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路好不好

    比如你的領導已經預設你是一個偷懶不好好工作的人,你彙報工作的時候他覺得你不用心,但是你用心做了這件事,他把他認為你不用心的這個情緒或者說這個預設透過一種微妙的言語或者其他途徑的暗示使你感知到了這種情緒,於是你原本努力上進的動力就會打折扣,因為你不努力上進的印象已經在別人的印象中掛上號了,再怎麼努力上進也不會扭轉這個印象,於是你自暴自棄的工作,這樣,在你的領導那裡,他就形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

    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時很震驚,感覺世界上還有這麼奇怪的理論好有趣,但是仔細想想又覺得可怕。如果預言是積極正面的還好,但是預言是消極負面的,那麼豈不是我們自己創造了自己的惡魔嗎?如果每個人都無意間創造了自我實現的預言的話,那麼人與人之間將會產生多少誤解?為了減輕這個理論的負面影響,把它從負面指引到正面上去,下面深挖一下這個理論。

    1、人如何影響環境?人和環境兩個因素共同決定了人的行為。1.1喚起:你的存在本身就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會喚起環境中其他人的迴應,從而改變環境。1. 2選擇:把自己置於某種環境而非其他環境來影響環境。自己選擇自己所處的環境。1. 3行為操縱:比如那些試圖使氣氛活躍的人,煽動人們情緒的人的所作所為。1. 4內隱行為:從思維上將環境的蘊涵由一種改為另一種,達到認知上的轉換。將環境從認知上進行轉換1.5托馬斯公理:在任何特定行為發生之前,總有一個檢查和思考的階段,稱之為情景界定。如果人們將情景界定為真實的,那麼它們在結果上也是真實的。我們自己的界定決定了我們在該種情況下如何行動——一個錯誤的情景界定喚起一個行為,使得初始錯誤的情景界定變為現實,這個錯誤的界定是紮根於行為人本身的認知,這個界定無論對與錯,都使得行為人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行為人的行為實際上將客觀情景與主觀情景相協調,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2、期望確定效果的三個方式2.1行為確定效果(信念的客觀現實)一個人有一個信念或期望,使得他引發另一個人的行為,這個行為會確定第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如皮格馬利翁效應。2. 2感知確定效果(信念的主觀現實,先入為主)大部分的行為所蘊含的真正意義很少被全部感知,我們面對一個模糊的行為,總是根據我們自己的信念來解釋它。對他人行為的解釋將根據自己的期待來形成。我們將行為物件所做的行為闡釋為與我們的信念與期望相一致。2. 3自我確認行為物件知道進行的是怎麼回事或者有特定的方式想表達自己,能夠考慮到行為方行事,並改變了行為方的信念期待與感覺。(驗證實驗:聲波武器,同態復仇,交叉升級)

    3、社會現實架構社會心理往往不同於自然科學。自然科學裡,你有證據證明這個物質存在,這個物質就會存在——宏觀上牛頓三定律對所有人都適用,自然法則任何人都不能違背。而社會認知科學裡,有人這個因素加進來,很多事情就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在社會現實方面,觀念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創造了我們的現實。

    《無間道3》裡說,往往是事情改變人,人改變不了事情。但是我們所有人都是處在各種事件之中的,我們的觀念和認知本身就是事情的一部分。我們與環境相互作用,如果人把情況定義成真實存在的實際情況,那麼這種情景就會造成真實的影響。對一個情境的定義會成為這個情境的一個組成部分,隨之影響其後的發展。你有可能開始有一個錯誤的定義或知覺,對情境的理解是不準確,有偏差的,接著你會以對這種情景的不準確理解為基礎做出行為,你做出的行為會使情景符合你的不準確理解。透過這種方法使你的理解變的準確。就社會現實而言,我們嘗試理解的社會現實,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自己觀念的產物。

    心中有佛,所見皆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境由心轉,相由心生,心中有佛,念是佛念,見是佛見,行是佛行。見與不見無非自性。

