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西周初年分封諸侯概覽

    武王滅商後,將三個最重要的大臣分封至山東丘陵兩側,以及燕山南麓,以消除來自北方以及東方的威協。這從戰略上無疑是正確的。

      不過正如周人所創立的“華夷五方格局”所論述的那樣,對於已經確立了正統地位的周人來說,既然已經佔據了天下的中心,那麼勢必要面對來自四面的邊緣民族的挑戰。

      下一個需要重視的方位很自然的是來自南方了。

    就東西部族群爭奪的重點來說,就是中間的平原地帶。如果依河流的劃分,我們可以將燕山以南直至長江的區域劃分為三個亞平原地區。由北向南依次是海河平原、黃淮平原、江淮平原。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黃河的不穩定性,這三個平原的區域一直是在變動中的。就周代而言,黃河仍然走的是北線入渤海(禹河故道),也就是後來海河的入海口。有一種看法是,這條路線實際上是分為兩條相鄰的支路的。不過這並不影響基本的地理劃分。由於這個時期海河並不存在,因此稱之為“前海河平原”應該更為準確。這一區域屬於商人故地,在周人取代商人成為天下共主後,很自然的將這一地區分封給了自己的宗親,燕國只是被分封在最北部罷了。在黃河的北岸,商人的政治文化中心,周人還分封了大批的姬姓封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佔據了朝歌故地的衛國。

    像衛國這麼重要的位置,當然不能封給別人了,應該有人已經猜到了。這次被封的又是武王的弟弟。所以說周文王被傳有100個兒子應該還是有道理的。就現在的情況看,就算沒有100,也有幾十個了。

      有了這兩個弟弟一南一北監視海河平原的商人故地,周人有理由感到安心。當然他們的任務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燕國更關注的是來自遼河平原的威協,而衛國則主要監視中原核心區的商人舊部。

    黃河以南直至淮河,我們可以籠統的稱之為黃淮平原。不過在山東丘陵北側有一條重要的河流還可以將之分為兩個區域。這條河流就是濟水,也叫大清河。是不是看著它的位置很眼熟?沒錯,現在的黃河就是走得這條路線。所以說黃河是一條性格多變的母親河,說不定哪一天她就會霸佔周邊那些小兄弟的家。誰讓華北平原上的這些河流,只有黃河的源頭是來自青藏高原呢?且不說那些冰山融化所帶來的水量有多大,僅憑長度和高度所形成的勢能,黃河也能在華北平原上傲視群雄。

    齊國最初的封地,北界就在濟水。不過周王既然把姜太公封在東夷的中心之地,就是想依靠他的軍事能力去收服周邊的夷族。因此齊國理想的北界會是在黃河之南,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對於東夷的拓展區來說,黃河與濟水之間並不是最為主要的地區。他們主要集中在山東丘陵以南的黃淮地區,以及淮河——長江之間的江淮地區,當然是在靠近沿海的區域。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安徽北部地區(長江以北)。他們中最主要的部族被稱作徐夷和淮夷,前者的活動區域在今天的江蘇徐州一帶,也就是山東丘陵的南部,後者的位置則更南,直至長江。

      在大禹治水,將黃河水引入北線後,這一地區無疑是獲得的穩定發展的機會。不過無論是夏朝或商朝,都沒有真正征服這一地區。無論是透過戰略威懾,還是武力入侵,最終所能達成的平衡都是這一區域的夷部名義上接受中原王朝的統治罷了。

    對於立志於將自己的血脈遍灑勢力所達之區域的周人來說,山東丘陵至長江之間的這些獨立的方國,當然並不會讓他們感到舒服。姜太公之所以被授予征戰四方的權力,最為主要戰略目標就是這些東南部的夷部。

      相比於商人從中原核心區發起的遠征,周人可以從中原核心區和山東丘陵兩個方向同時施加地緣壓力。這樣做的勝算比之商人自然要大很多,不過這些戰略目標要等齊國消化完山東丘陵之後才能真正實現。因此我們會看到在《西周分封諸候圖》上,山東丘陵至長江一線的大邊區域都是空白的。

      不過僅僅是從北面和西北面施加壓力,顯然是不夠的。正如周人在燕山的南部建立姬姓的燕國,最終對黃河以北的商人舊地形成南北包夾的態勢一樣。周人也希望在長江沿岸尋找一個合適的代言人,以完成同樣的戰略包圍。

