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國泥趣史御伽眾

    個人表示,一方水土對應匹配的戰略,單純的把三國豪傑單獨放過去,我想,也不太可能輕鬆完成日本的大一統。

    有一個關鍵的矛盾在於:

    三國演義中的豪傑們,在維護改善王朝秩序與創造新秩序新時代的矛盾中,各種勢力激盪衝突;

    但是日本戰國時代嘛......

    基本都是為了自身或者家族的私利在相互征伐,或敵或友。這是一個在現有秩序中,擠破頭競爭進入少數階層的局面。

    一個是改變社會秩序、一個是在現有秩序中謀取利益,格局完全不一樣。

    如果三國豪傑進入戰國時代,他們的勢力如何啟動?

    先忽略諸葛亮,曹操滿口日語的違和感,不考慮語言問題的話,三國群雄穿越到日本的局面分析下,也許他們的不少經驗無法施展:

    在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橋段就是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三人義結金蘭,由富戶張飛出錢,劉備用血統入股,關羽財智武力入股,成立劉氏股份有限公司。

    隨後三人招募了幾百鄉勇,以義勇軍的形式投奔諸侯,征伐黃巾軍去了。

    三國豪傑們若是穿越去了日本戰國,有幾個問題需要明確:

    1、身上是否有值錢的財貨用以啟動?

    如果身邊沒有值錢的財物,那麼說明裝備武器也無法帶過去,那麼連獲取“新手裝備”的資金都沒有,想必成大事的難度也會大大增加吧?

    2、三國時期相互信賴的人是否會穿越到同一地點?

    如果只是單獨穿越過去某一個人,即使是諸葛亮、曹操、司馬懿這樣的頂級豪傑,不客氣說,任何歷史不可能靠一個人改變,這點沒疑議吧?

    如果是組隊穿越過去,那麼“出生點”在一起麼?日本在怎麼小,一個在北海道,一個在九州島,想會師見面都難;

    如果幾個仇家刷到一起,開局估計就自虐死掉了,還談什麼統一?

    3、日本的農民是否能被徵召成為軍隊?

    三國演義中,很多時候都是臨時徵召鄉勇組成軍隊、甚至饑民臨時組成的山賊都可以招安成為初始軍隊;

    在日本戰國,有可能麼?個人覺得這個比較困難,日本戰國的平民對土地的依賴似乎比三國時期更加強烈,畢竟已經是上千年的跨度,文明發展和社會發展已經固化了階級屬性,農民離開土地就等於失去一切,很難有平民願意放棄土地跟隨豪傑們四處征戰。

    4、靠什麼說服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豪族接納自己?

    三國演義中,不少橋段都出現過依靠“興復漢室”的大義說服對手臣服、撤退、結盟,可是在日本這行的通麼?

    有的豪傑是為了自己成就偉業,這個終極目標是找到願意陪他一同推翻朝廷天皇的日本戰國時代的人,難度係數太大了;

    有的豪傑是為了興復漢朝,可是在日本戰國哪裡有漢朝?這個願望就是不可理喻吧?日本戰國的大名武士即便再喜歡三國的故事,也不可能接受這個思路;

    有的豪傑是為了自己領地的繁榮,可是剛剛穿越到戰國的豪傑,自己的領地在哪裡?連具備相同利害關係的人都沒有啊;

    有的豪傑信奉強強聯手,利益至上,經常表示良禽擇木而棲理論,這似乎挺符合日本戰國大名、豪族、華人眾的胃口,但是......三國英雄們沒有合作的資本啊。

    所以,依靠當地勢力的可能性,似乎相當的低下。

    5、權力是否能夠幫助豪傑們起步?

