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箋雅侃紅樓
-
2 # 詩意棲居的小尹
現代人有暖氣、暖寶寶、秋衣、羽絨服,各種多樣的方式方法。古人是怎麼度過冬天的?我想 一一來介紹。
早在舊時器時代,人類就已經會使用和控制火,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器具燒火取暖。
秦朝的時候,在貴族以及皇宮內,又出現“壁爐”和“火牆”用來取暖。壁爐裡主要用燒炭來禦寒,並且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防止炭煙中毒。在秦的興樂宮遺址中還發現火牆,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與灶相連,已經具備火坑、和暖氣的雛形。這中火牆,一直延用到紫禁城。 西漢長安椒房殿原圖
除了火牆,古代帝王還發明獨特的取暖方法,用花椒搗成泥,塗在牆上保溫。再掛上壁毯,鋪上豪華西域毛毯,這就是“椒房殿”。當然也只有貴族和皇帝可以享受,一般老百姓,只能在家裡佈置簡易的火炕。開始人們只是壘土為洞,支撐天然石板,後來人們將其與做飯的鍋灶聯通。
室內可以在炕上,室外又怎麼辦呢?如果留心影視劇,看寒冬臘月的穿著,不論貴族或老百姓,都穿著皮衣服。從殷墟甲骨卜辭中的“裘”字,可以知道古人最早穿皮衣來禦寒的。
而老百姓的毛皮衣,可以用羊皮,狗皮或鹿皮來製作,如果消費不起,也只能用麻衣取暖,質地很差,在棉花沒有普及之前,也只能這樣,直到元明,棉花才逐漸部份取代絲麻。
到唐代,人們還發明瞭手爐,橢圓的銅質爐內放火或尚有餘溫的灶灰,可以棒在手上,或籠進袖內。外出走動時可以拎上手爐,也如同帶上一個移動的暖寶寶,我發現家裡的古董也有一個,發圖讓大家欣賞。 原來這件收藏的小古董,竟然是古人的暖寶寶,可我不敢用。
我知道的也就這些了,不足的地方往後再補上。
縱觀歷史,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到了元代時,雙層杯和熱水瓶已經面世看看這款青花熱水瓶,和現在的形狀相同,隔熱原理也一樣。鄭和下西洋後,這熱水瓶還銷到西亞,造福當地的居民朋友。
看古人的禦寒方式,是不是很新奇特別?
幸運的是,今天的我們,有多樣選擇,冬季有各種取暖神器上陣,不再是個難捱的寒冷季節。
-
3 # 大昱
最簡單的當然是衣服御寒了,就像現代人一樣裹得嚴嚴實實的。
但是在古代沒有羽絨服,沒有軍大衣,棉織品的流行也是明代才開始的,所以古人禦寒的衣服材質通常分為兩種,
一種是葛,麻等粗麻製品,
另一種是動物皮毛製品,就是俗稱的“裘”。
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沒錢買錦帽貂裘,就只好穿粗麻布衣了。
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粗麻衣服肯定是又單薄又不舒服,但是沒辦法,為了保暖只好裡三層外三層的裹嚴實嘍。
有錢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以用各種動物的皮毛製成衣服御寒,像是狐狸毛,貂毛,羊毛等。
這裡面最貴重是狐狸毛和貂毛,尤其是白狐的皮毛,那不僅說明有錢,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除了衣物,古人還會製作手套,皮帽,披風等物品來增加保暖的效果。
例如下圖,就是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千金絛手套。(露手指的,美觀的作用更大)
再下面這一個是北朝時期的玫紫色地刺繡菱格紋手套,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除了衣物之外,在古代,食物禦寒也是一種重要的禦寒手段。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首詩作《問劉十九》,就描寫了當時大雪將至,朋友們圍坐一圈,飲酒取暖的場景。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新釀的米酒顏色濃綠(沒有過濾的米酒有綠色的泡沫),泥胎爐子燒的殷紅,看這天氣,晚上好像就要下雪了,我們能否來幹上一杯呢?
