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喵o一起造呀
-
2 # 負責或小明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別名又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人們一般稱為“老饕”。《左傳》中記載饕餮為縉雲氏之子,而不是某些小說中所說的龍子。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遠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出現。
饕餮在遊戲、小說、漫畫、影視作品中也均有相關形象。
詳述君友會王愛君文集《饕餮》篇釋義:呂氏春秋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歷代相傳,就把在青銅器上這種睜著眼睛,張著嘴的紋飾,名為饕餮。至若在殷商時,是否把這種紋飾,也名為饕餮,則無從稽考。有史以後的商周文化,已大有進展,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更不是隨意點綴的,當有其深意存在;且多於禮儀器上著饕餮紋,雖是為祭祀鬼神,或也有求佑福與祓徐不祥的雙重願望。
饕餮紋,是以正視獸類的顏面為主要構圖,左右相對稱;為的對稱,在帶身軀時左右也各有一個。顏面為天然對稱的圖形,任何民族,對於動物和人類的顏面,都具有深刻的印象。因為顏面為無聲的語言,不僅喜、怒、哀、樂的表情是在顏面上顯露,而莊嚴、威武、仁慈、兇惡、陰險、神秘等態度,也莫不顯露在顏面上。
饕餮紋,即使用“山川奇異之物”為題材,但這些奇異之物,是渺茫得不易捉摸的。古代技藝家,不像文明盛世的畫工們,有“好圖鬼魅而惡犬馬”的偷巧手段,最初所採取的稿本,都是忠於寫實,漸次才由寫實而簡化;所以饕餮紋所取的物象,多是由來有自,取諸常見的鳥獸等物,或近取諸人類的。饕餮紋是以顏面為主紋,足、身、尾為副紋,雷紋為地紋。完備的主紋是由冠飾、鼻、目、眉、角、耳、口、齒等官能所組成。
饕餮多指負面形象,但在余光中先生的《當我死時》的“饕餮地圖”中,“饕餮”用在此卻恰如其分地寫出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
相關傳說四凶之一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
《呂氏春秋·恃君[2]》:“鴈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四凶者,以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比喻人而已。
《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述是:帝鴻氏之不才子“渾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之不才子“檮杌”,以上合稱“三兇”,加上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稱“四凶”。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彊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山海經》中“狍鴞”指的就是饕餮。
鼎與饕餮
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 ,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商象形饕餮鼎,商夔龍饕餮鼎,均由此創作。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六:“紹聖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2]
隨著時代的變遷,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國寓意的饕餮紋逐漸被人們淡忘。
貪殘者《魏書·桓玄傳》:“取妾之僭,殆同六體,乃使尚書僕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嬖媵饕餮,賀同長秋。”
饕餮貪食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講究吃,他是個有名的饕餮,精於品味食物的美惡。”饕餮性好食,故立於鼎蓋。又說,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稱“老饕”;貪財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貪慾。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兇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最後把自己都給吃掉了。它是貪慾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後人對饕餮形象中貪吃的部分加以誇張,蘇東坡就曾寫過一篇《老饕賦》說:“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為饕餮增添了可愛。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稱做“饕餮族”。
唐杜甫《麂》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清李漁《奈何天·夥醋》:“終不然闖席的任情饕餮,先來客反忍空枵。”聶紺弩《略談魯迅先生的<野草>》:“而人類的惡鬼則高踞在這些活的屍骨,死的生命上饕餮著人肉的筵席。”
比喻貪婪
《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奸欺之罪。”
艾青《蘆笛·馬騫》詩:“它的饕餮的鯨吞,能使東方的豐饒的土地,遭難得比經了蝗蟲的打擊和旱災還要廣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其他釋義
饕餮即紋身圖騰,澳洲土人作科旁kabang,海南黎族作掏坦tauttan,湘西苗族作徒徒或圖圖一音之轉。《後漢書·南蠻傳》:名渠帥曰精夫相呼姎徒。
複姓南朝梁世祖賜武陵王紀姓饕餮氏。見《梁書]·b]武陵王紀傳》。
與神曲中七宗罪之一的暴食近義,饕餮就是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慾、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但丁的觀點是“過份貪圖逸樂”。
-
3 # 小太極猴劉永明
饕餮就是武神,也是龍鳳合一心,也是傳統文化中致之死地而後生,起死回生的形象說明。中國古人很早就就修煉人的中心骨,從尾椎骨(死地)練起,再開始很不習慣,那裡沒感覺,但經常練練,那裡總是會好的。這就叫起死回生。這個過程中,飯量,水量,氣量都會慢慢增大。這就是饕餮的來歷。練久了,自然成了武術。其上號是龍鳳合一,殄是轉龍鳳合一形。
-
4 # 乾坤仲銘
我來回答一下!
