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漢時期品種並不多。這時候最主要的蔬菜有五種,即《素問》中所說的“五菜”:葵、藿、薤、蔥、韭。
蔬菜(圖源網路)
蔬菜是食物組成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古人早就知道它的重要性,所謂“饑饉”,就是指蔬菜歉收的意思,但古時候物質生活簡陋,蔬菜種類很少葑、菲、葵、芹、薺、筍、荷等,傳到現在大概只有芹菜和蓮藕了,大部分退出了蔬菜領域,成為野生植物了,但當時它們卻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須品。
戰國、秦漢時期品種並不多。這時候最主要的蔬菜有五種,即《素問》中所說的“五菜”:葵、藿、薤、蔥、韭。這五種菜和《急就篇》舉出了的十三種菜都以葵為首,有的文獻把葵尊稱為“百菜之王”,葵菜現代有的地方成為冬寒菜,植物分類學上成為冬葵,它不但是周代為主要的蔬菜,而且漢代的詩歌裡一說起菜園,開篇就是“青青園中葵”。《齊民要術》有專門章節講栽培葵的技術,其地位可以想見。唐代以後,葵受到各種新栽培和引種的強大壓力,加以它“性臺滑利,不益人”,種植的逐漸減少,到了明代已經很少有人種葵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以“今人不復食之”為理由,把它列入草部,不再當蔬菜看待了。
藿不過是大豆苗的嫩葉,今天也不再當菜吃了,至於薤(小根蒜)、蔥、韭,則是所謂葷辛類的蔬菜,在中國古代素菜中獨成一屬,《漢書》中記載太官園在冬天用溫室生產蔥、韭的情況,這樣培育出來的韭菜名“韭黃”,尤其鮮美,在漢代這種菜很罕見,到了宋代,此物較多了,蘇軾的詩中提到:“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除了葵、藿、韭、蒜之外,象蘿蔔、蔓菁(大頭菜)等根系菜,在中國也種植得早,生產量大。蘿蔔在中國自古盛行栽培,並培育出了許多優良品種,歐洲雖然也有蘿蔔,但都是小型的四季種,而且單位面積產量很少,在利用價值上和中國無法相比。中國是蔓菁的原產地,三國時,諸葛亮以為蔓菁有六利,其一是冬天可以用蔓菁當主食。至唐代,杜甫還說過:“冬菁飯之半”,說明蔓菁可以頂糧食。
“民以食為天”,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國的蔬菜也為世界的文明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中華五千年的發展過程裡,也充滿了中國古代人民用勤勞和智慧換來的碩果。
戰國、秦漢時期品種並不多。這時候最主要的蔬菜有五種,即《素問》中所說的“五菜”:葵、藿、薤、蔥、韭。
蔬菜(圖源網路)
蔬菜是食物組成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古人早就知道它的重要性,所謂“饑饉”,就是指蔬菜歉收的意思,但古時候物質生活簡陋,蔬菜種類很少葑、菲、葵、芹、薺、筍、荷等,傳到現在大概只有芹菜和蓮藕了,大部分退出了蔬菜領域,成為野生植物了,但當時它們卻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須品。
戰國、秦漢時期品種並不多。這時候最主要的蔬菜有五種,即《素問》中所說的“五菜”:葵、藿、薤、蔥、韭。這五種菜和《急就篇》舉出了的十三種菜都以葵為首,有的文獻把葵尊稱為“百菜之王”,葵菜現代有的地方成為冬寒菜,植物分類學上成為冬葵,它不但是周代為主要的蔬菜,而且漢代的詩歌裡一說起菜園,開篇就是“青青園中葵”。《齊民要術》有專門章節講栽培葵的技術,其地位可以想見。唐代以後,葵受到各種新栽培和引種的強大壓力,加以它“性臺滑利,不益人”,種植的逐漸減少,到了明代已經很少有人種葵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以“今人不復食之”為理由,把它列入草部,不再當蔬菜看待了。
藿不過是大豆苗的嫩葉,今天也不再當菜吃了,至於薤(小根蒜)、蔥、韭,則是所謂葷辛類的蔬菜,在中國古代素菜中獨成一屬,《漢書》中記載太官園在冬天用溫室生產蔥、韭的情況,這樣培育出來的韭菜名“韭黃”,尤其鮮美,在漢代這種菜很罕見,到了宋代,此物較多了,蘇軾的詩中提到:“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除了葵、藿、韭、蒜之外,象蘿蔔、蔓菁(大頭菜)等根系菜,在中國也種植得早,生產量大。蘿蔔在中國自古盛行栽培,並培育出了許多優良品種,歐洲雖然也有蘿蔔,但都是小型的四季種,而且單位面積產量很少,在利用價值上和中國無法相比。中國是蔓菁的原產地,三國時,諸葛亮以為蔓菁有六利,其一是冬天可以用蔓菁當主食。至唐代,杜甫還說過:“冬菁飯之半”,說明蔓菁可以頂糧食。
“民以食為天”,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國的蔬菜也為世界的文明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中華五千年的發展過程裡,也充滿了中國古代人民用勤勞和智慧換來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