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只發歷史

    岳飛其實犯了三個大忌。功高蓋主,傭兵自重,決議迎回二帝。

    功高蓋主就不用說了,岳飛的名氣越來越大,功勞越來越多,哪個皇帝也不喜歡臣子這樣,當然,這一點不是特別嚴重。

    傭兵自重,岳家軍戰力卓絕,以岳飛為絕對指導中心,皇帝的話都不一定聽,而且岳飛經常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還多次提及立儲。

    迎回二帝,這一點最重要,迎回二帝宋徽宗去哪裡?還當不當皇帝?三個皇帝一起?這一點才真正刺激了宋徽宗。

    所以,哪怕戰事緊急,哪怕金兵強悍,哪怕國無他將,岳飛也必須死。

  • 2 # 四兩九

    雖然古語有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是又有云“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於君而言,天大地大,老子最大,他穩坐朝堂看不到戰場風雲變換,只知道十二道金牌發下,你岳飛抗旨不遵——這在君權如天的的時代無疑是挑戰君王權威的事,宋高宗如何能忍?!他忍了岳飛,後面就會有張飛王飛……長此以往,他的皇權統治危矣。

    所以,岳飛不殺不足以服眾,固然宋高宗是誤信奸臣才出了昏招殺死岳飛,可其實也是岳飛自己看不清事態,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重要。過於執著於自己的軍事夢想和民族信念,才最終把事情搞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至使宋高宗因覺自己君權受到蔑視,忍無可忍最終決定不顧一切處死岳飛。

  • 3 # 大秦鐵鷹劍士

    1、岳飛有迎回二聖的想法

    大家知道,金國攻破東京後虜走了宋徽宗與宋欽宗兩位皇帝,宋室的皇族王子與公主,都被金人帶到了北國,北宋正式滅亡。作為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弟弟的趙構因為帶兵在外,故避免了被金人虜走的悲劇。後來趙構南渡至杭州建立了南宋,在宋徽宗與宋欽宗兩位皇帝還沒有死的情況 下,也沒有傳皇位給趙構的情況下,被大臣們擁立為帝。

    岳飛在北伐時的口號是:迎二聖還朝、雪靖康之恥。試想二聖回朝,趙構該當如處?皇帝之位是國家公器,如果得之,除非身死不能讓人。岳飛的口號對趙構不利,不利於南宋朝廷的安定與團結,更不利於趙構的帝位。

    2、岳飛涉足太子人選問題

    岳飛作為軍隊主官,不應插手太子人選問題,因為他的表態對朝廷選擇繼承人影響很大,可能會與趙構的想法不合。古今中外的例子無不表明,作為領軍大將,不要參與皇族內部事務,否則下場很悲催。 趙構沒有生育能力,所以要在宋室趙氏皇族中選擇皇子繼承皇位。岳飛直接上書支援趙眘為皇太子,儘管後來的事證明趙眘可堪為帝,但是岳飛的舉動無疑加速了他的死亡。

    3、岳飛對軍隊的控制

    岳家軍本來就不是宋朝正規軍,而是好幾股土匪鄉勇及起義部隊拼裝起來的地方軍隊。岳家軍在岳飛的帶領下,成為一支令金人害怕的武裝力量,後來正式歸附朝廷,成為了宋朝的國家軍隊。但是岳飛在被解除軍權後,還是與軍隊主要將領有密切的書信往來。在朝之臣與軍隊關係密切,這是宋皇室的大忌,有宋一朝對武將的限制相當大,對武將的防備有最嚴密。趙構還是認為岳飛對軍隊的絕對控制影響了皇族安全,故對岳飛不放心。

    綜合以上三點,岳飛雖然是名將降世,又對宋朝忠心耿耿,絕無反心,最後還是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正所謂“斯人無罪,懷壁其罪”,岳飛如果只是一名戰力平平的將領,就所有以上不臣行為,也最多被革職退體,斷不會被冤殺。

  • 4 # 廣勝村民

    依我看皇帝要過安穩日子,你不讓他安生,.他恨你,丞相深知聖意,所以必除之,若聖上寵信於愛卿,丞相豈敢加愛於將軍?他還要不項上人頭?華人歷來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皇帝身邊奸臣也海了去了,忠臣死於奸臣之手,悲哀…

  • 5 # 海鯉叔

    岳飛絕對忠誠,宋高宗相不相信?相信。岳飛特別能打,宋高宗知不知道?知道。那為什麼宋高宗還要殺岳飛呢?

