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生顧莫
-
2 # 亦文亦物
“進深”、“開間”是古建築中及其常用的專業術語,實質是計量單位,用來告訴我們中國傳統建築的空間尺度。尺度,即空間的藝術,是古人營建內容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
1、進深、開間的基本概念開間,又稱面闊,指木構建築正面、兩根簷柱之間的水平(橫向)距離,各開間之和稱“通面闊”;這裡有差別,並不是一排的開間大小都等同,最中間一間最寬,叫做“明間”(當心間),依次向外為“次間”,再向外為“梢間”,最外面兩間稱“盡間”,一般建築早期建築不會多於9間,若有宮殿為顯示更為尊貴,會選擇增建次間的數量。
進深,可簡單理解為南北兩簷柱間的寬度,即房間的深度。
2、古建築的開間密碼木構建築開間多用單數,三間、五間、七間、九間、十一間(皇家宮殿居多)皆可。在導遊界流行一種說法,九、五之數專屬帝王使用,皇宮即為面闊9間,進深5間,其實這略有附會之意。縱觀山西現存的唐、宋、遼、金佛寺建築,並不存在這種對應關係。倒是普遍認為:古建築年代越早,越偏向於方塊形,即面闊和進深的尺度越接近。
據相關文獻記載,自清朝查證,親王、郡王允許府門五開間,用琉璃瓦、吻獸;貝子貝勒府門三開間,允許用望獸。一品二品官員廳堂準用七間,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民宅正房不得超過三開間,否則有僭越之嫌。
3、背後不為人知的設計原則事實上,現今遺留下來的大量古廟宇殿堂是有規律可循的。大殿開間和進深與神像數量有直接關係。
殿宇用來供奉和朝拜神像,前廊空間用於交通需有一間,佛壇佔據一至二間,前設禮拜空間需要一間,古建築多遵照此類標準打造,幾成定數。
約從北朝開始,當心間做成最寬,隋唐沿襲,宋以後成為通例,即《營造法式》講的“當心間用一丈五,次間則用一丈”。
唐代時期,禮佛需要繞佛行走,所以方形尺寸的廟宇多,進深也規整,如南禪寺、佛光寺;遼宋之後,繞佛儀式弱化,改為叩拜上香,前部的禮拜空間就必須做大,前面每間的進深就越發不一樣,如華嚴寺、善化寺、晉祠聖母殿等;進入元明清,建築空間就融入功能和等級劃分,也愈加講究起來,規制日益繁瑣,附會之說叢生。
回覆列表
關於這個的話,人們都知道,我們中國古建築都擁有悠遠歷史,中國古建築的平面以長方形為最普遍,一座長方形建築,在平面上都有兩種尺度,即它的寬與深。其中長邊為寬,短邊為深。如一棟三間北房,它的東西方向為寬,南北方向為深。單體建築又是由最基本的單元“間”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