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烏雲出岫
-
2 # 珠寶匠APP
朝珠是清朝皇帝和官員著禮服(朝服、衰服)、吉服(龍袍) 和常服時佩戴的一種裝飾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是顯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標誌之一。
朝珠的主體自108顆珠貫穿而成,材質多種多樣,有珠石、木質和角牙質等,多為貴重材料。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朝珠的材質除常見的青金石、蜜蠟、珊瑚、綠松石、碧璽外,還有東珠、藍晶石、翡翠、瑪瑙、金珀、唬珀、伽楠香、菩提子、檀香、沈香木、椰子木、扎古扎牙(西藏所產木質貢品,能解毒)、硨磲、象牙、牛角等數十種材質。
在朝珠的108顆主珠中,每隔27顆加入一顆與主體珠材質、顏色、大小不同的大珠,稱作“分珠”,俗稱“佛頭”,這四顆“佛頭”將108顆珠子均分成等距的4段。在位於頸後的那顆“佛頭”之下,緊貼一顆葫蘆形的“佛頭塔"由佛頭塔穿綴絲絛,絲絛中部有“背雲”,絛末端垂一顆墜角。佩戴時這一串“佛頭”、“佛頭塔"、“背雲”和墜角均從頸後垂於背後。
↑↑↑ 清中期珊瑚朝珠
珊瑚珠108顆,青金石結珠、佛頭、佛塔,黃絛系銀鍍金點翠背雲,嵌紅寶石,碧璽墜角。綠松石紀念三串,碧璽墜角。
按清《會典》規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方可配掛朝珠。此件朝珠所選珊瑚珠一百零八顆大小如一,顏色鮮豔,圓潤而有光澤,是按12各月,24各節氣,72侯,為一年的說法,總數定為108顆。
記念又稱“三臺”,一說天子有三臺,即靈臺,以觀天象;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龜。同時,“三臺”又將朝珠與念珠分別開來,寓意尊貴。
佛頭為青金石,略大於珊瑚珠,色彩沉穩,造型大方,有嚴肅莊重之感。背雲系銀鍍金點翠,呈花瓣狀,頂端和底端鑲蝴蝶,所嵌紅寶石橢圓形,圓潤華貴。碧璽墜角紫色透明,鵝卵形,上嵌珍珠,晶瑩剔透。
2011年保利春拍,成交價89.7萬元。
朝珠在佛頭塔左右兩側需穿掛3串小珠,每串有小珠10粒,稱為“記念"。所有後妃穿朝服時所掛朝珠與男者完全相同,均為2串記念垂於左胸前,1串記念垂於右胸前。只有在等級地位低於后妃的命婦(文武品官之妻)佩掛朝珠時,才是1串記念在左,2串記念在右。如安徽省博物館藏清代一品夫人方母吳大夫人容像、清兵部侍郎朱安沆夫婦容像等。這其實是“以左為貴”的等級觀念在朝珠上的一種反映。
此外,男女佩戴朝珠的不同之處還在於,男者穿朝服和吉服時皆掛1盤朝珠,女者穿朝服時佩掛3盤朝珠,穿吉服時佩掛1盤朝珠。如清代皇后穿朝服時,中間佩掛東珠朝珠1盤,左右肩斜挎掛珊瑚朝珠各1盤,皇貴妃、貴妃和妃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蜜珀朝珠1盤,左右肩斜挎掛珊瑚朝珠各1盤。
在清代,朝珠的使用有十分嚴格的規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五品官命婦以上,或是軍機處、侍衛、禮部等機構一些品級不夠,但與重大典禮有關的執事人員在穿著禮服時,才得掛用。官員根據其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所用朝珠的質地和絛色等有嚴格區別,如皇帝用明黃色絛,皇子、親王和郡王用金黃色絛,貝勒以下至文五品、武四品官,皆用石青色絛。
皇帝在不同場合,所用朝珠的材質、顏色也不一樣,如朝會及宮中舉行大典時穿明黃色朝袍佩掛東珠朝珠,在天壇祭天時穿藍色朝袍佩掛青金石朝珠,在地壇祀地時穿明黃色朝袍掛蜜珀朝珠,在日壇祭日時穿紅色朝袍佩掛紅珊瑚朝珠,在月壇夕月時穿月白色朝袍佩掛綠松石朝珠。朝珠這種材質相異的內在涵義在於取其與四色朝服相同或相近的顏色,以與所使用場合相配應。
朝珠中以東珠最為珍貴,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
↑↑↑ 清乾隆御製東珠朝珠
長140釐米,主體由108顆圓潤晶瑩的東珠組成,間以深紅緻密的上等紅珊瑚佛頭四枚,每一佛頭兩側各附青金石伴珠一枚。頂端佛頭下連繫綴東珠綠松石佛頭塔,塔下以明黃色絛帶穿系橢圓形金累絲嵌青金石背雲,背雲上下各有綴東珠及紅珊瑚製蝙蝠形結1個,背雲尾端垂綴東珠和金累絲託紅寶石墜角。三串記念由綠松石組成,每串10粒,尾端垂綴東珠及金累絲託紅寶石墜角。
所謂東珠,是產自中國東北黑龍江、烏蘇里江、鴨綠江等流域的野生河珠,質地圓潤,色澤晶瑩,極為稀罕。東珠的採捕十分艱難,尤其是上等東珠的得來更為不易。據《內務府奏案》記載,乾隆二十五年,打牲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北)共捕得東珠二千一百一十九顆,頭等東珠僅二十三顆,乾隆二十六年,捕得東珠二千顆,頭等東珠僅十八顆。可見東珠何其珍貴。東北是滿族的發祥地,其特產東珠受到格外珍視鍾愛,將其用於朝珠,是清朝統治者籍此以表示對發祥地和祖先的尊崇及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秉承。
此件朝珠運用了大量名貴珠石,體現著皇家財富和實力雄厚非凡。其東珠和綠松石,呈現出歷經百年以上歲月時光浸淫才可釋放的獨特色澤。背雲和墜角金託的鑲嵌、累絲工藝,均具有清代宮廷同類工藝品的典型特徵。明黃色絲絛的絲質、色彩和技法,也反映出清代皇家江南織造局的獨有風範。
朝珠整體選材高貴,工藝精良,風格精緻華麗,尊貴顯赫。諸多這些因素,包括朝珠各部件的相互位置、數量和工藝,絲絛上小米珠的鑲嵌技法等種種細節特徵,完全符合清代中期東珠朝珠所具有的特徵,應為清代宮廷御用之物,是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所佩戴。其製作和使用年代,根據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各個時期朝珠的各項特徵相比較,應為十八世紀左右。
