轉移內部矛盾。內部荊州、益州兩大勢力的矛盾,諸葛亮其實更相當於中間人,由他主持內部大局再好不過了。

    而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為全才,但是軍事謀略卻相當於是他的弱項。看看三國志的評價就知道

    “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三國志》

    可以說,自從諸葛亮跟隨劉備以來,還沒有正式帶領軍隊打過仗,況且劉備本身就是軍事家,諸葛亮又擅長內戰,自己帶兵打仗,諸葛亮主持內政是最好的安排。

  • 2 # 的地胡言

    首先諸葛亮是不主張伐吳的。

    在諸葛亮的宏大規劃中,聯吳抗曹是重要的一環,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能和吳國斷絕合作關係。並且以魏蜀吳當時的實力和局面,不能與吳國交惡。

    這點從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就能看的出來,雖然吳國大勝劉備,但孫權知道即便此時也不得不厚著臉皮過來跟蜀國聯盟,不然大家一起玩蛋。劉備最終也同意了吳國使臣諸葛瑾帶來的合作提案。

    諸葛亮是聯吳抗曹大計的制定者、參與者、維護者。當然不能自己打自己臉同意打吳國,但是在劉備和各將軍的堅持下,伐吳已不可避免。此時諸葛亮只有為劉備安頓好後方,給予劉備最大的軍備支援。

    第二劉備因為諸葛亮不支援伐吳而與諸葛亮出現了裂痕。

    因為吳國間接或直接的害死了劉備的二弟關羽三弟張飛。一向以仁義自稱的劉備對吳國恨之入骨,即使吳國孫小妹是劉備的老婆也不管不顧了。

    伐吳決心之堅定誰也攔不住,加上劉備登基為帝后面對國內益荊兩派之爭的局面,為穩固皇權也需要戰績政績的支撐。而諸葛亮反對伐吳,劉備與其之間產生裂痕,一氣之下沒有帶諸葛亮一起去,而是安排在後方。

    最後,訊息傳遞太慢,不在現場是根本無法給予幫助的。

    諸葛亮以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見長,在看到前線傳來劉備在夷陵的排兵佈陣時就已經能猜到劉備此戰已敗了。

    有沒有反敗之策?自然是有的,然而當時的發展水平並不像現在打個電話視個頻幾分鐘就能搞定的。來回資訊傳遞時間太久,在諸葛亮看到前線佈陣圖時劉備就已經敗了!諸葛亮不得不安排善後事宜了,立即派人接應劉備,退入白帝城。

  • 3 # 金多多賊蓋

    話說三國演義中也闡述了一個道理,人無完人,事無完事。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關羽,關平父子遇害。張飛痛不欲生,喝酒誤事,鞭打下屬,也被手下給害了,這一切都歸罪於東吳孫權。劉備失去兩個結拜兄弟,於情於理都不會不管的。當時的劉備已經失去理智,心裡就是報仇二字。

    諸葛亮的國策是聯吳伐魏,可惜關羽雖是頂天立地的英豪,但是高傲,剛愎自用。最後把蜀國前途葬送不說,自己也一命嗚呼。

    一個人犯下的錯誤,有時候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血淋漓的代價。

    劉備是皇帝,諸葛亮也擋不住。當時蜀國建立不久,北有曹操,時局很不穩定,也需要一個主心骨鎮守家園。他若跟劉備伐吳,能不敗,可曹操定來攻蜀國,打敗了東吳,失去了大後方,那是得不償失。劉備也不會同意。所以諸葛亮只有祈禱蒼天了。明知道不可為之而為之。

  • 4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劉備伐吳本身就是一種錯誤,不管成敗得失都不符合當時三國鼎立的局勢,吳蜀必需聯盟方能抵制強大的魏國侵入,這也是魏國最想看到的結果,所謂兩虎相爭,漁翁得利,坐山觀虎鬥,坐享其成!

    這是兵法很淺顯的道理,劉備豈能不懂,但因兄弟情深報仇心切,忘記了幾十年戍馬生涯的初衷,人在生氣激動時做出的決定往往是缺乏理智,而諸葛亮再三勸阻都無濟於事,反而使劉備有點翻臉,諸葛亮也沒辦法阻止,同時漢中更重要,也怕魏朝乘機而入哪就更慘!

    其實縱使諸葛亮同劉備一起伐吳,劉備氣在頭上也不會聽取諸葛亮的戰略部署,去與不去都是一樣的結果,諸葛亮也認為讓他去吃點苦頭敗了就會回漢中,在他看來打敗、打勝都不礙事,只要留有一半人馬回來就好,沒想到卻幾乎全軍覆沒,那就有點意想不到!

    劉備這點做法有點象武俠小說中說的:“自已的仇要自已來報,別人來幫解不了恨”的感覺!雖然兵敗但諸葛亮仍然以微弱的兵力守住這敗跡以明的蜀國,直到自已命喪五丈原後不久司馬懿才大舉進攻!