除了喝酒,吃火鍋也是冬季取暖的一種常見方法。
早在漢魏時期,吃火鍋就已經非常流行了。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古代的火鍋與我們現代使用的銅火鍋非常相似,有鐵做的,青銅做的,還有陶做的。
下面加碳燒火,上面煮東加菜,有些做工精細的還把湯鍋分了格子,把鍋底加裝了盛放木炭的托盤。
例如下圖,就是江都王劉非墓出土的漢代分格鼎,看樣子這傢伙絕對是個吃貨啊。
衣食說完了再說說住
古人在住的方面,那取暖的方法可就多了去了。
比如火炕,在北方很常見,上面睡人,底下燒火,透過孔道傳遞熱量。
還有壁爐,是嵌在牆裡的,發熱的原理類似於火炕。
手爐,足爐等,用一個小銅爐子盛滿木炭或者裝滿熱水,捧在手裡,踩在腳下,持續散熱。
類似的取暖物件還有很多,五花八門,各具特色,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但是說起這些爐子,那必然離不開燒火的木炭。
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賣炭翁》,描述了當時的賣炭老翁身著寒衣,卻心憂天熱,賣不出去木炭的矛盾心情。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好一個“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天氣寒冷,達官貴人們自然餓不著凍不著,但是老百姓卻奔波忙碌,為了避寒取暖而憂心發愁。
無論寒冷還是炎熱,酷暑還是嚴冬,受苦受難的從來就不是坐享榮華的富家顯貴,而是勤勤懇懇的普通百姓啊。
這幾天寒潮席捲全國,網友形容北方過冬靠暖氣,南方過冬靠勇氣,各種取暖神器紛紛上陣。在古代沒有暖氣,沒有空調,沒有羽絨服大棉襖,貧窮老百姓是怎麼取暖過冬的?一天到晚在屋子裡烤火盆,不勞不作嗎?
回覆列表
今年是數年難得一見的冷冬,出門實在難熬,那麼古代老百姓在冬天怎樣禦寒呢?
棉花普及前,禦寒的衣著無外乎皮、毛、麻、蘆花、植物莖葉。九十年代前,東北普通農村人,還有穿臉皮棉鞋,裡邊其實就有很多豬毛豬鬃,而鞋墊更是玉米外皮做的。
《資治通鑑》載:“木棉,江南多有之。”元末,王禎《農書•木棉敘》中稱:“夫木棉產自海南,駸北來,……則北方多寒。可見元朝後期棉花的使用漸漸普及,而之前都為顯貴使用之物。當然,相交於棉花,氈的使用更早,原因在於氈的製作無經無緯,製作相對簡單。公元前一千年的周王朝,宮廷中已設了“共有其毳皮為氈”,監製氈子的官吏,稱為“掌皮”。
室內燒炭更由來已久,白居易的《賣炭翁》也做了描寫。而那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除了讓人心酸外,也表明即便是冬天,普通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也並不厚!
《紅樓夢》中關於禦寒就有非常多的描寫,看看除了大眾以外,貴族怎麼禦寒。
第八回賈寶玉和林黛玉去薛姨媽家,林黛玉就穿了一件“大紅羽緞對衿褂子”,包括賈寶玉要的“斗篷”都是禦寒之物。四十九回寶琴穿的野鴨子毛披風,其他人穿的大紅猩猩氈披風,都是奢華的禦寒之物,最有名的當屬晴雯勇的補雀金裘。可見賈家遠不似普通百姓穿的棉衣,是兼顧了保暖和時尚美觀的。
而冬天的手爐更像現在的暖寶寶一樣,是貴族必備之物。還是第八回,林黛玉諷刺賈寶玉聽寶釵的話就是用雪雁送來的一個手爐:“怎麼就冷死我了?”活脫脫林黛玉伶牙俐齒躍然紙上!而劉姥姥一進榮國府,鳳姐兒的一切打扮就是貴族家庭禦寒的標配了。
那鳳姐兒家常帶著秋板貂鼠昭君套,圍著攢珠勒子,穿著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粉光脂豔,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貂皮頭套,圍脖,灰鼠皮披風,皮裙,手爐。這就是豪門家庭的禦寒之物。對比賣碳老翁的“衣正單”,不得不讓人感嘆一聲:我想生在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