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夢Meng

    明朝是被清朝滅亡的,實際上是明朝自己把自己滅亡的。明朝的朝局以及明朝的權力遊戲早就被北方這個鄰居摸透了,所以就吸取了教訓,對宦官的控制相對來說就要嚴格的多了。拿宦官當道來說,古代那個朝代都有,明朝嚴重一些罷了,清朝不也是有李蓮英、安德海嗎?明朝的朝堂上的權力構架自永樂後發生了很多變化,一是短命皇帝多,二是要麼身體孱弱就是個性太強,對權利沒那麼大欲望,如修道的嘉靖,玩蟋蟀的朱瞻基,還有做了俘虜的朱祁鎮,還有直接罷工不上朝的萬曆,更有那不愛江山愛木匠的朱由校……

    這些奇葩皇帝的存在,使得權力出現了極大的漏洞,直接勾起了一些有權利慾望的大臣和宦官的興趣來,在權力爭奪上就要複雜多了。在人治的社會,一個好皇帝直接關係到這個朝代的興衰,尤其在明朝取消了皇權和相權分治制度後,內閣再也無力承擔起一個國家的大策了。皇帝換的快,內閣當然就要更換的快,任何的國策都沒有延續性,很多好的政策來不及時間的考驗就胎死腹中。即使太監不當道,那些書呆子們也會打的頭破血流。清朝這些現象就要少的多了,清朝雖然繼承了明朝的權力構架,但是,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朝代,對漢人防範很嚴,有極高的警惕性。尤其是對一些宮中秘密防範的更嚴,對太監的要求就要高多了。

    清朝的皇帝如康熙,算得上明主,執政長達六十年之久,給清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期間,權力基本都由康熙掌握,無需太監插手。直到後期的安德海因私自出宮也被丁寶楨給殺了,李蓮英雖然當道,但畢竟是個太監,地位卑微,正史對其是不屑一提的。沒有明朝的王振直接搞出個土木堡之變的危害,也沒有劉瑾、魏忠賢之流能直接干涉朝堂的權力。不過,清朝最終還是滅亡了,所以,太監當道是領導者無能的體現,有沒有太監也一樣,只要那套封建制度在,哪個王朝也長不了。

  • 2 # 不信青史盡成灰

    清朝確實沒有出現類似明朝那樣宦官當權的現象,雖然後期出現了像安德海、李蓮英這樣的大太監,但是他們和明朝的魏忠賢、王振之流相比還是真是小巫見大巫。

    究其原因,不外乎幾點:

    第一,清朝的皇帝和明朝截然不同。

    有人說清朝的皇帝隨便一位放到前朝都是明君,這話言過其實。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確是,清朝確實多雄主和勤君,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哪一個不是乾綱獨斷的皇帝,有這樣的皇帝在,別說是宦官,就是臣子也無法專權。

    第二,清朝定下了嚴格的制度。

    皇宮的內務一般是由太監負責,這個大家都知道,這個專門負責皇宮內務的機構叫內務府,所有的宮女太監都由內務府管理,而掌管內務府的總管,不是宦官,而是清朝的八旗貴族。既然是皇室貴族,自然不屑與同太監勾結。同時,清朝還降低了宦官的官階和品級,並形成一套複雜的宦官等級制度。在宦官階層內部形成相互制約、層層牽制的體系,讓太監無法結黨營私、干政專權。

    第三,清朝的太監數量絕少於明朝。

    明朝雖建國時,朱元璋定下不許太監干政的鐵律。但是自靖難之後朱棣登基,為了感謝宦官們在奪權的過程中立下的功勞,而重用太監。此風一開,太監干政的勢頭一發不可收拾。據不完全統計,明朝前期,整個宮廷太監將近3萬人,到了天啟、崇禎年間時期據說超過了8萬。而清朝,即使在太監數量最多的乾隆一朝,人數也沒有超過5000,一般都維持在2000-3000人左右。太監在絕對數量的減少,也給宦官干政局面的出現隔絕了基礎土壤。

  • 3 # 烽火冰河

    第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清代很注意吸取明代滅亡的教訓,儘量避免那些容易把自己作死的大坑。其實這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這宦官為禍的事情在東漢末年和唐末都是最為氣焰囂張的時候,宦官可以把皇帝拿來拿去,或是隨意殺掉。 所以唐朝後面的宋代也是摸著唐朝,也幾乎沒有宦官當權的景象,即使掌權也不能算為禍。比如北宋徽宗朝的童貫很牛,那是因為他的靠山蔡京很牛。童貫才能以宦官身份掌握兵權二十餘年。

    第二,制度的執行力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的時候,也是細讀天下興亡,王朝更替,深知要想皇權穩固,那就要把伸向自己權力的鍋裡撈肉的手全部砍掉,其中就有宦官,隨意廢立皇帝,那還了得,自己辛辛苦苦,風裡來血裡去,征戰殺伐一十六年掌握了天下,成為了至尊,一想到自己後世不肖子孫萬一學那唐末皇帝被人玩在鼓掌,自己的天下讓一幫閹人禍禍,到那時自己朱家可就成笑話了,朱元璋自認英明神武,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制度化,後世子孫跟著自己偉大的腳印去走錯不了。搞不好還能大明萬萬年呢。所以朱元璋對宦官的管教甚為嚴苛。他同時也規定了很繁瑣的制度,所有的宦官不能有文化,識字是萬萬不能錄用,宦官想當官那更是沒門,你一文盲當什麼官,你那話兒都沒了,力氣猶如婦人當什麼武官;宦官要有自己的制服,不能和外臣撞衫;所有的宦官品級不得超過四品等等。還在宮門外掛了一塊高三尺的鐵質廣告牌子,上面大大的刻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幾個大字,不是給宦官看的,他們也不識字,是給自己後面的子孫後代裡面的皇帝看的,你祖宗說的話怎麼著也得很有威懾力吧。

