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場雨,就被困在地鐵裡了。 人山人海,像地鐵這麼好的存放低地點,放雨傘。是可行的。 當然,主要是針對下雨天。
12
回覆列表
  • 1 # MagicAnderson

    如果來蓄資金池可能從體量說來說有些許困難,畢竟共享雨傘的前提是下雨。這些先天條件就閉塞了很多機會。如果把它做成一種公益,用公益的噱頭來擴大體量,有大引流量時下你做什麼做不成功。

  • 2 # 星粥

    這是再浪費社會資源!!城市市容的管理成本,誰來買單!難道是我們這些納稅人嗎?而且說是共享雨傘,他們所收的押金有沒有受到監管,收取費用有沒有納稅。這是在炒熱點,奪取眼球!雨傘,10塊一把,反覆使用。這共享雨傘肯定會變成城市垃圾,汙染城市市容。

  • 3 # 盛景商業評論

    毋庸置疑,2017年已經是共享經濟元年。在共享單車後,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等新興的共享經濟形式層出不窮,共享雨傘也在上海和深圳等城市亮相。遺憾的是,一家共享雨傘企業在上海投放了一批雨傘,被借出後居然無一歸還。

    談及共享雨傘專案受挫的原因,一些人稱是國民素質太低所致。對此,也有不同的質疑聲音:究竟是國民素質太低,還是共享經濟太貪婪?

    共享雨傘丟失背後

    毫無疑問,上海投放的100把共享雨傘全部丟失,這明顯是人為借走不還所致。與此前共享單車被佔為己有一樣,共享雨傘在試運營階段就遭遇當頭一棒。只是,共享雨傘,丟失並不是衡量國民素質高低的尺子。

    在商言商,投放的共享雨傘全部丟失,這也是商業模式的漏洞。在共享單車領域,GPS定位或智慧鎖等技術手段,以及押金這樣的手段來保障單車安全。再看上海的共享雨傘專案,既沒有押金,也無需登入,更有GPS定位或裝置鎖這樣的安全措施,使用者拿到雨傘後不歸還也就不奇怪了。更何況,很多人在借共享雨傘時,未必就知道這些雨傘需要歸還。

    所以,共享雨傘丟失,並不能真實的反應出國民素質的高低,而是暴露了共享雨傘經營模式的諸多漏洞。事實上,在國內其他城市,已經有一些共享雨傘企業在運營,並嘗試用技術手段來杜絕雨傘被借後不歸還的情況。

    援引媒體報道,共享e傘投放的雨傘上安裝有類似共享單車上的智慧鎖,可以實現定位和密碼開鎖等功能。使用者透過共享e傘的APP租借雨傘並付費。而廣州的魔力傘共享平臺,則像共享單車一樣是有樁模式投放的,使用者直接使用微信掃描租借裝置螢幕上的二維碼就可以借走雨傘。

    根據不完全統計,共享雨傘在一些城市已經初具規模,商業模式也相對成熟,並沒有出現大量雨傘投放後不歸還的情況。看來,發生在上海的共享雨傘丟失事件,還是商業模式不完善所致。

    共享雨傘的盈利難題

    雨傘投放後丟失,這不過是共享雨傘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之一。與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這些商業形態一樣,共享雨傘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盈利。加之共享雨傘商業模式更輕,來自盈利的挑戰無疑更大。

    雨傘與單車和充電寶最大的區別在於使用頻率上,幅員遼闊的國內市場,對雨傘的需求差異也是天壤之別。在上海、杭州這樣的南方城市,每年的雨季比較長一些,而北京、天津和內蒙古等地,每年的雨水季節要少很多。雖說在三亞、深圳這樣的亞熱帶城市,不下雨時消費者也會使用雨傘遮陽,但共享雨傘整體的使用頻率還是相對較低的。目前,共享雨傘唯一的收入來源是租賃費用,但這能否盈利還需要驗證。

    據悉,共享雨傘的租賃費並不高,一些共享雨傘還有相當長的免費時間。“春筍”的押金為59元,24小時內免費,之後每天按照一元錢扣費。共享e傘押金為19元,租金則是每半小時0.5元。JJ傘押金為30元,現階段的收費標準為12小時內免費使用,超時後則按1元/12小時來計費。“魔力傘”正式運營後需要繳納30元押金,15天內免費使用,超出後使用費是2元/天。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12小時或24小時內免費,意味著消費者只繳納押金就可以免費使用共享雨傘了,因為人每天在下雨天外出的時間是相當有限的。既便把共享雨傘在消費者手中滯留的時間也算上,也很難超出12小時的免費使用時間。也就是說,現階段共享雨傘的收費是很難有實質性收入的。