    三國時代的豪傑,大多都具備官職、爵位,但是在日本戰國,具備官職爵位、但是沒有實際軍事實力的守護、管領、甚至徵夷大將軍都被幹掉的事情時有發生。

    連天皇朝廷都經常靠賣字畫維生的情況下,說明國家利益的分配出現了巨大問題,日本的戰國,已經完全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封建綱常秩序了。

    按照海音寺潮五郎的說法,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唯一還有回覆社會秩序狀態的大名,僅有上杉謙信一人。

    軍事上的經驗是否能夠幫助三國時代的豪傑?

    關於軍事素養,我絲毫不認為三國英雄們有任何問題,不過在三國演義中,另一個著名的橋段“借東風”中,諸葛亮搭祭壇借來東風,引得大家驚呼神人。

    被問及“這特麼怎麼能做到啊?”

    諸葛亮笑著回答,作為將領,行軍打仗、維護裝備、提升士氣、都是必要能力,具備這些就能作為高階將領了麼?真是萬萬不夠的啊,還需要藉助自然、奇門遁甲等等玄乎的手法才行,這擺明了就是表達東吳大都督周瑜完全不是頂級將領的意思。

    反觀諸葛亮的一些戰績中,確實都藉助了很多地形、天氣、工具獲得勝利的事實。估計唯一失手就是上方谷沒有燒死司馬懿了吧?

    難度一:地形不熟

    在三國演義的故事中,“突然殺出一支伏兵”這種內容估計是最多的了,然而伏兵計是需要對地形非常熟悉才能做到的。

    很難想象,每前進一城一池,就要重新研究地形地圖的部隊,能與地頭蛇勢力展開對等的戰鬥。

    難度二:戰略物資籌措

    而且我們知道日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兵器製作、鎧甲製作都是花大價錢的事情。

    我們還需要明確一個事實,日本戰國時代已經是中國三國時代1000多年以後的世界了,冷兵器的質量、效能、都是經過很多戰爭考驗的結晶,對於武器效能、利用方式上戰國武士對於三國豪傑來說,是具備知識壓制的。

    尤其是火槍的運用在日本是比較普遍的,安土桃山時代大筒(攻城炮)也逐漸頻繁利用起來,這對於三國豪傑來說,更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

    難度三:兵種組合與陣法限制

    日本戰國時代沒有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騎兵,因為很多地區多山、丘陵,並不適宜騎兵、戰車等等軍事單位的使用,這也是三國豪傑們需要克服的問題。

    如果沒有熟悉的軍事武器、戰爭單位、合適的地形,短時間形成戰力的難度很大。

    難度四:戰爭頻次與強度

    很多人嘲笑日本戰國的戰爭是村戰,但是有一個特點是中國古代戰爭沒有遇到過的。

    所謂的日本戰國時代也就短短几十年時間,但是在這幾十年中,日本全境爆發的戰爭、戰鬥頻次之高,是非常罕見的!

    中國古代戰爭中,時常有要“休養生息”的時間段,因為一次戰爭徵集、呼叫、動員的人力物力財力非常巨大,戰敗一方的損失也會非常巨大。

    三國的英雄們在島國的日子裡,能不能扛的住一年之內,周圍土豪、華人眾、小大名、盜賊、忍者破壞等等幾十次大大小小的突發性戰鬥?完全沒有佈陣的時間、謀略的準備、以及戰鬥頻繁減員的補充呢?

    難度五:如何把握戰爭消耗的平衡

    中國戰亂時間段幾十年之後,土地荒蕪、人口銳減幾乎是必不可少的狀況,新朝代更替之後大多數都是百廢待興;

    不過日本戰國時代結束,進入江戶時代後,人口總數是增加的!

    所以,高頻次小規模、士兵低戰損率的戰鬥模式,是非常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地理環境、社會需要的,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沒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打光了家底就等於GG。

    畢竟,日本的大名,具備戰略縱深的,就沒幾個。隨便就搞什麼舉國之力、全軍突擊,可能等於自殺也說不定。

    外交上的經驗是否能幫助三國豪傑?

    首先,我覺得咱們華人一定不願意看到三國豪傑對天皇山呼萬歲吧?

    那麼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技巧必然就是禁招咯?

