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豆漿騎兵

    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震古爍今、聞名遐邇,堪稱北宋時期市井俚俗生活的生動畫卷和活化石。

    一、《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曾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為絹本、淡設色,高24.8釐米,長528.7釐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高的考古和歷史研究價值,它繼承發展了久已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更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期,首都汴京(今開封)清明時節郊區、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城內建築和民生的繁華景象。

    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透過這幅畫,我們瞭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08只。這些資料都遠遠超過了《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等任何一部描繪人物的著名作品。

    這麼多人物,自然有很多有意思的細節!一千六百多的人物,普遍高約3釐米左右,形態各異、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可以說觀看《清明上河圖》主要就是看這些細緻入微的細節!

    二、危機四伏的汴梁城

    在《清明上河圖》中,因為作者高超的繪畫技術,加上寫實的風格,在為我們展現汴梁城繁華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描繪了一幅危機四伏的汴梁城!

    1.軍事上的危機。

    城門處無人值守的城門、本應該負責城門值守計程車兵不知所蹤!

    空無一人的城牆、沒有城防工事的佈置,宣告了不設防這一嚴重的軍事問題!

    本應該被城牆宿衛部隊砍伐的樹木,蔥蔥郁郁的生長著!古代,在緊鄰城牆周邊的山上,為了防守視野照例是要砍光樹木的!不然敵軍攻城時,就近用樹木製作攻城器械!

    空無一人的烽火臺,原本作為傳遞軍事重要情報的烽火臺,竟沒有士兵值守!

    2.行政體系內的危機

    9名衙役懶散地等待官員到崗,本應處理諸多事務的衙門口,既蕭條又懶散!

    3.國防危機:整個《清明上河圖》中,沒有馬與羊!這個看似普通的一點,恰恰反映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馬就不用說了,古代一支彪悍的騎兵是一種國家威懾力量的存在,而羊皮當時主要用來製作軍服、營帳等軍事物資。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就曾這樣寫道:“《遼史》中說得很清楚:與宋互市時馬與羊不許出境。同書也說及遼與金決戰時不失去戰馬之來源關係極為重大。畫幅上,開封之大車都用黃牛水牛拖拉,可見馬匹缺少的情景。馬匹原來也可以在華中繁殖,只是受當地農業經濟的限制,其耗費極難維持,而且在耕作地區所育馬匹一般較為低劣。”

  • 2 # 文史鐸聲有心

    貧富差距大啊!

    汴梁遊客如織,但是可見小兒乞討。

    胭脂奢侈品店門庭若市,卻有人在溫飽線上掙扎。

  • 3 # 文藝廚師

    今天看了《奇門遁甲》電影。其中說到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前我知道這是反應了一個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熱鬧景象和自然風光。而看過《奇門遁甲》後,突然電影裡出現了《清明下河圖》,我瞬間奔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寫的是民間民俗文化,節日聚會,商貿活動等。有些人看出了危機四伏,看出了藏寶圖。看出了奇門遁甲。當然現在還出現了一大批諷刺和挖苦的作品。其中有城管執法大隊,販賣商品的販子,還有血腥事件等。這能說明什麼問題呢?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危機四伏嗎?

    此圖是《清明上河圖》區域性解剖

  • 4 # 長白山人參官方專營店

    1送外賣 這是酒店的夥計,不知正往誰家送外賣。—宋朝時候就有送外賣嗎?沒錯,當時的飲食店已經開始提供“逐時施行索喚”“咄嗟可辦”的快餐、叫餐服務了。汴京餐飲業極為發達,“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宋代都市的小白領、小商人,跟今日的城市白領一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