    可惜他沒料到到了自己叛逆的兒子朱棣那裡,這個大牌子就成了一個旅遊景點,朱棣首先破壞了朱元璋的父訓,但是朱棣也是一代大帝,帝王權術小菜一碟,弄個閹人還弄不明白還這麼當大帝,但是他是造反起家,其中造反一條理由就是自己的侄兒胡亂更改朱元璋立好的制度,因此,朱棣平日裡總是說自己是朱元璋大帝的忠實擁護者,任何太祖的話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父親的親筆那更是要尊敬的。所以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還不忘記把這個大鐵牌抗到了北京。直到了明正統年間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掌權的大太監王振為了打破枷鎖,才偷偷的把這名存實亡的鐵牌子給砸了。要是明太祖知道自己的臉面還是被一個太監給嘲諷了,估計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清朝的對太監的管制卻基本忠誠的執行了明太祖的命令,順治十二年,順治皇帝甚至有樣學樣的在交泰殿特立鐵牌,告誡內監不許干預政事,竊權納賄,交結官員,越分奏事,否則凌遲處死。很懷疑這鐵牌子是不是清朝入關後從垃圾堆裡翻出了明太祖訓示,直接拼好就用了。 清順治帝還規定內監不得廷賜臣宴時沿明制入班行禮。所以說比大明更加的嚴格,清朝的皇帝都比較尊重祖制,貫徹的比較好。

    第三,皇帝自身原因

    明朝皇帝除了太祖成祖這些精力旺盛的馬上皇帝,靠著自己拼殺的皇帝,其他的明朝歷代皇帝都有自己的愛好,百花齊放,各有千秋。蟋蟀皇帝朱瞻基,被綁肉票還能積極自救並且最後能重新登上帝位的勵志皇帝朱祁鎮。痴情御姐皇帝朱見深。立志當大將軍馳騁戰場的朱厚照。修仙皇帝朱厚熜。把自己當成花叢中小蜜蜂的朱載垕。宅男皇帝朱翊鈞。藥渣皇帝朱常洛,木工皇帝朱由校。終於來了一個勤政專心於當皇帝這個本職工作的朱由檢還竟然亡國了。真是很有意思。

    這些個大明皇帝你是不是感到有些親切,他們的愛好很有個性解放的意思,這和明朝皇子被立儲君後才能接受系統的教育這個僵硬的制度有一些關係。因為不當儲君的藩王有了知識那就會不老實。其中明光宗朱常洛,萬曆皇帝朱由校都是受害者。你不讓我上學還不讓我有點愛好嗎。

    再一個和明朝中後期形成的內閣制度有大部分的原因 ,內閣已經成為了帝國運轉的發動機,皇帝不勤政根本不重要,皇帝一個個的被這個內閣搞得灰頭土臉,惹不起躲得起,在深宮當宅男,古代沒有網路沒有電視,要是你我肯定比這些大明皇帝更奇葩。 你內閣不是牛嗎,我當皇帝的不好當面撕破臉和你們幹架,那我就找我身邊的地痞流氓和你耍賴。這就有了司禮監的出現,有了內相的出現。這個充當內庭和外朝緩衝地帶和傳聲筒就給了宦官掌握大權的機會。但明朝大權在握的宦官都是皇帝延伸的爪牙,再鋒利也是受皇帝控制,所以說明朝的宦官再大的權利也是身後的老虎給的,一旦皇帝不想用了或者要找人背鍋,一根白綾賜下,也只能兩腿一登的份,魏忠賢就是如此,權勢滔天嗎,那是他身後有個攪風攪雨的皇帝,魏忠賢只有點遮風擋雨的本事。

    清朝的皇子教育就是兩個,全面和嚴格。清朝軍機處就是皇帝的秘書處,皇權集中是歷代王朝之最。所以清朝皇帝不得已只能被逼迫的當起了勞模,這裡面沒有宦官存在的機會和土壤。所以清朝的宦官只能看著前輩的英雄事蹟感嘆了。

    第四,廟小人多妖風更大

    明朝民間對於宦官除了蔑視以外,還有幾份畏懼。那些世代輾轉於貧困而無法改變命運,同時又懶惰好妄想的下層人物,會想到去做宦官,那些根本不可能與書結緣的無業遊民更願意選擇去做宦官!明代宦官“自宮者”來自全國各地,離京師數千裡的閩地到明崇禎時仍然提供上萬名的“宦官”,京郊河北一帶是新興的宦官產地!史書記載,明代每年有近萬人資源淨身到朝廷求職。宮廷裡的太監最高峰有十萬人。如此龐大的基層人數,江湖廣闊,彼此爭鬥,所能出產的人精層出不窮。 清朝的宦官人數就大大縮減了,人少了,大家住的寬敞了,心情舒暢了,江湖爭鬥少了,妖風頓時小了很多。

    第五,明朝的宦官清朝的奴才。 明朝皇帝想幹點見不得人的事情,只能用和自己身邊親信的太監,而清朝的皇帝有包衣奴才可用。 包衣奴才就是沒有閹割的太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好,結婚後,還能不能跟男閨蜜繼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