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生中泉

    這個問題問得好。大概很多讀者對這個歷史不是很瞭解。先簡單普及一下。

    在大約公元前250年前後,大致統一了義大利半島的羅馬人在地中海與當時國力如日中天的迦太基人發生了戰略碰撞,從而拉開了兩國長達一個世紀的戰爭大幕。第一次大戰持續時間20多年,以迦太基人失敗而告終,羅馬逼迫迦太基人簽署了停戰協定,從中獲取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並且奪取了原本迦太基人在地中海之中的若干勢力範圍和附庸。到大約前220年左右,迦太基出現了天生的戰略統帥漢尼拔,他決意對羅馬人復仇,遂率幾萬人馬翻越雪山,出人意料地出現在義大利半島,直逼羅馬城下。羅馬人大為恐慌,經過雙方殘酷拼殺十多年,最後漢尼拔在義大利半島沒有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不得不在西庇阿帥羅馬軍團進逼迦太基首都時撤離義大利,回防非洲。經扎馬戰役,迦太基人大敗,羅馬再度贏得對迦太基的勝利。這就是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也稱第二次布匿戰爭。經此戰敗,迦太基失去了帝國的資格,僅僅成為一個附庸於羅馬的城邦國家。大約半個世紀後,羅馬藉口迦太基違背協約,再度對迦太基發動戰爭,並徹底夷平了迦太基城池。這被稱為第三次布匿戰爭。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前兩次是比較重要的,而第三次則只能彰顯羅馬的蛻變。而在前兩次戰爭中,尤以第二次布匿戰爭為輝煌壯烈,長久以來為後人所深入研究。尤其是戰略天才漢尼拔在此次戰爭中的表現,幾乎可謂有如天助。為後來的戰略家汲取相關智慧提供了豐富的戰爭經驗。

    題主問道,如果漢尼拔沒有首先進攻羅馬,羅馬會否首先對迦太基發動進攻?這是個歷史假設。然而歷史從來不容假設。因此從歷史的角度實際上無法予以較為準確的回答。不妨換個角度,從政治的角度進行考慮。從這個角度看,答案很簡單,一定會。羅馬人一定會在必要的時刻主動進攻迦太基。

    為何?首先,在當時的形勢中,羅馬與迦太基作為世界兩強的格局是逐漸成型了。羅馬以義大利半島為依託,對周邊發動了拓展戰爭。在漢尼拔進攻羅馬之前,羅馬已經陸續在今日西班牙地區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蠶食著迦太基人在此地的盟友與鄰邦。並且,讀者可以看看地圖,羅馬人要沿義大利半島南下入海的話,勢必與地中海南岸的諸國發聲碰撞,而當時迦太基對這些國家擁有著絕對的影響力。可見,無論羅馬是往西拓展,還是往南經略,都勢必要與迦太基進行面對面的碰撞。這樣的結構是不經過戰爭就無法打破的。與今日的太平洋不同,地中海哪怕是在當時航海技術尚且不發達的情況下,也沒有寬廣到足夠容納兩個世界強國的地步。因此,羅馬與迦太基一定會有生死之戰。不是羅馬先攻迦太基,就是迦太基先攻羅馬。不可避免。

    其次,即便在當時,羅馬與迦太基協定,本著友好的態度劃分勢力範圍,雙方也還是要進行最後的搏殺。因為從地理上看,羅馬人要走出義大利半島,就必須建立比較強大的海軍勢力。而迦太基海軍在當時乃是絕對的強權。這意味著羅馬要打造海軍,就必須與迦太基海軍競爭。與陸軍建設不同,海軍尤其是海權的競爭,是零和的,(不理解的請回看馬漢的《海權論》),所以羅馬即便不向西和向南發展,而專注於向東,即跨越亞得里亞海進入希臘,也還是要與迦太基的海權進行對抗,這已然包含了兩國對抗到底的因子。實際上,就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羅馬人已經發現,要打敗迦太基,勢必非打造強大海軍不可。也正是透過海上決勝之後,羅馬人才贏得了兩次至關重要的布匿戰爭。

    其三,迦太基在當時擁有最富庶的財富,但是其政治軍事結構卻並非最能打仗的,迦太基人實行的是僱傭兵制度,用錢購買戰鬥力。即便沒有第一次和第二次布匿戰爭,隨著羅馬在義大利的崛起,羅馬及其盟友也有充分的動機向迦太基發動挑戰,因為迦太基過量的財富對義大利人有著充分的誘惑。實際上,後來的第三次布匿戰爭的發動,就是在迦太基人完全聽從羅馬人命令的情況下,羅馬人妒忌迦太基人口和財富的迅速恢復和發展,而主動挑起的。迦太基有著當時最優渥的財富,卻缺乏最強大有效的保護這種財富的能力,則被當時戰爭能力最為強大的羅馬挑戰、進攻,直到最後慘遭夷滅,這不是很符合歷史法則的事情麼?

    綜上所述,即便漢尼拔沒有主動進攻羅馬,出於當時政治結構的原因,出於海權競爭的原因,出於人性的原因,羅馬也一定會在某個時機發動對迦太基的戰爭。這歸根到底是由人性和國際政治結構決定了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惟其不可避免,這種歷史才顯得更具悲劇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準備買一個電視盒子,給推薦一下哪一款比較物美價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