    期望確認效果起作用時,知覺者對他們將感知的世界有某種期望,透過行為明顯地表達出來,或者在他們的心理過程裡秘密地表達出來,從而使世界符合他們的期望。所以在行為確認這方面,我們可以從他人身上誘出確認我們對他們的期望的行為,這樣我們就能創造出一個公共現實,如果我用某種行為對待某人,從而確認了我對他們的期望,他們展示出來的確認我的期望的行為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大家會說,沒錯,他就是那樣的人。或者當目標的行為是模糊的時候,我們會有一套知覺確認的過程,我們可以把目標的行為解讀成它們是符合我的期望的,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知覺確認,我創造了一個私人現實,我使我對現實的心理表徵符合我的觀念的期望。不管我是創造了一個公共現實還是私人現實,都是我的觀念創造了我們想要理解的現實。社會知覺的本質是構建性的,刺激不會自動就讓知覺者意識到它是什麼,知覺者要做的就是超越刺激所提供的資訊,填充缺失的資訊,解讀模糊的特徵,這樣一來,我們就構建了我們做出迴應的現實。在記憶裡也是這樣,我們在記憶裡構建一個對過去事件的心理表徵,所以在未來,是這個記憶指導我們的行為,就客觀事實而言,我們的行為將由我們對過去的記憶所決定,它就是控制我們行為的現實,我們可以選擇構念,充當我們對各種各樣事件的過濾器,構建什麼樣的一個事件,就會使我們對這個事件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如果我把這個人視作自己人,我對他的行為將會非常不同於其他外人。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構建對某個人或者某個情景的觀念。構念就是主觀現實,他決定了我們採取什麼行為。當我們去試圖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在理解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同時的建構這個世界。這就是個人建構主義,我們在知覺過程中建構一個事物,在記憶中重構這個事物,在選擇構念機制作用下再建構這個事物。社會科學本來就是依賴於觀察者本身的學科,它生髮出來的所有特徵依賴於觀察者的歷史、文化、信念、認知過程等等東西的存在而存在。這個效應其實一直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堅信房價會上漲—趕緊買房,不然以後買不起了—大家都去買房,導致房子供不應求—房價果然上漲了。我堅信這家銀行會破產—趕緊把錢取出來,不然破產了我的錢就沒了—大家都去取錢,銀行發生擠兌—銀行果然破產了。伏地魔選擇哈利而不是那威作為自己的對手,結果就真的被對方幹掉了……這個邏輯弔詭之處在於,伏地魔得知了這個預言這件事情引導了預言內容的發生,假如他沒有聽到這個預言,就不會試圖去殺死哈利從而索命咒反彈,預言也就不會實現。這個怪圈是這個預言是由伏地魔“自我實現”的。顯性的預言中包含了這麼一條隱性的預言,這個預言會被預言的主人公聽見,並且“聽見預言內容”這件事情會引導主人公進行下一步的行動,行動的主要內容會導致預言的最終結果被主人公自己實現。而一旦預言的可實現程度由主人公本身去主導了,那麼是不是可以認為,預言的可信度一部分是取決於主人公在聽到這個預言之後,有多麼相信這個預言?預言的真實性竟然不是取決於預言本身,而是預言的主人公有多麼相信這個預言,這不是很奇怪嗎?歐洲中世紀認為婦女思想淺薄沒文化,結果婦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得不到教育又會反過來導致婦女思想淺薄…nba教練覺得這個替補隊員還沒有進行場上正常輪換打球的能力,於是把他摁在板凳席給大家打水,而他早已經準備好了上場打球,只是缺少表現自己的機會或者當他越來越熟悉賽場就會打得越來越好,但是教練沒有給他這個機會…這又是誰的鍋呢?教練事先已經做出預判他不能上場打球了,結果這個預判就真的決定了他沒有上場打球的能力。你自己在對事情的發展方向和結果作出預測的那一瞬間,由於你自己本身就是置身於事件之中的,你是整個事件的一個組成部分,你的思想可以左右事件的程序——要命的東西來了——你就會把自己的預言進行自我實現。假瘢痕實驗中,讓實驗者無疑為自己額頭有瘢痕,而實際上沒有,所以他會認為別人看待他自己會更緊張,從而表現出很緊張。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是他表現得很緊張造成他人很緊張,而不是額頭上的瘢痕。這樣,就形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這樣的邏輯容易讓人想起那個時光機的故事,假如讓你坐上時光機,穿越到20年後,看到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自己,你見到了20年後你自己的每一個細節,它們如此的具象不容否認。你帶著20年後自己的模樣回到了現在的現實生活,從此刻開始,你的所有決定,你關注的所有事情,你認知雷達所有的搜尋半徑,你考慮問題的所有方向,都會毫無疑問地指向20年之後自己生活的模樣,那個自己是如此的鮮活,你覺得你命中註定就是這個樣子,這種以終為始的思維生活,經過了這20年,你自己的預言就會被你自己實現。先看到了結果,不由自主的選對了路徑,實現了自我實現的預言的效果。在這一點上,因果律變得模糊了,到底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從而實現了自己的預言,還是因為事先看過了預言,從而導致了預言的自我實現?

    還有另外一種現象,就是做出預言的人,只要是把這個預言公佈於眾,在預言裡受到損害的人就會拼命阻止這個預言的發生,以至於這個預言不能被實現,而預言者做出預言的有效性也會受到質疑。但是如果預言者做出預言而只有自己知道,那預言的意義又何在呢?典型的例子是馬克思做出了對共產主義的預言,而使得資本家意識到無產階級的巨大力量,資本家就會適當提高工人的待遇,使得預言不會實現。

    小白和小紅是一對戀人,有天小紅懷疑小白不喜歡自己了,於是帶著這個信念想要給他一些考驗,但是這個懷疑的念頭催使著她對小白的各種各樣的行為作出了錯誤的心理方面的解讀(就如同那個懷疑鄰居偷了他們家斧子的那個人,懷著一個信念,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支援這個信念的證據,從而陷入了一種叫“人類只相信他們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的怪圈”)比如小白提出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小紅覺得這個解決方案背後的動機其實是小白不再愛我了。這樣,小紅就誤會了小白的真實動機,這種誤會的言語小紅會透過對話傳遞給小白,小白覺得自己被無端誤會之後,本來深愛著小紅的小白,漸漸的也不會像當初那麼愛著小紅了,整個過程就像由一方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小紅作出的預言,萬萬沒想到最終是由自己的行為導致的預言成真,從而實現了自我實現的預言。

    俄狄浦斯也是這樣的,被預言選中或者說被詛咒的人,為了避免這個預言成真,所作所為恰恰成了預言成真的原因。

    4、如何應用?就用三句話總結:欣賞式探尋,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正能量。質疑型探尋,你就會得到你質疑的負能量。你探尋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信念什麼,它就會變成你自己預言的現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想要發財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