    自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很有意思,我突然想到了周鴻禕和傅盛的故事。雖然千差萬別,道理居然一樣。

    傅盛當年是周鴻禕最忠誠的手下,也是最能幹的部下,但周鴻禕偏偏容不下他,為什麼?因為傅盛團隊只知道傅盛,不知道周鴻禕。

    當時人們只知道岳家軍,不知道趙家軍,對朝廷而言,可不可怕?忌不忌諱?加上岳飛的脾氣比較耿直,總是不給皇帝面子,搞的趙構很不爽,作為軍事長官,還動不動對皇城內的事(比如立太子)發表意見,這就犯了大忌了。

    岳飛雖然表示過一旦收復失地迎回二主就告老還鄉(他也真的這麼幹過,後來被勸回來了,沒辦法,岳家軍只認他嘛,他不在就罷工),但一來很容易給人用撂挑子來威脅的感覺,二來真到了那一天誰知道他會不會主動交回兵權啊,萬一情況有變尾大不掉呢,再加上脾氣臭的岳飛和好面子的趙構那時感情破裂了,於是就杯具了。

    順便再說一句,坊間傳言什麼“迎二聖”犯了趙構的大忌,其實是沒道理的,首先迎二聖是趙構提出來的,其次這是當時號召人民的一個普遍口號,很好用,大家一直都在用,沒什麼大不了的,距離真正迎回來還早,沒什麼擔心的,即使真的迎回來了,趙構的威望也會因此如日中天,不會出現要把皇位讓出去的局面,給他們兩個太上皇就可以打發了。

  • 6 # 圓167936973

    大家說岳飛的時候往往帶有民族情節,分為兩派,一方面厭惡把岳飛吹成神,就刻意去貶低岳飛;另一方面,一說岳飛就崇拜的不行,誰說岳飛不好,就扣上漢奸的帽子。

    這樣我舉個更早的例子,大家可能更平和一些。戰神白起,他跟秦昭襄王撂挑子,丞相範錐妒忌他的戰功,秦王記恨他不聽話,二人合力逼死了白起。岳飛在一些方面比白起還倔,同時岳飛沒有能力收復燕雲十六州,只能在漢族領土上拉鋸戰。南宋初年軍費開支佔國家收人的近九成,趙構本身也偏苟安,最終早就了岳飛的悲劇。當然殺岳飛這級別的高官,秦檜功不可沒,就像範錐,而且他害了很多同僚。

    至於迎二聖,提議立儲犯忌諱,這都是無稽之談,岳飛說的是迎天眷,趙構提出的才是迎二聖。提議立儲,對岳飛並不合適,但岳飛並沒有跟皇儲接班人有任何接觸,只是讓皇帝不爽而已,不至於被殺。

  • 7 # 北門猿

    所謂岳飛犯了臣子的大忌,一般來說是以下幾條:

    迎還二聖,建議立太子,擁兵自重,功高蓋主。但這些其實都是說不通的。我們來挨個分析。

    迎還二聖

    首先,岳飛早年是提過“迎還二聖”,但後來就把這個口號撤了,改為“迎還天眷”。天眷者,天之親屬,就是說趙構是那個“天”,也就等於說承認趙構皇位不可動搖。

    而且就以徽欽二帝(順便扯一句,岳飛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宋徽宗已經死了,所以岳飛就不可能喊出什麼迎還“二”聖)的所作所為,昏庸無能膽小怕事,把國家弄得一團糟最後葬送了北宋,就算他倆回來,有什麼資格競爭皇位?往後看,要不是朱祁鈺病得要死了,他哥有機會復辟嗎?

    有人說,雖然如此,但從趙構的角度來看,迎還二聖就是在給他找麻煩。岳飛這做法雖然不錯,但顯然是在給老闆添堵。

    這也不對,要知道,以趙構自己的利益為優先出發點,也是把二聖迎回來更有利。因為假如宋欽宗要和他爭皇位,顯然是把欽宗捏在自己手裡更為有利,在自己的控制下總好過在金人的控制下。金人扶植過張邦昌,扶植過劉豫,難道不能再扶植一個趙桓嗎?