    2《清明上河圖》上,乘驢、乘馬的人比乘坐轎子的要多。宋人出行,習慣坐馬,不習慣乘轎。北宋士人以乘轎為恥,因為他們認為,轎子“以人代畜”,乃是對人的尊嚴的侮辱。

    3他們不允許自己將他人當成牲口來使用。可見宋人的價值觀,極富人道主義精神。

  • 5 # 查理爵士

    首先要說,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指出《清明上河圖》中汴梁城危機四伏的人是華盛頓大學的伊佩霞教授(Patricia Buckley Ebrey)。在她之前也有人注意到為何城牆沒人守衛,崗哨沒人保護。當時的一種解釋是,這正好說明了大宋都城國泰民安,不需要士兵守衛。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說得通,畢竟儒家經典倡導以文治天下。沒有士兵就意味著沒有犯罪和不公,老百姓安居樂業,簡直天下太平。

    伊佩霞就不同意這種觀點,她說,這反映的不是天下太平,而是危機四伏。因為官員士兵不在其位啊!而且,不僅如此,你看那將要撞在橋上的貨船,難道不是亂象的表現?

    這兩種解釋都有理。不過,我覺得非常值得注意的另一個細節是,橋上的行人。第一幅圖中,有一頂轎子由南向北走,有一位士人騎著馬由北向南行。二者誰也沒有讓路的意思。兩人都往馬路中間走,誰也不靠邊。這是怎麼回事?該怎麼理解?

    先不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一般認為行人靠右走路,車輛沿著自己的車道行駛。這種交通規則已經被當做一種常識融入人們的行為當中。但在北宋時,大家或許尚未有這種意識。或者說,這種交通規則尚未形成。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交通規則。相反,我傾向於認為他們遵守的是一套與我們現在不同的交通規則。他們的規則是,身份尊貴的人走在道路中間,低微的人走在到路邊上。

    回到圖中,乘得起轎子和騎得起馬的都不是凡人,或者都自認不凡,身份尊貴,所以誰也不願意讓路,誰讓路誰就自認低微。這才是真正的解釋。

    另外,如果有機會看到長卷,可以注意一下路上的行人。他們中有許多人似乎並不急於趕路,有的人甚至就停在路中間和人交談,好像是多年未見的老朋友。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他們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在阻礙交通嗎?

    錯,問題在於,我們不應該用今天的交通規則來評判當年的交通狀況。或許可以這麼理解,在當年交通不發達,一封信可能就要走上幾個月的情況下,沒有電話,沒有微信,有時候好朋友分別了一輩子就再也見不到了。能在路上偶遇,難道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更愉快的事情嗎?

    最後一點,相比於這些停在路中和朋友親切交談的人們,現在的我們是否太過注意了道路的終點,太過注意我們的目的地,而忽視了走路本身的意義、趣味和價值?

  • 6 # 新氧生活

    相信大家對《清明上河》都不陌生,長達5米多的清明上河一直被視為國之瑰寶,裡面描繪了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對城牆樓宇、酒肆房屋的刻畫都非常精準,甚至是一人一物的刻畫都非常傳神,被稱為北宋時期市井俚俗生活的生動畫卷和活化石。

    雖然大家對《清明上河圖》不陌生,但是仔細研究過《清明上河圖》的人應該不多,其實細細去研究《清明上河圖》,能過發現許多有趣的地方呢!有些細節甚至讓人細思極恐!

    比如這個寫著“香XX”的小店,店名的全稱是“香飲子”,香飲子就是北宋時期喝飲料的地方,夠潮吧!北宋時期人們就已經喝上了飲料,而且在酷暑天氣,還有冰鎮的飲料可以選擇哦!點贊!!!像這樣有趣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滿大街的茶坊,取名也是很搞怪的,什麼“朱骷髏茶坊”、“黃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等等諸如此類有趣的名字,店主放在現代可能是個網紅吧!

    除了這些有趣的畫面,有一些細節也可以讓人感覺到看似繁榮的汴京其實危機四伏。比如全卷找不到一匹馬,要知道一旦發生戰爭,馬也是戰場上的主力軍呀!甚至是十分重要的烽火臺,也看不見有一個士兵把守,城門也沒有值班的人員,真的不知道是畫家的粗心,還是北宋時期並未這些危機意識。

    不管怎麼樣,《清明上河圖》的藝術造詣還是非常高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故宮博物院一覽真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海海域附近發生6.5級左右地震,為什麼這週會突發3場6級以上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