    除了租金模式外,共享雨傘還會衍生一些其他的盈利模式。春筍”創始人李永秋表示,雨傘低成本,可覆蓋室內室外雙場景,可透過雨傘租賃廣告收入、雨傘定製、資料增值等方式獲得盈利。共享e傘的創始人也表示,會在雨傘內部印製廣告,讓使用者開啟就可以看到。只是,靠天氣吃飯的共享雨傘,廣告展示和雨傘定製等商業模式能否得到廣告主的認可還是一個未知數。

    顯然,共享雨傘的商業前景目前仍舊停留在理論層面。地域化的差異,使用者外出習慣的差異,都會影響共享雨傘商業模式的變現。與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相比,共享雨傘的盈利壓力更大。

    被資本綁架的共享雨傘

    在商業前景仍有諸多變數的情況下,共享雨傘為何還會如此火爆呢?在上個月,湧入共享雨傘這一行業的資本已經達到千萬元量級。共享雨傘在上海投放遇挫後,並沒有讓其他共享雨傘望而卻步。相反,仍有大量資本陸續湧入共享雨傘,這意味著瘋狂的資本已經成功將共享雨傘綁架。

    資本之所以看好共享雨傘這一新興的經濟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受共享單車的影響。一些投資人在私下交談時稱,共享雨傘有可能會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又一個入口。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以及4G的高速普及,移動網際網路正成為一個前景無限的市場,此前的網際網路就是最真實的寫照。最近幾年,以BAT為首的網際網路巨頭們,也一直嘗試打造移動網際網路入口,以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其實,共享雨傘的入口論,更像是共享單車的複製版。在很多人看來,共享雨傘也可以打造成為一個新的移動網際網路入口。在下雨天,雨傘不僅僅是一個防雨工具,但將雨傘放在移動網際網路平臺中後,一些廣告或移動網際網路應用能夠巧妙的植入到共享雨傘APP中。雨傘,成為打造移動網際網路入口的一個介質。

    客觀地說,藉助共享雨傘打造一個全新的移動網際網路入口,在理論上行得通。不爭的事實就是,目前還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在共享經濟領域,滴滴可以說是一個體系比較大的生態。去年11月份,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在網際網路企業家論壇上稱,滴滴的訂單量每天2000萬單。如此大的日活躍量,也沒有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入口。號稱日活躍使用者近9.83億的微信,同樣也沒有成為移動網際網路入口。

    歸根結底,共享雨傘在上海投放失敗的事情,並不是因為國民素質太低,而是共享雨傘這一商業模式存在漏洞的必然事件。在資本利益的綁架下,共享雨傘這種看似荒誕的商業模式才會如此火爆。隨著市場的理性迴歸,共享雨傘的泡沫也將破滅。

  • 4 # 新城極客

    共享雨傘和共享單車是沒有可比行的,因為共享單車你可能天天用,除非下雨天。

    共享雨傘只用下雨天用,使用的次數不多。

  • 5 # 愛合夥

    創業風口再轉向,瘋狂的共享雨傘現身街頭真的靠譜嗎?

    今年,共享經濟的創業風口可謂是遍地開花,共享單車後越來越多稀奇古怪的物品在市面上進行共享,沒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共享精神誠可貴,國民素質價更高,共享經濟的初衷,是為了讓使用者體驗到共同使用的樂趣和便利,提高資源利用率。可共享經濟發展到現在似乎已經進入了資本追逐的怪圈,共享雨傘現身街頭,作為普通市民的我真的是哭笑不得。

    共享雨傘

    現在的共享經濟套路是這麼玩的:有個新東西拿出來共享,不管是真實用還是偽需求,融資做起來再說,也就是所謂的“共享游擊戰”。作為本次擊鼓傳花的主角—共享雨傘,我個人的觀點是短期內不太看好,至於為什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但是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也許你不贊同我的觀點也歡迎你發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為一名普通市民,對共享雨傘自然是喜聞樂見的,畢竟天有不測風雲,偶爾出門忘了帶傘有個共享雨傘的停放點還是非常方便的。但是如果作為一名創業者或者是商人,我並不覺得這個領域有很大的機會,要說偽需求也不完全是,但是真實用嗎?好像也不見得。根本的原因在於小眾需求隨機不連續,如果按照共享單車的做法來做雨傘,幾乎沒什麼看頭。

    共享雨傘兩種運營模式

    首先,目前市面上的共享雨傘運營模式有兩種,一種是”有樁式”共享,雨傘放在固定的停放點掃描二維碼按操作借還即可。另一種“無樁式”共享雨傘自身裝有GPS定位和智慧鎖,同樣需要下載APP繳納押金,隨借隨還。看似普通的共享套路在現實中能否行得通呢?據調查,有幾家試水共享雨傘的企業投放雨傘丟失率高達100%,基本上是有去無回。