    何況金國確實曾經有把宋欽宗扶成皇帝,用來對付宋朝的方案。金兀朮的遺言:

    遣天水郡公桓(即宋欽宗) 安坐汴京(今河南開封) ,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王,併力破敵。

    所以說,不管從哪個角度講,迎還二聖都是有利的行為,不是什麼犯忌。何況岳飛在後來就沒提過“二聖”的字眼。

    建議立太子

    這又是一個想當然。某些人一廂情願以為古代皇權至高無上,不許任何人觸碰,也不許任何人發表意見,只要你參與到和皇位有關的事之中,就是意圖威脅皇帝的權力。

    殊不知古代的社會習慣是變化的,各朝各代的政治風氣並不相同,每個皇帝的性格脾氣也並不一樣,不能以一概之。至少說,在宋朝,並沒有什麼“武將不能參與立太子”的說法。

    宋高宗不能生育,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許多大臣都曾經上書。早在岳飛之前,上虞縣丞婁寅亮就曾經上奏:

    慾望陛下於“伯”字行下遴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視秩親王,使牧九州,以待皇嗣之生,退處藩服……庶幾上慰在天之靈,下系人心之望。

    就是說,希望陛下您挑選宋太祖一脈的宗室,作為繼承人備選。假如哪一天皇子誕生了,那就讓正牌繼承人上位,原先的那個讓他再退回自己封地去。

    後半段可能是給皇帝留點面子。宋高宗看到這封奏章,反應是把婁寅亮升官成監察御史。然後挑了兩個太祖宗室,七歲的趙伯琮和五歲的趙伯玖,養在宮裡。

    可見議立太子絕不是什麼忌諱,也不是什麼犯大忌的事情。

    趙鼎張浚告謝,命坐賜茶。浚因曲謝,又以儲貳為言。上首肯曰:“宮中見養藝祖之後二人,長者年九歲,不久當令就學。”

    趙鼎張浚二人進宮,張浚勸宋高宗立太子,高宗沒明確表態,而是打了一手太極:說太祖宗室那孩子就要開始學習。這一方可以視為模糊的表態,即把他當做繼承人培養。另一方面也沒有把話說死,可能趙構仍抱著自己能生出兒子的幻想。

    張浚是南宋初年的大將,活到了宋孝宗時期。如果說武將建議立太子犯忌,那他也早該死了。

    趙構對於大臣們勸他立太子,有時候確實不高興,原因如上所述,仍抱著自己能生育後代的萬一之想。但如果說惹皇帝不高興就是犯忌的話,辛次膺、王大寶、閻安中、範如圭、張燾、史浩等人都曾上書議立太子,那麼半朝文武都犯了臣子大忌了。

    何況有一個有力反證,在岳飛建議立儲的第二年,趙構在一次召見後,令他進宮去見儲君。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說法,武將不能插手皇家事務,那趙構這明顯要把岳飛和太子往一塊扯的操作是怎麼回事?所以事實只能是:岳飛這事並不犯忌,趙構也沒記恨。

    擁兵自重

    有人認為,岳飛掌握軍隊,有軍閥之嫌,他的部隊就叫“岳家軍”,這種把朝廷軍隊變成私家兵的做法,對皇帝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要成為軍閥,必須得有一定程度與中央對抗的能力才行。然而南宋初期那些“X家軍”,後勤保障是要靠中央的錢糧轉運的。眾所周知,後勤是打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北宋立國時削弱武將勢力,靠的就是“收精兵,制錢谷”。一支後勤渠道在別人手裡的軍隊,怎麼可能成為軍閥。

    “岳家軍”這個名稱,也不像有些人以為的那樣,是軍隊個人化的標誌。事實上,以帶軍將領的姓氏命名部隊,是當時的習慣,韓世忠有韓家軍,張俊有張家軍。最具說服力的證據是,楊沂中的部隊叫楊家軍。楊沂中是何等人?趙構的鐵桿親信,殿前軍禁衛部隊的統帥,總不成皇帝心腹也成了軍閥?

