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上海博物館印章館的講解員志願者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你根本沒法證明這個是傳國玉璽,沒有任何靠譜的文獻可以證明傳國玉璽究竟是怎樣的。最後只能當贗品處理。
首先要宣告,所謂和氏璧被做成了傳國玉璽純粹是胡扯。有點玉器常識的人都會知道“璧”是什麼。那是中央有孔的原型餅狀玉器,是扁的!(見下圖)既然叫做和氏璧,那就說明肯定是做成了璧,一塊扁的玉璧怎麼可能做成玉璽?真正的秦代玉璽,應該是陝西的藍田玉,那種玉的質地,去過秦始皇兵馬俑旅遊的都知道,說真的不敢恭維。再說說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整本《史記》沒有提到一句傳國玉璽,而《漢書》中雖有提及,卻是與我們後世的認知完全不同。因為《漢書》上寫傳國玉璽上的字是“昊天之命,皇帝壽昌”。而後來大家都認為寫的都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如此矛盾,誰對?現在流傳的各種傳說,有說這字是鳥蟲篆書,有說是小篆,有說是大篆。要真的冒出一個傳國玉璽,請問你究竟覺得它應該是哪種字型?
然後說說玉璽的樣子,按照秦制,秦官印都為統一通官印式,2.3公分見方。上圖左側就是秦廣平君印,標準樣式。就是這麼小,因為唐代之前的所有印章都是方便隨身攜帶的,尺寸絕對不會很大。
這是西漢的皇后之璽。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枚秦漢帝后印璽,雖然是皇后的印璽,但也用上了最高規格的“璽”字,但印面大小也不過2.8公分見方,和漢朝一般官印大小區別不大,且印鈕上也有穿孔用於隨身佩戴。由此可見,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大小也是很小的,不會比2.3公分見方的通官印大多少。後世很多傳說和文獻記載的那些唐代、五代十國時所謂的傳國玉璽,一個個有五點幾公分見方那麼大,那根本就不是秦漢的印章。印章發展到唐代以後,由於官職印改為了官署印(從某某官員的個人印章變為了某某衙門的部門印章),官員不需要隨身攜帶了,才出現了印面邊長超過五公分的印章,此前,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所謂玉璽存在。試想一下,真的傳國玉璽如果出現了,一個二點幾公分見方的小東西,你真的相信它是傳國玉璽嗎?
傳國玉璽不過是古代政權為了證明自己合法性,拼了命的偽造出來的東西。甚至可以懷疑在漢代就早已不在了,之後歷代一個個造假,結果越傳越邪乎。而在清代滅亡以後,玉璽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所以也不必再去偽造。那種歷朝歷代的假東西,別放心上了。
我作為上海博物館印章館的講解員志願者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你根本沒法證明這個是傳國玉璽,沒有任何靠譜的文獻可以證明傳國玉璽究竟是怎樣的。最後只能當贗品處理。
首先要宣告,所謂和氏璧被做成了傳國玉璽純粹是胡扯。有點玉器常識的人都會知道“璧”是什麼。那是中央有孔的原型餅狀玉器,是扁的!(見下圖)既然叫做和氏璧,那就說明肯定是做成了璧,一塊扁的玉璧怎麼可能做成玉璽?真正的秦代玉璽,應該是陝西的藍田玉,那種玉的質地,去過秦始皇兵馬俑旅遊的都知道,說真的不敢恭維。再說說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整本《史記》沒有提到一句傳國玉璽,而《漢書》中雖有提及,卻是與我們後世的認知完全不同。因為《漢書》上寫傳國玉璽上的字是“昊天之命,皇帝壽昌”。而後來大家都認為寫的都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如此矛盾,誰對?現在流傳的各種傳說,有說這字是鳥蟲篆書,有說是小篆,有說是大篆。要真的冒出一個傳國玉璽,請問你究竟覺得它應該是哪種字型?
然後說說玉璽的樣子,按照秦制,秦官印都為統一通官印式,2.3公分見方。上圖左側就是秦廣平君印,標準樣式。就是這麼小,因為唐代之前的所有印章都是方便隨身攜帶的,尺寸絕對不會很大。
這是西漢的皇后之璽。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枚秦漢帝后印璽,雖然是皇后的印璽,但也用上了最高規格的“璽”字,但印面大小也不過2.8公分見方,和漢朝一般官印大小區別不大,且印鈕上也有穿孔用於隨身佩戴。由此可見,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大小也是很小的,不會比2.3公分見方的通官印大多少。後世很多傳說和文獻記載的那些唐代、五代十國時所謂的傳國玉璽,一個個有五點幾公分見方那麼大,那根本就不是秦漢的印章。印章發展到唐代以後,由於官職印改為了官署印(從某某官員的個人印章變為了某某衙門的部門印章),官員不需要隨身攜帶了,才出現了印面邊長超過五公分的印章,此前,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所謂玉璽存在。試想一下,真的傳國玉璽如果出現了,一個二點幾公分見方的小東西,你真的相信它是傳國玉璽嗎?
傳國玉璽不過是古代政權為了證明自己合法性,拼了命的偽造出來的東西。甚至可以懷疑在漢代就早已不在了,之後歷代一個個造假,結果越傳越邪乎。而在清代滅亡以後,玉璽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所以也不必再去偽造。那種歷朝歷代的假東西,別放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