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秋空彩練

    這個問題,要從吳昌碩一生經歷和生活環境來考察,最好查閱吳昌碩年譜,在他弟子回憶文章裡印證,綜合分析比較好。

    據記載,吳昌碩生於1844年,卒於1927年,世壽83歲,是民國時期書畫印一代宗師,海派繪畫主要人物之一,其作品風格,對當代藝術產生很大影響,是不可替代的藝壇歷史人物。

    吳昌碩出生在讀書人家庭,10歲左右就喜歡篆刻,戰火紛飛年代,生活流離顛沛,不可能有穩定的環境,生活困難磨練了吳昌碩意志。後來到上海,才真正是藝術上系統學習、融合、提煉,形成個人風格的主要時期。

    早年生活都不易,到30歲才開始學詩也是可能的。從吳昌碩流傳的題畫詩,行旅詩作和詩稿墨跡看,是修養全面的藝術大家。吳昌碩詩作的很好,意境很高。

    與一些大家一樣,名氣大了,要的人就多,也有代筆。曾要他女婿作詩,由他來題畫,完成作品就快一些,他女婿詩作也是功底很深的。

    吳昌碩生活年代,距現在比較遠,是否30歲才學詩,只能從文字記載找依據。

  • 2 # 文物鑑定專家邢捷

    吳昌碩曾說他自己是“三十學詩,五十學畫”,根據實際情況已得知,他“五十學畫”顯然是自謙之詞。因為他不僅在三十多歲已有了繪畫作品,而且是頗具水平的作品。那麼“三十學詩”是否準確呢?根據資料表明,吳昌碩在三十歲之前就已學詩。

    篆書(四十八歲作)

    如果說吳昌碩年幼已習詩也在情理之中,其曾祖父吳芳南為清代國子監學生,例贈文林郎,敕贈修職郎。其祖父吳淵為清代嘉慶戊午科舉人,擷取知縣,改授嘉興府海鹽縣教諭本邑古桃書院山長,著有《天目山房詩稿》。其父吳辛甲為清代咸豐元年辛亥科舉人,擷取知縣,欽加同知銜,著有《半日村詩稿》,由此可知吳昌碩乃是一書香門第之後。吳辛甲去世時吳昌碩已二十五歲,他在父親的指導下習詩應是順理成章之事。吳昌碩在十餘歲時曾就讀於家鄉的學校,在校官潘喜陶門下學習。筆者理解,吳昌碩所說“三十學詩”絕非是學習讀詩,而是學習作詩。他幼年在父親指導下應是學習讀詩,隨著年齡增長,在潘喜陶門下應是讀詩、作詩均有。潘喜陶字子餘,號燕池,海寧人,工詩。可以想象在“工詩”的老師門下學習,不會不學習作詩。至於吳昌碩能補博士弟子員,是否與擅長作詩有關,就不得而知了。

    行書(八十歲作)

    在吳昌碩於二十二歲至二十七歲完成的《樸巢印存》中,有他手抄的五言八韻“試帖詩”六首,題目有《賦得家書抵萬金》、《賦得市散漁翁醉》、《賦得松下問童子》、《賦得海棠微退一分紅》、《賦得梅聘海棠》、《賦得春風得意馬蹄疾》。手跡為墨書小楷,在有些難識之字的旁邊還注有同音字。詩作得工穩老練,故有人推測系吳昌碩抄錄他人之作。至於這六首詩作者是誰的問題雖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此時的吳昌碩作不作詩。前面已推測他在十餘歲時有作詩的可能性,吳長鄴曾說吳昌碩二十三歲時已從施裕升學詩。吳昌碩自已也曾說:“餘與孝廉交最深,自始學詩,從受詩法,每成一篇,即以就質。”施裕升與吳昌碩同鄉,為光緒年間舉人,卒於1890年。施裕升自幼飽讀詩書,作詩不拘一格。如果將吳昌碩、吳長鄴所言綜合起來分析,吳昌碩作詩的年齡當在二十歲左右,這也是迄今為止最有說服力的結論。

    根據現有資料已證實吳昌碩在三十歲之前已作詩,那麼為何他卻說“三十學詩”呢?吳昌碩曾於二十六歲時到杭州西湖詁經精含學習,前後共兩年。詁經精舍為清代書院,俞樾等先後在此講學,教學內容為經史疑義及小學、天文、地理,演算法等。吳昌碩在詁經精舍的同學有施裕升、陳殿英等。他曾回憶道:“同肄業西湖二年,於詩略窺門徑,故餘接孝廉在師友之間。”吳昌碩離開詁經精舍時已二十八歲,在兩年的學習中他自認為“於詩略窺門徑”,在作詩方面是個轉折點,故有“三十學詩”之句。另外,吳昌碩二十九歲外出學藝後,結識了楊峴、沈石友等人,這也是他自稱“三十學詩”的原因。楊峴是書法家,也是詩人,其詩灑脫不羈,吳昌碩稱其為“吾師範”、“吾先師”。沈石友是收藏家,亦擅詩文,吳昌碩亦稱其為師,有“詩之師已得我公周先生矣”之句。由於吳昌碩在三十歲左右時結識了楊、沈等人,並在作詩方面受益於楊、沈頗多,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故而有“三十學詩”。

    沈寐叟稱吳昌碩道“書畫奇氣發於詩”,吳昌碩自己也說:“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正因為有了“通”,吳昌碩才能將詩文融於書畫之中。諸宗元曾對吳昌碩的詩作進行過評價,他在《缶廬先生小傳》中說:“先生復耽志於詩歌,奇氣坌溢,時以真樸排奡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火車,在車上補的臥鋪票丟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