    所以在諸多因素衡量下,諸葛亮是千萬不能跟劉備一起幹,或許這一去命喪武夷是一事,蜀國必亡,也就沒有扶不起的阿斗的說法!歷史很多事物無法後悔,更無法重新來過,這是萬物運轉的定數。

  • 5 # 湘軍廖正華

    一意孤行、執意伐吳是劉備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錯誤。雖然東吳擒殺了關羽,挑釁在先,作為成熟的政治家,劉備應該忍住怒氣,繼續維持孫劉聯盟,以對付當時最重要的敵人曹魏。可惜,劉備並沒有這樣做。

    劉備執意伐吳,遭到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反對。劉備便不帶他們東征,命他們留守成都。

    當劉備戰敗之時,諸葛亮為什麼不去幫他呢?原因大概有這麼兩條。一則留守成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一旦諸葛亮東進,成都空虛,內部有人興風作浪襲取成都怎麼辦?曹魏趁機大舉進軍,威逼成都怎麼辦?成都的政事,離了諸葛亮,別人處理不了。

    二則,諸葛亮是文臣,不怎麼會打仗。《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神機妙算打了不少勝仗,幾乎全是羅貫中編的,不是歷史事實。真實的諸葛亮長於行政,打仗不行。一個不怎麼會打仗的人帶兵東進,又能幫上劉備什麼忙呢?

    所以,諸葛亮留守成都,是很正常的。

  • 6 # 紅色一立

    受友所邀:諸葛亮預料到劉備伐吳肯定會失敗,為什麼不去幫他?

    ‘’奇回荊州,為關羽報仇‘’劉備發恨心是這樣的說。其實,劉備奪荊州以無所謂,主要是為關羽報仇是真,關羽的死是令群臣痛心,更痛心的是義結兄劉備。於是,劉備急召群臣,決意要伐吳孫權。諸葛亮站在一旁不忍正視,只是在想,‘’倘若法正在世‘’……在這種場合也可能說服劉備。孔明只是仰天長嘆!但趙雲反對討伐孫權,趙雲說:‘’倘苦討伐曹丕,關東義士必然策馬加入其中,不伐魏而討伐孫權,我軍即使岀兵,也不會有盟軍‘’,劉備不聽,只憑感情用事。

    東吳、孔明的長兄諸葛瑾聽到訊息,他寫了一封信送於劉備,信上寫道:‘’如若報仇,關羽之仇與先帝之仇,應孰先孰後?如若只為奪取荊州,荊州與天下,孰大孰小‘’?信以很明白,荊州是天下的,為先帝報仇比關羽更重要,打敗了曹丕天下不是你的。劉備看後,態度堅決不聽,還是要興兵討伐東吳孫權。

    後來不久,在成都傳來訓練兵馬的張飛、鞭打張達、範疆、兩人記下仇恨、用凃有毒藥吹箭趁張飛睡入吹刺於心髒、割頭而入箱而逃的訊息,劉備更火燒心頭‘’孫權小兒‘’急起討伐。

    (公元222年)二月,劉備下令向東吳進軍。劉備帶軍駐紮夷陵縣、馬鞍山一帶。東吳以陸遜為都督,迎蜀劉備伐東人馬,開始,陸遜以不戰而退、詐敗牽制蜀軍,蜀軍感到東吳易敗,性情大意……。五月,陸遜發起反攻,蜀軍慘敗,劉備逃回了白帝城,不久,劉備病了,他也反思,‘’這次戰敗,聯有責任‘’。

    至於諸葛亮也沒有很多去勸劉備,他也想了長兄寫了講明的信,趙雲也反對過,劉備又是久戰沙場,在那種悲與恨場合下勸也無效。

  • 7 # Qiang27

    公元221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張飛報仇率領蜀軍準備攻打東吳(此時孫權還沒稱帝)在夷陵與東吳大督都陸遜發生交戰,最終劉備慘敗此時都諸葛亮遠在成都不能及時趕到諸葛亮本身是反對劉備伐吳的曾與許多大臣勸說劉備,劉備不聽再說成都也需要有人來防守劉備伐吳也需要一些糧草供應太子劉禪也需要來輔佐自然這個擔子也就落在諸葛亮身上,當他得知劉備兵敗而是讓趙雲去就劉備讓退守白帝城。

  • 8 # 曙光即將來臨

    荊州被奪,劉備以為關羽之死為藉口找東吳報仇 。諸葛亮極力反對,劉備不聽。

    諸葛亮也很想幫劉備,奈何蜀國當時已無可用之將,如果執意要隨劉備前往,估計蜀漢就此滅亡。

    再說東吳知道蜀漢殺來,豈能坐以待斃?肯定第一時間聯合曹魏,諸葛亮若跟著去豈不是連大本營都丟了?

    諸葛亮是肯定去不了的,他得提供後勤補給,還得防守大本營不被曹魏偷襲。又得協助太子劉禪管理內政。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管現代活古代打仗都是大量金錢的,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人選支撐,劉備的前線根本無法推動。

    諸葛亮不是沒有給劉備建議,可是劉備一意孤行,紮寨700裡,被東吳一把大火燒光。

    兵敗諸葛亮還安排各方救援,都是在幫劉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空間是大爆炸產生的,那麼是否存在多個空間?人類是否也能透過爆炸來製造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