      很幸運,周人找到了。它就是吳國。

    位於長江以南的環太湖平原,是我們所圈定的三個原始東夷基地之一,按理說並無可能成為周人的封地的。如果說燕國的封建得益於周人對商人的全面征服,那麼在黃淮、江淮平原尚未征服的情況下,周人的勢力似乎還難以到達長江以南地區。

      不過大規模的滲透固然是需要循序漸進的,但並不代表不會就個體的小機率事件發生。以下吳國的背景資料為百度百科提供:

      吳國——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姬姓,其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後擴張到除徽州地區以外的蘇皖兩省全境。

      據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採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

    關於吳國的先祖是否真的這麼高風亮節,亦或吳國的這位開國之君是否真是周武王的遠房表弟,一直都有人表示懷疑。不過對於周人來說,這門親威算是認下來了。

      只是周人對於血統的遠近還是很在乎的,吳國最終所給予的爵位是“子”,也就是公候伯子男中的倒數第二等。(最低的男爵國據說只有二個)。

      儘管周人從理論上在長江以南封建了“吳國”這樣一個同姓的諸候國。但這並不足以改變環太湖平原地區的地緣屬性,對於中原的華夏族來說,吳國始終還是一個化外之國。而吳國對這種名義上的認親行為也並不感冒,畢竟周人還未能將整個泛黃河流域納入核心區。這種時候就想融合長江流域為時過早。這種地緣上的距離使得吳國最終決定不買周王室的帳,而自己稱王。這就使得吳國自認為在名義上獲得了與周王室平起平坐的地位。

      吳國的這種做法並非是孤例,它的冤家對頭越國,以及江漢平原的楚國也做了同樣的事情。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是都是屬於長江流域。

    儘管周人所確立的原則為“華夷五方格局”,即東、南、西、北、中的格局。但事實上僅僅劃定四個方位是不夠的,因此才會有“四面八方”之說。

      對於周人來說,潛在的威脅不僅來自東南方,更是來自西南方。這一次出場的方國就是來自江漢平原的楚國。

      關於楚國的原始位置,我們可以從這張《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平原示意圖》看到。江漢平原就是楚人的根本所在。

    關於楚人最初的族源(實際上也就是其上層貴族的族源),一般都認為是南遷的華夏族。有一個重要的證據是屈原在《離騷》中的那句“帝高陽之苗裔兮”,翻譯過來也就是“ 我是古代帝王高陽的後代”。這裡的“高陽”據傳是黃帝的孫子。

      這種說法無疑也使得楚人獲得了西部族群的出身。不過比之吳國來說,他們與周人的親緣關係顯然要更遠。這種出身也可能是楚人自己附會上去的,為的是證明自己有比周人更為高貴的出身。

      無論楚人是否真的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後代,周人顯然並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地理位置決定了在周人眼裡,楚人是屬於邊緣的邊緣。周人的目光還是主要集中東部。

      最終楚人所獲得的爵位也是“子”。在楚人看來,這就是一種侮辱。特別是他有可能獲得的戰略縱深,比中原諸國加起來還是大的多的時候。

      楚人最終亦決定自行稱王。由於到這戰國時期,楚國已經統一了長江中下游地區,並將勢力範圍推到淮河流域。因此西方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一時期的歷史並不能只貼上“周”的標籤。而應當將之稱為“周王國”與“楚王國”共同的歷史。

  • 2 # 雲承百匠

    據史料記載,西周最初共分封的國家有71個,其中姬姓佔53個。小部分是異姓諸侯國.分封列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異姓諸侯國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齊國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國(如夏朝的後人封於杞,黃帝的後人封於薊,商朝後人微子封於宋等).

    屬於文王子輩的有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鄷、郇等。

      屬於武王、周公子輩的有邗、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等。

      以上這些封國地望多在今關中地區和今黃河中下游一帶,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此外的姬姓諸侯國還有芮、息、隨、賈、沈、密、鄭、虢、滑、樊等。

      除了同姓諸侯國之外,西周時期還分封了不少異姓國,如姜姓的厲、呂、申、向、許;媯姓的陳;嬴姓的江、黃;偃姓的蓼、軫;姒姓的蓼;子姓的宋;曹姓的邾、鄒;曼姓的鄧等。異姓國裡最強大的是齊國,有很大影響的是楚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今年開便利店行情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