    先不談需求問題,來看下政策風險。共享單車大量的無序投放造成城市管理難題,儘管共享雨傘和共享單車數量不在一個量級,但是存在的問題是一樣的,在試水共享雨傘的城市已經發生多起城管沒收共享雨傘的事件了,但共享雨傘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和商家合作,或投放在地鐵,公交站這些點,考慮成本等綜合因素,我認為前期有樁式共享的優勢更加突出。

    共享雨傘使用上有侷限性

    然而,共享雨傘的致命傷是使用的侷限性,通俗點說就是“靠天吃飯”。這一點剛好和共享單車反過來了,共享單車是晴天使用雨天歇菜,共享雨傘是雨天使用晴天歇菜(當然除非是遮陽雨傘通用),這一點就註定了共享雨傘是不可能走得共享單車這麼遠,多雨季節一般在夏季,地區偏南方,這樣下來整體市場規模就已經少了一大半。

    季節性商品使用頻次太低,盈利模式從何而來?如果一個企業一年四季只有一個季度才可能有銷售收入,請問這樣的企業能活多久?固定投資的回收週期又該有多長?這還不考慮到共享雨傘的丟失率和損壞率的問題,況且共享雨傘的押金其實和買一把雨傘的價格差不了多少,為啥不直接買一把雨傘?

    使用者場景

    再來看使用者場景的問題,現在下雨天市民基本上都會帶雨傘,有使用共享雨傘需求的要麼是出門後(途中)突然下雨沒有帶傘的上班族或學生,要麼是突發下雨停留在商場超市的普通市民,如果是上班族和學生好些,行走的路線有規律可循,借出歸還難度不大,普通市民(有樁雨傘)借出歸還的前提是第二天還下雨並且再經過這個地方,這樣的假設還是樂觀的。

    如果是有樁共享雨傘,第二天不下雨的話普通市民會為了特地還一把傘出門嗎?前提是還記得這事,像我有時候帶傘著急隨便一丟都不知道放在哪裡了,第二天如果出門下雨一般都會記得自己帶傘吧,如果帶傘去還回來時候又下雨了怎麼辦?莫非我要帶兩把傘出門?多費事啊!無樁共享就更好玩了,我直接放在家門口掛著歸還,直接變成私人物品。

    另外站在市民角度思考也非常不划算,共享單車繳納押金汽車後基本上是處於使用狀態,按小時計費也無可厚非,雨傘基本上就是有雨的那一陣使用下,回到家後還要等第二天去還傘,那麼中間那麼長的一段時間雨傘不在使用狀態也要收費?與其這樣的話還不如租賃雨傘,非剛需、低頻、門檻低、易丟失、易破損,無論怎麼看共享雨傘也不是有價值的創業風口。

    共享雨傘是否有機會?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共享雨傘必然失敗呢?我只能這麼說,共享雨傘天花板很低,要做起來很難,如果要做的話抓住細分領域加上後續增值服務也不是完全沒機會,定位的主要群體一定要規律性,比如像上班族和學生群體或者是旅遊景區特定路線的遊客,但是市場容量不可能做到共享單車人人出行那樣的規模了。

    腦洞一下,共享雨傘B2C的模式做成C2C的模式會不會更容易一些,比如雨傘共享的社交平臺,下雨了有傘的朋友提供捎一程的服務,沒傘的陌生人查詢附近提供捎一程服務的人,有點像滴滴順風車的功能,尋找順路的陌生人一起回家,說不定還可以認識一個陌生的朋友呢!如果讓我選擇,寧願做這樣的共享雨傘機會還大些。

    最後,從公益角度來說共享雨傘還是非常支援的,利國利民,如果能做下去大家都開心。

  • 6 # Tech生活

    我們先來看看共享雨傘的收支狀態。

    成本高價格低,盈利模式不清晰

    對投資人而言,風口上的企業,燒錢是不可避免的,但得有靠譜的盈利模式。

    說道盈利,我們先來分析分析共享雨傘的成本、收費標準和使用頻次。

    此前,沒有固定傘樁、搭配了智慧鎖和GPS定位的共享e傘,其創始人曾公開表示:一把傘的造價開發和運營成本高達90元。

    這樣算下來,同樣配置還有傘樁的春筍雨傘、魔力傘和JJ雨傘等,成為只會更高。

    不僅是雨傘的成本,還有線下運營成本、產品損毀率等都要考慮。

    以共享e 傘為例,如今團隊已有近四百人,其中有約三百人屬於線下運維人員,以每人每天的人力成本為100元,一個月下來也近100萬了!

