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順哥說事

    《木蘭詩》的民族史背景

      我小時候讀《木蘭詩》,老師講:“這是唐初的作品。詩裡有‘可汗大點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汗問所欲’這樣的句子,既稱天子,又稱可汗,顯然是一個人,只有唐太宗是這樣的。唐太宗滅了東突厥以後,東突厥的各部尊唐太宗為‘天可汗’。”我覺得很有道理。不過,我接著問老師;“大點兵是跟誰打呢?”老師說:“不要死摳!”

      到中學,又聽老師說它是北魏時的作品。可我覺得問題還很多,只是不敢問了。

      後來上了大學歷史系。聽人說,中國史最難搞的是南北朝,尤其是北朝。我就決心鑽研南北朝史。因而發現《木蘭詩》的歷史背景,是屬於鮮卑族和柔然族間的故事。

      鮮卑族是西伯族的一部分,原住西伯利亞葉尼塞河的支流安加拉河流域。他們曾經分批向外遷移。有的向西遷移,到達烏拉爾山東麓,建立了西伯利亞汗國(十六世紀被沙皇俄國所滅);有的南來了,公元前五世紀到達了大興安嶺東麓嫩江流域。1980年7月30月在呼倫貝爾盟阿里河鎮所發現的嘎仙洞石室, 曾經是古代鮮卑族祭祖的地方(見1981年《文物》2期)。有幾支更南去,到達了遼河流域。

      公元2世紀以後,隨著匈族西遷, 各支鮮卑族都一齊湧進了匈奴故地——漠南和漠北,即現在的內蒙古和蒙古。(按:匈族是民族,匈奴是指匈族建立的政權)。

      有一支拓跋鮮卑,從嫩江流域遷到塔米爾河(額爾坤河的支流)流域來。不久勢力大起來, 漠北漠南各部都在他流治之下了。拓跋力微就在盛樂(現在的內蒙和林各爾)組織了政權機構。到了他兒子拓跋猗盧,勢力更加強大。公元265 年,西晉政府承認他是鮮卑大單于,代國國王,並送去一顆金印。

      到了拓跋珪時,為要表示不是隸屬於西晉的,便在公元386年改國號叫“大魏”,史稱“北魏”,不再稱王而稱皇帝,不再稱單于而稱“可汗”了。398年, 遷都到平城(現在的山西大同)。439年,把華北各族的政權(五胡十六國)都併吞了,和東晉對峙,成了南北朝的局面。495年,遷都到洛陽,實行漢化政策。

      留在東北地方沒有漢化的,現在稱為錫伯族了。清朝他們作為邊防駐軍,被派到新疆去,所以現在分佈在東北和新疆。

      代國的逃亡奴隸木骨閭,跑到漠北,糾集了許多逃亡奴隸,投到紇突鄰部,組成了一個部落,很快發展起來。他兒子車鹿會正式宣佈他們的部落叫“柔然”,這是350年的事。376年,前秦滅了代國,漠北各部落就在柔然統治之下了。386 所拓跋珪建大魏國以後,盛樂便受到威脅。391 年大魏的皇帝拓跋珪不得不徵調大批軍隊出征柔然。《木蘭詩》中“可汗大點兵”,正是說的這一件事。

      經過十年鏖戰,柔然的首領社崘帶著他的軍隊越過阿爾太山敗退到漠西(新疆北部),從而漠西和中亞的各部落都成為柔然統治的屬部了。北魏的軍隊向東進擊,曾消滅了柔然的殘部,在退出漠北之後,這一帶仍被柔然所佔領,成了一個東到大興安嶺、西到中亞的大國。公元402年,社崘也稱可汗了。

      北魏為了防守,在沿邊設了六個軍鎮,派兵長期駐守,不再臨時徵調軍隊出征了。六個鎮是:沃野(五原西北)、懷朔(固陽西北)、柔玄(興和西北)、武川(武川境內)、撫冥(武川東北)和懷荒(張北)。

      兩國之間時戰時和,也曾互相通婚。柔然可汗兄弟叔侄之間為爭奪可汗的權位經常發生內訌,國勢幾經盛衰。第七代柔然可汗予成,也稱皇帝,規定了年號。可以說,當時中國有三個皇帝:漠北一個柔然皇帝,華北一個鮮卑皇帝,江南一個漢族皇帝。

      由此可見:

      (一)《木蘭詩》是以391年北魏徵調大軍出征柔然的史實為背景而作的。

      (二)當時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稱可汗。

      (三)當時北魏的都城是盛樂(和林格爾),離黃河很近。當時調來的軍隊就集結在黃河邊上。

      (四)黑山是現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的喀喇和碩山。

      (五)燕山即燕然山,是杭愛山的一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組裝的電腦求分割槽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