這件朝珠寶石材質的配用並非隨意而為,而是具有深刻寓意。如佛頭兩側的伴珠選用與天色相同的青金石,象徵天;佛頭選用與日色相同的紅珊瑚,象徵日;記念選用與月色相同的綠松石,象徵月。此朝珠佩掛於明黃色的朝服之上,黃色是土之色,象徵地。如此,天地日月的四色齊備,集於一身。表明皇帝達於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獨享“君權神授”之神聖權威。這串朝珠的其它材質如紅寶石和黃金,均是上等名貴之材,這些無不彰顯著帝王作為一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其身份地位的尊貴顯赫和等級權威的至高無上。
現今,歷經歲月滄桑,存世的東珠朝珠更是極為稀罕和珍貴。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數百件朝珠中,東珠朝珠僅5件,其中2件為順治帝御用,另3件分別為道光帝、咸豐帝和同治帝御用,因材質珍貴,存世量極小,並與清代服飾典制密切相關,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全部定為一級文物。另在瀋陽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件,系末代皇帝溥儀當年被驅逐出宮時帶出,幾經輾轉歸入瀋陽故宮。
這件東珠朝珠,材質名貴奢華,工藝精湛卓越,本身所含的文化和歷史內涵豐厚深邃,使用者至尊無上,存世量廖若晨星,且各部件儲存十分完整,殊為不易,其價值和歸屬引人矚目。
回覆列表
清代規定官員上朝的時候必須佩戴朝珠
上朝的時候,從皇帝到大臣都必須佩戴朝珠,這是清代的規矩。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帶的珠串。朝珠是清朝禮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
這三小串珠子有一個很奇怪的名字——“紀念”,名字具體的來歷我們不是很清楚。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除了紀念的含義外,108顆琥珀珠代表一年12個月;4顆翡翠大珠子叫“節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它垂下來三串,是不對稱的:一邊雙串,另一邊一串。有人說一串代表十天,那麼這三串就代表一個月,也是一種紀事方法。男性佩戴的時候要求雙串的在左邊,一串的在右邊;女性正好反過來,也就是“男左女右”。注意看皇帝的畫像,雙串的都在左側,一串的是在右側;但是皇后佩戴的是反過來的,一串的在左側,雙串的反而在右側。用黃帶子穿的部分叫“背雲”,就是佩戴的時候它在身後。材質是琥珀的,大概是三品官佩戴的,相當於省一級幹部。
朝珠 據說象徵著四季,而朝珠的質料也不盡相同。由於清朝皇帝篤信藏傳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衛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並且可作為皇帝所賞賜的物品。朝珠兩旁共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另一邊兩串,名為“紀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一串在右為男,兩串在右一串在左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稱背雲.朝珠由108顆珠子貫穿而成,掛於頸上,垂在胸前。朝珠的質料有東珠、翡翠、瑪瑙、藍晶石、珊瑚等。每盤朝珠有四個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頭”,在背後還有一個下垂的“背雲”,在朝珠兩側,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為“記捻”。按清《會典》規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掛朝珠,朝珠雖然是裝飾品,但一般官員和百姓不能隨意佩帶。對於佩帶何種質地的朝珠,也有嚴格的區分和等級規定,從官員胸前所佩帶朝珠質地的好壞,可以看出官員的品級高低來.
其種類有琥珀朝珠、料器朝珠、核雕人物山水朝珠、鶴頂紅朝珠、沉香木朝珠、象牙朝珠串、翡翠朝珠、核雕翡翠珊瑚朝珠、南紅瑪瑙朝珠、雕瓷朝珠、翠玉貓眼石朝珠、樹籽朝珠串等。
珠子的材質與官級相關,皇帝才能佩戴東珠
古代等級制度森嚴,不同品級的官員佩戴朝珠材質也不一樣,朝珠材質有東珠(珍珠)、翡翠、珊瑚、翡翠、琥珀、蜜蠟等製作,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以及五品官命婦以上,才得掛用。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朝珠,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掛兩盤紅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皇帝佩戴朝珠,還根據不同的場合戴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臘朝珠,祭日戴紅珊瑚朝珠,祭月戴綠松石朝珠。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
珠子的材質反映的是佩戴之人的身份地位,清代對什麼身份的人佩戴什麼樣的朝珠是有嚴格規定的。史書上記載,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貴妃以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皆可佩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東珠。此外,朝珠還有青金石、碧璽、瑪瑙、紅藍寶石、貓眼石等多種寶石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