    共享雨傘又是如何盈利呢?

    和其他共享經濟一樣,共享雨傘的主要盈利渠道主要來自於押金和收費。

    不過,和單車不一樣的是,雨傘只有在下雨且自己沒帶傘的情況下應急使用,所以很多使用者會選擇押金隨用隨存。

    想要靠累積鉅額押金來盈利,對共享雨傘而言,似乎不太現實。

    至於共享雨傘的收費標準,我們先來看看:

    共享e傘——押金19元,租金0.5元/小時;

    春筍雨傘——押金59元,24小時內免費,之後1元/天;

    魔力傘——押金20元,15天內免費,可免費續借3天,此後按0.5元/天計費;

    JJ雨傘——押金30元,12小時內免費,此後1元/12小時計費;

    還有此前提到的OTO共享雨傘,免押金、免租金。

    除了共享e傘之外,其他的幾家共享雨傘都有12個小時到18天不等的免費期。這樣的收費模式與其說是想盈利,不如說是在做公益。

    而且,長時間的免費,還間接降低了雨傘的使用頻率,得不償失。

  • 7 # 瓜Sir看電影

    靠天吃飯,難以盈利。

    靠天吃飯,最早用在農民身上,莊戶人種地,種在人收在天。

    趕上旱災,澇災,就吃不上飯。

    我們選擇一種產品的時候,要考慮它是否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三個月旺季,九個月淡季。

    這樣的產品別碰。共享雨傘就是。

    2.重複消費。

    下雨天你從家裡出來肯定會帶把傘的。

    3.高利潤。

    場地租賃費用和廣告收入能相抵就不錯了,低薄的租賃費用,加上損耗,丟失,難以盈利,只能靠不斷的投資燒錢,加大投放量來維持。

    總的來說,燒錢的漂流傘使用頻率前景黯淡,不看好!

  • 8 # 天方燕談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魔力傘、借把傘、OTO、E傘、JJ傘、春筍雨傘等十餘家共享雨傘企業,它們在國內多個城市進行傘具投放,其運營模式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設定櫃機或者叫借還機的“有樁式”借取,操作方式類似共享充電寶和早期的城市公共腳踏車,使用者無需下載APP,掃描機身上的二維碼,按提示操作即可實現借還。

    資本已經進入共享雨傘這個看似正冉冉升起的“明星”行業,並快速佈局試圖以最低的試錯成本獲得最大的市場收益。很多人也把共享雨傘與共享充電寶甚至共享單車等同,認為這是一個新的真風口,即將迎來爆發。但實際上,這不過是假象,是資本催生出的假象。

    首先,無論從資本投入量還是整個市場體量來看,共享雨傘和共享單車都不在一個量級,甚至遠遜於後起的共享充電寶。單就市場融資而言,摩拜單車最新完成一筆超6億美元的融資,而ofo小黃車也不示弱,正在尋求5億美元投資,稍次一點的共享充電寶,在短短的兩個月內,也有超過12億元的資本湧入。而共享雨傘整體也不過千萬級的資金投入,尚不及陳歐個人對街電近10億元注資的零頭。並且,在一個比較長的週期內,共享雨傘並沒有迎來想象中的爆發,依舊處於創業者在試探,投資者在猶豫的狀態。

    其次,共享雨傘和共享充電寶的玩法並不存在本質上的不同,都是依賴資本燒錢驅動,低成本鋪量擴大市場,計時租賃。再通俗點講就是人為燒錢製造行業虛假繁榮,吸引更多的人進來燒錢,先入者套現離場,而接盤者只能苦苦支撐。能被BAT看中,那真是萬幸。若無法尋得新投資,市場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最後都會落敗收場,砸進去的錢也只能是打水漂了。整個市場的熱度,也隨之散去。

    再次,共享雨傘並未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其商業模式也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從現行的策略來看,共享雨傘可透過雨傘租賃廣告、定製以及資料增值等方式獲得盈利。在理想狀態下,雨傘像流動的廣告牌可以進行傘體廣告投放。但是,雨傘的使用是有特定場景的,對天氣的要求比較高,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比如北方少雨,你又如何開啟市場?並且,共享雨傘的商業模式核心並不在交易,而在於押金以及流水。相對於押金帶來的巨大資金池沉澱,雨傘的使用租金可以忽略不計。這些長期沉澱下來的資金用作金融運作,也能帶來一定的收入,而這也正是被使用者詬病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國日的《命理金鑑》怎麼樣?