大家回答的都沒理解標題的意思,饕餮這兩個字很生僻,所以好多人不認識,就有網友做出了這句話:誰能打出饕餮這兩個字,我認做他爹這個梗,因為大家一門心思想當爹佔便宜,卻不小心入了這個坑,所以就有了這個梗!!
回覆列表
饕餮(taotie)
是古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神秘怪獸,並把它任命為龍的第五個兒子,它長相醜陋怪異,頭和嘴特別大,很貪吃,見
什麼吃什麼
,由於吃的太多了,最後被活活撐死。還有的民間傳說說它把世上所有能吃的東西東西都吃光了以後,竟然吃了自己的身體,最後吃的只剩下了頭,,所以落下個“有頭無身”的名聲。後人們漸漸把它用來形容特別貪婪、特別貪吃的人。古人們把它鑄造在烹煮器皿的蓋——鼎上。再往後人們賦予了饕餮越來越多的內涵,使得這種本來兇殘(相傳堯舜時期它和“渾敦、窮奇、檮杌”被列為四凶)的怪獸越來越可愛,特別是在現代飲食文化中,饕餮成了特別會吃的美食
家們的代名詞,並創造出了饕餮盛宴(有很多好吃的宴席)、饕餮視覺(視覺上有很大的享受)、饕餮大餐、饕餮美食、饕餮之夜、文化饕餮。。。。。。古人們還把它雕刻在玉石上後人稱之為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之後它就常見於古人們用來煮食食物的青銅鼎上了。饕餮紋的變化過程,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的以中心統一四方的“和”的觀念,有一種“對立而不相抗”、“容納萬有使之規範的的氣魄”。從現代人的觀點來說,饕餮的主要含義是食文化的象徵。所謂龍生九子並非它恰好生了九個兒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九是個虛數,也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究竟有那九種,一直沒有定論,直到明朝才有了各種說法。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是:一,囚牛(喜愛音樂,胡琴頭上的獸頭就是它);二,睚眥(音牙自,形體如豺,喜好殺戮,多見於刀柄、刀鞘上);三,蒲牢(形似龍但體型小,祠堂、寺廟鐵鐘上的獸鈕);四,狴犴(音筆暗,形似虎,多見於監獄門上);五,饕餮(好吃,常見於鼎蓋之上);六,狻猊(形似獅,喜煙火,廟中佛座及香爐上的雕刻就是它);七,嘲諷(樣子像狗,平生好險,殿角走獸是也);八,貔貅(音皮休,一種兇猛的瑞獸,它以財為食,專吃四方財,相傳能給人們
帶來好運
);九,椒圖(形似螺蚌,常常被雕在大門鋪首上)。另外還有一種影響較大的說法,長子囚牛,次子睚眥,三子嘲諷,四子蒲牢,五子狻猊,六子贔屓(音閉系,)又叫霸下(樣子像龜,喜歡負重,碑下的龜便是它,相傳上古時期它經常背起三山五嶽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它幫禹做了很多好事,禹治水成功後,就把它的功績刻在碑上讓它背起,它是長壽吉祥的象徵)七子狴犴,八子負屓,(身似龍,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頂或兩側)么子螭吻,(音持穩,)又名鴟尾或螭吻,(魚形的龍,喜歡四處眺望,常見於殿脊兩端,佛經中它是雨神的座下物,能夠滅火,把它安在屋脊,有滅火消災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