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常聽說東方的戰役一次出兵十幾萬大軍(可能是虛的),而西方的戰役多則幾萬人,少則幾百人。
3
回覆列表
  • 1 # StayFighting

    首先,從使用工具上來講,中國在公元前六世紀開始將鐵器大規模的應用到生產生活中,歐洲將鐵器應用到同等規模的時代比中國晚,鐵器的大規模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使得農耕文化進一步的壯大,糧食產量增多,人口也相應的不斷增多。相比同時期的東西方,中國進入了農耕時代,中國的統治者好久以前就認識到了農耕對於國家穩定的重要性,開始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自戰國時形成“獎耕戰”、“抑商賈”政策始,秦漢後“重農抑商”、“崇本抑末”漸成國策,到宋元“專賣”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農抑商政策之表現。“重農抑商”、“農本商末”政策深深影響中國國家的意識形態;而與中國進入農耕文明的同時代的歐洲,則進入了畜牧文明,也就是遊牧文明的更進一步,這就導致同時代下東方人口幾乎都是多於西方的情況。這從軍隊人口的基數上來講東方遠優於西方。並且,遊牧民族都是追逐水草而定居的,且都是幾個家族甚至一個種族一塊行動,其種族意思強烈而家族意思不強;農耕民族則是根據水土的適宜耕種度來定居的,而且中國的農耕文化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生活活動,這就導致了在父系氏族下家族裡具有統治力的年長者具有生產活動的排程權和生產成果的分配權,久而久之形成了宗族制度和等級制度。這種制度進一步衍化為君臣家國思想,典型代表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讓臣死臣不得不,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

    其次,西方的遊牧制度逐漸衍生出了商隊,開始各地進行經商,商業文明下的西方逐漸形成了金錢至上、利己的思想觀念,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西方政府所付給軍人的軍餉遠高於東方,這也導致西方徵兵的成本非常高昂;而東方的農耕文明則衍生出了戶籍制度,最早的戶籍制度出現在西周時期,後來戶籍制度與土地、家族相掛鉤,也為中央王朝的徵兵提供了便利,而且中國的農耕文明重視“安土重遷”,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人們是不願意遷徙到遠離祖先的其他地方,這也就導致大量的老百姓願意為了土地和家人去征戰,這也解釋了抗戰和解放時期,中共在沒有大量資金的情況下,仍能聚集百萬雄兵的原因,簡單的說其靠的就是土地政策和政治宣傳。最後,西方的宗教勢力始終與王室爭奪國家的管理權,這也導致無論教廷還是政府都無法完全控制老百姓,使人民能夠在兩個權利中找到縫隙進行生存,教廷和政府都無法控制民間資本的積累,隨著民間資本的積累,出現了眾多富可敵國的家族,而中世紀後教廷勢力衰落,王室政權也需要依靠民間大家族的資本進行維繫統治,這使西方慢慢進入了資產階級社會,更進一步的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人人都在爭奪自己的利益,很少有人願意為了王室獻出生命,再加上政府無法強制徵兵,只能透過高昂的薪水誘導人民參軍,而這徵兵的數量相對較少,進而出現了僱傭兵。而東方在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的薰陶下,逐漸形成“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天下觀,導致很多人願意為了國家去獻出生命,並且隨著朝代的更迭,中國的封建制度愈加濃烈,中央王朝對民間的控制力越來越大,導致中央王朝可以對民間肆無忌憚的強制徵兵。

    綜上所述,東西方在人口、思想和制度上均具有不同的發展模式,再加上自戰國以來中國便出現各種兵法書籍,導致中國古代戰爭方式遠不同於西方,西方多為小規模作戰,而東方則為大兵團作戰。再加上古代西方多為攻打領主的城堡,而中國多為兩軍對戰的互相廝殺或攻打城池(這裡講一下,古代西方領主住在城堡裡,領地百姓居住在離城堡較遠的地方,領主定期前去收租;而中國的城市多為保護人民的居住場所),這也是造成東西方用兵不同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長輩們給你的紅包,你是要還是不要,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