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先生易學研究
-
2 # 針灸龍哥
百度百科中講:“心臟神經官能症是以心血管系統功能失常為主要表現,可兼有神經官能症的其他表現。其症狀多種多樣,常見有心悸、心前區疼痛、胸悶、氣短、呼吸困難、頭暈、失眠、多夢等。大多發生於青壯年,20歲~40歲者最多,也可見於高中級白領、空巢患病中老年人、心梗中風後患者、甚至是某些青少年,多見於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婦女。本病體檢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特徵,症狀儘管表現很重,但預後良好。”
根據症狀來看屬於中醫的“心悸”範疇。病因是外感或內傷,致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痰飲瘀血阻滯,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心臟常見病證。
心悸的辨證論治:1.心虛膽怯證候: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夢而易驚醒,食少納呆,惡聞聲響,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
治則: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主方:安神定志丸。可加琥珀、磁石重鎮安神。
2.心脾兩虛證候: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少寐多夢,健忘,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納呆食少,腹脹便溏,舌淡紅,脈細弱。
治則: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主方:歸脾湯。
若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心煩失眠,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胸悶,面色無華,舌淡紅少津,苔少或無,脈細數,為氣陰兩虛,
治則:益氣養陰,養心安神。
主方:炙甘草東加減。
氣虛甚者加黃芪、黨參;血虛甚者加當歸、熟地;陽虛甚而汗出肢冷,脈結或代者,加附片、肉桂;陰虛甚者,加麥冬、阿膠、玉竹;自汗、盜汗者,加麻黃根、浮小麥。
3.陰虛火旺證候: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乾,盜汗,思慮勞心則症狀加重,伴有耳鳴,腰痠,頭暈目眩,舌紅少津,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
治則: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主方:黃連阿膠湯。
腎陰虧虛、虛火妄動、遺精腰痠者,加龜板、熟地、知母、黃柏,或加服知柏地黃丸,滋補腎陰,清瀉虛火。陰虛而火熱不明顯者,可改用天王補心丹滋陰養血;養心安神。心陰虧虛、心火偏旺者,可改服硃砂安神丸養陰清熱、鎮心安神。若陰虛夾有瘀熱者,可加丹參、赤芍、丹皮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夾有痰熱者,可加用黃連溫膽湯,清熱化痰。4.心陽不振證候: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則: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主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大汗出者,重用人參、黃芪,加煅龍骨、煅牡蠣、山萸肉,或用獨參湯煎服;心陽不足、寒象突出者,加黃芪、人參、附子益氣溫陽;夾有瘀血者,加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5.水飲凌心證候:心悸,胸悶痞滿,渴不欲飲,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有眩暈,噁心嘔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細而滑。
治則:振奮心陽,化氣利水。
主方:苓桂術甘湯。
兼見噁心嘔吐,加半夏、陳皮、生薑皮和胃降逆止嘔;尿少肢腫,加澤瀉、豬苓、防己、大腹皮、車前子利水滲溼;兼見水溼上凌於肺,肺失宣降,出現咳喘,加杏仁、桔梗以開宜肺氣,葶藶子、五加皮、防己以瀉肺利水;兼見瘀血者,加當歸、川芎、丹參活血化瘀。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症見心悸,咳喘,不能平臥,浮腫,小便不利可用真武湯,溫陽化氣利水。6.心血瘀阻證候:心悸,胸悶不適,心痛時作,痛如針刺,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治則: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主方:桃仁紅花煎。
胸部窒悶不適,去生地之滋膩,加沉香、檀香、降香利氣寬胸。胸痛甚,加乳香、沒藥、五靈脂、蒲黃、三七粉等活血化瘀,通絡定痛。兼氣虛者,去理氣之青皮,加黃芪、黨參、黃精補中益氣。兼血虛者,加何首烏、枸杞子、熟地滋養陰血。兼陰虛者,加麥冬、玉竹、女貞子滋陰。兼陽虛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溫補陽氣。兼挾痰濁,而見胸滿悶痛,苔濁膩者,加瓜蔞、薤白、半夏理氣寬胸化痰。心悸由瘀血所致,也可選用丹參飲或血府逐瘀湯。7.痰火擾心證候:—心悸時發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乾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則: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主方:黃連溫膽湯。
可加梔子、黃芩、全瓜蔞,以加強清火化痰之功。可加生龍骨:生牡蠣、珍珠母、石決明鎮心安神。若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瀉熱通腑。火熱傷陰者,加沙參、麥冬、玉竹、天冬、生地滋陰養液。重症心悸時應予心電監護,中西藥物綜合搶救治療,常用的中藥搶救措施有:①脈率快速型心悸可選用生脈注射液靜脈緩慢注射,或靜脈滴注,也可用強心靈、福壽草總甙、萬年青甙,緩慢靜注。②脈率緩慢型心悸可選用參附註射液或人參注射液緩慢靜注或靜脈滴注。
心悸的針灸治療治法:調理心氣,安神定悸。以手厥陰、手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內關、郄門、神門、厥陰俞、巨闕
配穴 心膽虛怯者,加膽俞;心脾兩虛者,加脾俞、足三里;陰虛火旺者,加腎俞、太溪;水氣凌心者,加膻中、氣海;心脈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驚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煩熱者,加勞官;耳鳴者,加中渚、太溪;浮腫者,加水分、中極。
操作:毫針平補平瀉法。
方義 心包經絡穴內關,郄穴郄門,心經原穴神門,以寧心定悸。醫學敎育網蒐集整理心包之背俞厥陰俞配以心之募穴巨闕,可益心氣、寧心神,調理氣機。諸穴配和以收鎮驚寧神之效。
預防與調攝情志調暢,飲食有節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氣,增強體質等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胸痺心痛、痰飲、肺脹、喘證及痺病等,對預防和治療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1.可以適當練習八段錦中“搖頭擺尾去心火”和五禽戲的“猿戲”以及24節氣導引養生“夏季節氣的動作”。2.不宜過度勞累,生活儘量規律。3.心悸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積極配合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有助於康復。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4.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菸酒、濃茶。5.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重症心悸應臥床休息,還應及早發現變證、壞病先兆,做好急救準備。
回覆列表
你懂醫學文化嗎?
病理上有心臟神經官能證嗎?
中醫感官,由百會司權,主智,主憶。
調整,照海,肝經,心經,腎經,使其疏通,則不會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