    再者說了,南宋初年,武將驕橫跋扈,朝廷難以控制,這現象確實存在。但岳飛恰恰是其中表現最好,最為尊重朝廷的一個。結果趙構把最聽話的一個給砍了。這是什麼腦回路?我是不能理解……

    功高蓋主

    岳飛北伐尚未成功,說功高,能高到哪裡去?兔死狗烹雖然令人不齒,畢竟還可以理解其中的動機。可兔子還沒到手——準確地說,是馬上要到手了,這時候把狗叫回來宰了吃,這恐怕不是正常人能做出來的事。

    我能想到的例子,大概之有郭子儀在安史之亂尚未平定時就受猜疑,然而人家郭子儀並沒有死,反而安然活了好些年,多福多壽,多子多孫,一門高官,得以善終。

    另一個事也可作為旁證,在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來後,岳飛之前發出的戰報到了朝廷,宋高宗看了之後頓時後悔,又派人令岳飛進軍。可惜訊息傳到時,岳家軍已經撤出戰場,失去戰機了。

    這一方面說明趙構做出決定比較輕率,不經深思熟慮。另一方面也說明,趙構並沒有岳飛功高蓋主的考慮,否則讓他回軍,不是讓岳飛的“功高”更“高”一層嗎?

    最後說兩句

    現在總有一些人,以翻轉歷史人物形象為樂,鐵了心要從岳飛身上找出種種毛病來,以證明他不是被秦檜害死的,證明趙構要殺他是合情合理,是岳飛咎由自取自作自受。這種心態,有一個詞“辦公室政治學”或許可以形容,更準確些,叫“討好領導成功學”。這些人的核心觀點是,事情的對錯,有利於否是第二位的,如何讓領導順心是第一位的。做事要講究方式方法,一定要以領導的感受為第一齣發點。而一旦領導不高興,那麼對你採取一切行動包括穿小鞋甚至開除都是合理的。

    我充滿惡意地揣測,這種人的心理動機,是把自己職場求生的經驗推廣到一切事物上,刻薄一些說,可以叫“做穩了奴隸的指南”,他們拼命搜尋別人的錯處,以構建一個“主子是不會錯的”的空中樓閣,虛擬出一些不可觸碰的禁忌,並一廂情願地幻想,只要自己安分守己,循規蹈矩,就能安心長久地坐穩奴才位置,飛來橫禍絕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大清國都亡了一百年,孫耀庭也死了二十年了,總還有人存著侍奉皇帝的心態,也是奇事一樁。

    再說一句,岳飛北伐固然有利於國家人民,但也是有利於趙構個人的。很明顯,是當大半個中國的皇帝好,還是當江南的偏安皇帝好?是沒有敵國外患好,還是重兵壓在頭頂時刻有南侵風險好?

    金海陵完顏亮上臺後,打算揮軍南下,派使者來宋朝,語出不遜。趙構一聽說當場心理崩潰,哭著跑回屋裡。

    景山(金朝使者)直言淵聖升遐事,言語鄙俗。上號慟歸禁中。

    所以岳飛是活著好呢?還是死了好呢?

    你要說皇帝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殺了大臣,這行為雖不高尚,倒也算人情之常。可事情明明對領導有利,就因為惹得領導心裡不痛快,就把下屬幹掉了。那這個領導也是個扯淡的領導。

    最後一句話,岳飛的死因很明確,宋金議和,金朝為了削弱宋方實力,提出條件“必殺飛始可和”。

  • 8 # 天地理親師

    大家都在為岳飛爭論,其實大家在議論兩個岳飛。

    一個岳飛不是人,是大鵬鳥下凡,它就像背上的字一樣,是“精忠報國”的標誌,它的部下和敵人都是一些奇怪的動物轉世的,它神勇無敵又忠誠不二,所以歷代統治者都表彰它,為它建廟立像,希望臣民向它學習,盡忠報國。近代民族主義者把它包裝為民族英雄,不容別人對它質疑,否則就是漢奸叛徒賣國。

    另外一個岳飛在歷史中真實存在過。他生於亂世,出身平民,憑過人才能,年紀輕輕就為皇帝立下赫赫戰功,一時權傾軍界,但可能由於性格原因,同皇帝意見不合,甚至激化,最後因謀反罪被殺。幾十年後,第二任皇帝(岳飛曾經提議他繼承帝位)為他平反。由於劇情大反轉,史料對岳飛的事蹟描述多有矛盾,雙方指責對方篡改歷史。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討宋高宗殺岳飛的理由,大家的說法非常多,那麼宋高宗殺岳飛最主要的理由是什麼呢?