    從民族情感上,咱們的三國豪傑們天生就在玩兒HARD難度,因為我們說了,日本戰國時代是一個在現有封建秩序下,競爭進入高階人群的時代。

    所以,最起碼上杉謙信是絕對不會成為盟友了,而且這股異類勢力,勢必難以尋求到盟友支援,華人的連橫合縱、遠交近攻、圍魏救趙、暗度陳倉、驅虎吞狼等等三十六計內容,會有不少受到使用限制。

    在政治訴求上難以找到認同感,那麼同盟勢力,協同作戰就難以實現;

    而且

    日本戰國時代下克上的風潮下,兄弟父子戰場對決都是家常便飯,盟友這種玩意即便存在,三國豪傑敢信麼?

    所以,基本上如果三國豪傑不能摒棄前嫌、形成合力,本著打造新世界的目標,很快就會被臨陣倒戈、見死不救給耽誤死。精妙的外交手段和技巧、各種謀士說客基本上等於自廢武功了吧?

    內政上的經驗能否幫助三國豪傑穩定領地統治?

    日本戰國時代的核心就是土地再分配,分配出去的土地就屬於武士的私人財產,武裝勢力被牢牢綁死在自己的私人領地上。土地也是當時唯一的硬通貨。

    這也直接導致了,土地實際控制者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甚至代替領主管理土地的“管家”都能驅逐領主,自立為王(織田家就是以尾張國、領主“管家”下屬,工頭身份崛起的)。

    那麼不封賞土地就不會有人效力、封賞土地就會分散中央集權。華人骨子裡是有中央集權思維的,三國豪傑也不例外,這特性決定了,每一寸土地都需要用武力硬搶,消耗很大啊。

    不過個人認為,大部分能夠揚名立萬的三國英雄們,都是比較接受儒家治理理念的人,遊戲《三國志》中非常特殊的一項指數:民忠,就很少在太閣立志、信長野望這樣的遊戲中被應用。

    如果三國時期的農業生產、畜牧養殖技術能夠超過1000年以後的日本戰國,領地內農民的滿意度才會不錯,但是這可能麼?

    思想意識形態問題,也是三國豪傑沒有辦法掌握的問題之一,在日本戰國時代,有一個著名的玩意兒,叫做“一向一揆”。

    本願寺系列(單純為了避免遇到遮蔽、就不詳細提到太多字眼)學說領導、鼓動的農民反抗武裝,最起碼我覺得三國的豪傑們應該不會明白佛家教義吧?

    帶經書回來的唐僧是唐朝的事情,那是另一本小說裡的事情了,這次只上了三國演義,所以我覺得大機率三國豪傑的領地應該是“一向一揆”的重災區,比如類似加賀國。

    綜上所述

    雖然不願意承認,我覺得想用三國豪傑統一日本戰國,有相當大的難度:

    1、軍事裝備上差距了上千年,火矢對鐵炮+大筒;

    2、護具裝備上差距了上千年,皮甲防彈難度很大,漢將軍甲估計沒材料造;

    3、軍事策略上不能臣服天皇的話,估計只能讓戰國大名更加團結起來;

    4、外交策略上難以找到認同,說客、謀士作用減弱;

    5、陌生環境需要有大量熟悉地形、民俗、民風、等外部條件的時間;

    6、內政上難以得到領民認同,一向一揆爆發幾乎定局;

    7、快速頻繁高強度的戰爭,會導致減員消耗積重難返;

    8、佈陣、作戰單位的限制、不適應,可能會限制三國將領發揮;

    9、意識形態的差異導致分封、賞賜難以拉攏、分化敵人;

    10、難以用熟悉的方法編成部隊;

    11、豪傑之間的天生的三國社會關係有可能導致內訌;

    12、毫無誠信的大名外交關係會讓三國豪傑勢力舉步維艱;

    13、生產科技差距上千年,是否能支撐長期作戰持懷疑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評價GTA5中的崔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