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長安城是公元7世紀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這座巨大城市中,更擁有著眾多富麗堂皇的皇宮。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太極宮、大明宮與興慶宮,他們又因在長安城中的地理方位,被人稱為西內、北內與東內,合稱三內。
一、太極宮
太極宮是長安城中最先被建築的宮殿,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因為其位在隋唐長安城宮城的正中,為長安城的正宮。隋代稱其為大宮,李唐代隋後,改大宮之名為“太極宮”,因其位在正宮,故又名“大內”(待大明宮建成後,因位在大明宮之西,又稱“西內”)。
太極宮面積廣大,其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1.9平方公里,是如今北京紫禁城的2倍多。這座宏偉的皇宮自建成其便一直是隋唐兩朝皇帝的主宮,是帝國的政治中心。不過,當時間來到唐太宗時事情卻發生了改變。
唐太宗憑“玄武門之變”而得位,這個玄武門恰恰就是太極宮的北門。因此,為了逃避自己心中弒兄逼父的道德“夢魘”,太宗決定將尚還健在的高祖“請”出太極宮。於是,太宗就以太極宮地勢低窪,易積水悶熱,夏季時高祖不宜居住為由,於長安東北開始營建新宮“永安宮”。並且為了表明這是自己的一片“孝心”,太宗對外宣稱,此座宮殿是送給“太上皇”唐高祖的禮物,希望藉此掩蓋自己讓父皇“搬家”的行跡。而這座作為禮物的宮殿,正是日後赫赫有名的“大明宮”。
二、大明宮
大明宮始建於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是太宗為高祖所建的夏宮永安宮。然而,工程開工僅一年後,高祖便去世,永安宮遂改稱大明宮,但工程建設也就此停止。十餘年後,唐高宗即位,大明宮的命運發生轉機。唐高宗李治,體弱多病,加之太極宮低窪潮溼,令他十分難受。於是,他就看上了他父皇太宗,留下的爛尾工程“大明宮”。
隨著一紙詔書,停工十餘年的大明宮,再次開工,只不過這次的營造規模、富麗程度早已遠超太宗時期。畢竟,此時的大明宮早已不再是太上皇避暑的夏宮,而即將成為大唐王朝的新皇宮。
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大明宮正式落成。大明宮不同於四四方方的太極宮,其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城牆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周長7.6公里,面積約3.11平方公里,比北京紫禁城大了近4倍,可見其之華麗雄偉。隨著大明宮的落成,自高宗後的李唐諸帝也都將自己的寢宮選在大明宮,冷落了原本的正宮太極宮。至此,北內大明宮,取代西內太極宮,一躍成為李唐王朝新的政治中心。
三、興慶宮
位於長安城南的南內“興慶宮”,是長安三大宮殿中,建築時間最晚,建造面積最小的一座宮殿。而且,嚴格來說,興慶宮更像是“違章搭建”。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興慶宮並非是像大明宮或太極宮那種有著嚴密規劃的宮殿,而是唐玄宗登基後,用自己當藩王時在隆慶坊住宅改建而成。
因為是改建,興慶宮的面積自然就無法同太極宮、大明宮相比。不過,興慶宮有著一項大明宮與太極宮所無法比的優勢,興慶宮是唐玄宗原本的住宅,因此在唐玄宗統治時期,興慶宮一直是唐朝政治的另一大中心。
同時,興慶宮亦不同大明宮、太極宮的重重高牆。它本是長安城中的一個坊,因此更為貼近群眾,如唐玄宗時,就曾多次於興慶宮設宴款待長安父老。不過,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玄宗的退位,興慶宮的政治也隨之一落千丈,淪為一座普通的宮殿。
參考資料:
《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傅熹年:<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文物,1973年07期。
唐代長安城,皇宮並不多。
大墓才多。
西安依山靠水,自古以來就是風水寶地,是死人們的好去處,各王朝的墳都喜歡埋在西安。
一部西安史,全部是大墓。
唐代的長安城是公元7世紀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這座巨大城市中,更擁有著眾多富麗堂皇的皇宮。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太極宮、大明宮與興慶宮,他們又因在長安城中的地理方位,被人稱為西內、北內與東內,合稱三內。
一、太極宮
太極宮是長安城中最先被建築的宮殿,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因為其位在隋唐長安城宮城的正中,為長安城的正宮。隋代稱其為大宮,李唐代隋後,改大宮之名為“太極宮”,因其位在正宮,故又名“大內”(待大明宮建成後,因位在大明宮之西,又稱“西內”)。
太極宮面積廣大,其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1.9平方公里,是如今北京紫禁城的2倍多。這座宏偉的皇宮自建成其便一直是隋唐兩朝皇帝的主宮,是帝國的政治中心。不過,當時間來到唐太宗時事情卻發生了改變。
唐太宗憑“玄武門之變”而得位,這個玄武門恰恰就是太極宮的北門。因此,為了逃避自己心中弒兄逼父的道德“夢魘”,太宗決定將尚還健在的高祖“請”出太極宮。於是,太宗就以太極宮地勢低窪,易積水悶熱,夏季時高祖不宜居住為由,於長安東北開始營建新宮“永安宮”。並且為了表明這是自己的一片“孝心”,太宗對外宣稱,此座宮殿是送給“太上皇”唐高祖的禮物,希望藉此掩蓋自己讓父皇“搬家”的行跡。而這座作為禮物的宮殿,正是日後赫赫有名的“大明宮”。
二、大明宮
大明宮始建於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是太宗為高祖所建的夏宮永安宮。然而,工程開工僅一年後,高祖便去世,永安宮遂改稱大明宮,但工程建設也就此停止。十餘年後,唐高宗即位,大明宮的命運發生轉機。唐高宗李治,體弱多病,加之太極宮低窪潮溼,令他十分難受。於是,他就看上了他父皇太宗,留下的爛尾工程“大明宮”。
隨著一紙詔書,停工十餘年的大明宮,再次開工,只不過這次的營造規模、富麗程度早已遠超太宗時期。畢竟,此時的大明宮早已不再是太上皇避暑的夏宮,而即將成為大唐王朝的新皇宮。
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大明宮正式落成。大明宮不同於四四方方的太極宮,其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城牆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周長7.6公里,面積約3.11平方公里,比北京紫禁城大了近4倍,可見其之華麗雄偉。隨著大明宮的落成,自高宗後的李唐諸帝也都將自己的寢宮選在大明宮,冷落了原本的正宮太極宮。至此,北內大明宮,取代西內太極宮,一躍成為李唐王朝新的政治中心。
三、興慶宮
位於長安城南的南內“興慶宮”,是長安三大宮殿中,建築時間最晚,建造面積最小的一座宮殿。而且,嚴格來說,興慶宮更像是“違章搭建”。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興慶宮並非是像大明宮或太極宮那種有著嚴密規劃的宮殿,而是唐玄宗登基後,用自己當藩王時在隆慶坊住宅改建而成。
因為是改建,興慶宮的面積自然就無法同太極宮、大明宮相比。不過,興慶宮有著一項大明宮與太極宮所無法比的優勢,興慶宮是唐玄宗原本的住宅,因此在唐玄宗統治時期,興慶宮一直是唐朝政治的另一大中心。
同時,興慶宮亦不同大明宮、太極宮的重重高牆。它本是長安城中的一個坊,因此更為貼近群眾,如唐玄宗時,就曾多次於興慶宮設宴款待長安父老。不過,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玄宗的退位,興慶宮的政治也隨之一落千丈,淪為一座普通的宮殿。
參考資料:
《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傅熹年:<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文物,1973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