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糯米麻麻Coco
-
2 # 小影漫剪
小孩多小的孩啊!如果是抱著的,就去哄哄,不是抱著的就,就把小孩見過了,跟他說看電影的時候,是不能大聲喧譁的。(一般情況下,他是不會聽的。)那就只要跟他父母商量一下,再不行,就叫售票員了,再不行就說,小朋友,外面很多小朋友再外面玩呢,你去看看,他出去,你也出去,打他一頓,,你再走人,
-
3 # 格姆思Games
首先表示不建議家長帶6歲以下的孩子去電影院看電影。
根據臨床資料顯示,3歲之前為視覺發育的關鍵期,12歲前為敏感期,在這期間如有不良因素影響,就會妨礙視力的正常發育。在4~6歲兒童視力才逐漸成熟,6歲時能達到1.0,基本和成人水平一致。
所以6歲之前,長時間的觀看電影熒幕是不利於孩子視力發育的——電影大熒幕會頻繁閃爍、明暗變化大,長時間使用會加速視覺系統成熟,不符合健康的生長規律。所以不建議家長帶低年齡孩子去電影院的。
其次,據幼兒心理學證明,3~4歲注意力只能集中3~5分鐘;4~5歲注意力只能集中10分鐘;5~6歲注意力能集中10~15分鐘。
從幼兒生理學角度看,低齡階段神經過程興奮和抑制發展不均衡,興奮佔優勢,外在表現就是活潑活動,注意力不集中,第一訊號系統的活動佔優勢。所以,低齡兒童在電影院吵鬧有一部分是生理原因。
碰到吵鬧的孩子怎麼辦?那就像題主問的,碰到吵鬧的孩子怎麼辦呢?小G老師曾試過一個方法,帶自己孩子去電影院時,提前準備兩包糖果,一包大一包小。
電影開始前,告訴把小包的糖果給孩子,並告訴如果你能在看電影過程中不吵不鬧,看完電影爸爸就再給你一大包糖果。如果你吵鬧了,小包糖果爸爸也要收回。
這種簡單的獎懲機制孩子是十分奏效的。電影全程,他除了要去廁所,基本都能保持安靜。
所以,題主也可以在去電影的時候,備一些小糖果小零食。這樣即使碰到“熊”家長,也不怕了。
為什麼頻現熊孩子拋開問題看本質,為什麼如今社會頻現熊孩子呢?塗鴉豪車、瘋狂充值遊戲、離家出走,甚至動手毆打家長……種種惡行似乎已經超越了“熊”的範疇,讓我們不禁擔憂當代兒童的心理健康,也讓大人們深思如今的孩子的德育方式正經歷著什麼樣的考驗。
小G老師覺得,熊孩子情況的愈演愈烈和當下社會環境是分割不開的。就拿孟非坐高鐵為例,綠皮火車的時代,吵鬧和雜亂是可以說是火車旅途的必備組成部分,孩子在嘈雜的環境下鬧一鬧自然也沒人覺得過分。而現在無論是高鐵還是飛機,具備更優質的環境,可以說提高了人們旅程對環境要求的心理閾值,忍耐能力自然就降低了。
但究其根本,是傳統民間德育在當代中國明顯出現了斷層,致使家庭教育缺失,削弱了家庭對孩子的教導和約束力。而且,素質教育、品德教育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側重點也不盡相同:60後的父母在帶孩子時,更多的著眼於能不能吃飽,是不是穿暖;而短短的幾十年後,80、90後父母所處的時代更需要注重個體本身素質的培養。
同時,資訊時代也顛覆了家庭的代際關係,降低了父母權威。如今孩子有更多更便捷接受資訊的方式,而未經過濾的大眾文化則無一不對孩子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更傾向於從同輩群體和大眾文化中尋找依附,其依賴度和年齡成正比。
義大利社會學家魯格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的男性青少年把自己託付給同輩團伙,用該團伙的頭領來取代父親”。對於如今最缺乏時間年輕父母,無論是盲目的把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輩,還是把孩子寄宿在託管學校,都不是健康的親子相處方式。符合時代背景的德智教育,和身體力行的行為影響,才是當下孩子最缺乏的!
消滅孩子的“熊”,從不做代替孩子成長的熊家長開始小G老師請大家回憶下,在和孩子日常相處時,是不是有做過這些“熊家長”的行為:
1、把生活壓力無形中“強加”給孩子
表現:經常把“我容易嗎”掛在嘴邊,雖然經常陪伴孩子,但不停的散播負能量,自以為是兼顧工作和孩子的全職家長。
問題:增加親子關係壓力,給孩子帶來親子關係匱乏感或愧疚感。
2、過度保護孩子
表現:對孩子態度是“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傷害,萬事代勞。
問題:過度保護,讓孩子難以獨立思考,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容易造成懦弱、依賴的性格。
3、喜歡攀比
表現:把“你看別人家孩子xxxxx”掛在嘴邊,永遠用別人的長處做標準要求自己孩子。
問題:心態不平衡,太多的比較和競爭,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過早出現逆反心理。
4、過度責任心
表現:為孩子付出太多,把教育孩子當作科研專案來做,平時容易被孩子左右,難以平等共處。
問題:容易讓孩子形成個人主義。
5、控制慾太強
表現:要求孩子所有行為都按照家長的要求來做,不給孩子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否定孩子個人想法。
問題:會導致孩子喪失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不會主動表達感情。
6、對自己太苛刻
表現:家長對自己太嚴格,揹負所有責任,不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問題:容易讓孩子形成個人主義,認為自己是世界中心,不利於孩子融入集體。
怎麼做才是好家長?1、激勵孩子
幫助孩子認識錯誤,鼓勵孩子總結錯誤原因,吸取教訓,引導孩子改正。善用責罰和誇獎。
2、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願,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學會傾聽孩子訴求。
3、引導孩子的自學
透過言語和行動,激發孩子好奇心,引導孩子自學,無論是道德品質,日常生活常識,還是文化知識。增強孩子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良性迴圈。
4、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在日常相處中,透過約定讓孩子自主選擇,明白要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承擔相應後果,增強孩子責任心。比如今天晚上看1小時書,可以多玩20分鐘再睡覺,還是不看書,準點上床睡覺等。
無論是電影院吵鬧,還是高鐵踢座椅的“熊孩子”問題,終究是大人問題的縮影,在我們一味指責孩子“熊”的同時,更應該進行自我審視。不要替孩子成長,更不要讓孩子為你的“熊”買單。
-
4 # 豌豆樂呵呵
一般情況下只能預設接受,小孩子本身天性愛玩,如果家長不主動阻止,一般外人說的話請不到多大作用,我之前就有遇到過,作為經驗來講,建議儘量不要再週末或者寒暑假的時候選擇看動畫片,避開這些小孩子活動的高峰期,或許對你下次看電影有幫助,你覺得呢?
回覆列表
又是那句話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帶孩子去看電影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電影院是一個需要保持安靜的地方,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去看電影。
當孩子有這樣行為出現的時候,家長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保持一個良好的觀影秩序,教會孩子學會遵守社會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