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級無敵騰騰爸比

    寶寶哭鬧,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身體不舒服,這個是父母自己去排查的。

    我家寶寶,就是有段時間,易哭鬧,有時候是捂著肚臍位置哭的很厲害,帶他去檢查發現是得了腸繫膜淋巴結炎。

    這個年齡,孩子能表達一些了,所以可以嘗試問他是不是哪裡不舒服。

    第二種就是心情不好了。有的孩子是覺得自己被忽視,缺少關愛,所以用哭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所以,應該多關心照顧他的小情緒。

    有的孩子,則是發現,哭鬧是達到目的很好的辦法,一不如意,就哭給你看,這種情況,可一定不要立刻滿足他,會養成愛哭的習慣的。

    願所有寶貝都平安健康成長。

  • 2 # 真心爸媽

    孩子哭鬧,總是有原因的,只是大人沒有理解到孩子哭鬧的原因,才會認為孩子是無理由哭鬧。

    兩歲孩子的哭鬧,可能有下面這幾個原因,爸爸媽媽可以一一對照分析:

    1、身體不舒服

    這麼大的孩子,身體有什麼不舒服,又沒有辦法確切表達,往往會用哭鬧的方式告訴爸爸媽媽。所以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哭鬧,首先要留意一下孩子有沒有生病、有沒有受傷。

    2、有什麼需求,但是不會表達

    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程度不同,有的孩子,在兩歲的時候,語言表達已經非常好,能明確地向爸爸媽媽表達需求,比如“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我想吃……”“我想去……”。

    但是有的孩子,語言發展稍晚一點,到兩歲時,還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當他有什麼需求又表達不出來、爸爸媽媽也沒能及時透過細心的觀察弄明白孩子的需求時,孩子情緒上可能就會比較急躁,容易哭鬧起來。所以,對於還不能明確表達需求的孩子,爸爸媽媽要多多關注孩子的行動和表情,及時瞭解孩子的需求。

    3、有需求,但是沒有被滿足

    孩子哭鬧的另一種情況,是有需求,但是大人沒有滿足他,或者是拒絕,或者是延遲,讓孩子等待。就我們觀察,需求很稍被拒絕,總是被及時滿足的孩子,更容易滿意度高、情緒平穩,而容易哭鬧的孩子,則往往是經常被拒絕,或者不能被及時滿足的。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爸爸媽媽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且及時滿足。

    4、父母或者其他照顧者對孩子的限制過多

    這麼大的孩子,正是處於好奇心非常旺盛的階段,喜歡到處探索,而且兩歲時,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開始特別喜歡堅持自己的意願,這都是孩子很正常的發展特徵。

    但是不少大人,既沒有看到孩子的好奇心,也沒有留意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對孩子限制過多,這個不許,那個也不許,孩子的行動和意願總是被限制,自然會頻繁地處於很惱怒的狀態中,然後用哭鬧來發洩。

    總的來說,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哭鬧,遇到孩子愛哭鬧的情況,爸爸媽媽需要檢視和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請相信,如果孩子的需求、意願得到大人充分的關注和尊重,孩子會很容易成為一個心滿意足、很少哭鬧的寶貝。

  • 3 # 應舍

    寶寶肯定有什麼地方不舒服。如果寶寶說一塊餅乾”兩個蘋果

    ”,它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寶寶對數的理解,還有對單位的理解。寶寶還不會使用量詞,會說送媽媽一張”花”,但寶寶在努力學習著。開始用語言表達心情,描述感受,不高興時會說我生氣了。會透過間接的陳述表達自己的要求,比如說”我渴了”,這樣媽媽就會給寶寶拿水來。

    身體技能:已經可以穿脫簡單的開領衣服,解開按扣,開合末端封閉的拉鎖。總是把鞋和襪子

    都脫下來,光著腳在屋裡走來走去。寶寶偏愛父母使用的東西,喜歡穿父母的大鞋,還會站到鏡子前面欣賞。女孩會拿著梳子在鏡子前梳頭,拿媽媽的口紅往自己的口唇和臉上塗。

    運動能力:寶寶會自如地蹲在地上玩,如果蹲的時間不長,可以不用藉助手的力量,直接站起身來。行走自如,開始玩起花樣來,橫著走,倒退著走,或一腳踩在一根方木上,一腳踩在地上,一高一低地往前走。站著能把球扔出100cm以外,因為寶寶腿部肌肉已經有些力量,臂力也不算小了。平衡感已相當好,站在離地100釐米的高凳上,能保持平衡向前走上幾步。不滿足於正常速度的跑步。

  • 4 # 滔說育兒

    孩子愛哭鬧,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找找原因:

    1.先天因素。

    以天生氣質來說,就是“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時,通常會以負向的情緒:如哭鬧、發脾氣等來表達。這是他的個性傾向,但家長不瞭解,就容易跟著孩子鬧脾氣,以至於親子之間經常鬧得不愉快,而無法心平氣和地教導。

    2.孩子認為哭能解決問題。

    現在的家長孩子生的少,太過寶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從小隻要孩子哭,大人總是滿足他、妥協,讓孩子感覺到“用哭來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3.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由於家長或帶孩子的人照顧太周到,從小孩子不必說話,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麼,使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無法得到很好的鍛鍊發展,於是慣用哭鬧動作來表達。

    4.父母過於嚴厲。

    家長對孩子太兇,一點小事就對孩子疾言厲色,嚇壞了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媳婦”以博取同情。

    5.常常被父母所忽略。

    父母連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滿足。如:父母不經常陪伴孩子;或者大人總忙著照顧二寶或忙著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愛或安全感等不滿足,就會顯得焦慮、不安,表現出來的是愛哭或不快樂的神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給你30萬,你給你的女神買什麼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