    (岳飛)

    在長期的民間分析中,認為宋高宗之所以殺岳飛,是受到了秦檜的矇蔽。秦檜是一個奸臣,他當了金國的奸細,他為了賣國,因此,在宋高宗面前讒陷岳飛。宋高宗受到矇蔽,因此才殺掉了岳飛。

    不過,這種說法,顯然只是一般老百姓的思想。他們受封建正統文化的影響,因此形成這樣的觀點。事實上,說秦檜是金國的奸細是沒有根據的。再說了,如果真的是秦檜讒陷岳飛,那麼秦檜去世以後,宋高宗就應該給岳飛平反。但是他根本就沒有做過給岳飛平反這樣的事情。也就是說,連把責任推給秦檜,宋高宗都懶得做,哪裡還存在受矇蔽呢?

    接著人們認為,這是因為岳飛提出了“迎還二聖”的主張,這也是封建社會一些主流學者的看法。岳飛想把宋徽宗、宋欽宗接回來,觸動了宋高宗的根本利益。因為這兩個皇帝一旦回來,肯定會對宋高宗的皇位構成極大的威脅。畢竟宋高宗是自己封自己為皇帝的,所謂“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要阻止岳飛。

    不過後來有人又反駁說,這不是宋高宗殺岳飛的最主要的目的,因為當時宋徽宗已經去世,宋欽宗也沒有了什麼勢力,不可能對宋高宗構成威脅。

    (宋高宗)

    接著又有人提出,這是因為岳飛曾經給宋高宗提出過,讓他早立太子。這使得宋高宗很忌憚岳飛,因為這意味著岳飛作為一個邊將,將會和太子勾結起來,對宋高宗的皇位構成威脅。畢竟在之前,曾經發生過“苗劉之變”這樣的事情,就是將領把宋高宗的兒子扶起來當皇帝,從而威脅宋高宗統治。宋高宗為了避免這樣的事進一步發生,所以要殺掉岳飛。

    不過也有人反駁,將領向皇帝提議早立太子,這件事一直以來就是一種傳統,包括在宋朝的時候,也多次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畢竟太子是國之根本,早立太子,其實是為了確立宋高宗的地位。要知道宋高宗當時是沒有親兒子的。沒有親兒子,又沒有確立太子,那就意味著,宋高宗是沒有未來的。一個皇帝如果沒有未來,必定會在全國引起疑慮。有了疑慮,大家就可能不再追隨宋高宗了。這樣,就有可能在國內引起動亂。所以,岳飛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國家穩定,並沒有什麼錯。

    還有人認為,是因為岳飛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他們只聽命岳飛,宋高宗擔心岳飛作為一個邊將,擁兵自重。一旦擁兵自重,將會給新興的南宋政權帶來極大的威脅,所以宋高宗要把岳飛早日除掉。

    (影視中的岳家軍)

    但是又有人反駁說,一支軍隊以將領的姓名來命名,這在那個年代是比較普遍的,當時不僅僅有岳家軍,同時也有張家軍、劉家軍、吳家軍等等,所以不能僅僅憑這個殺岳飛。再說了,宋高宗殺了岳飛以後,岳家軍並沒有任何一個人造反。由此可見,岳家軍一直是擁護朝廷的,不存在擁兵自重的問題。還有一點,宋高宗殺岳飛的時候,事實上已經把岳飛的兵權解除一年多了,岳飛本人也在臨安。並不在軍隊裡面。岳飛沒有統軍,因此也就不存在掌控軍隊擁兵作亂這樣一個問題。顯然,這一點也是說不過去的。

    總之,所有的說法,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是又似乎有很多漏洞,不能非常完整地解釋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

    其實我認為,宋高宗之所以要殺岳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高宗要殺一個典型,來阻止全國各地的抗金思潮。

    在宋高宗看來,要確保南宋這個新興政權的長治久安,就不能繼續和金國打下去了,必須要停戰。想徹底打敗金國,收復河山是不可能的。南宋資源有限,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全國各地的抗金思潮,卻是非常嚴重的,大家都在嚷著要抗金。宋高宗覺得,這不是接下來國內的首要問題,首要問題是發展經濟,穩定民心。

    要扭轉人們的想法,就必然殺一個將領。而岳飛顯然是最恰當的,畢竟岳飛抗金的呼聲是最高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只有把岳飛殺掉,國內矛盾焦點,才能夠得到根本性的轉移,所以宋高宗才做了這件事。

    由此可見,宋高宗之所以殺岳飛,根本問題其實並不在岳飛本身。所以研究岳飛身上存在什麼問題,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參考資料:《宋史》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一個富二代是怎樣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